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
漢斯力克說過:“音樂的確有這樣或那樣的聲音;它能竊竊私語、也能做出暴風雨或沙沙的聲音,——但只是我們把自己的心情把愛憎帶了進去?!保h斯力克:《論音樂的美》,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頁)。在音樂審美活動中,通過聽覺想象而獲得的各種視覺形象及畫面,我們把它叫做繪畫性內容。繪畫中的術語“色彩”一詞經常作為音樂用語出現在音樂論文的用詞當中,人們常常會說“這首樂曲簡直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些都說明了音樂中可以表現繪畫性的內容。(摘自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第91頁。)
在印青聲樂作品中具有音樂繪畫性、畫面感的作品有不少,在這些作品中極富畫面感、唯美之感的典范,個人以為當屬《蘆花》。在這首作品中,樂曲的旋律與歌詞契合得異常到位,配器手法高明;前奏、間奏、尾聲所選主奏樂器合理、理想;原唱雷佳的演唱細膩不失激情,這些多方面因素匯聚在一起共同打造出一個立體的、多層次空間,是一首極富色彩性的上佳藝術作品。樂曲用降A大調寫成,在前奏部分作曲家選用了民族樂器竹笛作為主奏樂器,前奏旋律既是副歌高潮部分旋律的一種“變形”,同時還多次以變奏的形式出現在全曲多個地方,可以說印青把他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的靈感、動機在樂曲開頭前奏部分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音樂的進行當中此動機并未因歌曲的發(fā)展間斷,而是巧妙地至始至終地貫穿全曲,既清晰地表達了作曲家的意圖,也讓整首樂曲有著完整、明確的主線。當竹笛那圓潤飄逸的音色奏出“過門”主旋律時,讓聞者立刻內心一靜,使人有一種仿佛洗凈當今“紛亂繁雜之心”進入唯美純真之境的意想。這首曲子詞作者所寫的歌詞也為作曲能夠家創(chuàng)作出完美旋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萬縷意綿綿,路上彩云追。”簡短的幾句詞就把地點、環(huán)境、所訴之物交代得清晰明了,描繪得入木三分。而副歌部分的歌詞道出了詞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借物抒情,以花為媒,抒發(fā)女子對已參軍的心上人的思念及祝愿,祝愿他“早帶紅花報春暉”。此時的旋律緊扣歌詞,采用音程四度上行疊加,旋律模仿進行的手法,旋律由中音區(qū)逐漸向次高音區(qū)推進,在原唱雷佳富含激情的演唱中讓聽眾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曲中主人公的那種熾熱之情,也讓人們再一次感受到:寄托著千絲萬縷的情意“追過山,追過水”飛向遠方所思念之人的畫面,一幅音樂描繪的“畫”。
印青先生的聲樂作品中絕大多數都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他以民族和聲為框架,以民間小調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一首又一首洋溢著時代氣息的“新民歌”。印青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是在江蘇鎮(zhèn)江度過的,多年在魚米之鄉(xiāng)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富含江南委婉細膩之情的作品得心應手,如《桃花謠》和《人間西湖》使人聽后無論你身在何處都會有“忽然”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的錯覺??墒怯∏嗟拿窀鑴?chuàng)作的地域范圍絕不僅僅局限于江南地區(qū),他所創(chuàng)作的新歌曲涉及的地域范圍之廣也是同時期其他作曲家難以企及的,在這些作品中我個人最喜愛最推崇的當屬《西部放歌》。第一次聽這首歌曲之前就被它那豪放的歌名所吸引,但轉而一想,中國西部地區(qū)幅員遼闊,居住了眾多的少數民族,這首歌曲的作者準備用什么樣的詞藻、旋律來唱出西部大開發(fā)的決心以及如何表達出廣大西部居民那種向往發(fā)展的心聲呢?這種疑惑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很快就找到答案。樂曲用降A調寫成,前奏第一句作曲家選用了圓號這一西洋樂器來演奏,當圓號那雄渾而溫暖的聲音響起時,我仿佛看見初生的旭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也照亮了中國西部這片肥沃的熱土。隨著管弦樂隊強有力的齊奏一句上行的經過句后,樂曲原唱男高音歌唱家王宏偉以他嘹亮激昂如小號般穿透力極強的聲音打破了樂曲原有的意境,作曲家的煞費苦心可見一斑,印青正是想用這樣的”開場白”來陳述如今的中國西部因政府的大力發(fā)展迎來了她又一個充滿活力的春天。而正歌開頭部分,作曲家借用了流傳在我國西北廣大地區(qū)的一種具有典型性民歌形式——信天游,并以散板的形式對這一形式加以深入地展示。詞作家“二炮”團長屈塬的歌詞寫得也是入木三分,與樂曲的契合可謂“珠聯璧合”。曲中唱到“嘩啦啦的黃河水,日夜向東流;黃土地的兒女喲,跟著那太陽走!”聽到此時,我之前的疑惑早已釋然。另外,在樂曲的配器上作曲家還有意識地加入了民族色彩濃郁的嗩吶、腰鼓等樂器加以修飾,在以西洋管弦樂隊為主奏樂器的同時也兼顧了一定的民族曲風。
創(chuàng)新性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也不想花過多的篇幅來論述。在印青先生眾多獨樹一幟、富有創(chuàng)意的聲樂作品中,我個人認為首推他與詞作家屈塬又一個完美合作的杰出作品《天路》。這首作品已完全超出“形似”的范疇,甚至越過“神似”的界線跨入了“神韻”的境界,是具有高藝術水準、高創(chuàng)新性的新民歌,它既有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如高原般高聳遼闊的氣勢,也有如詩如畫如哈達般柔美的情懷,忠實藝術審美標準的同時還兼顧了一定的政治性。樂曲前奏并沒有我想象中的運用藏區(qū)傳統(tǒng)樂器達瑪若,沒有用牛角琴,甚至連傳統(tǒng)民樂都沒有。前奏開始時傳到我們耳邊是弦樂群——在高音區(qū)演奏的由小提琴組成的弦樂群,那柔美而飄逸的旋律一響起,立刻讓人眼前浮現出青藏高原那絕美的白云、藍天、雪山。這首歌曲的前奏部分作曲家在配器手法上可以說已經是一種創(chuàng)新,他并未選用過于具象性的手法,而是借鑒印象派的一些思路,通過對色彩與線條的運用讓聽者更加切身體會到作曲者的意圖,感悟其中的意境,最終產生藝術共鳴。另外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天路》原唱是韓紅,一個被大眾所認可的通俗唱法歌唱家,她所演唱的版本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如今許多藏族“原生態(tài)”歌手如澤旺多吉、巴桑、曲旦卓瑪等用高原特有的嗓音以”原生態(tài)”方式演唱的《天路》給帶人的感受依然是非常自然、舒服。這說明歌曲的寫作在演唱方法的“跨領域”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體現。
關于對印青先生所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的解讀遠不止本文中所提到的這三點,但因筆者水平有限,只簡短扼要的闡述以上幾點,希望各位朋友在今后演唱印青聲樂作品時能多想、多思考,從而領悟出更多屬于自己的藝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