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武鈴
一
作為雜志主持人和詩歌選編、評論家,李少君給人的印象是積極有為,勇于開拓,而且個性鮮明,風格獨特。他主編的雜志,深深地介入了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觀念的論爭,呈現(xiàn)了激烈變動中的當今社會的精神面貌。他的詩歌選編和評論,也積極介入當今詩歌混亂而充滿活力的現(xiàn)實,試圖影響、推動、并塑造對當今詩歌形態(tài)的認識。他宣稱古代中國是詩教文化,極力推崇詩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他宣稱現(xiàn)在是新詩發(fā)展最好的時期,稱贊當今新詩取得的成就。他還以一種渾然無畏的精神,提出了廣受非議的“草根寫作”和“新紅顏寫作”的概念。他的這些命名,似乎并非來源于學理深思的周全,而是來源于直覺的敏感與敏銳,內(nèi)心熱情的勇敢與奔放。而思想,就其驚醒人心的根本立意來說,不正是對時代精神的敏感直覺嗎?就像有些動物出于本能的敏感,嗅出暴風雨來臨之前空氣中微妙的氣息變化,而預先發(fā)出警示聲?以直覺與熱情的啟示來論斷,而不是以知識的匯聚與推論來思考,是詩人的天性。詩人的理論自有其非理性或非史實之處,卻也有驚人、準確的洞察力量。因此,李少君就其天性來說,更是一個詩人而非評論家。因此,他的主張總是因其強烈、鮮明又留有漏洞而惹人注目、廣受爭議,完全不像很多評論家,寫了很多四平八穩(wěn)的文章,卻沒給人留下任何印象。那么,作為詩人的李少君,他當行的詩歌又是怎樣的呢?
李少君的詩面目清晰,很容易就能看出其風格與取向。與他的思想評論文章的風格相反,他的詩歌非常沉靜,主題單純,所寫幾乎都是自然之美或內(nèi)心(之愛)的微妙,音調(diào)和諧,氣息徐緩。他詩歌的整個風格可謂溫婉柔曼,幽靜閑適。在具體寫法上,他的詩語言干凈,篇幅簡潔;沒有細密的描寫與鋪陳,只是用簡潔的筆墨把主客融合的基本感受描畫出來,留出大量空白,留下意義回蕩的空間,使余味悠長;這是一種空靈之詩??偟膩碇v,他的詩是一種風格鮮明,成熟穩(wěn)健的詩。它有自己的倫理基礎,美學追求,有自己從屬的傳統(tǒng)譜系。這是一種高度自覺,根植于文化與教養(yǎng)的極為文雅的風格;是一個心智全面成熟的詩人,認識、經(jīng)歷、修養(yǎng)各方面都成熟之后的詩人高度自覺的選擇。這種風格盡管有著自己獨立的整體面貌,讓人可以很容易辨認出來,但并不特別引人注目。它不激烈、不炫目、不突兀、不喧鬧、不極端,它顯得溫和幽靜,偏于保守,是一種單純的詩。
事實上,這種單純的詩,在其表面欺騙性的簡單之下,隱含著種種復雜的動機與意圖。當今時代最風行最喧騰的詩潮,一是那種訴求解放與進步(先鋒),追求平民化、本地化與反文化,語言質(zhì)野粗放(包括粗口)而現(xiàn)實感強烈的宣泄憤怒的詩歌。一是那種相伴于現(xiàn)代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社會而來的現(xiàn)代詩歌觀念(均自西方來)影響下的詩歌,充滿智性的反諷,復雜的隱喻,互文映射和語言游戲的詩。李少君選擇寫一種極為風雅閑適、山水農(nóng)業(yè)、傳統(tǒng)文人色彩很重的詩,顯然有別于時代氛圍,有點固執(zhí),有點危險,有點一意孤行。這種選擇事實上也是一種富有批判性和挑戰(zhàn)性的表態(tài),因此,在李少君單純的詩風之下,他的詩和他的評論其實一樣激進,一樣單刀直入,只不過這是一種特殊的、可稱之為“保守的激進”。正如他自己說的:“創(chuàng)新有時要從‘復古’開始”①(《詩歌的草根時代》)。當然,在現(xiàn)代詩歌史上,復古是一條始終相伴的路線。比如被視為英美現(xiàn)代詩代表的T·S·艾略特宣稱:“政治上,我是個?;庶h;宗教上,我是英國教徒;文學上,我是個古典主義者”②。還有帕斯捷爾納克晚年也一再強調(diào)自己的“古典主義”態(tài)度。但同樣,簡單的“復古”旗幟之下,仍掩蓋著很多復雜的問題。在李少君的“復古”詩風之下,依然有為什么復古?復什么“古”?如何“復”古?等等問題。我想結(jié)合李少君具體的詩歌文本,來分析他詩歌中的復古取向,肯定是一件很有意思、也很能給我們啟發(fā)的事。
