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魯迅與會稽文獻(xiàn)

2013-12-17 11:03:46農(nóng)
山東社會科學(xué) 2013年6期
關(guān)鍵詞:晉書后漢書魯迅

顧 農(nóng)

(揚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 ,江蘇 揚州 225002)

魯迅早在留學(xué)日本時期就立志為救亡圖存、復(fù)興中華而獻(xiàn)身,具體工作則立足于思想文化戰(zhàn)線;他設(shè)想未來的中華文明,應(yīng)當(dāng)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nèi)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注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頁。(本文引用《魯迅全集》此版本者,不再另注)源于傳統(tǒng),吸納新潮,高于傳統(tǒng),面向未來,重振中華雄風(fēng)。其意態(tài)之高遠(yuǎn),格局之宏大,實為當(dāng)時的一流人物。

在日本時他主要致力于學(xué)習(xí)和研究西方文化,翻譯外國文學(xué)作品,寫出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一批放眼世界的論文,出版了取材與翻譯路徑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域外小說集》;同時努力提高日文和德文水平,博覽書報雜志,還打算到德國去繼續(xù)深造,進(jìn)一步探尋救國救民的道理。但是因為家庭方面的原因,他不得不回國謀職,養(yǎng)家糊口;于是先后在杭州和紹興的中等學(xué)校任職——他原先的工作設(shè)想完全被打斷了。回國后,魯迅的業(yè)余研究暫時告別西學(xué),一頭扎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從頭搜集整理古小說資料,一方面從最基礎(chǔ)的文獻(xiàn)入手研究紹興地方文化遺產(chǎn),進(jìn)行了十年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起來,才發(fā)生新的變化。

有條件學(xué)習(xí)和研究“世界之思潮”的時候就做西學(xué),一旦不能(看不到新書,更沒有外文雜志),那就來整理和研究“固有之血脈”。從表面看去,變化固然很大,而在魯迅的總體設(shè)計里,其實并沒有什么心血來潮、突如其來的東西。這些事情都是要做的。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魯迅一向如此。注魯迅后來對青年作家沙汀和艾蕪說:“現(xiàn)在能寫什么,就寫什么,不必趨時”,這正是魯迅一貫的方針。詳見《二心集·關(guān)于小說題材的通信》,《魯迅全集》第4卷,第369頁。

回國之初,魯迅開列過一份宋元明三朝《紹興八縣鄉(xiāng)人著作》的目錄,注載《魯迅研究資料》第4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114頁。紹興八縣指山陰、會稽、上虞、余姚、蕭山、諸暨、嵊縣、新昌,這大體上也是過去會稽郡的范圍。更早的鄉(xiāng)人著作亦在搜集整理中。其時設(shè)想依清人張澍《二酉堂叢書》之例,注張澍(1782—1847),甘肅武威人,號介侯,嘉慶進(jìn)士,官云南石屏縣知縣,著有《姓氏五書》等,又編纂地方志多種;輯校的古籍有《諸葛忠武侯文集》與《二酉堂叢書》,后者專收關(guān)隴(陜甘寧)著作,自周秦以至隋唐,凡二十四種,作者非本籍人士而著作與涼土有關(guān)且孤本罕見者又十二種。道光元年(1821)刊于二酉堂,先成二十一種,二十七卷,其余十五種似未見續(xù)刊。編一部地方性文獻(xiàn)叢書——此即所謂“邇又?jǐn)M立一社,集資刊越先正著述,次第流布,已得同志數(shù)人,亦是蚊子負(fù)山之業(yè),然此蚊不自量力之勇,亦尚可嘉?!盵注]魯迅1911年4月12日致許壽裳信,《魯迅全集》第11卷,第336頁。此計劃沒能實現(xiàn),后來得以完成的只有一部輯錄之作《會稽郡故書雜集》,此外還輯存了一批早期紹興人經(jīng)學(xué)著作的片段,后被編為《會稽先賢著述輯存》;又輯錄了幾種會稽先賢的史學(xué)著作,有謝承《后漢書》、謝沈《后漢書》和虞預(yù)《晉書》;還有幾部與會稽直接相關(guān)屬于子部的古籍:《范子計然》、《魏子》、《任子》、《志林》、《廣林》。

還有些古代作者,雖然并非紹興人,但與會稽郡也有些關(guān)系,其著作亦在魯迅搜集整理之列,例如《云谷雜記》和《嵇康集》就是。《云谷雜記》的作者張淏,祖籍開封,后占籍金華,但曾僑居會稽,“撰《會稽續(xù)志》八卷,越中故實,往往賴以考見?!?魯迅《〈云谷雜記〉序》)張氏之《會稽續(xù)志》又稱《寶慶會稽續(xù)志》,魯迅在輯校《會稽郡故書雜集》時曾多次引用;于是又連帶地整理他的《云谷雜記》?!爸窳制哔t”之一的嵇康乃是譙國(今安徽亳州)人,但他原籍會稽,“嵇本姓奚,其先避怨徙上虞,移譙國輊縣,以出自會稽,取國一支,音本同奚焉。”(《世說新語·德行》“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注引王隱《晉書》)依《二酉堂叢書》的范例,整理會稽的文獻(xiàn),亦應(yīng)包括嵇康的文集在內(nèi)。為整理《嵇康集》,魯迅費了多年的功夫,這一方面的工作一直延續(xù)到三十年代。

經(jīng)魯迅整理過的這一批文獻(xiàn),其手稿均已收入影印本《魯迅輯校古籍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993年陸續(xù)出齊),其中絕大部分又收入排印本《魯迅輯錄古籍叢編》(林辰、王永昌編校,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9年7月版)一書,并作了進(jìn)一步的加工;其有關(guān)序跋,則收入《魯迅全集》第10卷的《古籍序跋集》。

《會稽郡故書雜集》一書于1915年由紹興許廣記刻字鋪刻成,印行一百部。撰者署周作人,而實為魯迅的工作成果,其手稿尚存;[注]這一批手稿現(xiàn)已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二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凡三種:清稿一份及準(zhǔn)備材料兩種。清稿即當(dāng)年付印之底稿,原訂為上中下三冊,現(xiàn)合印為一,列為本函第一冊;準(zhǔn)備材料,一是較早的抄件,現(xiàn)題作《會稽舊志草本》,后附《虞翻文》若干頁,列入第三冊;二是上述抄件的整理本,題作《會稽舊志》,列為第二冊;其中眉批校勘記甚多,后來大抵已進(jìn)入清稿。而木板卻在早年于無意中被毀。[注]《雜集》印成以后,書版一直存在許廣記刻字鋪,到1916年9月18日取回。1919年冬魯迅回紹興搬家,清理雜物時匆忙中把這些堆在雜物中的書版當(dāng)作先代試草朱卷的版片,未及細(xì)看,便付之一炬,此書遂絕版?!峨s集》世間僅有一百本,所以錢玄同曾開玩笑說,“當(dāng)以準(zhǔn)明版書論,非當(dāng)古董賣不可”(轉(zhuǎn)引自《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85-286頁)。

《會稽郡故書雜集》包括八部關(guān)于會稽的人物傳記與地記的逸文,即謝承《會稽先賢傳》、虞預(yù)《會稽典錄》、鐘離岫《會稽后賢傳記》、賀氏《會稽先賢象贊》、朱育《會稽土地記》、賀循《會稽記》(以上六種《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前四種入雜傳類,后二種入地理類)、孔靈符《會稽記》、夏侯曾先《會稽地志》(以上二種史志未著錄,亦為隋以前的著作)。魯迅起意輯校此書為時甚早,《雜集》序言中有云——

作人幼時,嘗見武威張澍所輯書,于涼土文獻(xiàn),撰集甚眾。篤恭鄉(xiāng)里,尚此之謂。而會稽故籍,零落至今,未聞后賢為之綱紀(jì)。乃創(chuàng)就所見書傳,刺取遺篇,累為一帙。中經(jīng)游涉,又聞明哲之論,以為夸飾鄉(xiāng)土,非大雅所尚,謝承虞預(yù)且以是為譏于世。俯仰之間,遂輟其業(yè)。十年已后,歸于會稽,禹勾踐之遺跡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過,殆將無所眷念,曾何夸飾之云?而土風(fēng)不加美。是故序述名德,著其賢能,記注陵泉,傳其典實,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古作者之用心至矣!其所造述雖多散亡,而逸文尚可考見一二。存而錄之,或差勝于泯絕云爾。因復(fù)撰次寫定,計有八種……

此序作于1914年10月21日,[注]刻印本《雜集》序末署“太歲在閼逢攝提格九月既望”,按“既望”二字為周作人所改,魯迅原稿作“庚辰”,即1914年10月21日。1981、2005年兩版《魯迅全集》于此均失注。按“既望”為舊歷的十六日,“九月既望”相當(dāng)于1914年11月3日。從這里可以知道早在魯迅離開紹興到外地求學(xué)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而正式從事此書的輯校則在從日本回國、“歸于會稽”以后。

周作人回憶說,魯迅回國之初,一度用清儒的辦法治學(xué),輯校古書多種,“清代輯錄古逸書的很不少,魯迅最受影響的還是張介侯的二酉堂吧,如《涼州記》、段熲、陰鏗的集,都是鄉(xiāng)邦文獻(xiàn)的輯集也。他一方面翻古書抄唐以前小說的逸文,一方面又抄唐以前的越中史地書。這方面的成績第一是一部《會稽郡故書雜集》。”他又說:“序文署名‘會稽周作人記’,向來算是我的撰述,不過這原是豫才的發(fā)意,其一切編排考訂,寫小引序文,都是他所做的,起草以至謄清大約有三四遍,也全是自己抄寫,到了付刊的時候卻不愿出名,說寫你的名字吧,這樣便照辦了,一直拖了二十余年?,F(xiàn)在覺得應(yīng)該說明了。”[注]《關(guān)于魯迅》,《宇宙風(fēng)》第29期(1936年11月)。此文后收入《瓜豆集》,詳見該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55頁。

