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酷刑分析與反思

2013-12-29 00:00:00熊艷朱盛艷
人民論壇 2013年18期

【摘要】古代的酷刑其手段的殘暴和種類的復雜讓后人驚悚。隨著歷史的進步和文明的發(fā)展,酷刑已在形式上和表面上基本消除,但揭示酷刑存在的根源,反思中國古代的酷刑現(xiàn)象,以及探討酷刑消亡的社會歷史條件,對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仍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中國古代 酷刑 分析

酷刑是在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存在的法律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酷刑和反酷刑,是野蠻和文明、專制和民主的較量。研究分析中國古代酷刑現(xiàn)象,無疑是讓大家認識到酷刑帶來的災難和危害,加強人權(quán)保護觀念和法治觀念教育,加強執(zhí)法和司法監(jiān)督,摒棄酷刑思想,遏制酷刑發(fā)生。

古代酷刑的類型

中國古代酷刑有不同劃分方法。有的學者將古代的絞刑、斬刑、鴆毒等歸為酷刑,但在古代絞刑、斬刑、鴆毒等手段相對于多數(shù)酷刑而言,已算仁慈。所以分析中國古代酷刑,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站在中國古代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分析。

法內(nèi)酷刑與法外酷刑。根據(jù)法律是否認可,可以將酷刑分為法內(nèi)酷刑與法外酷刑。法內(nèi)酷刑是法律所認可的,但更多的現(xiàn)象是法外酷刑的大量存在。

在中國古代有各種法內(nèi)酷刑,通過法典、律令等形式發(fā)布,具有一定的法律約束力。北宋時的法典《編赦》,宋太祖時有106條,到咸平年間增加到18555條,有死刑、流刑、徒刑、笞刑、杖刑等類型,其中涉及多種酷刑。①《大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指導編纂的刑法,其中的酷刑種類就有笞、杖、絞、凌遲等多種。②法外酷刑是游離于法律之外的酷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法外酷刑是法律所未有的,又被法律所默認的?!端鍟ば谭ㄖ尽肪椭赋鏊甯咦鏆⒑o辜,齊文宣帝用刀將人割碎的行為,像百姓報私仇一樣,不符合國家法律。但古代帝王卻常常濫用刑法或酷刑。而下至官僚、家族、家庭,都不同程度存在大量的法外酷刑,并不會受到法律制裁。

肉體酷刑與精神酷刑。按酷刑傷害指向,可以將酷刑分為肉體酷刑與精神酷刑。中國古代酷刑和現(xiàn)代的酷刑概念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因為在古代,等級制度森嚴,人權(quán)觀念淡薄,人們不太重視精神酷刑,更注重“肉刑”,對于酷刑的歷史記錄也多局限于肉體酷刑。當然肉體與精神是密切聯(lián)系的,很多酷刑存在精神上的屈辱,只是相對于肉體的痛苦似乎算不上什么。

實體酷刑與程序酷刑。依法律程序,可以將酷刑分為實體酷刑與程序酷刑。實體酷刑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酷刑,而程序酷刑是審查、刑訊過程中產(chǎn)生的酷刑。

實體性的酷刑是大量存在的,歷代法律典籍均有“絞、斬、凌遲”之類的死刑。而程序性的酷刑也不容忽視?!杜f唐書·刑法志》記載:來俊臣每次提審犯人,不問罪過輕重,先用醋灌鼻子,或者放進大甕里,四周用火烤。他們制造了十種大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實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還有衙門在審訊犯人時,犯人不招,就“大刑伺候”。這些都是程序酷刑。

致死酷刑與致傷酷刑。從酷刑對肉體的傷害程度,可以將酷刑分為致死酷刑與致傷酷刑。致死酷刑是以致人死亡為目的,致傷酷刑只是讓人傷殘,但有時也會危及生命。

最出名最殘忍的致死酷刑莫過于凌遲。凌遲始見于五代,最早載入《遼史·刑法志》:“死刑有絞、斬、凌遲之屬?!痹瘯r將死刑分為斬和凌遲兩種,凌遲正式成為官定刑罰。③酷刑還有腰斬,即用斧從腰部將犯人砍作兩截。最后一個被腰斬的人是清朝的俞鴻圖④,因小妾仆人收受考場賄賂被牽連處斬,他用手指蘸血在地上連寫七個“慘”字,才痛苦死去,雍正帝聞報后下令廢除腰斬??嵝踢€有剖腹、抽腸、鑿顛、斷脊、鋸割、灌鉛、騎木驢等,都是殘忍無比。

致傷酷刑則有黥面、割鼻、截舌、挖眼、斷手、刖足、宮刑、枷項、笞杖、鞭撲、滾栲笆等。

古代酷刑的成因

政治:等級與專制。政治體制是造成中國古代酷刑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由于等級與體制因素,在上位者可以漠視人權(quán),而古代所謂的法典、律令不過是針對普通官僚、普通人。雖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那只是個例。

由于君權(quán)高高在上,沒有一個有效的約束機制。致使古代很多君王、皇帝可以為所欲為,濫殺無辜。三國時吳國孫晧繼位后,有很多忌諱,宮女中有不合意的,“或剝?nèi)酥妫蜩徣酥??!雹輰λ诵悦鷼⒂鑺Z,這是中國古代等級與專制的政治體制帶來的弊端。