二
當代詩歌中,可以說一直隱現(xiàn)著一條不太為人注目的“復古路線”。很多詩人在言談中流露過對中國古詩傳統(tǒng)(或文化傳統(tǒng))的追慕、向往與回歸的消息。我僅舉倆人:蕭開愚和柏樺。蕭開愚在2002年的《大江南北》發(fā)刊詞中說:“新詩凝滯,概不通古”。對新詩的寫作主張:“一,當代詩;二,通古”。原因是:“百年來,詩家始于學舌,專攻他人語言的局面日趨自然”。目的是:通古可以“維來歷中之今日,維群中之我”,可以“重見文章精神”,可以“與其他語文交相惠悅”③。他的文字很古奧,意思很簡單:新詩一開始就學外國詩(實際是歐美西方詩),一直學外國詩,未能繼承本國古典詩傳統(tǒng),導致成就不高。接續(xù)古典(詩)傳統(tǒng)才能為當今(的詩)定位,為世界(詩)中的中國(詩)(人群中的我)定位,才能恢復中國詩的精神,與外國詩進行雙向互惠交流。柏樺在《水繪仙侶》和解說中,要接續(xù)古代中國詩的“逸樂”傳統(tǒng),一種理想的江南風物世界,一種才子佳人神仙眷屬的文人生活:有錢,又有閑,又有才華風雅,又有漂亮、溫婉、善解人意的女人,又在氣候溫和、有秀美的人工造就和控制的園林風景。他強調(diào)這是一種和“革命美學”,和刻畫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的斗爭美學相對立的個人逸樂美學,是大時代之中更真實的個人情懷,個人小日子的美學。柏樺的傳統(tǒng),可謂文人才子“美夢文學”傳統(tǒng),一種個人的自我滿足與享樂臆想。而在蕭開愚的寫作中(從《向杜甫致敬》到《破爛的田野》)體現(xiàn)的是一種儒家精神:對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承擔(清理外來思想),對國家政治倫理,群體與個人命運的關注。我們可以看出,同是對傳統(tǒng)的回望與致敬,柏樺和蕭開愚所針對的現(xiàn)實,所表達的內(nèi)容卻完全不一樣。那么,李少君的傳統(tǒng),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傳統(tǒng)呢?我們來看他的《玉蟾宮前》。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兩節(jié)是一幅安寧恬靜的田園風景,后一節(jié)是看到這風景的描述者(我、詩人、讀者)的感受議論。前兩節(jié)所寫讓我們既覺驚異、新鮮,又覺得熟悉。驚異來自這境地的真切、清新、安靜,與描寫這境地的白話語言的表現(xiàn)力:準確,精細,微妙,傳神?!耙坏浪蹤M在半空”,進入得非常直接,自然,如口頭語,下一句“清水自然分流到每一畝水田”也接續(xù)得極自然而有韻味。實際上,我們把第一行去掉一個字,第二行去掉四個字,就成了這樣:“一道水槽橫半空,清水分流水田中”。同樣“牛在山坡吃草,雞在田間啄食/蝴蝶在杜鵑花前流連翩躚”節(jié)奏的變化也很好:兩個短句,接一個長句。古詩歌行體中,兩個五言句,接一個七言句,比如:“山坡牛吃草,田間雞啄食。杜鵑花前蝴蝶忙”之類。這些都在現(xiàn)代白話文中被融合與自然語氣之中。這種驚異又熟悉的感覺最突出的當然是最后兩行:“桃花剛剛開過,花瓣已落/枝頭結(jié)出一個又一個小果”。熟悉是因為這精細入微的觀察、語言的傳神與詩意完全承接謝靈運的名句:“初篁苞綠籜,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所啟動的中國古詩中對植物萌發(fā)、生長的細微體察與注目;驚異是桃花落后結(jié)小果這印象的鮮明、深刻,還有現(xiàn)代漢語表達此景的從容、自然。第二節(jié)寫到山下零散的房子,敞開的門,門上的福字。這兩節(jié)總共寫到了水槽,流水,水田,牛,雞,蝴蝶,杜鵑花,桃樹小桃,房子。這是萬物生長茂盛的暮春時節(jié),田園風光的一切,就差人出場了。但在第三節(jié),李少君來了一個戲劇性的轉(zhuǎn)變:讓詩中的描述者、觀看者(我)出場宣告這田園風光中沒有人!——“在這里我沒有看到人”。因為他要強調(diào)的是:“卻看到了道德,蘊涵在萬物之中/讓它們自洽自足,自成秩序”,他突出他看到了道德,秩序,在萬物中“自洽自足”。這是他詩歌的目的和終點。我們可以看出他這首詩有兩點:一、田園自然風光;二、自足的美好的道德、秩序。
