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學優(yōu)
欄目責編:陳道生
新興媒體傳播的快速和便捷,為廣播媒體的低成本運作提供了可能,也使得一些廣播人變懶了。他們嚴重依賴互聯(lián)網,不深入現(xiàn)場,一味地在網上扒新聞和找素材,特別是非新聞類專業(yè)廣播頻率,更是將互聯(lián)網作為其生存的根本,幾乎90%以上的節(jié)目素材,都依賴于互聯(lián)網。一家媒體失去了為受眾提供大量真實、及時的信息這一基本功能,其輿論引導力的下降也就成為必然了。“走轉改”活動為廣播媒體準確把握大局方向,促進新聞創(chuàng)新和有效傳播,提升廣播媒體輿論引導能力,提供了契機。要把握住這個契機,還需要廣播媒體從業(yè)人員深刻領會“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實質、核心內容,才能從中找到提升廣播輿論引導力的途徑。
一、在“走轉改”活動中,發(fā)揮廣播的媒體優(yōu)勢,加強廣播新聞的快速反應能力、采集能力、解釋能力和整合能力建設,從而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與其他媒體相比,廣播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首先,在重大突發(fā)性事件中具有較強的輿論引導力。在非典事件、汶川地震、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等突發(fā)事件報道中,廣播媒體都以其獨有的傳播優(yōu)勢發(fā)揮了輿論引導的主力作用。其次,反應快捷、通俗化、現(xiàn)場感強不僅是廣播最大的傳播特點,也契合了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習慣、大眾對資訊的需求和對娛樂的訴求。
我們都知道,新聞報道既要講究快速,又要講究連續(xù)、追蹤和深入;既要講究“說什么”,又要講究“怎么說”;既要追求媒介特色,又要追求在媒介市場和公眾世界的話語權。在新聞事件面前,第一要做到快速、連續(xù)反應,第二要有獨家視角,這是廣播媒體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廣播媒體追求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的必然選擇。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加強廣播媒體新聞采編播的快速反應能力、采集能力、解釋能力和整合能力建設,構建信息周全的資訊提供網,保證廣播媒體占領輿論的制高點,對社會輿論起到真正的引導作用。因此,要想在“走轉改”活動中,切實提高輿論引導水平,關鍵在于各廣播媒體充分把握自身的新聞傳播規(guī)律,揚長避短,突出廣播快捷、靈活、富于表現(xiàn)力的傳播優(yōu)勢,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目前,廣播媒體在各大戰(zhàn)役性宣傳報道中開展“走轉改”活動,比如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宣傳中,很多廣播媒體都開設了“記者走基層、宣傳十八大”之類的專題節(jié)目,“走轉改”一直都局限于一種臨時的活動。其實,深入基層和關注實際,“用腳寫新聞”本來就是從新聞課堂到媒體實踐都反復強調的行業(yè)意識,為什么現(xiàn)在反而要上級行政督促布置,以開展全行業(yè)活動的形式來弘揚和落實?這就說明,大多數(shù)媒體并沒有建立深入基層和關注實際的媒體運行機制,輿論引導水平和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如果我們能夠建立起保證“走轉改”活動持續(xù)開展的長效機制,通過建立一整套鼓勵、支持、保證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現(xiàn)場、深入群眾的新聞采編保障機制、利益獎勵機制、技術支撐系統(tǒng)、后勤支持系統(tǒng)等,將會使廣播媒體的新聞采編快速反應能力、采集能力、解釋能力和整合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從而真正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在這方面,江西人民廣播電臺從2011年開始實行的“四個傾斜”政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樣本?!八膫€傾斜”政策就是向采編播和技術、經營一線傾斜,向基礎建設和技術革新傾斜,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傾斜,向有貢獻、德才兼?zhèn)涞陌渭馊瞬藕惋L清氣正、業(yè)績突出的集體傾斜。一年多來,臺里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基本上建立起了鼓勵、支持、保障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現(xiàn)場、深入群眾的各種機制和技術支撐系統(tǒng)。2012年11月,臺里又為駐南昌、宜春、上饒、撫州、九江等記者站購置了新聞采訪用車、添置更換了采編播設備等,為駐站記者更好地完成新聞報道任務,開展各項工作提供便利和保障,從而構建起了為全臺各廣播專業(yè)頻率服務的信息周全的資訊提供網,為真正提高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走、轉、改”活動中,通過對社會底層問題的關注,加強輿論監(jiān)督力度,從而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媒體擔負的一項重要職責,也是媒體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方式。由于法律保障缺乏、主體地位缺失以及監(jiān)督阻力大等問題,廣播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呈現(xiàn)出范圍窄、力度小、數(shù)量少的弱化趨勢。