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和諧社會,就要保證社會上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因此探討和諧社會背景下幸福人格及其塑造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文章主要探討和諧社會背景下幸福的概念,認為幸福人格應具備自尊、樂觀、外向等特征;可以采用積極參加體育運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優(yōu)先保持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等方式進行人格塑造。
【關(guān)鍵詞】和諧社會 幸福 人格 塑造
幸福的概念及歷史嬗變
什么是幸福?這是研究幸福所必需澄清的基本概念。幸福是指人們對生活具有積極的感受和積極的情感。在認知層面上,幸福包括整體上對個人目前現(xiàn)狀的各方面的滿足,特別是在工作、婚姻和其他方面的滿足;在情感層面上,幸福是指經(jīng)歷積極的情緒體驗,對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事件做積極的評估。
心理學對主觀幸福感的科學研究是比較前沿的,但關(guān)于幸福理論的研究卻有很長的歷史。哲學家、心理學家如羅素等人很早就關(guān)注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樣獲得幸福。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幸福伴隨著對生活的理智思考,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也有同樣的思考:愚蠢的人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睿智的人不可能獲得不了幸福。哲學家Aristuppus提出了享樂原則:享樂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并且提倡直接的感官滿足。伊壁鳩魯把享樂原則詳細地表述為倫理享樂原則,認為基本的道德義務是享樂經(jīng)驗的最大化。早期的基督教哲學家譴責人們追求享樂,認為追求享樂與消除原罪的目標不相符合。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如伊拉茲馬斯和托馬斯·摩爾認為幸福是上帝的意旨,只要不通過虛假的手段獲得它。后來的哲學家如大衛(wèi)·休謨和杰里米·邊沁把享樂原則作為功利主義的基礎,奠定了心理學史上心理分析的基礎和激進行為主義的基礎。Kahneman認為享樂主義以一個新領(lǐng)域(享樂心理學)的名義仍然活躍在心理學上。①至少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普遍認為追求享樂是獲得幸福的一條途徑。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把幸福作為至善,并且認為幸福是發(fā)現(xiàn)真正的內(nèi)在自我,根據(jù)這一觀點,真正的幸福就是美德,美德是幸福的同義語,培養(yǎng)它們,依據(jù)這些美德而生活。亞里斯多德認為把幸福作為享樂太粗俗。持有同樣觀點的人還有約翰·密爾和伯特蘭·羅素,這就鞏固了現(xiàn)代心理學的如羅杰斯的完全機能化的人等概念。整合幸福的重要要素,關(guān)鍵有一點:人們應該發(fā)展自身所具有的最好的潛力和技能,然后利用這些技能和天賦更好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
幸福人格特征
自尊:幸福的人喜歡自己。許多研究表明:個人的高自尊心,總體生活滿意度的最好指標,不是對家庭生活、友誼或者收入的滿意,而是對自我的滿意??傮w而言,喜歡和接受自我的人們感覺很幸福。蓋勒普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85%的美國人認為良好的自我形象或自尊對人們的幸福是很重要,沒有人認為自尊對人們的幸福是不重要的。從主觀的和社會合意性的維度上看,實際上,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自己比一般人好。人們通常用自我鼓勵的方法來牢記和糾正過去的行為,人們通常更快地相信別人奉承自己的話,高估別人支持自己的意見和分享自己失敗的程度。對大部分人們而言,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有利于人們應對焦慮和抑郁,幾乎所有人在某段時間都感覺自卑,特別是當與那些在地位、相貌或收入都高于我們自己一兩個檔次的人相比時。如果有這種感覺的時間越頻繁而且強度越深,我們就越感覺不幸福。因此,用適度的自我鼓勵以及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時,我們會感覺更幸福。然而,健康的自尊不但是積極的而且是現(xiàn)實的,因為它是基于現(xiàn)實的真實成績和接受自己本來的感覺,這樣,自尊為持續(xù)幸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個人控制感:幸福的人們相信自己選擇命運。Angus Campbell認為:有一種對生活的強烈控制感,它是幸福的積極情感的獨立指標,他要比任何一個我們認為的客觀生活條件更獨立,75%的美國人感覺他們能控制自己的生活而對自己很滿意,他們有這種強烈體驗幸福的積極情緒。②
對于內(nèi)部控制點高的人來說,在學校表現(xiàn)突出,很好地應對壓力,生活更幸福。增加人們的控制感可以很明顯地增強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士氣。幸福的人獲得較高的內(nèi)部控制感,進而能有效地管理自己和時間,無所事事者,特別是對失業(yè)者而言,他們非常不幸福,因為他們不能計劃和充實自己的時間,睡覺、閑逛、看電視,這些都是消極的娛樂方式,不會產(chǎn)生積極情緒體驗,也不能產(chǎn)生幸福感。
樂觀:幸福的人們充滿希望。Dember等人認為樂觀者是那些同意這些觀點的人:比如“當我面對新事物時,我期望成功”,樂觀者與悲觀者相比,傾向于更成功、更健康和更幸福。③樂觀者通常比較健康。許多研究表明:悲觀者解釋不好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的風格,比如:“這是我的錯,永遠會這樣,這將搞砸一切事情”,將使人們更易于生病??傮w而言,樂觀的人們較少受到各種疾病的困擾而且從癌癥和外科手術(shù)中得到較好的康復。樂觀者同樣更多地欣賞成功,不是把挫折看作自身無能的象征,而是看作意外受挫或需要新的方法繼續(xù)嘗試。