周作人的回憶相當(dāng)精確可靠。魯迅最初的工作是做資料卡片,從《太平御覽》、《北堂書鈔》、《初學(xué)記》、《三國志》等書中抄出有關(guān)逸文,以備清理,然后將上述散抄的材料分類整理,加眉批按語,這就是《會稽舊志草本》。1912年2月,魯迅入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5月隨部遷北京,此事一度停頓,到1914年再次加以整理,形成《會稽舊志》三冊,其中有虞預(yù)《會稽典錄》(材料最多,入上中冊)、謝承《會稽先賢傳》、鐘離岫《會稽后賢傳記》、賀氏《會稽先賢象贊》、眾家會稽記(包括朱育《會稽土地志》、賀循《會稽記》、孔靈符《會稽記》、夏侯曾先《會稽地志》及《會稽舊記》等五種,以上全部入下冊)。三冊各有目錄,每種書各有短序,正文上有眉批校勘記。輯校工作至此已基本完成。最后將此稿訂正謄清,亦分為三冊,稍后即以此稿交付刻印。[注]1914年10月21日魯迅為《雜集》作序,31日寄周作人,11月10日又將清稿三冊寄去付印。周作人回憶說:“這原稿是魯迅準(zhǔn)備好了,訂成三冊,甲寅(1914)11月17日由北京寄到,25日至清道橋許廣記刻字鋪定刻木版,到第二年的5月21日,這才刻成,全書凡八十五頁,外加題紙一頁,連用粉紙印刷一百本,共付洋四十八元。書于6月14日印成,15日寄書二十本往北京?!?《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83頁)魯迅于6月19日收到樣書,陸續(xù)分贈友人和有關(guān)圖書館。1838年出版二十卷本《魯迅全集》時,為了取魯迅手稿付印,許廣平托魏建功向周作人借出魯迅手寫的那三冊清稿,從北平運出,保存于昆明,再由昆明寄至香港,托茅盾請人帶到上海,頗歷艱辛。[注]許廣平在《〈魯迅全集〉編校后記》里曾特別談到,詳見《許廣平文集》第1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39頁。現(xiàn)在我們可以很方便地看到魯迅手稿本的影印本,實為幸事。

《會稽郡故書雜集》輯逸??比〉昧讼喈?dāng)高的學(xué)術(shù)成就,對今天古籍整理仍有借鑒、啟發(fā)和示范作用。

魯迅這一輯校本取材極廣。幾部重要的類書如《初學(xué)記》、《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正史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野史小說如《越絕外傳》、《世說新語》、《搜神記》,古史地著作如《水經(jīng)注》、《金華先民傳》、《百越先賢志》、《輿地紀(jì)勝》,地方志如《乾道四明圖經(jīng)》、《寶慶四明志》、《延祐四明志》、《寶慶會稽續(xù)志》、《嘉定赤城志》、《剡錄》,古地方文獻(xiàn)如《會稽掇英總集》、《會稽三賦注》等等當(dāng)然網(wǎng)羅在內(nèi),此外尚兼及《論衡》、《史通》、《開元占經(jīng)》、《通典》、《歲時廣記》、《越縵堂日記》、《蟹譜》、《竹譜注》等各類著作,博采旁收,取材宏富,從而使輯本的水平得到根本的保證。例如《會稽典錄》,魯迅所輯正文及存疑共得近八十人,可謂一網(wǎng)打盡。[注]后來張壽鏞輯《四明叢書》(1940年刻印),將魯迅這一輯本錄入該叢書第七集,并在序言中介紹說,慈溪馮貞群曾輯《典錄》,未成,后“于浙江圖書館書目見有輯本《會稽典錄》二卷,即馳書錄副,以示壽鏞,且曰:體例極善,勝于其自編者實多。壽鏞因讀之,凡他書稱引者略備,尤重在人物,體例較湯氏輯《晉書》(按指清人湯球輯虞預(yù)《晉書》)為精,與陶氏《說郛》所錄、竊全書之名而寥寥數(shù)紙者,相去遠(yuǎn)矣……周君樹人,字豫才,世稱魯迅先生云?!瘪T貞群跋語云:“比于浙江圖書館傳寫周樹人編本《會稽典錄》二卷、存疑一卷,搜羅廣博,編次精審,遠(yuǎn)非拙著所能及?!眳⒁娏殖健丁磿す蕰s集〉是怎樣的一部書?》,《魯迅研究百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1頁。輯逸之書能做到搜羅廣博,他書稱引者略備,是并不容易的事情。腹笥當(dāng)富,方向要明,功夫須細(xì),三者缺一不可。

魯迅在《雜集》中記錄??背晒捎枚ū靖叫?庇浀姆椒?,即選取經(jīng)過??焙笳J(rèn)為正確的文字著為定本,另附以??庇洠f明其校定的根據(jù)或理由。如虞預(yù)《會稽典錄》卷上“嚴(yán)光”條:

嚴(yán)光一名遵(《御覽》四百九十八),字子陵,與世祖俱受業(yè)長安(《御覽》九十引作“受學(xué)結(jié)好”)。建武六年,下詔征遵。(《御覽》九十引云建武元年征光,《玉?!芬话傥迨乓鳌拔迥辍?設(shè)樂陽明殿,命宴會,論故舊累日。拜為諫議大夫。(二句據(jù)《御覽》九十又四百九十八引補)莫(暮)留宿,遵以足荷上(《御覽》引作“以足加帝腹上”)。其夜,客星犯天子座甚急。(二字《御覽》引有)明旦,太史以聞。上曰:“此無異也。昨夜與故人(二字《御覽》引有)嚴(yán)子陵俱臥耳。” (《藝文》一,《書鈔》十一,又一百五十)

本段文字以《藝文類聚》及《北堂書鈔》引文作底本,校以《太平御覽》,凡《御覽》中佳字,魯迅都直接列入正文并加以說明,其余亦著其異同。又如《會稽先賢傳》“陳業(yè)”條第二段:

業(yè)兄渡海,復(fù)見(二字《御覽》引有)傾命。同時依止者五十六人(《御覽》引作“乃五六人”,《廣記》引作“五六十人”),骨肉消爛而不可辨別。業(yè)仰皇天,誓后土,曰:“聞親戚者必有異焉?!币蚋畋哿餮?,以灑骨上,應(yīng)時歃血(《御覽》引作“飲血”,一作“得血住”),余皆流去。 (《初學(xué)記》十七,《御覽》四百十六,又四百二十一,《廣記》一百六十一。)

這里以《初學(xué)記》所引為主,他本佳字逕錄入正文,并加說明,其他異文則出校記。

有時候,這種據(jù)他書補入正文的文字相當(dāng)?shù)囟?,如《典錄》卷上“范蠡”條,主要依據(jù)《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之《正義》中的引文及《太平御覽》卷四百七十四引文,但據(jù)《北堂書鈔》卷九十八作了重要的增補:

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本是楚宛三戶人,被發(fā)佯狂,倜儻負(fù)俗。文種為宛令,游三戶之里,下車謁蠡,蠡不為禮。種還館,復(fù)遣使奉謁,蠡默而不言。(已上六句,《史記正義》引作“遣使謁奉”,今據(jù)《書鈔》引補)吏還曰……

在《會稽舊志草本》中,從《北堂書鈔》中錄下的這幾句是單獨列為一條的,后來才增補拼入正文之內(nèi)。從這里可以看到魯迅工作的程序。如果這種增補的分量進(jìn)一步增加,來源又不單一,則定本文字簡直應(yīng)稱為組合拼補式文本,如《典錄》卷上“陳修”條:

遷豫章太守。性清潔恭儉,十日一炊,不然官薪。(《御覽》四百三十一,《書鈔》七十五)計月受俸,受米不受錢。(《書鈔》三十八,又七十五)廳事席薦,編絕不改,布被覆形,簞瓢蔬食。(《書鈔》三十八)以郡風(fēng)俗不整,常卷坐席。唯徐稚、李贄數(shù)詣問,乃待以殊禮。 (《御覽》七百九)

短短一段文字,卻是由四個片段拼接組合起來的。這些片段在《會稽舊志草本》中都是分別單列的,至《會稽舊志》本才予以如此的整合。零金碎玉拼成七寶樓臺的佳例在《雜集》中甚多,又如孔靈符《會稽記》有一則云:

射的山南,水中有白鶴山,鶴為仙人取箭,曾刮壤尋索,遂成此山。漢太尉鄭弘,少貧賤,以采薪為業(yè),嘗于山中得一遺箭,羽鏃異常,心甚怪之。頃之,有人覓箭,弘還之。問何所欲。弘識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載薪為難,愿旦南風(fēng),暮北風(fēng)?!焙蠊?。故若邪溪風(fēng)至今猶然,呼為鄭公風(fēng)也,亦名樵風(fēng)。

文字不長,讀來頗清晰流暢,但看雙行小注便可知這一段文字來之不易,它主要依據(jù)《會稽三賦》周世則注所引,又以《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事類賦注》、《后漢書·鄭弘傳》注、《嘉泰會稽志》諸書的引文作了校補;雖經(jīng)多處組合拼補,仍如一氣呵成,此非心細(xì)如發(fā)且于古人文字有特別的感悟者不能為。