而目前正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似乎也有一些誤區(qū)。大部分“走轉改”的新聞報道,幾乎都是以體驗式的采訪為主,通過記者的體驗,來反映各行各業(yè)小人物們工作的艱辛或者是他們生活的困難。還有一種“走轉改”的新聞報道,就是通過記者走馬觀花式的連線報道,來反映基層鄉(xiāng)村或是社區(qū)、企業(yè)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取得的突出成就。不能否認,這些“走轉改”的新聞報道對于改進廣播媒體的新聞宣傳起到了巨大作用。下去了總比沒下去好,報道了偏僻的地方和很多辛勞的小人物,自然比只報道城里的事情好,至少報道多元、全面了,展現(xiàn)了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伴隨著轉型期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在社會底層還有一些一時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社會和公眾對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越來越重視,他們希望大眾傳播媒體能夠通過深入基層進行全面的、真實的、公正的采訪,為他們提供真實、充分、及時的信息,做進一步解釋和評論。
在“走轉改”活動中,廣播媒體可以通過深入基層,抓住社會和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展示社會底層存在的種種問題,讓這些報道不僅揪住聽眾的心,而且還要為所報道和反映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途徑。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用新聞架起黨和人民群眾的連心橋,用報道促進和推動問題的解決和矛盾的化解。在這方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有著積極的探索,他們推出的“走轉改”新聞稿件《破解老年護理難題》《關注120急救隊伍》《天冷了,接老人回家一起過吧!》等報道以扎實的現(xiàn)場采訪反映醫(yī)療體系眾多值得關注的問題,總結了上海的經驗。為了揭露上海洗滌業(yè)存在的問題,記者深入洗滌業(yè)內部,“潛伏”現(xiàn)場體驗式采訪20余天,忍得住艱苦,耐得住寂寞,著眼于大局,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不良廠家為牟取暴利而置顧客利益不顧的內幕。江西民生廣播在這方面也進行過努力。2012年8月,針對廬山風景區(qū)存在的私家車日益增多,嚴重影響廬山風景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交通安全的問題,民生廣播派出記者深入廬山進行了細致的調查采訪,連續(xù)多天對此現(xiàn)象進行報道,并通過采訪專家和管理者,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三、在“走、轉、改”活動中,充分利用新興媒體,不斷強化廣播媒體與聽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力。
“走轉改”活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解決傳播者與受眾之間仍然存在的傳播脫節(jié)現(xiàn)象。無論是深入基層,還是轉變作風,抑或是改變文風,最終的落腳點還是提高輿論引導的有效性。廣播本來是與受眾互動和交流性非常強的大眾媒體,其獨有的電話熱線參與方式,是其他傳統(tǒng)媒體很難模擬和超越的。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熱線電話參與的方式大多只應用于廣播服務類節(jié)目當中,受制于熱線電話參與新聞節(jié)目的風險可控性差這一特點,大多數(shù)廣播媒體還很少將熱線電話參與方式應用到新聞節(jié)目中來。因此,廣播新聞單向灌輸式的傳播模式仍然非常普遍。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基于互聯(lián)網而形成的新興媒體,比如微博等以其強大的傳播功能和交流互動等優(yōu)勢,迅速占領了輿論傳播的新陣地,在輿論引導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走轉改”活動中,廣播媒體可以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在鞏固和加強廣播原有的互動性強的優(yōu)勢基礎上,進一步強化廣播媒體與聽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提升廣播媒體的輿論引導力。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新聞宣傳中,江西民生廣播就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了廣播媒體與聽眾之間的互動。2012年12月6日,江西民生廣播在 《民生365》和《健康直通車》節(jié)目中推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系列專題節(jié)目 《我的未來不是夢》。節(jié)目通過深入基層采訪社會各階層群眾,請他們結合工作、生活的實際情況,暢談他們對未來十年國家、工作、家庭的變化,對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許。為了加強與聽眾之間的互動,江西民生廣播在官方微博中發(fā)布 《我的2020》有獎征集,請聽眾以微博的形式參與互動,選中的作品在廣播專題《我的未來不是夢》中播出。這些廣播專題節(jié)目的音頻還在江西民生廣播的官方微博中發(fā)布,吸引聽眾和網友對此進行評論。江西民生廣播再將這些評論進行編輯,在廣播節(jié)目中播出,這樣就形成了廣播與聽友、廣播與網絡之間的多重良性互動,通過這種具有親和力的互動,有效發(fā)揮了輿論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