類似的還有《詠三清山》、《黔地》、《賀蘭山》等,這些詩在李少君的詩中具有代表性,它顯示出李少君所要傳承的古典傳統(tǒng)既不同于柏樺富裕的才子佳人的逸樂,也不同于蕭開愚克制的儒家精神(社會群體關系中的禮義仁智信),而是田園自然,山水自然,以及道家的清靜無為、放任自由的道德與秩序。李少君把自然當作他詩歌的核心。他把自然視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價值。在詩集《草根集》的序《在自然的廟堂里》中,他對此有充分的說明。當然李少君的詩歌所寫的自然和他所指的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自然,與老子“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所指不一樣。老子的自然,顯然是一種無形而彌散的至高原則,在道之上的最高之處維系、主導天地的一切存在與運行。而中國古詩中的自然是處于道之下的天地之中的,為人接觸、目睹、可知可感的具體、有形之物象,被稱之山水自然或田園自然之類。但李少君的敏感無疑抓住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中國古典詩被稱為“十詩九風景”,就是說,十首詩有九首是涉及自然風物的?!敖杈笆闱椤?,“融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是古代論詩套話。自然之景,在古代中國詩中既是審美對象(其喚醒詩人內(nèi)心驚嘆的形態(tài)與變化的新奇之美),更重要的是寄情抒懷的媒介,是抒情的方式。自然之景當然也是論道的場域,但就這點來說,在古詩傳統(tǒng)中,并非主流,相反常被批評。東晉玄言詩一直受攻擊,累及謝靈運的山水詩的論道結(jié)尾,還常受人詬病。實際上謝靈運山水詩更多是以孤獨個人的呼吁、呼吁理解與友伴為結(jié)尾:“賞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田園樹園激流植援》),“不辭去人遠,但恨莫與同。孤游非情歡,賞廢理誰通”(《于南山往北山經(jīng)湖中瞻眺》),“非為眾人說,冀與智者論”(《石門新營所住》),“惜無同懷客,共登青云梯”(《登石門最高頂》),“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fā)”(《石門巖上宿》)。王維的山水詩被認為充滿禪味,但并未脫離山水形態(tài)的準確描摹,只做實寫看,佛意于詩意無關緊要。因此,即使是山水田園風景為中國古詩傳統(tǒng),而李少君的解讀也實為他自己的發(fā)明,這也恰合了他的“創(chuàng)新有時要從‘復古’開始”。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人的活動,休息或勞作,愁苦或欣慰,居中心位置,是寫“人在自然村社中的生活(包括交往)”。但李少君的詩,在這些田園自然或山水自然中,宣稱“在這里我沒有看到人”。他的風景中沒有人(如這首《玉簪宮前》,《某蘇南小鎮(zhèn)》,《春》等)或人很?。ㄈ纭钝蛾柡叀罚?。他把這人所占的空間騰出來,留給他的“道”。因為對有意識的“復古”主義者,這古典詩境首先是一種價值,一種道。對李少君來說,這種道正是現(xiàn)代社會種種弊端的反面:當今社會形態(tài)與價值(城市、工業(yè)、)的混亂,壓抑,焦躁,污染,異化,空虛,無根。而那個充實、清新、有序、在山水自然中充滿生機的農(nóng)耕村落生活,正是對當今現(xiàn)實的批判。因此,李少君的傳統(tǒng)所針對的是現(xiàn)實社會狀態(tài)。就這一點來說,既不同于柏樺針對的革命美學,也不同于蕭開愚針對的新詩歷史與現(xiàn)實的文化處境。因此,復古也可以是一種激進的現(xiàn)實批判。