又有一種情形,是將兩段逸文焊接起來作為一個片段,如《典錄》卷下“魏滕”條,是將《三國志·吳書·吳范傳》裴注的一段引文從中間打斷,插入《三國志·吳書·吳夫人傳》注(又《太平御覽》卷二六四、《事類賦注》卷八)的一段引文,拼接得天衣無縫;同書“謝淵”條,則是就《太平御覽》的一段引文與《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注的一段引文拼合而成,也非常之自然渾成。從事古籍整理???,校對文字,著其異同并不難,難在定其是非;而尤難在定其是非之后拼接織補,恢復(fù)原文舊觀。

經(jīng)拼補而復(fù)原是采用定本附??庇浿ㄌ赜械暮锰?,如果采用底本附??庇浀霓k法,則無從組合連綴,寫上一大堆校勘記,頭緒還未必清楚,不便于閱讀。魯迅高明的拼補復(fù)原手段,不僅見之于《會稽郡故書雜集》,亦見之于《古小說鉤沉》和《嶺表錄異》。[注]參見顧農(nóng):《關(guān)于〈古小說鉤沉〉》,《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2期~1991年第1期;《關(guān)于魯迅校本〈嶺表錄異〉》,《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7期。魯迅校勘水平之高,突出地表現(xiàn)在這個方面。

就??笔址ǖ奈⒂^方面而言,魯迅基本上采用對校法,言必有據(jù),態(tài)度十分嚴(yán)謹(jǐn);他決定文字的是非也非常謹(jǐn)慎,沒有把握的寧可不表態(tài),讓讀者自己去判斷。魯迅間亦采用本校、理校二法,本校法如《典錄》卷上“戴就”條:

薛安為揚州從事。戴就字景成,會稽上虞人,為倉曹掾,受贓穢,刺史歐陽操遣安檢治,安乃收就,拷訊五毒……安乃覆就于船兩頭(二字當(dāng)衍),燒馬糞于船兩頭熏之。

前一處“兩頭”乃涉下而衍,戴就一人不可能覆于船之兩頭。將本文的上下文加以對比從而改正錯誤之法即所謂本較,實際上還是一種對校,無非用來改正錯誤的依據(jù)即在本文之中。本校法往往能有很好的效果。

理校法如《會稽先賢象贊》“綦母俊”條:

綦母俊為交州刺史,詔賜高山冠,絳三匹。擁節(jié)受決,臨難受命,立功討滅(當(dāng)作“討賊”),以報上心。

“討滅”不通,“滅”之繁體(“滅”)與“賊”字形近易誤。這些校記都非??尚?。

除了??币酝?,魯迅還為不少條目寫了按語,內(nèi)容頗為豐富,大部分是援引他書有關(guān)材料供讀者參考,也就是序言中所說的“諸書眾說,時足參證本文,亦各最錄,以資省覽”。如《會稽先賢傳》“淳于翼”條,正文據(jù)《太平御覽》輯得,過于簡略,只寫到傳主少年時代的情況,魯迅加按語道:“案,翼,上虞人,桓帝時為洛陽市長。袁宏《后漢紀(jì)》云:‘尚度為上虞長??h民故洛陽市長淳于翼學(xué)問淵深,大儒舊名,常隱于田里,希見長吏。尚往候之,晨到其門,翼不即相見。主簿白還,不聽,停車待之。翼晡乃見尚。尚宗其道德,極談乃退。’”這樣淳于翼的形象就更豐滿了。魯迅在按語中多處引謝承《后漢書》,也是為提供補充材料,便于讀者參考。這是裴松之注《三國志》、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的路子,最有益于原書和讀者。魯迅按語中的引文有時并不嚴(yán)格依據(jù)原文而只是撮其大略,這當(dāng)然是傳統(tǒng)悠久的辦法,從現(xiàn)在的立場看去則是一個小小的缺憾。

另一些按語是對材料作辨?zhèn)蔚?,如孔靈符《會稽記》中“顏烏”、“雷門”、“涂山禹廟”、“鏡湖”等條下各有按語,指出這些未必是孔氏原文?!稌滗洝反嬉梢痪碇懈鳁l按語的內(nèi)容,更大抵是這個方面的。

有些按語表述了更深層面的研究成果,如《會稽典錄》卷上“計倪”條按語指出,曾經(jīng)被混為一談的計倪與計然并非一人,魯迅后來在《〈范子計然〉序》中重申了這一結(jié)論。又如“鄭弘”條有“鄭弘遷臨淮太守”一句,按語云:“范書(按指范曄《后漢書》—農(nóng))本傳云遷淮陰太守。劉攽曰:漢無淮陰,當(dāng)是淮陽,時未為陳國也?;輻潯逗鬂h書補注》九云:虞預(yù)樂史皆曰弘為臨淮太守。劉攽臆說,以為當(dāng)作淮陽,非也。今案,《藝文類聚》九十五引謝承書(按指謝承《后漢書》—農(nóng))亦作臨淮也?!彪m未下斷語,實已引據(jù)謝承肯定了惠棟的看法,解決了一個老問題。把校勘和研究結(jié)合起來是魯迅整理古籍的一貫作風(fēng),[注]參見程毅中:《魯迅論古籍整理》,《編輯之友》1985年第1期。他一開始就是這樣做的。

還有些按語,雖然也是從資料出發(fā)的,但頗富于思想批判的色彩,在另一層面上體現(xiàn)了他的研究成果。如《典錄》卷下“朱朗”條云“朱朗字恭明,父為道士,淫祀不法,游在諸縣,為烏傷長陳頵所殺。朗陰圖報怨,而未有便。會頵病亡,朗乃刺殺頵子。事發(fā),奔魏。魏聞其孝勇,擢以為將。”魯迅加按語道:

案《春秋》之義,當(dāng)罪而誅,不言于報,匹夫之怨,止于其身。今朗父不法,誅當(dāng)其辜,而朗之復(fù)仇,乃及胤嗣。漢季大亂,教法廢壞,離經(jīng)獲譽,有慚德已。豈其猶有美行足以紀(jì)稱?傳文零散,本末不具,無以考覈。虞君所指,所未詳也。

對資料問題用存疑之法,自是大家風(fēng)度;而尤可注意者乃在旗幟鮮明地批判血族復(fù)仇的陳舊思想和野蠻做法。“魯迅就是在資料工作中也沒有忘記現(xiàn)實斗爭,偶而一二句出現(xiàn),也還是一個思想戰(zhàn)士的面貌”。[注]李長之:《文學(xué)史家的魯迅》,《人民文學(xué)》1956年11月號。這里正是一個好例。魯迅這方面的成就,已非一般文獻(xiàn)工作者所能達(dá)到的了。

所收八種古籍各有序言,介紹該書史志著錄的情形和作者的生平,偶有指明其價值之處,簡明流暢,精審可信。此后魯迅輯校經(jīng)、史、子諸部各書均依此例。

在紹興地志類古籍整理方面魯迅表現(xiàn)了極高的水平,但這一工作對他來說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稌す蕰s集》的序言說得很清楚,他之所以下決心從事于此,是痛感國人對于本土文化積淀感情日見其淡薄,在他提供的這個輯本里,“賢俊之名,言行之跡,風(fēng)土之美,多有方志所遺,舍之更不可見。用遺邦人,庶幾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中國本來就有“史志之書,有裨風(fēng)教”[注]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卷八《答甄秀才論修志第一書》。的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魯迅輯校此書的崇高目的即在于對人們進(jìn)行愛鄉(xiāng)土愛祖國的教育。

魯迅搜集整理紹興鄉(xiāng)賢的著作,博涉四部,其中屬于經(jīng)部的有五種:賀循的《喪服譜》、《喪服要記》(附謝徽注)、《葬禮》各一卷,虞喜的《論語贊注》一卷,楊方的《五經(jīng)鉤沉》一卷。這五種均抄自馬國翰《玉函山房輯逸書》,今已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二函第四冊。

賀循(260-319)是三國兩晉間的知名之士,尤以長于禮學(xué)著稱?!稌x書》本傳云:“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也。其先慶普,漢世傳《禮》,世所謂慶氏學(xué)。族高祖純,博學(xué)有重名,漢安帝時為侍中,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曾祖齊,仕吳為名將。祖景,滅賊校尉。父邵,中書令,為孫皓所殺,遷家屬邊境。”賀循秉承家學(xué),年少知名,因為遭遇家禍,一度被流放,吳平以后始得復(fù)回鄉(xiāng)里,曾在地方上當(dāng)過幾任小官;后來顧榮、陸機、陸云(史稱“三俊”)聯(lián)合向朝廷力薦,表稱賀循“出自新邦,朝無知己,恪居遐外,志不自營,年時倏忽,而邈無階緒,實州黨愚智所為悵然”(《三國志·吳書·賀邵傳》注引虞預(yù)《晉書》),遂得以召補太子舍人,進(jìn)入西晉高層政局,但他不樂仕進(jìn),多次辭謝高位,只是接受了太常一職;死后贈司空,謚曰“穆”。賀循對于當(dāng)官不甚有興趣,而以精通禮制著稱,《晉書》本傳稱“朝廷疑滯皆咨之于循,輒依經(jīng)禮而對,為當(dāng)世儒宗”云。

賀循的三本著作都是關(guān)于五禮中之“兇禮”的。晉時之兇禮開始時大體同于魏,后來漸漸靠近漢,也制訂過一些新的規(guī)范,正因為社會處于新舊交替之中,所以常常出現(xiàn)不同的意見,多次發(fā)生爭論(《晉書·禮志》記敘甚詳),賀循的著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偲饋砜?,賀循的主張比較正統(tǒng),以堅持經(jīng)典中的規(guī)定為主,但有時也樂于有所變通,例如《通典》卷九七引《喪服要記》云:

