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華,金 毓
(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200433)
收入分配不均是我國在經濟增長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關于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理論上已基本達成共識: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但收入差距過大則會影響內需擴大,從而阻礙經濟增長(Murphy等,1989;Funk,1996;Zweimuller,1999)。收入差距不僅會影響需求的數量,也會影響需求的質量。我國出口企業(yè)生產轉型中面臨的國內外市場質量需求①非均衡化問題,以及與此相關的擴大內需、實現國內外市場協同發(fā)展的問題也都與收入差距有關。本文基于需求視角,從微觀層面探討收入分配對質量偏好強度繼而對企業(yè)產品質量選擇的影響,將發(fā)展經濟學關注的宏觀增長延伸到產業(yè)內部的貿易模式與生產率變動。
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支付意愿不同,如收入較高者對奢侈品的消費意愿較強,而收入較低者則對普通產品②的消費意愿較強。同時,質量偏好強度的增速與收入水平成反比,如農村消費者的收入水平較低,但其質量偏好強度的增速較快,他們在收入增加時會明顯增加對高質量產品的需求。因此,收入均衡分配可以提高消費者整體的質量偏好強度,使企業(yè)有動力生產高質量產品,從而有利于利潤驅動的創(chuàng)新投入或工業(yè)化。也就是說,收入分配通過影響消費意愿來改變市場競爭環(huán)境,而競爭環(huán)境會對異質性企業(yè)的產品質量選擇和行業(yè)生產率產生影響。
基于上述邏輯思路,本文通過建立引入異質性消費者假設的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考察了收入分配對一國產品質量和生產率的影響。本文的研究結論對于我國提升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實現國內外市場均衡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收入分配的具體影響機制中,供給方面(質量選擇)的思路主要來源于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相關文獻,而需求方面收入分配的重要性則來源于有關非同位需求偏好(non-homothetic preference)影響貿易模式的一系列文獻。
以Melitz(2003)為基礎的異質性企業(yè)模型強調企業(yè)行為由自身生產率決定。后續(xù)拓展得到的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則嘗試將企業(yè)的質量選擇內生化,即企業(yè)根據自身特征選擇生產何種質量的產品。這一拓展將產品質量選擇與企業(yè)生產率聯系了起來,而企業(yè)的質量選擇又可進一步影響行業(yè)生產率。
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相關文獻根據需求函數的設置主要分為固定替代彈性(CES)需求設置和線性需求設置兩類。前者的代表性文獻有Baldwin和Harrigan(2011)及Johnson(2007),主要結論是企業(yè)的產品質量選擇與其生產率水平成正比,即在均衡狀態(tài)下,生產率越高的企業(yè)生產的產品質量越高,生產率最低者則退出市場。后者主要有Kneller和Yu(2008)及Antoniades(2008),他們沿用了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線性效用函數,使成本加成可隨市場特征改變;而且,Antoniades(2008)創(chuàng)造性地將質量選擇的影響設定在成本加成上,指出生產率高的企業(yè)生產高質量產品。這一結論將生產率與出口價格聯系了起來。
相關思想可追溯至Linder(1961)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他指出收入水平相似從而需求相似的貿易國之間產業(yè)內貿易額更大。Kaplan(1996)首次將收入分配作為貿易的影響因素引入實證模型,隨后有關收入分配影響貿易模式的理論文獻逐漸發(fā)展起來。代表性文獻有 Mitra和Trindade(2005)、Fajgelbaum等(2009)等。Mitra和Trindade(2005)考察了產業(yè)層面的貿易模式,得出收入差距較大的國家進口奢侈品的結論;Fajgelbaum等(2009)則側重于同一產業(yè)內部的貿易結構,發(fā)現收入分配不均的國家是高質量產品的出口國;Lu(2010)通過設置異質性消費者,研究了收入分配對貿易品種類的影響,得出貿易品種類僅由富有消費者的稟賦決定的結論。
綜上所述,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相關研究正逐步將需求因素引入異質性企業(yè)模型,指出市場競爭強度、經濟地理因素等可能影響質量需求的因素都可影響質量選擇,進而影響行業(yè)生產率。有關收入分配影響貿易模式的研究則通過引入異質性消費者來分析對質量需求的影響。然而,兩方面的研究相對獨立,將異質性消費者與異質性企業(yè)相結合將是未來研究的方向。本文首次將異質性消費者與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結合起來,從需求角度分析收入分配對企業(yè)質量選擇和行業(yè)生產率的影響。
