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第四種需要:“走行”旅游觀與“波動”歷史哲學視角下的朝圣與旅游

2013-11-27 12:39馬寶建
旅游研究與實踐 2013年4期
關鍵詞:朝圣本質歷史

馬寶建

(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北京100083)

第四種需要:“走行”旅游觀與“波動”歷史哲學視角下的朝圣與旅游

馬寶建

(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北京100083)

概括了筆者的兩篇文章“發(fā)生學視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質和行為特點”及“走行:旅游學的邏輯起點”的主要觀點,即旅游的本質是一種“走行”欲望的滿足,“行”貫穿了人類社會的始終,“行”不僅僅是手段,更是人生的目的和基本需求之一??偨Y了皮季里姆·A·索羅金的“波動”的歷史哲學的主要內容,即公元前580年—公元1920年期間希臘、羅馬和歐洲及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變遷規(guī)律,既不是直線前進或后退的,也不是循環(huán)的,而是呈一種時間上不規(guī)則的波動,這種波動在文化精神方面就表現(xiàn)為觀念的(ideational)、感覺的(sensate)和理性的(idealistic)三種特質?;谌缟弦暯顷U釋了朝圣和旅游的實質,認為二者都是人類古老的繼衣、食、住的需要之后的第四種需要——“行”的需要在不同時代的展現(xiàn)。從而在更基礎的行為層次上統(tǒng)一了二者,在更高的認識層次上整合了二者,并深化和促進了旅游學的研究。

走行;旅游觀;歷史哲學;索羅金;朝圣;旅游

旅游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也是一種古已有之的人類歷史現(xiàn)象,但目前學界還沒有找到一種公認的解釋和說明這種現(xiàn)象的理論或范式。因而導致現(xiàn)在的旅游研究往往處于感性和表象的層面,理論性和深入都很欠缺。目前對于旅游現(xiàn)象及其本質的探討,來自諸多的學科背景,如地理背景、歷史背景、社會學背景、哲學背景、經(jīng)濟學背景等等,也有從發(fā)生學和邏輯學的邏輯起點(邏輯起點與發(fā)生學其實都是一種回溯的思想方法)的角度審視旅游現(xiàn)象及其本質的研究文章[1]65-67[2][3]505-508。而從歷史哲學視角的研究,筆者尚未見到。而旅游(不是旅游業(yè))作為一個與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的社會現(xiàn)象[4]126,需要的學術視角也必須能夠縱貫與穿透人類歷史,并且能夠不為歷史的細枝末節(jié)和表象所迷惑。能夠滿足這一條件的,發(fā)生學和歷史哲學似乎當之無愧。對于前者,不同作者對發(fā)生學的理解和追溯路徑并不相同,因而結論也不同。本文主要基于筆者“發(fā)生學視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質和行為特點”[1]65-67以及“走行:旅游學的邏輯起點”[3]505-508兩篇文章。對于后者,不同的歷史哲學家,其視角和側重點也都各自不同,因而適用的社會現(xiàn)象也都不盡相同。在這些歷史哲學家中,集社會學家與歷史哲學家于一身的學者皮季里姆·A·索羅金(Pitirim A.Sorokin)的歷史哲學理論,本文認為其結論也許并不完全適合非西方國家,但對于朝圣和旅游這一西方概念和行為,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思路將拓寬和啟發(fā)旅游學人的視野。

一、“走行”旅游觀的主要內容

筆者文章“發(fā)生學視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質和行為特點”以發(fā)生學“回溯”的思想方法,從多學科的角度論證了一部人類史也是人類遷徙與流動的歷史,走行幾乎貫穿了人類史的始終。因而在時間的長河中徙動已經(jīng)作為一種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深深地刻印在腦海深處,成為一種先驗的需求。所以自由移動的本能沖動、千萬年原始的遷徙習性、千百年游牧經(jīng)歷的記憶在今天以自然旅游的方式重新表現(xiàn)出來。

所以自然旅游在社會生物學的意義上,在終極意義上是一種對徙動的回歸,是一種對大地與自然的回歸,是一種對游牧和農耕生活的回歸,是一種對本性的回歸,也是人類家園情感的回歸、古老記憶和技藝的回歸。城市的生活疏遠了如上這些在人類久遠的進化歷程上積淀在意識深處的東西,因而產(chǎn)生回歸的渴望。這種渴求來自于人類接觸自然的本性需要,這種渴求來自身體與心靈對荒野與“走行欲望”的需要。放松、改換環(huán)境、增進知識等等固然都能成為自然旅游的動機,但這些只是自然旅游的表象,深藏在這些表象背后的則是原始的徙動與接觸自然的需求和意志。因此旅游在終極意義上,是對人們“走行”欲望的滿足[1]65-67。