生于他方,不及見祖父母、諸父昆弟,若聞喪之日月已過,不為稅服,以未嘗相見,恩情輕也。若日月未過,服之如常。

可見他既堅持傳統(tǒng),也能顧及當(dāng)時實際。兩晉之際,五胡亂華,天下多故,中原士大夫紛紛南下,原先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多有忽爾解體、子弟分散流離者,兇禮自不能不有所變通。《晉書·禮志》載:“是時中原喪亂,室家離析,朝廷議二親陷沒寇難,應(yīng)制服否。太常賀循曰:‘二親生離,吉兇未分,服喪則兇事未據(jù),從吉則疑于不存,心憂居素,允當(dāng)人情?!哿钜匝h為然?!痹趥鹘y(tǒng)與現(xiàn)實之間尋求契合點,是賀循論禮三書的基本特點。晉人極重禮制,朝廷多次開會討論,諸儒有關(guān)著作不少,賀循在這一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

會稽余姚人虞喜(字仲寧,生卒年不詳)于賀循為同鄉(xiāng)后輩,博學(xué)好古,著作豐富,不肯出仕?!稌x書·儒林傳》載賀循“每詣喜,信宿忘歸,自云不能測也”,其水平之高可以概見。《論語贊注》書名似不太好理解,按《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論語》九卷,鄭玄注,晉散騎常侍虞喜贊,《新唐書·藝文志》有虞喜贊鄭玄《論語注》十卷,可知虞氏之意在于繼鄭氏之后為《論語》作解釋,從現(xiàn)存的兩則遺文來看頗能訂正鄭氏的失誤。虞喜著作之遺文較多者是他的《志林》和《廣林》,魯迅另有專門的輯本。

楊方(字公回,生卒年不詳),會稽郡人,是賀循晚輩,《晉書》有傳,即附載于《賀循傳》后。楊方出身微賤,起為小吏,公余精讀五經(jīng),具有很高水平,得到當(dāng)?shù)刂麑W(xué)者虞喜、虞預(yù)兄弟的好評,此后又得到政治地位學(xué)術(shù)地位都非常之高的賀循的獎掖,“司徒王導(dǎo)辟為掾,轉(zhuǎn)東安太守,遷司徒參軍”;“方在都邑,縉紳之士咸厚遇之,自以地寒,不愿久留京華,求補遠(yuǎn)郡,欲閑居著述。導(dǎo)從之,上補高梁太守。在郡積年,著《五經(jīng)鉤沉》,更撰《吳越春秋(削繁)》,并雜文筆,皆行于世。”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本《五經(jīng)鉤沉》僅六則,看不出太多的眉目。馬氏輯本序謂其文“稍涉道家談,而文筆議論與葛洪《抱樸子》相近”,但這一點并不是很明顯。

以上五種古籍的佚文魯迅均照抄馬國翰輯本,其原意大約是取馬本為基礎(chǔ),為重新輯錄這幾部書作前期的準(zhǔn)備,但后來沒有繼續(xù)做下去。

魯迅在輯錄《古小說鉤沉》之初,也曾抄錄馬氏《玉函山房輯佚書》的有關(guān)部分供參考;他輯錄虞喜《志林》以及其他一些古籍時也曾先抄馬輯本,并以此為底本寫下不少校勘記。同一古籍的輯佚工作往往不能一次性成功,后來者取先前的成果作工作的基礎(chǔ)或參考是正常的、必要的;馬氏輯錄古籍亦曾取前人的若干成果為參考。成功的關(guān)鍵在于要下切實的功夫,使新輯本更可信,更完備。

著名版本目錄學(xué)家王重民先生說過:“按歷史的眼光說,總是后來者居上,輯佚書亦然。后人得因前人之業(yè),罅漏補苴,易于為功,所以竿頭進(jìn)步,必是后一代的人”。[注]《中國目錄學(xué)史論叢》,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305頁。《古小說鉤沉》就比《玉函山房輯佚書》的小說部分有了極其重大的劃時代的進(jìn)步。當(dāng)然,要想竿頭進(jìn)步,亦大非易事。首先要掌握前人的成果,不搞重復(fù)勞動。馬氏為魯迅的輯佚事業(yè)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參考,是一位了不起的先行者,[注]馬國翰(字詞溪,號竹吾,1794-1853)山東歷城人,從青年時代起就從事古籍輯逸,他從經(jīng)部開始,次及史、子,在道光十八年(1838)已輯成“《漢志》農(nóng)家諸佚書,自《神農(nóng)》、《野老》以逮《范子計然》,凡十余種”(《農(nóng)諺自序》)。道光二十九年(1849),經(jīng)子兩部刻成問世。馬國翰退休以后繼續(xù)從事古籍輯佚,直至去世?!独m(xù)歷城縣志》本傳說他“愍今世學(xué)者不見古籍,乃遍校唐以前諸儒撰述,其名氏篇第列于史傳及他書可考者,廣引博征,自群經(jīng)注疏音義,旁及史傳類書,片辭只字,罔弗搜輯。分經(jīng)史諸子為三編,名曰《玉函山房輯佚書》,各因所得多少為卷,作序錄以冠于篇,六百卷。內(nèi)唯經(jīng)編為稍全,子編自儒家農(nóng)家外,俱無目,蓋當(dāng)時隨編隨刊,故其體例未能劃一也?!瘪R氏的輯佚書稿后來經(jīng)過拾遺補闕,編制目錄,遂有定本,凡708卷,輯得古佚書632種,在清人的輯佚諸書中,規(guī)模最為宏偉,歷來得到學(xué)者們的重視和高度評價。王重民先生又曾指出:“清代輯佚書事業(yè)……諸家中最稱專門者,余蕭客有《古經(jīng)解鉤沉》,任大椿有《小學(xué)鉤沉》,嚴(yán)可均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王謨有《漢魏遺書鈔》《漢唐地理遺書鈔》,黃奭有《漢學(xué)堂叢書》,竹吾先生《玉函山房輯佚書》,較為晚出,可是搜羅的完備,卷帙的繁富,是以前任何人所不及的”。[注]《中國目錄學(xué)史論叢》,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99頁。在學(xué)習(xí)《魯迅輯校古籍手稿》時,我們對他的這一位偉大的先行者自然也充滿了敬意。

魯迅搜集整理紹興鄉(xiāng)賢著作之屬于史部者凡三種,即謝承《后漢書》、謝沈《后漢書》和虞預(yù)《晉書》;其手稿均已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一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在范曄《后漢書》問世之前,為東漢一朝作史者甚眾,范書一出,諸本皆失色,后來除東漢·劉珍《東觀漢記》及晉·袁宏《后漢紀(jì)》尚有傳世之本外,大抵漸趨零落,如吳·謝承《后漢書》、晉·薛瑩《后漢記》、晉·司馬彪《續(xù)漢書》、晉·華嶠《后漢書》、晉·謝沈《后漢書》、晉·張瑩《后漢記》、晉·袁山松《后漢書》以及編年體的晉·張璠《后漢紀(jì)》等等都嚴(yán)重亡佚;到清朝,輯佚之學(xué)繁興,諸家后漢書漸漸受到學(xué)者們的重視,姚之骃、孫志祖、王謨、黃奭、汪文臺、王仁俊等學(xué)者在這方面都作出過貢獻(xiàn)。

謝承《后漢書》是魯迅投入精力很多的一部輯佚稿?!遏斞篙嬓9偶指濉返谝缓擦鶅裕瑤缀跞囚斞篙嬩浿x承《后漢書》的有關(guān)文獻(xiàn),只有第六冊后半載有他稍后輯校的謝沈《后漢書》、虞預(yù)《晉書》各一卷,加起來分量也只占該冊的五分之一。

謝承字偉平,三國吳時會稽山陰人,吳主孫權(quán)謝夫人之弟,生平事跡附見于《三國志·吳書·謝夫人傳》。謝承著有《后漢書》一百三十卷、《會稽先賢傳》七卷,均早亡佚,但群書中尚多存其遺文。其《會稽先賢傳》魯迅已先有輯本,收入《會稽郡故書雜集》一書中;稍后又開始輯校其《后漢書》。

在魯迅輯校的諸多古籍中,謝承《后漢書》是他本人最為重視者之一。1932年4月魯迅手訂其《譯著書目》,在“所纂輯者”小目下,列有《古小說鉤沉》與謝承《后漢書》,關(guān)于后者有如下說明——

多于汪文臺輯本,未印。

到晚年他手訂其《三十年集》目錄,亦將此本列入,與他整理的《嵇康集》、《嶺表錄異》合稱“起信三書”。[注]詳見許廣平:《〈魯迅三十年集〉印行經(jīng)過》,《許廣平文集》第1卷,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470頁。但在印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之前,人們很難見到。

魯迅輯錄謝承《后漢書》始于民國初年他在南京教育部工作的時候。1912年4月,魯迅從江南圖書館借得何夢華抄本《謝氏后漢書補逸》,抄存一冊,約四萬字,卷末題“壬子四月,假江南圖書館藏本寫出,初五日起,初九日訖,凡五日?!?/p>

