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歐洲國家,青年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在西班牙,竟有高達四成多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越來越多的哪怕是來自知名學府的女大學生,包括哈佛、牛津的天之驕女,為了交學費索性去賣淫;希臘在債臺高筑的情況下,有老人家因為不想“在垃圾桶里找食物”而在國會外吞槍自殺……“悲慘世界”如今在現(xiàn)實中一幕又一幕重演。近日,《孤星淚》這部音樂劇電影橫掃全球,未必無因。
只是沒想到,這樣沉重的電影,在香港這樣的地方,竟也叫好叫座,票房直撲5000萬,是同期上映電影《十二生肖》的4倍,讓人不得不對香港人的品位刮目相看?;蛟S貧富懸殊惡化、樓價比天高、底層市民無立錐之地,讓觀眾對這個題材格外有共鳴吧。
能夠?qū)懗鋈绱吮鞈懭说囊徊啃≌f,它的作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成長經(jīng)歷呢?
法國大文豪雨果,童年時曾在3b7e5015ef8ff3963de5a234b6f7ac43巴黎街頭目睹一件事,激發(fā)起他強烈的人道主義情懷和覺醒,改變了其一生。
那一天,在法院大門前的木柱上,綁著一位年輕的婦女,旁邊的告示公布她犯的是“奴仆偷竊罪”。雨果好奇地駐足觀看。時間到了,一個彪形大漢上前行刑。他把這位女子的衣衫從后背撕開,再從炭火中抽出一塊燒紅的烙鐵,冷酷無情地朝女子赤裸的肩上烙去。一陣“咝咝”聲和焦灼氣味伴著凄厲慘的叫,接著再是一輪嚎哭。
這凄厲的慘叫,刺痛了一顆赤子之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激發(fā)起雨果對苛政的深惡痛絕。
我想,《孤星淚》里男主角的故事,或許正是受到這一幕的啟發(fā)。
男主角為了飽受饑餓煎熬的姐姐一家,偷了一個面包,卻因此被重囚。更悲慘的是,出獄后,他仍擺脫不了階下囚的烙印,讓他變得神憎鬼厭,所有人對他都惟恐避之不及。男主角因此找不到工作,連兩餐一宿都有問題,走投無路,幸虧一位神父搭救了他。為了一條活路,他不惜違反釋囚守則,隱姓埋名,以求抹掉自己的過去,重新開始。
結果,男主角真的重新做人,還行善積德,以報答神父當年的恩典。但一位鐵面無私近乎偏執(zhí)狂的警官,卻苦苦相逼,踏破鐵鞋也要緝捕他歸案,讓他畢生受此夢魘糾纏,亡命天涯。
我想,這個故事橋段,可能正是雨果對童年時法院門前一幕的感懷吧:都顯示了在苛法之下,公義、人性和尊嚴可以受到怎樣的踐踏。
如果社會充滿不公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那么,統(tǒng)治階級以苛法保護他們的財富和特權,就不是“法治”(rule of law),而只是“依法辦事”,或稱“依法而治”(rule by law),執(zhí)法者也只會淪為“依法辦事”的鷹犬而已。
“法治”與“依法辦事”,兩個概念的最大區(qū)別是,后者完全按法律治理事情,不計較法律本身是否苛刻甚至殘酷。前香港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楊鐵梁先生,便曾經(jīng)解釋過,法律內(nèi)涵包括了保障人權及各種自由,那才叫“法治”,如果法律本身非常嚴苛,依法律辦事也不算“法治”。
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一代宗師哈耶克(Friedrich Hayek)曾在其名著《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中指出:“法治,當然假設完全按法律條文和法定程序辦事,但這并不足夠,如果一條法律給予政府無限的權力去為所欲為,它的所有舉動皆為合法,這一定不會是法治。因此法治不止于憲政主義,它要求所有的法律符合某一些原則。”
那么真正的“法治”,應該包括哪些元素呢?西方普通法傳統(tǒng)下的“法治”,除了按照法律辦事之外,還包括以下要求:法律必須經(jīng)公開及具透明度的程序制定而成,應該是公開和清晰的;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執(zhí)政者的權力受到限制,不能濫權;司法獨立,司法機關獨立于政府之外,且不受政府干預;保障人民的各項基本權利,如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