三
在李少君直接追慕古代詩歌精神的詩中,《南山吟》極為突出。這大概是現(xiàn)代漢語寫的禪詩中最為奇妙的篇章之一了?!捌刑針洹?,“打坐”,“大境界”,“輪回”,這些詞,無疑帶著佛教味。第二節(jié)白云的變化與循環(huán)和時間中的觀看者之間的關系,實在是強烈而恍惚,非常美妙。這種詩,既是作者的經(jīng)驗和領悟,同時很明顯又是自覺地歸屬于一種精神傳統(tǒng),是一首“向傳統(tǒng)致敬”的詩。同樣,在李少君的詩中,他所強調(diào)的自然直接就體現(xiàn)在他詩歌的題材中。他的《玉簪宮前》,《詠三清山》,《南山吟》詩題就有道家味道。還有眾多關于時間與地點的詩題(時間與地點正是自然的兩大屬性),如確定季節(jié)與時辰的詩題:《春寒》,《仲夏》,《北國之秋》,《傍晚》;如指定地點的詩題:《南渡江》,《佛山》,《石梅小鎮(zhèn)》,《鄱陽湖邊》,《青海的草原上》,等等。這些有關時間與地點的詩題,都是即景式的題目(與此相對,有紀事、抒懷等類的題目),也就是與自然面對,在自然之中。這都表明我們前面所提到李少君詩歌在承繼傳統(tǒng)時的兩點價值判斷:一是自然,二是自然(自然中的生活)所體現(xiàn)的道德、秩序、善與美等等倫理理想。這可謂他詩歌的出發(fā)點,價值與倫理基礎。
當然詩歌作為一種藝術(shù),并不止于倫理價值的闡明,更重要的力量與影響來自其美學風格。這種美學風格當然也更隱蔽而不容易辨識,它完全潛含在詩歌的每一肌理之中。這種美學風格的確定是一種自覺的選擇,在眾多的傳統(tǒng)可能性中,獨取此格。當然同時也與個人精神氣質(zhì)、性情有交互關聯(lián)。李少君詩歌的風格偏于幽深,寂靜,如《夜深時》這樣的詩:
肥大的葉子落在地上,觸目驚心
潔白的玉蘭花落在地上,耀眼眩目
這些夜晚遺失的物件
每個人走過,都熟視無睹
這是誰遺失的珍藏?
這些自然的珍稀之物,就這樣遺失在路上
竟然無人認領,清風明月不來認領
大地天空也不來認領
這是一種“觸目驚心”,幾乎讓人脫口驚叫,又只能被寂靜深深籠罩的詩境。這是心靈上的一種“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效應:心被深深的刺中,被如驚雷般的寂靜刺中。這么珍貴、華美、燦爛,又這無聲無息,這么徹底地不受人注意地獨在一隅發(fā)生,消逝。這是無人進入之境的清幽和寂寞。這種寂靜,孤獨,幽深,有些清冷的詩風,不僅體現(xiàn)在他此類有關植物花木的自生自滅的詩之中,甚至也體現(xiàn)在他有發(fā)現(xiàn)的欣喜的詩中,如《山中》,這首詩非常清新,但仍是幽秘之境。這是木瓜,芭蕉,檳榔密集,沒有行人與車輛的舊公路(廢棄了一般),雖然出現(xiàn)了人家(我們前面說過他的詩中經(jīng)常無人,或人很?。?,但“門扉緊閉”(人還是沒有出現(xiàn)),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即使如同“一枝紅杏出墻來”一般,“一枝三角梅探出頭來”,熱帶鮮艷的深紅色三角梅應該比南宋的紅杏更熱烈,但依然讓人感到清幽?;蛘哌@清幽就來自這無人之境中植物(花)的燦爛與熱烈。他的很多詩,都是抒情主人公一個人獨自在一種充滿意味卻始終未有其他人出現(xiàn)的世界中,獨自感受。也許是這個特別的“我”總是獨自面對世界,獨自一人行走、感受,給他的詩這種清幽,寂靜之感?比如《偶過古村落》是單獨這樣一個人,《江南小城》是,《偈語》是,還有很多詩都是。這種幽靜不止體現(xiàn)在這自然的描寫中,也體現(xiàn)在寫“心事”之詩中,心事的寂寞,如《可能性》:
在香榭里大街的長椅上我曾經(jīng)想過
我一直等下去
會不會等來我的愛人
如今,在故鄉(xiāng)的一棵樹下我還在想
也許在樹下等來愛人的
可能性要大一些