筆者另一篇文章“走行:旅游學的邏輯起點”從邏輯學邏輯起點的角度,論證了旅游的本質就是一種“行”的需要的體現(xiàn)。旅游的產(chǎn)生、發(fā)展、變化都離不開走行,走行的展開過程也就是與旅游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相一致的主線。初期較為簡單,后期較為復雜,后者包容著前者,前者是后者發(fā)展的不完備形式。盡管現(xiàn)代的旅游呈現(xiàn)為令人眼花繚亂的紛繁外象,但走行的欲望深藏在人類意識的深處,究其本質來說,仍然是走行欲望的需求和滿足,盡管表現(xiàn)出來的是審美的追求、愉悅的追求等等。

因而走行,作為人性的一種先驗需求,是人類正常生活狀態(tài)的必需,因為“行”是千萬年來積淀在我們血液和心靈深處的記憶,它和衣、食、住、性一樣構成了生活的必須,是人的生命完整和完善的要求。把“走行”理解為僅僅具有工具意義,是對走行和旅游真諦的誤解。“行”不僅僅是手段,更是人生的目的。因而旅游在本質意義上,不論是古代、現(xiàn)代還是當代的旅游都是走行的豐富、發(fā)展、演化和展開,旅游只是這種行的本性欲望的展現(xiàn),是一種藝術化、審美化和愉悅化等的走行(汽車、火車、飛機只不過是雙腿的延伸性工具而已)[3]505-508。

綜合上述兩篇文章,本文認為無論從發(fā)生學的視角還是邏輯起點的角度看,行的需要是一種遠古的無意識積淀和遺存,與衣食住的需要一樣,是一種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這種需要通常情況下是無意識的,但在受傷、囚禁等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被人們充分地意識到和體會到)

二、皮季里姆·索羅金生平及其歷史哲學簡介

皮季里姆·A·索羅金,俄裔美籍歷史哲學家和社會學家,1889年出生在俄羅斯北部陶里亞(Touria),就讀于圣彼得堡大學,獲博士學位。1923年移居美國,1924年成為了明尼蘇達大學的社會學教授,1930年加入美國籍,并到哈佛大學創(chuàng)辦了社會學系并擔任第一任系主任,他的繼任者就是在中國社會學界鼎鼎大名的帕森斯。索羅金于1968年在美國去世。

《社會和文化的動力》(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是他在1937—1941年間完成的一部四卷本巨著,1957年又出版了一卷本。正是此書奠定了索羅金歷史哲學的學術地位。在這部書里,索羅金考察了公元前580年—公元1920年期間希臘、羅馬和歐洲及美國的社會、文化和歷史的變遷規(guī)律,認為既不是直線前進或后退的,也不是循環(huán)的,而是呈一種時間上不規(guī)則的波動,這種波動在文化精神方面呈現(xiàn)為觀念的(ideational)、感覺的(sensate)和理性的(idealistic)的3種特質。圍繞這3種文化精神,相對應的就產(chǎn)生了觀念的、感性的和理性的3種超級社會文化體系,前者以信仰真理(理想主義、精神追求、道德倫理)為標志,中者以感性真理(唯物主義、享樂主義、經(jīng)驗主義等)為標志,后者以理性真理為標志,是介于前二者之間的一種體系。這3種超級體系在公元前580年—公元1920年希臘、羅馬和歐洲歷史上的具體波動就是:公元前5世紀“觀念”的希臘文化被理性的文化所代替,而理性的文化在公元4世紀又被“感性”的文化所代替,從公元5世紀到11世紀,基督教的“觀念”文化又取得了主導地位,12世紀到14世紀是理性文化,從14世紀開始又是“感性”文化,在20世紀達到了頂點并且開始衰落[5]。

