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維青 劉 斌 王子林 (淮陰衛(wèi)生高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江蘇 淮安 223300)
頸型頸椎病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不易根治,長期病情反復,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手術(shù)和牽引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但前者風險較大,易導致多種并發(fā)癥,且老年患者對手術(shù)的耐受較差;而牽引治療屬于保守治療,短期有效,長期效果不理想〔2,3〕??祻陀柧氃诙喾N疾病治療中有效,可彌補手術(shù)和牽引的不足,更有利于頸椎功能的恢復〔4,5〕。本院對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實施常規(guī)牽引聯(lián)合頸部康復操訓練,收到較好的近遠期效果。
1.1 一般資料 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83例老年頸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46例,女37例,年齡61~76歲,平均(66.81±9.73)歲;病程3個月 ~5年,其中 <6個月30例,6個月~2年21例,>2年32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頸、肩、背部疼痛,其中12例伴有頭暈。入選標準:①經(jīng)均CT或MRI檢查確診;②符合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頸椎病診斷標準(1993年);③有頸椎生理曲度異常;④均未行手術(shù)治療。排除可能導致頸部疼痛的其他疾病,如落枕、肩周炎等。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2例)和觀察組(41例),兩組例數(shù)、性別、年齡及病情等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可比性,見表1。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頸椎牽引治療,患者保持坐位,采取枕頜牽引帶進行懸吊式頸椎縱軸牽引,牽引重量為5~10 kg,牽引30~60 min/次,每天牽引1次/d。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頸椎牽引聯(lián)合頸部康復操訓練:(1)取站立位、雙足分開、挺胸收肩、頭擺正、下頜微收,以此為準備姿勢,同時進行小幅度活動;(2)軀體保持準備姿勢,在徒手情況下進行頭部運動,如后仰、低頭及左右側(cè)擺等,動作要點為低頭時下頜貼向胸口、側(cè)擺時耳朵貼近肩部,每個動作完成6~8次,訓練2~3 min;(3)加強肩部運動,促進頸部血流,上提雙肩,雙肩向后作旋轉(zhuǎn)運動,循環(huán)進行,持續(xù)1~2 min/次;(4)加強抗阻頭部運動,通過雙手扣于頭頂施加適度負荷,如行頭部后仰訓練時,雙手向前扳,保持頸部肌肉處于緩慢發(fā)力狀態(tài),依次循環(huán)完成頭部的后仰、低頭、左右側(cè)擺聯(lián)系,持續(xù)訓練2~3 min;(5)按照固定方向進行頭部繞環(huán)運動,如順時針或逆時針,保持頸部肌肉處于松弛狀態(tài),持續(xù)連續(xù)2 min;(6)加強對休息和體位的干預,教育患者使用合適的頸枕,長度大于肩寬,填充量和高度適宜,睡眠時保證平躺中位;此外,保持頸椎中正的坐姿、臥姿、站姿。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評價標準 分析兩組總體及不同病程(<6個月、6個月~2年和>2年)的治療效果,治療前、治療后6個月及1年的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分(主觀癥狀、適應能力、臨床體征及總分)、Berg平衡功能(BB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shù))及疼痛情況。療效評價標準〔6〕:治愈:主要癥狀及體征消失,功能恢復正常,能勝任正常工作和勞動;顯效:主要癥狀及體征大部分消失或顯著改善,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好轉(zhuǎn):主要癥狀和體征部分改善,功能部分恢復,能參加一般工作和勞動;無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加重,功能無改善,影響正常工作和勞動。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各種評分均以s表示,多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同組治療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效果以“率”表示并進行χ2檢驗。
2.1 兩組總體及不同病程的療效分析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對照組,且無效率低于對照組(P<0.05);病程>2年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無效率低于對照組(P<0.05);病程<6個月和>2年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CASC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CASCS評分的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前,兩組治療后1年的CASCS評分的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高于治療后6個月(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CASCS評分的各因子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總體及不同病程的療效分析〔n(%)〕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CASC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CASCS評分比較(s,分)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治療前比較:2)P<0.05;與治療后6個月比較:3)P<0.05;下表同
組別 主觀癥狀 適應能力 臨床體征 總分對照組 治療前8.45 ±0.82 5.61 ±0.67 54.83 ±3.80 68.32 ±3.29治療后 6 個月 10.38 ±1.242) 6.28 ±0.952) 42.49 ±5.722) 71.85 ±5.322)治療后1 年 11.92 ±1.812) 7.44 ±1.262) 53.72 ±7.642)3) 82.60 ±8.182)3)觀察組 治療前 8.80 ±1.05 5.42 ±0.78 54.60 ±4.13 67.48 ±2.58治療后 6 個月 12.72 ±1.461)2) 7.36 ±1.181)2) 49.92 ±7.661)2) 77.59 ±7.061)2)治療后1 年 15.56 ±2.231)2)3) 8.67 ±1.531)2)3) 65.85 ±9.051)2)3) 88.15 ±10.471)2)3)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常規(guī)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的BBS評分、Barthel指數(shù)及VAS評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僅觀察組治療后1年的以上評分優(yōu)于治療后6個月(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以上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常規(guī)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常規(guī)評分比較(s,分)
?
