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辛亥革命為何發(fā)生?如何發(fā)生?它給歷史留下哪些遺憾和疑問?歷史在不同的場面,不同層次的人物,不同思想的交鋒中展開,在那個混沌變革的年代,杰出的人物,勇敢的精神,偉大的抱負,不屈不撓的奮爭,陰謀、權力、人性、際遇等在風云變幻年代呈現出不可思議的奇觀,上演著前所未有的精彩故事。志士們一旦擁有了抱負,奔走呼號,投身奮爭,流血捐軀,人間因此英雄輩出,歷史因此篇章輝煌。
《1911》書寫中國改朝換代大革命的歷史,講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紛繁復雜的歷史,從《醫(yī)生的叛逆》推出辛亥革命第一主角孫中山,到《革命尚未成功》以復辟帝制的袁世凱在唾罵聲中滅亡收尾,寫革命黨人屢挫屢戰(zhàn)、前赴后繼的斗爭歷程,也寫立憲派、新軍、清廷和其他各種社會力量以及那些與舊式政權運轉不斷沖撞的士紳們,如何不屈不撓在不堪任何重負的清廷身上施加了最后一力。開明與保守、共和與立憲、暴力與清議,作者將一個“眾聲喧嘩時代”的形態(tài)和精神全息地呈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王樹增,中國著名軍旅作家。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0年入伍?,F供職于武警部隊政治部創(chuàng)作室。國家一級作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全軍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著有長篇紀實文學《朝鮮戰(zhàn)爭》《長征》《解放戰(zhàn)爭》(上下)等。作品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大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魯迅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
重溫辛亥百年風云再現世紀歷史現場
發(fā)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開天辟地的歷史地位。作為推翻千年帝制、喚起民族覺醒的實踐發(fā)端,在希冀與幻滅、新生與腐朽、成功與挫敗的劇烈交織中,在近代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政體樣式和民生訴求以及重建近代社會道德體系等關乎民族前途的重大問題上,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規(guī)??涨暗娜袼枷雴⒚蛇\動。
如果說一個社會想追求進步的話,要不停地變革,從近代以來,中華帝國受到了世界潮流的強烈沖擊。從洋務運動開始,這個帝國就開始有變革的能量,變革思維的能量,一些仁人志士,或者是一些思想的激進者、先驅者就開始思索,因為這個帝國不可能不變,那么怎么個變法?從一開始的萌芽狀態(tài),如果一直推到作為極點的辛亥,已經到了歷史重大的一個關口。
當二十世紀來臨,在這個地球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孤立地封閉地發(fā)展。中華文明如果依然固守自我,甚至固守到抱殘守缺的地步,那么趨向滅亡的跡象就開始出現了。
這場革命的巨大功績就是:它驟然變換了中國千年不變的沉悶空氣,使得各種變革思想的種子獲得了萌生、成長的機會。它加速了中國社會的變革進程,是自此往后中國歷史中一切社會改革的發(fā)端。它促進了中國社會觀念的更新,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近代思想啟蒙的大門自那時開啟后便再也難以閉合。它打開了國門,并且直接追尋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發(fā)展潮流,而且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可以成為現實。特別是革命者提出的“振興中華”口號,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這不僅是辛亥革命的動力,而且造就了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而許多為辛亥革命流血捐軀的志士們,毫不妥協(xié)地推翻了封建帝制,斬斷了中國社會任何后退的可能性,為中國民主革命留下了寶貴的政治遺產,標志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永遠的驕傲。這就是百年之后我們驀然回首并將往事托舉心頭的原因。
《1911》從歷史全景的觀覽中回溯百年前豐富復雜的人與事的現場,還原如火如荼、波譎云詭、雄美壯闊的辛亥革命,以歷史事件為經、以時代人物為緯,充分發(fā)揮非虛構類文學作品史料翔實、立論嚴謹的藝術特色。讓人感受到一百年前的歷史離我們是如此的逼近以及和今天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文學的,又是歷史的。
世界史和人類文明史的主要發(fā)展軌跡,實際上就是變革的軌跡,在變革當中尋找新的發(fā)展方向和機遇。還有一點要強調,任何變革都離不開本土文化,當然變革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仡櫺梁ジ锩囊饬x在于,總結歷史教訓,梳理民族精神的脈絡,最終還要增強我們對民族復興的信心。作為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脈的后人,王樹增說:“我們不敢說讀懂了前輩。文化是復雜的,中華文明體系的龐大、深厚、源遠流長,足以讓我們敬畏?!倍鴮τ谥袊鴼v史上的1911,與其說那場辛亥革命最主要的遺產是一種社會的大變革,還不如說是中國人民思想的巨大啟蒙。它給中國注入了變革的思維,它使中國人第一次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民族要強大,這個民族要繁榮,不走變革的路沒有第二條路。這場偉大革命所揭示的經驗和教訓,是梳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復興歷程的一個重要歷史線索,無論對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國現當代史、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國革命史以及正在實踐民族復興偉業(yè)的今日中國,都有著巨大的認知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