對于索羅金在半個多世紀前提出的歷史哲學理論,雖然在史學界的影響似乎沒有斯賓格勒、湯因比等巨大,在社會學界的影響也不如其后繼者帕森斯,但本文認為,一個深刻的理論沒有得到其時代的呼應,也許是其超前于時代或者因其所處的時代還沒有提出這種理論的現(xiàn)實需要而受冷落,這種情況無論是在自然科學界還是社會科學界均屢見不鮮。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利奧波德的大地倫理等等。另外,理論誕生時間的早晚也并不能成為理論先進與否的標志,也并非新的、后來的理論就一定高明,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因為不同的理論只是不同的工具,在面對不同的對象和問題時,會有不同的適用性,如同地圖,大比例地圖有大比例地圖的用途,小比例地圖有小比例地圖的用場[6]。本文認為與走行的旅游本質相結合,索羅金的理論能夠自恰地說明朝圣與旅游這個問題。

三、目前旅游學界對古代朝圣與現(xiàn)代旅游關系的詮釋與爭論

朝圣與旅游,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學非常關注的問題,近年來也引起了國內學者的關注?!艾F(xiàn)代旅游可以被視為一種現(xiàn)代‘儀式’,這是旅游人類學研究中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觀念?!盵7]168在西方旅游人類學的學者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人類學家納爾遜·格雷本(Nelson Graburn)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把旅游和儀式、朝圣等人類學的基本觀點聯(lián)系起來,“把旅游活動與儀式行為進行了細致的對比,認為旅游的本質是一種現(xiàn)代儀式、世俗化的儀式,并指出今天的旅游與歷史上的朝圣行為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對個人有著極大的精神意義”[8]41。

此外還有其他學者也持與格雷本基本類似的觀點,如美國人類學家麥坎內爾(Mac Cannell)在他人有關朝圣與旅游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朝圣”的觀點;特納(Turner)則提出了“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或者說,一名朝圣者有一半是旅游者”的觀點[7]168;以色列的人類學家埃里克·科恩(Erik Cohen)則說過:“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動的一部分,也是當代旅游的起源……”[9]82。

但也有學者對這種觀點提出了置疑,如另一位人類學家戴尼遜·納什(Dennison Nash)認為,這樣的分析過于形式化。把旅游過程儀式化,雖然為我們認識旅游現(xiàn)象提供了一個新視角,但它不能讓我們更為深入地分析旅游現(xiàn)象,對旅游人類學研究本身的實際價值也不大[8]41-42。

而在另一位人類學家雷特(James Lett)看來,格雷本(格拉伯恩)和納什對同一研究對象產(chǎn)生不同的看法、見解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因為他們只是從不同角度、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層面的研究。他們的研究不僅不應該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應該是可以互補的[10]49。

對于如上國外旅游人類學家的觀點和爭論,國內的學者也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并基本認同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朝圣的觀點。如宗曉蓮認為雷特的分析完全正確。兩位學者只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向接近旅游的本質這一內核[10]49。鄭晴云也認為在旅游過程中,現(xiàn)代游客在追求旅游娛樂意義的同時,更多地是追求旅游的精神文化內涵,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新形式的精神文化“朝圣”。因而“朝圣”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精神文化之旅,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意義上的精神文化“朝圣”[9]86。張曉萍認為“旅游是一種現(xiàn)代的朝圣”雖是一種比喻象征的說法,但現(xiàn)代游客在追求旅游的娛樂意義的同時,的確更多地是追求旅游的精神文化內涵。傳統(tǒng)的朝圣不失為一種初始形式的旅游,現(xiàn)代朝圣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宗教的現(xiàn)代化增加了更多的旅游內涵,而旅游也衍生成了一種新形式的現(xiàn)代朝圣[7]174-175。

除了如上這些學者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張進福從概念界定角度對朝圣與旅游的比較研究。該作者認為,朝圣與旅游的傳統(tǒng)概念界定,除表明雙方與宗教的關系差異以及宗教神性的最初區(qū)別外,并不足以在本質上區(qū)別兩者的真正內涵與圣俗關系[11]9。本文認為張文是對朝圣與旅游關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推進。但該文沒有進一步闡釋朝圣與旅游二者是在什么本質意義上構成了二者的異同。