抄本《謝氏后漢書補逸》凡五卷,其前四卷為姚之骃原輯,全書由孫志祖增訂。姚之骃字魯斯,號仲容,杭州人,康熙六十年進(jìn)士,官至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所輯《后漢書補逸》凡八種二十一卷,除情況比較特殊的《東觀漢記》八卷(原一百四十三卷,后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得二十四卷)外,又輯得:謝承《后漢書》四卷(原一百三十卷)、薛瑩《后漢記》一卷(原一百卷)、張璠《后漢紀(jì)》一卷(原三十卷)、華嶠《后漢書》一卷(原九十七卷)、謝沈《后漢書》一卷(原一百二十二卷)、袁山松《后漢書》一卷(原一百卷)、司馬彪《續(xù)漢書》四卷(原八十三卷)。有康熙間刻本,流傳不廣。姚氏開輯錄諸家后漢史書逸文之先河,貢獻(xiàn)不??;但他取材不廣,甚至連《太平御覽》也未用,工作又做得比較粗糙,“頗沿明儒陋習(xí),不詳所自,遺漏滋多”(崔國榜《〈七家后漢書〉序》)。此后孫志祖(1737-1801)在此書基礎(chǔ)上做了大量工作,志祖亦杭州人,字頤谷,乾隆三十年進(jìn)士,間官至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他是著名的文選學(xué)家,也是后漢諸史的專家,曾對姚氏輯本作深度加工,“凡姚氏所采者,一一著其出處,誤者正之,略者補之,復(fù)以范書(按指范曄《后漢書》—農(nóng))參訂同異;其未采者別為續(xù)輯一卷”(汪輝祖《〈謝氏后漢書補逸〉序》)。于是面貌為之一新。但他這部《謝氏后漢書補逸》流傳甚少(后來到1931年才有南京龍蟠里國學(xué)圖書館的石印本),不易看到。魯迅因為在南京教育部任職的關(guān)系,近水樓臺,遂得以借閱何夢華抄本并錄下副本,為此后重新輯校謝承書打下了基礎(chǔ)。

1912年5月,魯迅隨教育部遷北京,8月2日起抄錄從教育部圖書室借來的汪文臺輯本謝承《后漢書》八卷,至8月15日抄畢。這個抄本(已殘缺)現(xiàn)收入《手稿》第一函第四冊。汪文臺(1796-1844)字南士,安徽黟縣人,清嘉慶、道光間著名學(xué)者,著有《論語外傳》、《十三經(jīng)注疏??庇涀R語》、《淮南子校勘記》、《脞稿》、《英吉利考略》等,他輯錄的《七家后漢書》尤為士林推重,此本不收《東觀漢記》(已有二十四卷的《大典》本,無須再輯),而所收各種比姚輯本內(nèi)容要豐富得多,放在首列的謝承《后漢書》八卷輯得三百九十人的傳記,比姚輯本多出一百余人,且逐條注明出處,編訂有序,水平明顯高于姚本。其余各種[注]以下還有薛瑩書一卷、司馬彪書五卷、華嶠書二卷、謝沈書一卷、袁山松書二卷、張璠書一卷,末附失名氏書一卷。也都有較多的增補。但汪氏似未見過孫本。惜汪本生前未能付梓,后略有散失,光緒八年印行時審校不精,又添上若干問題。

1912年12月,魯迅以汪輯本為底本開始??保群笮R浴段倪x》、《開元占經(jīng)》、《六帖》、《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太平御覽》、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北堂書鈔》等書,1913年元旦前后又以汪、孫兩本互校,稍后又用《事類賦注》來校。魯迅用功極勤,往往廢寢忘食,抱病從事。[注]魯迅《汪輯本〈后漢書〉校記》云:“元年(按,誤,應(yīng)作二年)一月四日至七日以《事類賦注》校一過?!卑础遏斞溉沼洝?913年1月4日記有“晚間得二弟所寄《事類賦》一部”,1月6日記有“甚冷,晚首重鼻窒似感冒,蒙被臥良久,頓愈,仍起閱書?!笨梢婔斞冈诘玫健妒骂愘x》以后立即用以校勘《后漢書》,幾天之內(nèi)就帶病完成了這一工作。經(jīng)過反復(fù)??保斞覆粌H對前人輯本之誤多所訂正,且發(fā)現(xiàn)若干新的逸文。現(xiàn)收入《手稿》第一函第二三兩冊之所謂“謝承后漢書集本”,就是魯迅重新輯逸的部分成果。稍后他重新整理了一個《謝承后漢書》輯本,共十萬余字,分為六卷,現(xiàn)印入《手稿》第一冊。魯迅在1913年3月寫出自己這一新輯本,并作序文一篇,指出“《隋志》(按即《隋書·經(jīng)籍志》)錄后漢書八家,謝書最先,草創(chuàng)之功,足以稱紀(jì)”,“而其書久佚,惟錢唐姚之骃輯本四卷,在《后漢書補逸》中,雖不著出處,難稱審密,而確為謝書;其后仁和孫志祖、黟汪文臺又各有訂補本,遺文稍備,顧頗雜入范曄書,不復(fù)分別。今一一校正,厘為六卷,先四卷略依范書(按即范曄《后漢書》)紀(jì)傳次第,后二卷則凡名氏偶見范書或所不載者,并寫入之?!濒斞篙嫳揪C合姚、孫、汪諸本之長,水平突過前人,此本一出,足以取代舊本。

應(yīng)當(dāng)說魯迅這個六卷的新輯本仍然是個工作本,而非定本;其中眉批和修改甚多,且有夾頁,尚未最后寫清。魯迅后來忙于其他種種,沒有時間再回到這件工作上來了。

魯迅的新輯本是六卷,他后來在《譯著書目》中誤記為五卷。這大約是因為事隔多年,稿子不在手頭未及查對的緣故。又魯迅在1914年2月15日至3月14日間曾將姚孫輯本五卷重新抄校過一次(即現(xiàn)在收入《手稿》第五冊者),恐怕也是他此后將自己的輯本誤記為五卷的一個誘因。

另一種《后漢書》的作者謝沈(字行思,293—344),東晉會稽山陰人,是著名的史學(xué)家,《晉書》本傳說:“何充、庾亮并稱沈有史才,遷著作郎,撰《晉書》三十余卷。會卒,時年五十二。沈先著《后漢書》百卷及《毛詩》《漢書》外傳,所著述及詩賦文論皆行于世。其才學(xué)在虞預(yù)之右云。”

《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一函第六冊中有魯迅校錄謝沈《后漢書》與虞預(yù)《晉書》各一卷,該函編輯說明:

《謝沈后漢書》和《虞預(yù)晉書》各有兩種稿本,原稿將這兩書合訂在一起,分作兩冊。封面作“謝沈后漢書 虞預(yù)晉書”的一冊,系周作人手鈔,魯迅校訂的稿本。封面作“謝沈后漢書一卷 虞預(yù)晉書一卷”的一冊,全系魯迅手澤,并各作了序。據(jù)《魯迅日記》1912年8月2日“錄汪文臺《謝沈后漢書》一卷畢”,1913年3月28日“夜寫定《謝沈后漢書》一卷”。1913年3月29日“夜寫定《虞預(yù)晉書》集本”,同月31日“夜寫《虞預(yù)晉書》畢,聯(lián)目錄十四紙也”??梢姾髢煞N稿本全是寫定本,現(xiàn)置于第六冊《謝承后漢書補逸》后。

這兩種史書,魯迅手稿中都稱為“校錄”,這是因為均非從頭輯錄,而是在前人輯校的基礎(chǔ)上作進(jìn)一步的校訂加工,從而形成自己的新文本的。

謝沈《后漢書》原有一百卷,大抵全部亡佚,僅有少數(shù)遺文見于群書所引。此書的姚之骃輯本在他的《后漢書補逸》中,比較粗疏,僅得十目,所訂的條目也有很大的隨意性;此后汪文臺的輯本在《七家后漢書》中,凡十四目(光武帝、明帝、安帝、禮儀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國志、鄭敬、楊厚、龍丘萇、竇武、李膺、閔貢)十九條,遺文稍備。魯迅開始工作時似僅見姚本,后來又參據(jù)汪本作了若干加工。舉幾個例子來看,如魯本“楊厚”條:

厚潛身藪澤,耦耕誦經(jīng)。司徒楊震表薦其高操,公車特征,不就。益州刺史焦參行部,致謁。厚惡其苛暴,時耕于大澤,委鋤疾逝。參志恚之,收其妻子錄系,欲致厚還。不知所在,乃出其妻子。

文后魯迅加按語云:“姚氏《后漢書補逸》有之,未詳所出。《御覽》五百二引謝承書,與此文筆并同,惟‘厚’作‘后’。”可知魯迅以姚本為自己的依據(jù)之一。

又如“龍丘萇”條:

萇篤志好學(xué)。王莽篡位,隱居太末,以耕稼為業(yè)。

時鐘離意為主簿,白請萇為門下祭酒。

魯迅亦有按語云:“并見姚氏《補逸》,未詳所出”??芍斞改艘酪Ρ句浵拢楹嗽汲鎏幍墓ぷ饕粫r未能做到底。但魯本中已有對姚本的補充,如“光武帝”目下兩條、“安帝”下一條、“三君”下一條、“八俊”下一條等等就都是;而凡此諸條,汪文臺輯本中都已具備,頗疑此諸條即從汪本錄下者。

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魯迅在汪本基礎(chǔ)上有所校訂,例如條目名稱,兩本頗有不同。校訂篇目正是??惫ぷ髦惺种匾獏s容易忽略的工作。比較魯、汪二本的條目,魯本為長,如從《續(xù)漢五行志注》輯得的謝沈書一段,汪本列于“明帝”條下:

明帝繕修宮宇(按這六字是汪氏擬加的——農(nóng)),鐘離意譏起北宮,表云:“未數(shù)年,豫章遭蝗,谷不收。民饑死,縣數(shù)千百人。”