樂觀者更多欣賞自己的成功,而不是把失敗當作無能的象征,他們把失敗看作意外的挫折或者意味著需要用新方法嘗試它。一個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的人會經(jīng)常說“是”,因而生活充滿更多的快樂和冒險。我們已經(jīng)知道樂觀的益處,我想補充一下不現(xiàn)實樂觀的危害,不現(xiàn)實樂觀者不能做好敏銳的預防措施,而且認為遺憾、沮喪伴隨著希望的破滅。如果你相信積極思想家的有靈感的信息,如果你不能從一個高度超越另一個高度,那么又是誰的錯呢?當我們的婚姻沒有我預料中的那樣浪漫,我們又能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呢?當我們沒有夢想得那樣成功時,我們又能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責怪自己,當夢想破滅時,最大的夢想者通常摔的最慘,無限制的樂觀導致無止境的挫敗。
外向:幸福的人們通常是外向的。許多研究表明:外向表現(xiàn)為愛社交的,根據(jù)外向型人們的報告:他們有更大的幸福和更高的生活滿意度,這種解釋好像是氣質(zhì)性的。外向僅僅是歡樂和興致勃勃的。自信的人們走進一個都是陌生人的房間,會很熱情而大方地向陌生人介紹自己,同樣受到別人的熱情回應,像他們一樣,別人也喜歡他們自己,他們相信別人也同樣喜歡自己。這樣的態(tài)度同樣傾向于自我實現(xiàn)從而使外向型的人們經(jīng)歷更多的積極事件,一項國外的研究表明:與內(nèi)向型的人相比,外向型的人表現(xiàn)為更早結(jié)婚,找到較好的工作,結(jié)交更多的新的親密朋友。外向型的人喜歡與別人打交道,他們有很大的朋友圈,而且他們更經(jīng)常的從事有益的社會活動,他們有更多的情感體驗和更多的社會支持,這是幸福生活的源泉。
人格特征與幸福的關(guān)系尚未被人們完全理解,這種因果關(guān)系可能是人格導致主觀幸福感,也可能是主觀幸福感導致人格特征。以外向型人格特征為例,可能是外向更偏向幸福,也可能是社會關(guān)系造就外向型人格特征,或幸福產(chǎn)生外向行為。外向型的人們通常表現(xiàn)興致勃勃、放松,更易接近別人,這可解釋他們?yōu)槭裁唇Y(jié)婚早,獲得更好的工作和結(jié)交更多朋友。
塑造幸福人格的途徑
第一,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研究表明:有氧運動不僅能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開發(fā)心理能量,而且還能緩和輕度的抑郁和焦慮。一方面,體育運動可以增加心理發(fā)展的積極能量;另一方面,在具體的體育運動中,人們可以體會正如馬斯洛所說的“高峰體驗”狀態(tài),也就是能夠體驗到在人進入自我實現(xiàn)和超越自我狀態(tài)時所感受到一種非?;磉_與快樂的瞬時體驗,這種體驗在事業(yè)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能體驗到,但是,在體育運動中會較多地體會到這種高峰狀態(tài),這種高峰體驗狀態(tài)也是幸福生活所必需的。
第二,充足的睡眠保證。幸福的人們生活的很積極,不過,精力充沛的生活仍然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適當獨處。許多人遭受睡眠障礙,從而導致身體疲勞、機敏性降低和灰色情緒的產(chǎn)生。
第三,優(yōu)先保持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有遠近親疏,要想獲得幸福,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因為,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比如親密的朋友可以給人們深度的關(guān)心和關(guān)照,進而幫助人們順利度過艱難時期。
第四,超越自我。做善事是培養(yǎng)和塑造幸福人格的重要條件,在做善事過程中,人們更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是對自我欲望和需要的滿足,而是實現(xiàn)對他人、社會的責任,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幸??梢栽鲩L助人之心,也就是說,感覺幸福的人更傾向于做善事,但是反過來,做善事同樣使人感覺很幸福。
第五,堅持寫感恩日記。每天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健康、朋友、自由、教育、感覺、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等,能提高人們的幸福體驗。堅持寫感恩日記,對周圍的人和事心存感激,可以使人們以善意的眼光來欣賞周圍的人和事,進而尊重別人的關(guān)心、幫助、支持,同樣,可以贏取別人的關(guān)心和尊重,在與別人的交往中獲得積極情緒和感受,增強幸福感。
【作者單位:浙江財經(jīng)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注釋】
①Kahneman, D: 1999,'Objective happiness', in D. Kahneman, E. Diener and N. Schwarz (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Russell Sage, New York), pp. 3-25.
② Campbell, A. (1981). The sense of well-being in America. New York: McGraw-Hill.
③Dember, W,N., & Brooks. J. 1989 A new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optimism and pessimism: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d relations with happiness and religious commitment.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27. 365-366。
責編/豐家衛(wèi)(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