頸椎病多伴有頭、肩、頸疼痛,部分患者可伴有頭暈,同時伴有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椎體間不穩(wěn)定及輕度骨質(zhì)增生等病理變化。頸型頸椎痛較常見,癥狀較輕,但由于得不到足夠重視,易被輕視,導致病情加重〔7〕。頸椎平衡穩(wěn)定系統(tǒng)降低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如工作、外傷及不良姿勢導致的頸肌慢性勞損、韌帶松弛及頸椎生理弧度改變等〔8〕。牽引是傳統(tǒng)的治療手段,盡管可直接作用于肌肉及韌帶,達到固定和復位的效果,有利于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緩解神經(jīng)的壓迫等,但短期有效,對矯正頸部功能效果不理想,易于復發(fā),因此單純牽引治療不理想〔9〕。康復訓練是針對機體損傷常用的輔助手段,有利于矯正不良姿勢,同時加強對肌肉、韌帶的鍛煉,從根本上提高頸椎力學的平衡,達到持久有效的效果〔10〕。
本研究表明頸部康復操訓練可提高牽引治療的效果,主要原因為頸部康復操訓練可矯正不良姿勢,改善頸椎的關(guān)節(jié)功能及血流循環(huán),減輕水腫及炎癥反應〔10〕。頸椎病病程可影響治療效果,而頸部康復操訓練對病史較長者同樣有效。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分是評價頸椎病治療情況的經(jīng)典指標〔8〕。本研究提示牽引訓練聯(lián)合頸部康復操訓練在主觀癥狀、適應能力及臨床體征上的改善效果較好,提示康復治療效果的綜合性。
頸部功能恢復是頸椎病治療的關(guān)鍵,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至關(guān)重要〔11〕。本研究表明牽引訓練聯(lián)合頸部康復操訓練可改善患者頸椎的功能,推測主要原因為康復訓練可增強頸部肌肉力量和關(guān)節(jié)功能,有效牽拉頸、肩、背部肌肉韌帶,緩解肌肉痙攣,調(diào)節(jié)頸椎應力。
1 Fallah A,Akl EA,Ebrahim S,et al.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ar-throplasty versus arthrodesis for single-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PLoS One,2012;7(8):e43407.
2 朱曉平,符文彬,張光彩,等.針灸治療頸椎病遠期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6):918-21.
3 Boyles R,Toy P,Mellon J Jr,et al.Effectiveness of manual physic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J〕.J Man Manip Ther,2011;19(3):135-42.
4 張納新.頸部康復操訓練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1):68-9.
5 王國基,王國軍,楊翊翔,等.中老年人頸椎病運動療法康復效果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7(6):564-5.
6 王俊華,李海峰,馮金彩,等.整體康復治療對頸椎病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6):410-2.
7 王風波.運動療法及頸椎康復器在頸椎病治療中的作用〔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2;22(5):571-3.
8 壽依群,鄭朝輝,莫劍翎,等.程序式主動康復干預治療非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2):931-3.
9 馮愛春,褚春華,曹 靚,等.牽引聯(lián)合推拿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112例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5):378-9.
10 岳 紅.頸椎康復操對頸椎病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9;44(9):666.
11 劉曉亭,董寶強,王曉紅,等.頸部功能鍛練對頸型頸椎病的治療意義〔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3):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