魯迅則將該文(刪去開頭那六個字)列于“鐘離意”條下。從史書體例來看,這樣的處理比較合理。魯迅在該條下又有按語云:“案范書本傳云:永平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宮,意免冠上疏”,正是為了說明何以將該文列于“鐘離意”條下,而且這樣也可以避免像汪本似的臆加正文。

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寫東漢歷史者甚多,魯迅花很大力氣重新輯校了存世遺文較多的謝承《后漢書》,稍后又校錄謝沈《后漢書》,固然是連類而及,同時也因為前后二謝都是會稽人。

為晉王朝寫史曾經(jīng)是一個大熱門,先后有十八家之多,而等到唐代官方修撰的《晉書》出來之后,先前的私家著作漸趨零落,但仍然不斷有人予以引用,清代學(xué)者已很注意輯錄。[注]清朝輯錄十八家舊晉書者以黃奭和湯球最為著名。黃奭為江蘇揚州人,著名學(xué)者江藩的弟子,畢生從事古籍輯佚工作,其《漢學(xué)堂叢書》(后改稱《黃氏逸書考》)中匯刻了多種輯逸書,內(nèi)有虞預(yù)《晉書》。魯迅曾見過此本,并在自己的校錄本中有所引用(見“山嵚”條)。湯球是汪文臺的弟子,著名的晉書專家,撰有《晉書輯本》(內(nèi)收臧榮緒、王隱、虞預(yù)、朱鳳、謝靈運、蕭子云、蕭子顯、沈約、何法盛等九家舊晉書),在《廣雅書局叢書》及其抽印本《史學(xué)叢書》中,該書后來收入商務(wù)版《叢書集成初編》時,逕稱《九家舊晉書輯本》(今有楊朝明校補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此外他還有《晉紀(jì)輯本》、《晉陽秋輯本》等等,均為治晉史者看重。不過湯氏諸書或為魯迅所未見。魯迅在所謂十八家舊晉書中專門校錄虞預(yù)《晉書》,也是因為虞預(yù)乃會稽余姚人。在這以前,魯迅在《會稽郡故書雜集》中已輯得虞預(yù)《會稽典錄》二卷一百余則,在小序中曾提到他還著有《晉書》;《雜集》完成后,魯迅又開始校錄這部《晉書》的遺文。

魯迅校錄本虞預(yù)《晉書》取材宏富,原書遺文大體具備,且有為黃、湯輯本所無者,如“何曾”條:“在家之女,從父之制;既醮之婦,從夫之戮?!弊⒃疲撼觥啊?北堂)書鈔》四十四引虞預(yù)書《何曾傳》”。該條眉批又引《三國志·魏書·何夔傳》注引干寶《晉紀(jì)》有關(guān)記載作為參考,末了還說明“亦見《晉書》《(何)曾傳》及《刑法志》”。前人或因這一小段文字已見于唐代官修之《晉書》,遂不免忽略過去。

魯迅頗注意比勘不同來源的資料,使自己提供的文本達(dá)到較高的水平,如“何楨”條:

何楨為弘農(nóng)郡守,有處士(二字依《書鈔》補)楊囂,修子(二字依《書鈔》補)生為郡吏(“生”,《書鈔》作“仕”),楨一見,便待以不臣之禮,遂貢之天朝。 (《初學(xué)記》二十,《書鈔》三十二)

細(xì)審此條,可知《書鈔》文字較佳,楊囂乃楊修之子(“修子”二字應(yīng)是原文中的夾注),仕于弘農(nóng)郡為吏;如只依《初學(xué)記》,很容易以為有一個不明家世的“楊囂生”當(dāng)郡吏,則失之較遠(yuǎn)矣。查湯輯本即只依《初學(xué)記》,未及《北堂書鈔》,不免有失諸交臂的遺憾。

《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二函第五冊收入與紹興有關(guān)的古籍輯校本五種:《范子計然》、《魏朗子》、《任奕子》、《志林》、《廣林》。后四種的作者都是紹興人,《范子計然》作者不詳,但范子即范蠡與紹興關(guān)系密切,所以魯迅也相當(dāng)關(guān)注,予以輯錄。

《范子計然》是一部很特別的書,據(jù)說是范蠡與他的老師計然之間問答的記錄,但《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均未著錄,到《新唐書·藝文志》才著錄十五卷,列入農(nóng)家,而此后又散佚了。魯迅根據(jù)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已有所引用一事,推測此書“出于后魏以前,雖非(范)蠡作,要為秦漢故書”。

魯迅輯本現(xiàn)存兩份手稿,一份是抄錄并改寫茆泮林(魯山)《梅瑞軒十種》之舊輯本,其中有周作人抄錄者三行,眉批??庇洈?shù)條,由此可推知此稿辛亥前后寫于紹興;另一本為魯迅自己的輯校本,約寫成于1914年。此本分上下兩卷,上卷“論陰陽”,下卷“記方物”,凡一百二十一則,輯自《史記》、《后漢書》、《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初學(xué)記》、《北堂書鈔》、《事類賦》、《意林》、《齊民要術(shù)》、《大觀本草》、《容齋續(xù)筆》等書。

兩卷輯本當(dāng)中,上卷較為重要,其第一則即記敘計然其人:

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為人有內(nèi)無外,形狀似不及人。少而明,學(xué)陰陽,見微而知著。其行浩浩,其志沈沈,不肯自顯。諸侯陰取,所利者七國,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嘗南游于越,范蠡知其賢人,卑身事之,請受道藏于石室,乃刑白鷸而盟焉。時遨游海澤,號曰漁父。范蠡請見越王,計然曰:“越王為人鳥喙,不可與同利也?!狈扼怀似塾诮?。

然則辛文子(計然)乃是當(dāng)時一位修養(yǎng)極高的隱逸之士。從上卷遺文來看,他對自然的看法沒有太多特色,真有見地的是經(jīng)濟(jì)問題的見解:

平糶齊物,開市不乏,治國之道也。積著之理,務(wù)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mào)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也。是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皆不能積其盛有余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

這些看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jì)占絕對優(yōu)勢的當(dāng)時是相當(dāng)精辟而且前衛(wèi)的見解。諸侯陰取以利其國者,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這些古典市場經(jīng)濟(jì)的基本原理。

下卷記方物,其中頗注意記載各地的物價,并介紹了若干判斷各地產(chǎn)品優(yōu)劣的竅門,如:

墨出三輔。上,價石百六十;中,三十;下,十。

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隴西天水,細(xì)者善。

醬出東海。上,價斤二百;中,百;下,三十也。

范蠡后來淡出政局下海經(jīng)商,發(fā)了大財,大約與他曾經(jīng)向計然請教過這一類知識很有些關(guān)系。

魯迅輯本東漢河內(nèi)太守魏朗(?—168)所著之《魏子》一卷,凡十八則,其中頗有些精采的文字,如:

錄人一善,則無棄人;采材一用,則無棄材。

鼎以希出,而世重之;釜鐺常用,而世輕之。

諺曰:己是而彼非,不當(dāng)與非爭;彼是而己非,不當(dāng)與是爭。

最后一條尤為精采,宗旨在于不爭論。自己不對,趕快改正,還跟真理爭什么?如果自己是對的,那就一心一意干自己的事好了,不必去管對方,老是爭論,正事就耽誤了。這條漢代諺語相當(dāng)深刻,應(yīng)當(dāng)感謝魏朗把它記錄了下來。漢代確實大有盛世的氣象。

魏朗的籍貫是會稽上虞,乃是東漢末年的聞人,名列“八俊”,《后漢書·黨錮列傳》特別為他立過傳。魏朗因為反對宦官專政,被罷官,后來進(jìn)一步遭到迫害,便自殺以示抗議。在魯迅輯校本《會稽郡故書雜集》之《會稽典錄》中有魏朗的傳記,凡三段,其末段記他自殺一事云——

靈帝即位,竇武、陳蕃等欲誅宦官,謀泄,反為所害。朗以黨被征,乃慷慨曰:“丈夫與陳仲舉、李元禮俱死,得非乘龍上天乎!”于丹陽牛渚自殺。海內(nèi)列名“八俊”。

然則其人的節(jié)操亦相當(dāng)可以傳世,不單是有專著《魏子》傳世而已。

《魏子》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著錄三卷,《唐書·經(jīng)籍志》同,后遂亡佚。幸而唐人馬總在《意林》中多有摘要式的采錄,類書中亦有征引。在魯迅之前,《魏子》的佚文有過馬國翰的輯本,已相當(dāng)完備,唯??鄙允?,又有將文意不相連接者當(dāng)作一段的情形。魯迅的校本就此加以清理,復(fù)校以《事類賦注》、《太平御覽》等,經(jīng)過一番加工整理,文本更為清晰可讀。

魯迅輯校本《任子》一卷,現(xiàn)存手稿兩份,一為片段草稿,一為清稿并有序言,現(xiàn)均已收入《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二函第五冊。清稿封面題《任奕子》,正文則題《任子》,輯本序亦逕稱《任子》。

該書的作者任奕,《三國志·吳書》無傳,其《虞翻傳》注引《會稽典錄》云:“孫亮?xí)r,有山陰朱育……仕郡門下書佐。太守濮陽興正旦宴見掾吏……濮陽府君曰:‘御史所云,既聞其人,亞斯以下,書佐寧識之乎?’育曰:‘瞻仰景行,敢不識之……其文章之士,立言盛粲,則御史中丞句章任奕,潘陽太守章安虞翔,各馳文檄,曄若春榮……’是歲,吳之太平三年,歲在丁丑?!彼拼藙t任奕其時名聲頗大;其所著書《任子》唐人馬總《意林》謂有十二卷,但早已亡佚殆盡。魯迅此本輯得二十六則,大約是今天可見之全部?!度巫印吠耆前l(fā)議論,老生常談固不能免,而亦頗有見道之言,如:

