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亮明
作為一名電視臺記者,扛著攝像機記錄生活的真善美時,采訪對象普遍很配合;而當曝光其中的陰影,用鏡頭“鞭笞”假丑惡時,則經(jīng)常遇到心存抵觸的采訪對象。為了采訪繼續(xù),有的記者在遇到抵觸時,會窮追不舍,圍追堵截采訪對象。筆者認為,在特定條件下,當采訪遭受抵觸,淡定迂回反而能收獲奇效。
6月10日,一名觀眾通過熱線反映,他工傷后返廠上班,遭遇企業(yè)換崗,而新的崗位在他看來勞動強度大,根本不適合他這個工傷職工。企業(yè)為何單方面決定給員工換崗?事情還有沒有轉(zhuǎn)機?我接到消息后,迅速趕往企業(yè)所在地,孰料得知我的來意后,企業(yè)負責人非常生氣,咄咄逼人地質(zhì)問投訴方究竟什么意思。在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后,他先是簡單解釋,緊接著毫不客氣地起身離去。面對如此冷漠的反應,我絲毫不氣餒,繼而趕到企業(yè)分公司,試圖尋求最理想的結(jié)果。
可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得知我采訪意圖后,分公司所有相關負責人都以在磨房檢修機器設備為名,避而不見。投訴人當我的面撥通其中一位負責人的電話,對方冷冷地掛斷了電話。怎么辦?我略一思索,悠悠撤退。對于我的做法,很多人大惑不解。我當時的想法就是用迂回方式,給該公司有關負責人留個處理空間,我相信放棄“窮追猛打”會有收獲。果然,兩天后,投訴人高興地告訴我,公司突然通知他已撤回換崗決定。
維權采訪最終目的是盡可能幫助投訴人解決問題。當采訪遭受抵觸時,不妨迂回處理,說不定被投訴人緩過氣來,會主動處理好問題。采訪適可而止,不和對方撕破臉,等于給對方一個下來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