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 樸春玉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彌漫性的病理狀態(tài),可同時累及冠狀動脈、頸動脈及其他動脈,是冠心病、腦卒中及其他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1]。頸動脈是動脈硬化的好發(fā)部位,是反映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窗口。頸動脈位于體表,易于檢查,頸動脈超聲能清晰顯示頸動脈血管壁的情況,因而能反映早期動脈硬化。我們在體檢健康人群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壁的情況,同時觀察多項心腦血管危險因素,了解健康人群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流行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深圳市龍崗中心醫(yī)院進行體檢947例體檢者,按照頸動脈超聲檢查頸動脈中內(nèi)膜厚度是否>0.9mm將調查對象分為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組及對照組。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組209例,其中男性168例,女性41例,平均 60.72±10.89歲,對照組 738例,其中男性462例,女性276例,平均46.74±11.82歲。
1.2 方法 體質指數(shù)測量:體質量系數(shù)(BMI)=體質量(kg)/身高平方(m2)。測量血壓(坐位,休息10min后測量)。實驗室檢查:所有檢查要求空腹8h以上。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空腹血糖。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測量:應用飛利浦公司HD11XE彩色超聲診斷儀,選擇頻率7-10MHz探頭掃描測量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受檢者取平臥位,暴露頸前,依次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外動脈及頸內(nèi)動脈顱外段血管,于兩側頸總動脈距頸總動脈分叉處近心端10MM處,各測量3個心動周期的IMT,取均值。IMT定義為腔內(nèi)膜交界面至中膜外表面之間的垂直距離。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所有調查資料輸入計算機。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其危險因素,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11.5處理,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年齡段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 見表1。<49歲人群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為7.3%,50~69歲及 >70歲年齡組分別為 30.77%和74.03%,差異有顯著性。年齡越大,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越高。
2.2 不同性別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 男性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為 26.67%,女性為12.93%,兩組差異有顯著性,男性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高于女性。
2.3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組及頸動脈內(nèi)膜正常組血管危險因素調查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組與對照組血管危險因素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兩組男性,年齡,TG,HDL-C,LDL-C,TC及收縮壓水平差異有顯著性(P<0.05),舒張壓,空腹血糖及體質指數(shù)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 >0.05)。
2.4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以有無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作為因變量,變量標記為0=無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1=有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以年齡、性別、TG、TC、LDL-C、HDL-C、空腹血糖、收縮壓、舒張壓、體重指數(shù)、作為自變量。結果顯示有顯著性意義的變量為年齡、女性、收縮壓、LDLC,其中女性為保護性因素,其余均為危險因素。
表1 不同年齡段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例,%)
表2 不同性別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例,%)
表3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組及頸動脈內(nèi)膜正常組血管風險因素對比
表4 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血管內(nèi)膜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病理改變。動脈血管在較長的亞臨床期內(nèi)僅表現(xiàn)為內(nèi)皮的功能障礙和內(nèi)膜中層的逐漸增厚。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嚴重程度與TIA,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相關[1]。頸動脈內(nèi)膜厚度測定不僅用于評估心腦血管危險水平,還用于監(jiān)測各種干預措施的療效。但目前頸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檢測在具體患者中臨床應用受限,主要因為其檢測值受許多因素影響,缺乏統(tǒng)一的正常值。國外ARIC和MESA的研究證實CIMT值因為年齡,性別和地理區(qū)域不同而不同。[1,2]美國超聲協(xié)會[1]推薦按照年齡、性別、種族等具體人口來確定CIMT值。由于沒有各年齡段IMT正常值,所有病例我們選擇IMT小于0.9mm為正常值。按一些學術機構推薦的正常值:20~29歲小于0.5mm,每增長10歲增加0.1mm,60 歲以上小于0.9mm.[3],我們的標準按大于60歲標準選取[4],意味在60歲以下調查人群中,血管內(nèi)中膜增厚的比例更高。國內(nèi)關于健康體檢人群中頸動脈血管內(nèi)中膜增厚測量的資料不多,陳蘭蘭等人[4]報道538例體檢人群中有117例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占21.74%。60歲以上體檢人群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患病率為31.52% ~45.95%,我們的資料顯示,50~69歲年齡段人群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患病率有30.77%,而大于70歲老人高達74.03%。兩個調查患病率相差較大。兩個調查均顯示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既往所有研究均證明年齡是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增長血管生理性改變及風險因素暴露的增加,動脈內(nèi)壁負荷加重,導致內(nèi)膜損傷。男性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我們的調查顯示男性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患病率高于女性。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硬化的原因。Ascer等研究發(fā)現(xiàn)膽固醇和顆粒小而密度較大的LDL-C與頸動脈硬化斑塊形成及腦梗死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5]。我們資料顯示LDL-C是頸動脈內(nèi)膜增厚的危險因素。收縮壓在血管粥樣硬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Bots等[6]研究結果表明,收縮壓與頸總動脈內(nèi)膜相關,收縮壓每增加10mmHg,頸總動脈內(nèi)膜增加0.02mm。收縮壓增加動脈壁的切應力和周期性張力,使內(nèi)膜對血流及張力性緊張的變化做出反應以維持穩(wěn)定性。我們資料顯示收縮壓是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的危險因素。在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影響因素的Logistic分析中,年齡,男性,收縮壓高,LDL-C高成為危險因素,顯示頸動脈硬化和傳統(tǒng)心腦血管病風險因素有相同因素,但也存在差異,頸動脈硬化是一個多因素作用的結果,需要進一步研究。
[1]Stein JH,Korcarz CE,Hurst RT,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Task Force.Use of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to identify subclinical vascular disease and evalu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Task Force.Endorsed by the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J].JAm Soc Echocardiogr,2008,21:93-111.
[2]Chambless LE,Heiss G,F(xiàn)olsom AR,et al.Associ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with carotid arterial wall thickness and major risk factors: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ARIC)study,1987-1993[J].Am J Epidemiol,1997,146:483-494.
[3]胡大一.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和共識2008[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15.
[4]陳蘭蘭,張揚威,陳蓓蕾,等.538例揚州某醫(yī)院職工及家屬頸部血管彩超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4-6.
[5]Ascer E,Markevich N,Hingorani AP,et al.Internal carotid artery flow volume measurement and other intraoperative dullex scanning parameters as predictors of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J].J Vasc Surg,2002,35(3):439-444.
[6]Bots ML,Witeman JC,Hofman A,et al.Low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atherosclerosis in elderly subjects.The Rotterdam study[J].Arch intern Med,1996,156:84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