生于治,長于治,知世之所以治者,君子也。生于亂,長于亂,知世之所以亂者,君子也。若不知治亂之所以因者,凡民也。

直木無陰,直士無徒。是以賢人直士,常不容于世。

諺曰“富不學(xué)奢而奢,貧不學(xué)儉而儉”,人情皆然。唯圣人能節(jié)之。

都確有所見,行文簡潔明凈,不愧作手。他的文檄也許確如朱育所說“曄若春榮”,而《任子》則勁如秋松,與漢魏之際的子書如徐幹《中論》、劉劭《人物志》之類大體相近。

魯迅在輯本序中指出,任奕著作早佚,史志又未著錄,“故名氏轉(zhuǎn)晦,胡元瑞疑即任嘏《道論》……今審諸書所引,有任嘏《道德論》,有《任子》,其為兩書兩人甚明。唯《初學(xué)記》引任嘏論云‘夫賢人者,積禮義于朝,播仁風(fēng)于野,使天下欣欣然歌舞其德’,與《御覽》四百三(按據(jù)輯本正文“三”當(dāng)作“二”—農(nóng))引《任子》相類,為偶合或誤題,已不可考。今撰寫直題《任子》者為一卷,以存其書?!苯癜慈呜拍藰钒膊┎?今山東博興)人,出山后一直仕于曹魏,其《任子道德論》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遺文有嚴(yán)可均輯本,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唯題作《道論》似不佳,當(dāng)依《隋志》作《道德論》);與句章(今浙江慈溪)人孫吳御史中丞任奕及其《任子》,確為兩人兩書。只是兩人時代靠近,書名亦相近,粗心者遂混為一談。魯迅的辨正非常正確。

魯迅輯校之《志林》今存草本兩份、清本一份。草本之一寫在印有“紹興府中學(xué)堂”字樣的稿紙上,大約還是辛亥以前抄錄的,大都輯自《太平御覽》;另一草本錄自馬國翰《玉函山房輯逸書》,有大量校正。[注]如稿中眉批校記之一云:“以下十三節(jié)出偽本《說郛》,當(dāng)刪去。”按魯迅發(fā)現(xiàn)清刊本《說郛》一百二十卷為偽書乃是1913年5月他看到明鈔《說郛》殘本以后的事情,此則校記自在其后。眉批又一條云:“《書鈔》無此文,馬氏所據(jù)是陳氏改本?!卑础侗碧脮n》較早的通行本是明萬歷常熟陳禹謨刊本,該本經(jīng)過刪改增補,頗不足信;到光緒十四年有孔廣陶三十有三萬卷堂??径畠裕吮灸藫?jù)孫忠愍侯祠堂舊校影宋原本重刻者,較陳氏本為優(yōu),而為馬國翰氏所不及見,這里魯迅以孔氏刻本校正之。按《魯迅日記》1914年8月18日云:“寫《志林》四頁”,當(dāng)即此本。據(jù)此以推,魯迅輯校本《志林》(以及與此書寫規(guī)格、用紙完全相同,并且訂在一起的《范子計然》《魏子》、《任子》、《廣林》)大約都寫定于1914年。

虞喜是兩晉之際的大學(xué)者,著作甚多,《晉書》本傳稱,“喜專心經(jīng)傳,兼覽讖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略》,注《孝經(jīng)》,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數(shù)十萬字,行于世。”《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安天論》六卷、《毛詩略》、《論語贊》、《周官駁難》三卷、《新書對張論》十卷、《志林新書》三十卷、《廣林》二十四卷、《后林》十卷等等,又多論禮之文;但后來大抵亡佚。嚴(yán)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得其單篇文章十篇;《志林新書》有馬國翰輯本,其序云“此書《隋志》載三十卷,《唐志》二十卷,今佚。明陶宗儀輯十三節(jié)入《說郛》,茲據(jù)校訂,更采《三國志》注、《文選》注、《史記》索隱正義、《太平御覽》等書,補錄三十七節(jié),合為一卷。書多雜論故事,長于考據(jù)……可訂經(jīng)注。諸書引并作《志林》,加題‘新書’,依隋唐《志》目也?!贝吮爵斞冈浺詤⒖?,多所訂正,魯迅輯本序云:

《晉書·儒林·虞喜傳》:喜為《志林》三十篇?!端逯尽纷魅恚短浦尽范?,并題《志林新書》。今《史記》索隱、正義、《三國志》注所引有二十余事,於韋昭《史記音義》、《吳書》、虞溥《江表傳》多所辨正。其見于《文選》李善注、《書鈔》、《御覽》者,皆缺略,不可次第。《說郛》亦引十三事,二事已見《御覽》,余甚類小說,蓋出陶珽妄作,并不錄。

是魯迅本在書名及內(nèi)容的取舍上均較馬本大有進(jìn)境,??币哺鼮榧?xì)致,可以著為定本。

《志林》多為考證性札記,內(nèi)容涉及禮制、職官、歷史、地理、典故、訓(xùn)詁等等,也有一些片段的記事,大抵精確可據(jù)。試舉兩條來看:

《史記·南越尉佗傳》:“乃置酒,介漢使者權(quán)”。韋昭曰:“恃使者為介胄也?!庇菹苍唬航檎咭蛞玻驖h使者權(quán)誅呂嘉也。韋昭以介為恃,介者間也,以言間恃漢使(者)之權(quán),意即得矣,然云恃為介胄,則非也。

孫破虜吳夫人建安七年薨(《吳志·妃嬪傳》)。虞喜曰:案會稽貢舉簿,建安十二年到十三年闕,無舉者,云“府君遭憂”,此則吳后以十二年薨也。八年、九年,皆有貢舉。斯甚分明。

《志林》可以說是較早的學(xué)術(shù)性筆記,唐宋以下,沿此路子著書立說的人甚多,虞喜則導(dǎo)夫先路者也。

《廣林》魯迅大抵輯自《通典》。這些遺文的內(nèi)容幾乎完全是論“禮”的,這是虞喜的強項?!稌x書·儒林傳》本傳載:“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dāng)遷祧室,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毀主,內(nèi)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會稽,朝廷遣就喜咨訪焉。其見重如此?!陛嫳尽稄V林》據(jù)《通典》卷四十八輯得下列一節(jié):

這是那時的一個大問題,《晉書·禮志》曾詳述其事,虞喜的主張亦見于該志,文本較《通典》為佳。這件事詳細(xì)說起來很復(fù)雜,如果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宗廟中世代過遠(yuǎn)之神主的問題。按傳統(tǒng),天子祭祖應(yīng)建七廟,即正式祭祀七代祖先,世系過遠(yuǎn)的則予以淡化。西晉建國之初,武帝司馬炎追贈其父司馬昭為文帝,伯父司馬師為景帝,祖父司馬懿為宣帝,這樣還不夠七廟,于是又往上去推,將征西將軍司馬鈞、豫章太守司馬量、潁川太守司馬雋、京兆尹司馬防(這四人分別是司馬懿的高祖、曾祖、祖父、父親)一并納入。隨著晉王朝的延續(xù),新死的皇帝陸續(xù)加入宗廟,過早的則須次第遷移出去;可是由于皇位繼承的情形很復(fù)雜,七廟究竟是要七代人還是有一個皇帝就算一代,可以有不同的算法,所以究竟該把哪些神主遷出去,有時就比較麻煩;遷出去的神主(所謂“毀主”)安放于什么地方,更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這類問題在晉朝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xiàn),也曾討論過多次,永和二年這次討論得特別熱烈。虞喜的意見較合于禮法正統(tǒng),但未必合于當(dāng)局之意。事實上后來并沒照他的意見辦,而是采取了一種折中的各方面都能接受而未必合于禮法的辦法。

但虞喜也并不是頭腦完全僵化的學(xué)究,他很講究所謂“禮意”,在分析一些古禮并無明確規(guī)定的疑難問題時,也能運用禮法的基本原則或著名案例,靈活地提出對策,態(tài)度與其前輩賀循有相近處。例如:

魏征東長史吳綱亡入?yún)?,妻子留在中國。於吳更娶。吳亡,綱與后妻并子俱還,二婦并存。虞喜議曰:法有大防,禮無二嫡。趙姬以君女之尊,降身翟婦,著在《春秋》。此吳氏后妻所宜軌則。

在封建時代這恐怕是比較行得通的一個辦法,當(dāng)然也有其他辦法,所以虞喜講“宜”乎如何。

魯迅輯本《廣林》正文后有附錄三則,輯本序云:“杜佑《通典》……又有稱《釋滯》、《釋疑》、《通疑》者,殆即《廣林》篇目?!锻ㄒ伞芬噪y劉智《釋疑》,余不可考。今并寫出,次《廣林》之后。”虞喜這三篇文章的內(nèi)容也完全是討論“禮”的問題,都寫得頭頭是道。

晉人一方面風(fēng)流放誕,清談玄虛,一方面又非常嚴(yán)格地講究禮法,作了許多理論上的探討。雙峰對峙,互相促進(jìn),互為補充。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文化現(xiàn)象,虞喜的《廣林》及單篇論禮諸文為探討這一問題提供了不少有價值有興味的材料,可惜尚未引起人們的注意。當(dāng)然,那個時代的禮制問題實在非常瑣碎而且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這些文本也就容易被忽略。[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三卷)錄入《范子計然》、《魏朗子》、《任子》、《志林》四種而獨不收《廣林》,似乎也正表明了這種傾向。其實,如果考慮到《叢編》并非普及讀物,《廣林》及其附錄還是以收入為好。