總之,目前旅游學界對朝圣與旅游的關系,多數(shù)學者比較認同,但仍然處于爭議當中。筆者認為把旅游看作是一種現(xiàn)代朝圣的觀點,除了納什提出的問題以外,還有其他問題,例如,如果認為中世紀的朝圣是現(xiàn)代旅游的起源,那么如何解釋西方中世紀朝圣產(chǎn)生之前的旅游現(xiàn)象?如古希臘的柏拉圖、希羅多德等學者去觀賞金字塔[12];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東征中的旅游[4]121-128;以及東方古代的旅游現(xiàn)象如何解釋等困難,如中國的徐霞客、王士性等人的行為等。這些古代和現(xiàn)代的旅游行為,如果用朝圣來解釋,必然存在著神圣的泛化問題,尤其是對于中國的大多數(shù)旅游者來說。對于這些解釋的困難,本文認為其根源在于沒有從更長的時間與旅游更深層的本質來考察朝圣與旅游。如從旅游的“走行”本質及索羅金的歷史哲學這一更具歷史深度和廣度的視角探討朝圣與旅游的關系,可以在更本質與更高的層次上統(tǒng)一與彌和這種爭論。

四、從“走行”的旅游觀與索羅金的歷史哲學看朝圣與旅游

如果從“行”是植根于人類無意識深處的一種本性需求以及索羅金歷史哲學的視角觀照朝圣與旅游,二者其實是遠行的欲望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的反映和表現(xiàn),或者叫做行在不同時代的波動,因而帶上了時代的烙印。在一個觀念(ideational)的社會里,“行”表現(xiàn)為人們追求神圣的意義,在中世紀人們普遍崇尚信仰與精神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各種世俗欲望處于壓抑狀態(tài)。但是,遠行的欲望卻深藏在人們的無意識深處,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只能借朝圣之體去表達與表現(xiàn)走行之魂。因而“行”這一需要和行動也被賦予了朝圣這一精神的色彩,人們側重行的精神與觀念的價值和意義,表現(xiàn)為追求精神超脫與升華以及獲得拯救和懺悔的行。當然宗教的虔誠并非此類朝圣的唯一目的。如在13世紀朝圣者寫的游記中,并沒有涉及旅游的神圣目的,而是著重描寫了當?shù)氐木坝^、動植物以及當?shù)氐纳鐣L俗[13]。

在一個感覺(sensate)的社會里,如在今天物質主義與享樂主義的社會與時代精神背景之下,現(xiàn)代人對于集體無意識遠行欲望的滿足,在意識中就表現(xiàn)為人們追求感官的愉悅與世俗的快樂,如出于追求美、新奇、愉悅、刺激、暢爽、“散散心”、“逃避自我”等等旅游動機而去出行,表面上看是為了感觀的享樂,但究其本質,從集體無意識的深層看,仍然是走行欲望的需求和滿足,都是遠古趨利避害的本能行為——行——的無意識反映和展現(xiàn)。

因此在以觀念和信仰的歷史文化精神為特質的社會里的朝圣,和在以感覺的歷史文化精神為特質的社會里的旅游,二者其實是在一個更大的波動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的某種相同東西的不同表現(xiàn)。這個東西就是遠行的欲望,遷徙與回歸古老集體無意識的欲望。遠行的人性需要是不變的,變化的只是文化和文明的外衣。

所以從“行”的旅游觀與索羅金的歷史哲學來看,旅游既不起源于朝圣,宗教也不是人類最早的旅游形式之一。宗教給遠行帶上了一層神圣的色彩,追求現(xiàn)世快樂的今天則給遠行披上了一層世俗的外衣。朝圣與旅游,二者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個事物——行——在不同時代的表現(xiàn),表象雖變而不離其宗。因此本文的結論使古代朝圣和現(xiàn)代旅游,在行為和實踐的意義上,實現(xiàn)了更基礎的統(tǒng)一,在認識和理論的意義上,實現(xiàn)了更高層次的綜合。因而,不論是古代的朝圣還是現(xiàn)代的旅游,無論是朝圣者的圣地,還是旅游者的勝地,都不過是文化與文明的外衣不同,就其本質來說,都是遠行的欲望,都是人類古老的“行”的需要在不同時代的體現(xiàn)。正是這種本質,使得朝圣與旅游“兩者并非涇渭分明,而是存在諸多共性與相互聯(lián)系。就內在根源而言,朝圣與旅游也難分圣俗,朝圣并非生而神圣,旅游也非一定世俗;‘神圣’之朝圣蘊含著‘世俗’成分,生而‘世俗’之旅游也包括‘神圣’內容且表現(xiàn)出神圣性,兩者共同構成移動世界的新隱喻”[11]9。