一個孤獨的、等待著的人,一個在不同的地方總是在里對自己說話、對自己期望、說著自己的決心的人,當然是孤寂的,清幽的。這個愛人,在心里,是那么的不確定,飄忽不明。這心事當然是難以述說的。即使那些有明確的想念的對象,不確定的“愛人”成為了確定的“你”,如《在江南的青山上》,這種心事還是在自身之中,在自己的心里回旋,并未真正到達遠方的“你”那里,還是在想象中對你說,還是止于自己說給自己。
李少君還寫有一些極為幽靜的居家詩,如《三角梅小院》、《隱居》等,這當然是一種文人趣味很重的詩,寫的都是幽居與閑情,按白居易的分法,這些屬于“閑適詩”(那兩首寫年輕女孩的詩該屬“感傷詩”)。這種文人詩的自得其樂,與其追求生活的自適與精神文字的傳達之快樂,在下面這首《早歸人》中表現(xiàn)得更突出:一個詩人直接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了他對詩句獲得的喜悅:
我在細雨蒙蒙的清晨歸來
擔心打攪尚在夢中的年邁父母
靜靜地站在院子里,等候鳥啼天明
想起這么一句詩,兀自微笑
總的來說,李少君的詩,似乎蒙上了一層被薄云過濾后的光,總是有點幽暗,寂靜。不是那種特別明亮,開闊,熱鬧的詩。詩中的情緒總帶著寂靜,有時是落寞。表面極美之境,也有一種空寂之感,幽深如古寺一般。我覺得他的詩在美學風格上混同了古代風流才子詩歌的纖細柔情,佛道詩歌的幽暗空寂,文人詩歌的閑適自在。他有一首詩《安靜》,最后一句是:“全世界,都為他安靜下來了”,這好像是他自己詩歌的寫照。他一直致力于寫出一個“全世界都為他安靜下來”的詩歌之境,是不是因為有感于當今世界太嘈雜,當今人們內(nèi)心太凌亂的一種訴求?他接續(xù)的是山水田園詩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包含著平民化(陶淵明)和貴族化(謝靈運,王維)傳統(tǒng),并演化出一種文人趣味的余流。他為自己的詩確認了“道德與秩序,善與美”的倫理基礎,在美學風格上為什么選擇這樣一種江南文人才子味很重,有些甜軟、溫潤,也有些綺麗、清新。
對新詩發(fā)展的展望、批評與反思中,一直有人提出要接續(xù)傳統(tǒng),但這些說法只是說法,因為缺乏成功的例子而沒有信服力,讓人覺得只是一種空洞的態(tài)度,就是鄭敏這樣的人如此說,也沒有人真正當回事,因為不能在實際的寫作中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話。很多當代詩人表明了他們對古代詩人的追慕,但他們似乎只知道李白、杜甫這些名頭大的詩人,在他們的寫作中并未表現(xiàn)出對古代詩歌歷史細部的、與個人性情相投的深入專注的理解與精神歸附。但是變化確實在發(fā)生,我前面提到的蕭開愚,柏樺,李少君,確實在身體力行。其他還有很多詩人也在這么做。這些實際寫作,可能有很多不理想,失敗之處,但這加深了我們與古代傳統(tǒng)的親近。我想一大批詩人今天都在默默致力于這一方向,這種努力并不那么轟動,引人注目。這也與我們國家今天在世界上的處境相關:我們要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要在調(diào)整中適應這種新的關系。真是難以想象:僅僅二十年前我們的詩歌唯西方是瞻,僅僅十年前我們的詩歌充滿反文化腔調(diào),那時難以想象會有人如此標舉“復古”旗號。也許今后的十年,當代詩人將極力深入古典詩歌之中,使之現(xiàn)代化,而使新詩歷史與古典詩歌歷史接合起來。就這點來說,我認為李少君的寫作是極為敏感的,探討他詩歌中的傳統(tǒng)影響也非常有意義。
注釋:
①李少君,《草根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本文所引李少君詩均出自該書。
②托·艾略特著,裘小龍譯:《四個四重奏》,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4頁。
③蕭開愚:《此時此地》,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