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假平等”是孫中山提出的獨具特色的平等思想。孫中山“真假平等”觀,在批判“人為的”不平等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xiàn)“真平等”的現(xiàn)實道路;又批評把“天生的”不平等人為“壓平”的做法,指出了彌補“天生”不平等的方法。孫中山“真假平等”觀對于當前實現(xiàn)公平正義、促進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意義。
【關鍵詞】孫中山 真平等 假平等 不平等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斗士,孫中山高度重視平等的革命意義和社會價值。他在總結辛亥革命失敗教訓和反思歐洲工人運動實踐困境的基礎上,對平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獨具特色的“真假平等”觀,以期達到他澄清平等精義、廓清平等流弊的目的。
“天賦平等”與“人為平等”
什么是“平等”屬于本體論問題,為什么要“平等”是價值論問題。平等的價值論,指引著平等本體論認知的方向和性質。孫中山對“平等”的本體論認識,緣于他對“平等”價值論的探討。
法國資產(chǎn)階級啟蒙家在回答“為什么要平等”的價值問題時,提出了“天賦平等”的新觀點,即平等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可讓渡的自然權利。他們基于天賦思想創(chuàng)造出了這樣的歷史觀,認為遠古時代是沒有等級、特權、壓迫和奴役的黃金時代,人類在遠古時代過著平等、和諧、幸福、美好的生活。后來由于生產(chǎn)的發(fā)展、家庭的形成、國家的產(chǎn)生以及民族和宗教的出現(xiàn),才導致人類出現(xiàn)等級、階級與特權,形成了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鴻溝,所以他們主張實現(xiàn)“平等”的途徑,就是要人類重新回到遠古時代。他們把人類為什么追求平等,歸結于天賦平等的自然法則以及人類遠古時代人與人完全平等的想象。
啟蒙學者運用“天賦”的思想,對當時歐洲封建壓迫不平等作了激烈的批判,對人思想覺悟的啟蒙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成為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重要理論武器。但是,啟蒙學者這種“天賦平等”觀,對不平等的批判是浪漫主義的。其實質是開歷史倒車的浪漫主義批判,因此,孫中山對“天賦平等”觀念提出了質疑和批判。
孫中山明確提出“人為平等”,反對“天賦平等”。他說:“平等是人為的,不是天生的。”①孫中山認為“天賦平等”說只是啟蒙學者的一種無奈做法,旨在被人們接受后成為反封建壓迫的重要思想武器。孫中山說:“到了后來,相信天生人類都是平等自由的,爭平等自由是人人應該有的事,然后歐洲的帝王便一個一個不推自倒了?!雹诘?,孫中山認為這種“天賦平等”思想把“平等”絕對化了,結果誤導了民眾深信人人天生平等,并一心追求這一假平等。直到近來科學發(fā)達了,人類才明白天賦平等根本不存在。孫中山不但指出了這種先驗的純粹的“天賦平等”觀的理論不足與缺陷,而且還提出了其嚴重的實踐誤導問題,如果用這種理論指導民權主義運動,必然會陷入到排斥所有權威的無政府主義的矛盾困境之中。
“天生的”不平等與“人為的”不平等
既然“天賦平等”具有如此明顯的理論漏洞和實踐困境,無法對“平等”的價值論問題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那么就只能回到現(xiàn)實,來尋找人們?yōu)槭裁匆非笃降然蛘叻磳Σ黄降鹊默F(xiàn)實根據(jù)。孫中山對人類的不平等問題,做出了“天生的”和“人為的”不平等兩個方面的分析,提出消除“人為的”不平等是必要與可行的,而對“天生的”不平等人為“壓平”卻是徒勞和有害的,以此把對“平等”價值論的討論,逐步引向了對“平等”本體論的認識。
所謂“天生的”不平等,孫中山說:“根據(jù)天賦的聰明才力自己去造就,因為各人的聰明才力有天賦的不同,所以造就的結果當然不同。造就既是不同,自然不能有平等?!雹巯喾矗叭藶榈摹辈黄降?,是指由于政治原因造成的不平等。人類天生就是不平等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尤其到了專制帝王時代,比較天生的就更是不平等了。
關于以上人類不平等兩種形式,并非是孫中山的獨創(chuàng)。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曾對人類不平等做過分析,孫中山的觀點與盧梭的見解有著十分相似之處。他們共同認識到不平等問題的復雜性,都認為除了政治等社會因素之外,還存在著人與人之間“天生的”自然的,基于體力、智力、德性不同而導致的不平等。孫中山天生不平等思想提醒人們,個人先天的身體條件、性格特點、綜合素質等主觀因素也是造成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孫中山之所以提出“天生的”不平等,并非要刻意夸大這種不平等的決定性,它只是陳述了一種客觀事實。目的在于提醒人們對于不平等問題,不要回避和無視“天生的”不平等的存在。