五、結束語

總結上文,本文認為,有的學者僅僅因為朝圣與旅游在儀式上比較相近,就把二者等同,是一種表面化的處理。因為儀式只是一個表面的形式問題,如婚禮儀式固然有意義,但究其本質仍是種族延續(xù)與基因傳遞。朝圣與旅游也是如此,盡管其表現(xiàn)形式紛繁多樣,本質上都只是行(尤其是遠行)的需要而已。但行的需要,卻在人類奔向“文明”的旅途與過程中,長期被認為僅僅是生活與生存的手段,這是因為在歷史上的大多數(shù)時候和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衣食住的問題沒有解決,因而行僅僅被認識到具有工具性意義。但在今天,當大多數(shù)人的衣食住的需要得到滿足并由于城市化生活對“行”的自由愈發(fā)禁錮之后,這種行的需要——繼衣、食、住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的第四種需要——一種深刻的人類需要,便以旅游的形式突顯出來。《莊子·養(yǎng)生主》中“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蘊涵的深刻意義也許正在于揭示了這種根植于動物本性(包括人)的行的需求和意志。

[1] 馬寶建.發(fā)生學視角下自然旅游的本質和行為特點[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2):65-67.

[2] 曹國新,宋修建.旅游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本質:一種基于發(fā)生學的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16-120.

]3] 馬寶建.走行:旅游學的邏輯起點[J].旅游論壇,2010,3(5):505-508.

[4] 馬寶建.亞歷山大東征的旅游情結及其啟示探析[J].旅游學刊,2013(4): 121-128.

[5] Pitirim Sorokin.Social and cultural dynamics[M].Boston:Porter Sargent Publisher,1957.

[6] 馬寶建.他山之石:一個人文學者的建筑哲學[J].新建筑,2004(3):76-77. [7] 張曉萍,李偉.旅游人類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8] 張曉萍.民族旅游的人類學透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41-42.

[9] 鄭晴云.朝圣與旅游:一種人類學透析[J].旅游學刊,2008,23(11):81-86.

[10] 宗曉蓮.西方旅游人類學兩大研究流派淺析[J].思想戰(zhàn)線(云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1,27(6):47-54.

[11] 張進福.神圣還是世俗:朝圣與旅游概念界定及比較[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9-19.

[12] 鄒本濤,謝春山.旅游文化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323. [13] 王永忠.西方旅游史[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97.

The Fourth Need:On Pilgrim and Tourism from the Tourism Viewpoint of Walking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Fluctuation

Ma Baojian
(College of Landscap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The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the main ideas of auther’s two papers,“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Nature-tourism from the Angle of Biogenetic”and“Walking: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ourism Science”,points out that the essence of tourism is the satisfaction to the‘desire to move’,and move,which lasts through the whol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is not only means of living but also the goal of life.Then,the main idea of Pitirim A.Sorokin’s historical philosophy theory is put forward,which holds that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culture,and history among Greece,Roman,Europe and America from 580BC to 1920AD did not go straightforward,or cyclically,but fluctuating irregularly,and such fluctuation appears to be ideational,sensate,idealistic three state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spirit.Based on the above studies,the article reasons that the essence of both pilgrim and tourism is the expression of human being’s age-old need for move-the fourth need in different times,following the need for clothing,eating and dwelling.Consequently,the article combines them from the more basic level of behavior,and integrates them from a higher level of cognition,also the tourism research is deepened and promoted.

walking;tourism viewpoint;historical philosophy;Sorokin;pilgrim;tourism

F590

A

1674-3784(2013)04-0001-04

[責任編輯:呂觀盛]

2013-04-03

馬寶建(1968- ),男,吉林白山人,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旅游管理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基礎理論與旅游史、生態(tài)旅游與環(huán)境教育、旅游規(guī)劃。

猜你喜歡
朝圣本質歷史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騰訊公益:去西藏,完成一場沒有盡頭的朝圣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朝圣
打卡名校景點——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學景點
對求極限本質的探討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股票| 亳州市| 城口县| 长葛市| 金华市| 汽车| 阳信县| 张家川| 赤水市| 白城市| 梧州市| 延长县| 玉屏| 临海市| 通城县| 房产| 马公市| 翁牛特旗| 即墨市| 临海市| 磴口县| 娄烦县| 若羌县| 三门县| 天台县| 柯坪县| 孝感市| 逊克县| 怀化市| 安国市| 贵阳市| 肇东市| 方城县| 平乡县| 临沂市| 马公市| 敦化市| 博兴县| 松阳县| 孙吴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