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鵬飛
安徽送變電工程公司應急搶修中心運行檢修分公司,安徽合肥,230601
次檔距振蕩是指超(特)高壓輸電線路分裂導線上兩間隔棒之間的子導線振蕩,是采用分裂導線的線路所特有的機械運動現(xiàn)象。其生成原理是:在分裂導線情況下,其中一根或多根子導線不可避免地處在前方子導線形成的尾流中,由于尾流效應,使得下風的子導線更容易吸收風的輸入能量,從而發(fā)生低頻大振幅振動。它是一種 1~3 Hz低頻的橢圓軌跡的振蕩,橢圓的長軸近于水平。而且,同一水平面子導線的振蕩方向相反。這種振蕩一般發(fā)生在低溫季節(jié),風速為7~20 m/s的情況下。
影響次檔距震蕩的因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風、分裂導線的數(shù)量和布置、導線直徑和分裂導線間距、導線質量、子導線排列對風向的傾角、間隔棒裝置類型和位置。針對以上影響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防護:增大分裂導線間距、改變分裂導線的傾角、減少尾流區(qū)中導線的數(shù)量、減小次檔距的長度、對間隔棒進行優(yōu)化布置和適宜選型。
在分裂導線-間隔棒系統(tǒng)中,一般采用阻尼間隔棒,并且按不等次檔距安裝。目前,國內多采用英國Denlop 公司侯效(Hearnshaw)所推薦的優(yōu)化布置理論,并將其簡化為如表1中所示的次檔距布置。
表1 侯效不等距次檔距布置順序
結合侯效提出的間隔棒在特定導線上的無量綱特性曲線,可得到這樣的一組遞推關系式:
根據(jù)相關試驗曲線分析,得到如下判斷依據(jù):
這樣就可以利用計算機求得最優(yōu)解。
以上計算中,S為平均次檔距,是次檔距優(yōu)化布置的基礎。其計算公式為:S=L/(Ns+1)
圖1 導線-間隔棒系統(tǒng)振動模型
間隔棒的主要作用是支撐子導線,防止子導線相互碰撞和鞭擊,抑制微風振動和次檔距振蕩。對于間隔棒的安裝距離及數(shù)量,除了考慮經(jīng)濟因素外,還必須從防止導線碰撞和翻轉、能達到最佳防振效果方面進行必要的研究和計算。主要考慮的因素有:對于平均風阻力和正常電流產(chǎn)生的電磁吸引力,間隔棒的安裝距離必須使子導線不接觸;對于風和覆冰引起的扭轉,允許子導線接觸,但當覆冰和風等外力消失后,間隔棒的安裝距離必須能使扭轉自然恢復(即扭轉復原理論);對于尾流引起的次檔距振蕩,必須保證子導線不發(fā)生頻繁的鞭擊和金具的疲勞破壞。
分裂導線不均勻覆冰時,產(chǎn)生較大的扭轉力矩,加上風壓,使導線發(fā)生嚴重的扭轉。由于風壓和覆冰產(chǎn)生扭轉力的機理復雜,且覆冰厚度、形狀具有不規(guī)則、不確定性,因此,確定它的大小和設計條件是極其困難的。扭轉設計中,一般按導線覆冰時發(fā)生的扭轉,在脫冰后能自然恢復來考慮。導線一旦發(fā)生扭轉,為了使它能自然復原,則要求在任意扭轉角下有足夠大的復原力作用。
阻尼間隔棒作為分裂導線主要的振動阻尼元件,間隔棒應放置在接近振動的波峰而遠離波節(jié)點的地方,以產(chǎn)生較大的振動能量耗散,充分發(fā)揮其振動阻尼作用。導線受風激振動后,若遇到阻尼作用,其振幅會逐漸衰減。用振幅對數(shù)衰減率δ來表示阻尼作用:
式中,A0為振動的初始峰峰值;An為第n個周期的峰峰值。
端部次檔距是與桿塔相鄰的一個次檔距,長度一般只有中間次檔距的一半左右。采用這樣的布置,在發(fā)生導線不均勻覆冰而引起導線束扭轉時,可產(chǎn)生足夠的扭力矩,使覆冰脫落后,導線束能自行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端次檔距的大小與導線懸掛方式也有很大關系。導線采用耐張方式固定時,檔內扭轉恢復性能較差,此時,應進一步減小端次檔距長度,以提高恢復力矩。
有研究表明,當相鄰次檔距(Si)相等或互為整數(shù)倍,即S1/S2=1,0或S1/S2=0.5時,導線-間隔棒系統(tǒng)可能呈現(xiàn)最低能量耗散模型,即阻尼間隔棒對導線振動能量的耗散不起作用。
根據(jù)有關文獻,國外次檔距不等距離布置的基本方式:(1)次檔距長度由兩端向中間逐步增加,到檔距中央達最大值;(2)次檔距長度交替增加和減小。
次檔距布置的原則:(1)在0.55~0.65之間;(2)次檔距不宜布置成對于檔中央呈對稱分布。
經(jīng)計算得出的間隔棒安裝距離其起算點應該為導線的掛點位置。對于直線塔來說,起算點應為桿塔中心點;耐張塔起算點應為耐張串在橫擔上的掛點位置,相對于檔距來說,橫擔寬度可以忽略不計,為了統(tǒng)一起見,耐張塔的間隔棒次檔距起算點也應為桿塔的中心點。
在某些線路施工過程中,部分施工項目部未能理解間隔棒次檔距的定義和間隔棒布置的原則。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將間隔棒安裝距離的起算點定在了線夾出口處,這就造成了以耐張塔為起點,實際安裝的間隔棒次檔距與設計值產(chǎn)生了一個耐張串的誤差。以±500 kV葛南線為例,其耐張串(掛點至耐張線夾出口處)的長度達到了14.622 m,以平均檔距450 m計算,其設計間隔棒安裝數(shù)量為7個,安裝距離為39+65+58+67+58+68+60+35(m)。起算點按照線夾出口來計算,其實際的安裝距離變成54+65+58+67+58+68+60+10(m)。其S1/S2=54/65=0.83,該數(shù)值超出了0.55~0.65的范圍,以至于在發(fā)生導線不均勻覆冰而引起導線束扭轉時,沒有足夠大的扭力矩,使得覆冰脫落后,導線束能自行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且間隔棒未能放置在接近振動的波峰而遠離波節(jié)點的最適宜位置,無法產(chǎn)生較大的振動能量耗散,未能充分發(fā)揮其振動阻尼作用,從而不能減弱次檔距震蕩的振幅,影響線路安全穩(wěn)定運行。
參考文獻:
[1]高選.導線-間隔棒系統(tǒng)最優(yōu)化理論及實踐[J].中國電力,1993(3):15-20
[2]黃經(jīng)亞.分裂導線的次檔距振蕩及防護對策[J].華中電力,1989(3):47-53
[3]王藏柱,楊曉紅.輸電線路導線的振動和防振[J].電力情報,2002(1):69-70
[4]夏德森,王德峰.防振金具在架空線路上的應用[J].電力建設,2003(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