關于“天生的”不平等與“人為的”不平等之間的關系。“天生的”不平等是否造成了“人為的”不平等,“人為的”不平等是否又決定了“天生的”不平等?的確,先天稟賦優(yōu)越的人,更容易獲得物質資源和社會地位。充裕的物質資源和更高社會地位,又會使他們便于制定有利的游戲規(guī)則,“人為的”規(guī)則的不平等由此產(chǎn)生?!叭藶榈摹币?guī)則不平等,又會造成機會的不平等和權利的不平等,從而固化和擴大“天生的”不平等。所以,孫中山一直強調“人為的”不平等對“天生的”不平等的重要影響等等。
“真平等”與“假平等”
孫中山在以上兩種不平等的基礎上,終于發(fā)揮出了獨具特色的“真假平等”觀。所謂“真平等”就是人們政治地位的平等,即消除“人為的”不平等;而“假平等”則是用人為的方法壓平“天生”不平等的做法。這種是違反“平等”真諦的“假平等”,只有實現(xiàn)真平等,世界才能進步,人類才能進步。
孫中山把“真平等”限定在政治領域,主要是強調政治地位、政治權利的平等。關于孫中山把“真平等”限定在政治領域的問題,他認為,經(jīng)濟平等是政治平等真實性的基礎和體現(xiàn),而政治平等則是經(jīng)濟平等實現(xiàn)的前提和保障。政治平等是強調人與人在政治地位、權利、規(guī)則上的平等。在近代中國受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雙重影響的背景下,實現(xiàn)經(jīng)濟平等的前提,首先是要反對帝國主義和推翻封建專制,以政治上平等為經(jīng)濟上平等掃清障礙。孫中山特別強調政治平等對經(jīng)濟平等的保障作用。他不是不講經(jīng)濟平等,而是更重視政治平等對經(jīng)濟平等的作用。
孫中山把不管“聰明才力”差別的“壓平”,看作是違反“平等”真諦的“假平等”。因為“人為的”壓平,必然會損害“聰明才力”者的利益,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導致社會發(fā)展動力不足、效率下降,結果是“世界沒有進步,人類便退化”。所以,為了促進社會進步,就必須鼓勵人們發(fā)揮“聰明才力”的積極性,并保護人們運用“聰明才力”所取得的成果。由于人與人“聰明才力”差別,必然造成人與人在現(xiàn)實中的不平等。隨著這種不平等的不斷擴大,人們便產(chǎn)生了使之平等的強烈意愿。
如何在不損害社會進步的前提下實現(xiàn)這種平等,孫中山認為實現(xiàn)這種平等是一個道德問題。這種平等的實現(xiàn),需要依靠人們樹立“利人”而非“利己”之道德。孫中山說:“人類有兩種思想,一種就是利已,一種就是利人。重于利已者,每每出于害人亦有所不惜。此種思想以達,則聰明才力之人專用彼之才能,去奪取人家之利益,漸而積成專制之階級,生出政治上之不平等。此民權革命以前之世界也。重于利人者,每每至到犧牲自己亦樂而為之。此種思想發(fā)達,則聰明才之人專用彼之才能,以謀他人的幸福,漸而積成博愛之宗教慈善之事業(yè)?!雹苓@才是平等之精義。
當然,人們之間“聰明才力”的差別并非一成不變,它可以通過學習、教育、培訓等多種方法來縮小,所以有的學者批判孫中山“假平等觀”,夸大并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聰明才力”差別,是一種貶低勞動人民的精英主義思想。的確,孫中山曾把人分為“先知先覺者,后知后覺者,不知不覺者”,而且時常把自己標榜為“先知先覺者”,而把普通勞動人民貶低為“不知不覺者”。這的確是一種先驗的等級觀念在作怪,我們應該高度警惕這種精英主義思想泛濫的危害。問題的另一面是,人們往往在評判精英主義的時候,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完全否定一切權威,片面主張絕對平等,陷入了小生產(chǎn)的平均主義的思想漩渦而不能自拔。孫中山的“真假平等”觀的意義在于,它提醒人們應該理性客觀地對待“平等”問題。任何一種價值觀都有其合理的邊界,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完全絕對化和抽象化。平等亦復如是,現(xiàn)實的“平等”是有其合理邊界的,超出合理邊界的平等,就是人們徒勞追求的“假平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平等”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來培育和踐行。倡導和培養(yǎng)“平等”的核心價值觀,就必須首先要搞清什么是平等,或者什么是“真平等”。只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平等”的精義所在,才能在現(xiàn)實中來推進“真平等”,防止濫用“假平等”。孫中山“真假平等”觀,雖然產(chǎn)生在20世紀初的近代中國,并且存在這樣和那樣的歷史局限,但是其作為辛亥革命失敗教訓深刻反思的結果,對于我們全面深入理解“平等”課題,著力實現(xiàn)社會機會平等、權利平等、規(guī)則平等,大力發(fā)展公益性教育事業(yè),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的啟示意義。
【作者分別為河北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河北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部研究生】
【注釋】
①②③④黃彥:《孫文選集》(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18頁,第517頁,第518頁,第531頁。
責編/許國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