對于紹興來說,《云谷雜記》的作者南宋初年人張淏(字清源,號云谷)乃是所謂僑寓名賢;而嵇康的祖籍貫在會稽上虞,所以魯迅都注意整理他們的著作。但是這里又都有些偶然的因素。

《云谷雜記》一書失傳已久,清修《四庫全書》時始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四卷,凡一百二十余則,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此后各本均以此為依據(jù)。1913年5月29日,魯迅從京師圖書館借得明鈔陶宗儀(字九成,號南村)《說郛》殘本五冊十二卷(即第三、四、二十三至三十二卷),內(nèi)容與陶珽刻本《說郛》有重大出入,其中卷三十中收有《云谷雜記》四十九則,與聚珍版《云谷雜記》大不相同,與刻本《說郛》也大不相同。這四十九則在刻本《說郛》中僅收十六條;另一則單列,改題《艮岳記》;又有二十五則另題《東齋紀(jì)事》,署“宋許觀撰”,文句多臆改;缺失者七則。魯迅由此悟得,刻本《說郛》是一部偽書,相當(dāng)?shù)乜坎蛔?;于是起意重新鈔校《云谷雜記》。

1913年5月底6月初,魯迅先行從鈔本《說郛》中錄出《云谷雜記》四十九則,并指出其內(nèi)容“多為聚珍版本所無,惜頗有訛奪耳”[注]《魯迅日記》1913年6月1日,《魯迅全集》第14卷,第61頁。,必須加以校理。魯迅在這一鈔本之末作一短跋云:

右單父張淏清源撰《云谷雜記》一卷,從《說郛》寫出。證以《大典》本,重見者廿五條,然小有殊異,其余皆《大典》本所無?!墩f郛》殘本五冊,為明人舊鈔,假自京師圖書館,與見(現(xiàn))行本絕異,疑是南村原書也,《云谷雜記》在第三十卷。以二夕寫畢,唯訛奪甚多,不敢輕改,當(dāng)于暇日細(xì)心校之。癸丑六月一日夜半記。

稍后魯迅就來“細(xì)心校之”,他除了用《大典》本、刻本《說郛》本對勘之外,又將原文中所引各家著作取其原書或他書引文加以核對,凡有重要異文,一一作出校記。1914年3月,魯迅寫出了自己的校正定本,并撰序言一篇,仍然署名周作人。序中提到看重張氏此書的原因在于張淏“嘗僑居會稽,撰《會稽續(xù)志》八卷,越中故實,往往賴以考見”,所以“此卷雖殘闕而厓略故在,傳之世間,當(dāng)亦越人之責(zé)邪!”可知整理此書與魯迅一向重視紹興鄉(xiāng)邦文獻(xiàn)有關(guān),甚至不妨看作是其中一個子項目的——可知偶然之中仍有必然。

魯迅將自己在鈔本《說郛》中發(fā)現(xiàn)《云谷雜記》的種種情況告訴朋友張宗祥,希望他加以整理,于是張也搞了一個校本。張先生的辦法是以《大典》本為主體,而將鈔本《說郛》中的四十九則分為兩卷,作為補編附于其后,補編部分的??迸c魯迅本互有異同。張校本后來于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張先生又進(jìn)而花大力氣整理《說郛》全書,他依據(jù)六種版本??睂懚ǖ囊话倬怼墩f郛》,于1927年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受到了文史工作者普遍的重視。

而魯迅因忙于種種更迫切的工作,則再也沒提起自己的校本;直到很晚時才被重新挖掘出來。[注]1973年著名魯迅研究專家林辰先生在北京圖書館藏品中發(fā)現(xiàn)了魯迅的這兩份手稿,于是作《魯迅〈云谷雜記〉輯本及所作序跋二篇的發(fā)現(xiàn)》,該文直到1977年才在《南開大學(xué)學(xué)報》第3期發(fā)表;同年7月11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了這一跋一序,引起了廣泛的重視。1980年5月,《魯迅研究資料》第5輯將魯迅校定本《云谷雜記》全文發(fā)表?,F(xiàn)在其全部手稿已收入影印本《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第六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又收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排印本《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四卷。

魯迅輯本《云谷雜記》的四十九則,內(nèi)容以古事和詞語的考證研究為主,多處訂正前人之誤,如《宰予之枉》(這一則小標(biāo)題原缺,是魯迅擬加的)、《飲茶盛于唐》、《門下》、《木劍》、《登聞鼓》、《聯(lián)句所始》、《人事物》、《檄書露布所始》、《黃庭經(jīng)》諸條是考證古事的,《臚句傳》、《紫蓋黃旗》、《玉帳》、《神道》、《無置錐地》、《魚雁傳書》、《阿堵》等條是研究詞語的,其結(jié)論大抵比較可信,至少較之前人進(jìn)了一步。關(guān)于宋代的軼事也有所記載。作者具有非常清醒的理性態(tài)度,對于文獻(xiàn)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都采取虛心研究的態(tài)度,例如《五夫松》條云:

秦始皇下泰山,風(fēng)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紹興上虞縣有村市曰五夫。故老云,有焦氏墓于此,后五子皆位至大夫,因而得名。近世好事者或異其說曰:此秦封松為五大夫之地也。紹興間,王十朋為郡幕官,搜訪所聞,作《會稽風(fēng)俗賦》,遂以為然……蓋越人但知始皇嘗上會稽,刻石頌德,初不知封松乃在泰山時,非在會稽時也。而十朋復(fù)失于致審,遂以為實。予嘗過其處,見道旁有古石塔,有刻字尚可讀,乃會昌三年余球所記,云“草市曰五夫,因焦氏立塋于此,孝感上圣而為名焉。”乃知五夫之名,實由焦氏。惜乎十朋之不見也。

考證地名的由來,既注意故老相傳的口碑,更考之載籍,復(fù)證之以實物,得出的結(jié)論自然是可靠的。中國人喜歡將本地的什么東西附會古代名人,此風(fēng)至今不肯衰歇,而本書作者卻對這種“好事者”早已痛加批評。魯迅很看好這一條,認(rèn)為他的意見很正確。

注意石刻文獻(xiàn),用以印證紙上文獻(xiàn),這一風(fēng)氣是從宋代興起的,本書有《藏金石刻》一條,介紹歐陽修父子的《集古錄》、曾鞏《金石錄》、趙明誠《金石錄》、葉夢得《金石類考》、洪適《隸釋》、李丙《博古圖》等一系列著作,肯定他們這種對非紙文獻(xiàn)的研究“正訛謬,廣異聞,皆有功于后學(xué)”。這是很有眼光的,現(xiàn)代學(xué)者們愈來愈重視打通出土文物與書本上的記載,以從事古代文化的研究。強調(diào)立論要有二重以至多重的證據(jù),從學(xué)術(shù)傳承的角度看,正是將宋學(xué)的傳統(tǒng)發(fā)展到了新的高度。

張清源研究問題的方法相當(dāng)靈活,本書中有一條很短的札記《刀耕火種》:

沅、湘間多山,農(nóng)家惟種粟,且多在岡阜。每欲布種時,則先伐其林木,縱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種于其間,如是則所收必倍。蓋史所謂“刀耕火種”也。

以現(xiàn)存之落后的民俗,印證古書的記載,這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西方文化人類學(xué)的田野調(diào)查,辦法也是如此,不過他們會跑到更后進(jìn)以至未開化的人群當(dāng)中去。宋代學(xué)者頭腦非常靈活,張清源正是一位代表。魯迅看重此書,可能也有這一方面的原因。

魯迅發(fā)意整理嵇康的著作同他在圖書館借得明人吳寬叢書堂抄本《嵇康集》有關(guān),此本與通行的明人黃省曾刻本頗有不同,水平明顯高出一頭,這一偶然的收獲促使魯迅決定以叢書堂抄本為底本重校《嵇康集》,為此他斷斷續(xù)續(xù)工作了將近三十年。由于魯迅的校本被收進(jìn)了1938年版《魯迅全集》,嵇康又是著名的大作家,因此此書最為讀者所熟知。關(guān)于魯迅校本《嵇康集》,筆者曾有所論列,[注]參見顧農(nóng):《關(guān)于魯迅校本〈嵇康集〉》,《魯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8期。這里就不去展開了。

在清末以來的新派人物中,魯迅是一位注意研究地方文化的偉大先驅(qū),他的工作從最基礎(chǔ)的文獻(xiàn)整理做起,以乾嘉樸學(xué)的手法為之,取得很大的成績。在地方文化研究日趨繁榮的今天,重溫魯迅的光輝先例,可以得到很大的鼓舞和啟發(fā)。

猜你喜歡
晉書后漢書魯迅
克己奉公
嵇紹重禮
聞雞起舞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枕戈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她曾經(jīng)來到魯迅身邊
海峽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6
衡山县| 宜兰县| 盐边县| 清徐县| 赞皇县| 黑水县| 扬中市| 彰化县| 平顶山市| 乐陵市| 浑源县| 丰城市| 洛川县| 潍坊市| 定结县| 深泽县| 宁德市| 阳信县| 西平县| 盐亭县| 康乐县| 吉木萨尔县| 农安县| 宝清县| 高碑店市| 读书| 疏勒县| 广安市| 恩施市| 友谊县| 高台县| 广饶县| 康保县| 四川省| 视频| 奉节县| 察哈| 临江市| 新蔡县| 黎平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