軍事:動亂與戰(zhàn)爭。由于動亂與戰(zhàn)爭等軍事原因帶來的酷刑更多,涉及面與人數(shù)也更大。戰(zhàn)亂之時,因為軍隊這部強大的戰(zhàn)爭機器,人性中的獸欲被無限放大,加上法律不能約束,導致酷刑致死人數(shù)較和平時期大增。戰(zhàn)國時,白起活埋降卒40萬人,創(chuàng)下了活埋的歷史記錄。⑥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嗜殺,“一日不殺人,輒悒悒不樂。詭開科取士,集于青羊?qū)m,盡殺之,筆墨成丘冢。坑成都民于中園……其慘虐無人理,不可勝紀?!眲兤厥?,血腥屠殺,令人發(fā)指。⑦

文化:懦弱與順從。中華文化長期受儒家思想影響,百姓能夠忍耐、順從,甚至于有些懦弱。這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它助長了統(tǒng)治者的暴虐意識。他們用儒家思想治民,用法家思想治國。通過酷刑,以圖威懾百姓。

心理:仇恨與嗜血。在人類心理中存在的仇恨與嗜血心理,促使大量的酷刑現(xiàn)象發(fā)生?!杜f五代史·列傳》中的李愚就認為:“有傷教害義之事,常痛心切齒,恨不得抽腸蹀血,肆之市朝。”他想將人抽出肚腸,踐踏血肉,不過是看不慣傷教害義之事,為了泄憤而已。北齊文宣帝高洋是有名的暴君。有一名都督戰(zhàn)傷,其部下不能相救,于是“帝命刳其五藏,使九人分食之,肉及穢惡皆盡。”

對古代酷刑的反思

古代酷刑在現(xiàn)代的延續(xù)。在現(xiàn)代社會,酷刑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仍然存在。1984年聯(lián)合國大會第39/46號決議通過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公約》中對“酷刑”的定義,包含了“蓄意使某人在肉體或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為”,但是酷刑現(xiàn)象并未徹底消除,如在刑訊時采用了讓嫌疑人蹲馬步、將人吊起只讓腳尖著地等手段,在精神方面,采用強光照射眼部、不讓人睡覺等手段;由實體酷刑轉(zhuǎn)為程序酷刑,實體酷刑減少,但程序酷刑還存在;由致死酷刑更多的轉(zhuǎn)為致傷酷刑,雖然也有致死的,但更多的是致傷特別是上面所說的暗傷或精神傷害。

中國古代酷刑的反思及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對于酷刑,中國古代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主張“仁政”,廢除肉刑。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漢朝,漢文帝對于犯罪的人“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于是廢除肉刑。⑧《隋書·刑法志》也有“女子懷孕者,勿得決罰”的記載,體現(xiàn)了一定的人性化。北宋自開國以來,每三年遇郊祭赦免一次。后來擔心助惡,改為犯過失罪的依法赦免,案情嚴重的,不得赦免。

現(xiàn)在,酷刑雖然在形式上和表面上基本消除,但實際上在一定范圍內(nèi)仍然存在。分析酷刑的成因:其一,政治上的等級與專權(quán)。我國雖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法不依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其二,軍事上的動亂與戰(zhàn)爭。從國外看,70年代烏干達暴君阿明執(zhí)政、98年印尼排華事件可知,動亂與戰(zhàn)爭造成的血腥和危害在短期內(nèi)是不可能消除的。其三,文化上的懦弱與順從。這讓某些惡人找到了對付人的法寶,他們欺軟怕硬,手段狠毒,這也不是短期可以改變的。第四,心理上的仇恨與嗜血。陰暗的心理可能隱藏暴力,仇恨與嗜血會讓人瘋狂。

只有消滅酷刑的存在根源,才能夠從根本上消除酷刑。從我國來看,避免酷刑必須以政治體制和法律體制作保障,堅持依法治國,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嚴格依法辦事有機統(tǒng)一起來;避免酷刑必須以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作保障,熱愛和平,反對戰(zhàn)爭,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基礎上,加快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以強大的國防實力和軍隊防衛(wèi)作戰(zhàn)能力保障祖國的和平發(fā)展;避免酷刑必須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質(zhì)作保障,要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發(fā)揚中華優(yōu)良文化,去除思想糟粕,提高思想政治素質(zhì)和法律素質(zhì),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心理素養(yǎng),提倡真善美,引導樹立健康心理,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

【注釋】

①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宋史(第7冊)·刑法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4090頁。

②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 明史(第3冊)·刑法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1829~1853頁。

③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元史(第4冊)·刑法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2047~2049頁

④趙爾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刑法志〔DB/OL〕,天涯在線書庫。

⑤⑥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三國志(第2冊)·吳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758~759頁,第993頁。

⑦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明史(第10冊)·列傳》,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6413頁。

⑧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漢書(第1冊)·刑法志》,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年,第475頁。

責編/劉國菊(實習)

内江市| 兰溪市| 泾阳县| 辽源市| 郎溪县| 宁波市| 米林县| 方正县| 门源| 云南省| 会宁县| 呼玛县| 宜黄县| 赤壁市| 延川县| 景宁| 兴隆县| 大田县| 杨浦区| 融水| 绿春县| 黄梅县| 慈溪市| 大理市| 青田县| 拉萨市| 德州市| 南汇区| 平武县| 镇江市| 疏勒县| 莱芜市| 岗巴县| 友谊县| 衡东县| 麻江县| 湘西| 涞水县| 盖州市| 池州市| 沽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