這一部分利用由消費者和廠商組成的封閉經濟模型來說明一國的收入分配如何通過消費者質量偏好強度影響企業(yè)的質量選擇。生產函數和效用函數的設置以Antoniades(2008)為基礎,本文的修正在于在效用函數中加入了質量偏好強度參數σ,并令其因消費者收入水平不同而不同。
消費者根據其資產收入水平被分為兩類:一類是資產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水平者,記為P(poor);另一類是資產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者,記為R(rich)。消費者u對質量的評價記為σu(u=P,R),那么P類消費者的代表性偏好為:
P類消費者占消費者總數的比重記為β,則R類消費者的占比為1-β,有βdP+(1-β)dR=1。③以P類消費者為例,由效用最大化得出其對產品i的需求為:
記ΩP為P類消費者的消費產品集,由于σR≠σP,兩類消費者的消費產品集不同,即有些產品只有P類消費者消費(視為低端產品),有些產品只有R類消費者消費(視為奢侈品),而對于價格與質量介于這兩類產品之間的產品,P類與R類消費者都會消費(定義為普通產品,即本文的研究對象)。記ΩP∩ΩR=Ω*,則對集合Ω*中產品i的需求為qi=qP+qR。
可見,對產品i的需求與其價格和質量呈線性關系:價格上升,需求下降;質量上升,需求上升。而給定產品i的價格與質量,如果平均價格(價格指數)較高,意味著產品i的相對價格下降,則對其需求上升;如果產品平均質量(質量指數)較低,意味著產品i的相對質量上升,則對其需求也上升。
勞動力為唯一的生產要素。與Melitz(2003)的模型不同,本文模型中消費者具有異質性:由于不同消費群體對質量的偏好強度不同,市場被分割,針對任何一個消費群體生產的期望利潤都是0。④假設廠商在支付準入成本fE之前就能辨別自己面對的消費群體,由于針對任何一個消費群體生產的期望利潤都是0,廠商在支付準入成本時對于任何一個市場都無差異。廠商在支付準入成本后獲知自己的生產率,然后根據生產率高低轉移到可獲利最高的市場。同時,準入成本fE在各個市場間具有可替代性,即在支付準入成本而獲知自己的生產率后,廠商從一個市場轉移到另一個市場時不必再重復支付準入成本。⑤如果生產率較高,廠商會轉移到其獲利最高的市場(在質量偏好越強的市場,生產率較高者越容易獲利);如果生產率較低,廠商會轉移到生產門檻較寬松⑥的市場以確保其利潤大于0;如果在最寬松的市場中也不能獲利,則廠商會選擇退出市場。因此,市場達到均衡后,生產率最高者面對R類消費者生產,生產率較低者面對P類消費者生產,生產率居中者同時面對兩類消費者生產,而生產率最低者則退出市場。假設廠商的邊際成本為c,c∈[0,cM],分布函數為G(c)。邊際成本較高的廠商退出市場,邊際成本較低的廠商進行生產并選擇產品質量Zi,其總成本為:其中,IZ是反映質量是否升級的二元變量:若廠商進行質量升級,則IZ取值為1,質量升級的固定成本為fZ;⑦若廠商不進行質量升級,則IZ取值為0。質量升級的可變成本隨質量的提升而上升,假設廠商的創(chuàng)新能力(θ)相同,廠商異質于生產率(邊際成本c),且c不隨質量選擇而改變。
廠商進行三個階段的優(yōu)化,對于同時面對兩類消費者的廠商,第一階段,給定Zi,廠商選擇價格以最大化經營利潤,由此得到:
其中,pi是產品i在均衡狀態(tài)下的價格;cD是門檻成本,是允許的最高邊際成本,c>cD的廠商退出市場,c<cD的廠商進行生產,c=cD時利潤為0??梢姡a率較高(邊際成本c較低)的廠商面對的需求較大、成本加成較高、利潤較高;其產品價格可能較高,因為質量較高。
第二階段,廠商選擇質量以最大化利潤,由此得到:
定理1:最優(yōu)產品質量隨質量偏好強度和廠商生產率的上升而上升,而且市場規(guī)模越大,質量偏好強度的作用越大。
這一定理反映出質量偏好強度對產品質量的關鍵作用:質量提升速率λ與整體質量偏好強度成正比。與Antoniades(2008)的結果相同,質量提升速率λ由市場規(guī)模L、創(chuàng)新能力θ和產品差異化程度γ決定,市場規(guī)模越大、創(chuàng)新能力越強、產品差異化程度越高,質量提升速率越高。而與Antoniades(2008)的不同之處在于的引入,即整體質量偏好強度也會對質量選擇產生影響。這是因為模型中引入了異質性消費者,消費者因收入不同而對質量的支付意愿不同。因此,收入分配會通過影響質量偏好強度來影響質量選擇。通過這一拓展,該模型說明一國的收入分配狀況會影響該國產品的質量水平。Johnson(2011)指出,一國的出口產品質量與該國的收入水平成正比,說明一國的產品質量水平受到該國某些國別特征的影響;而在本文的模型中,我們強調的是收入分配這一國別特征。
第三階段,廠商比較π(c,0)和π(c,Z*),如果π(c,0)<π(c,Z*),則廠商實施質量升級,反之則=0,即不實施質量升級。由π(c,Zi)=π(c,0)得:
可見,質量升級門檻cZ低于生產門檻,有一部分廠商(cZ<c<cD)僅生產,但不實施質量升級;整體質量偏好強度越高,質量升級門檻越高(條件越寬松),實施質量升級的廠商越多,從而產品平均質量越高。
上述分析針對普通產品的生產廠商。同理,對僅面對低收入消費者和僅面對高收入消費者的廠商而言,各自的質量升級門檻低于生產門檻,即實施質量升級的廠商生產率要求更高。由于廠商可自由選擇市場,根據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的基本原理,生產率越高的廠商生產高質量產品獲利越多,而本文模型中消費者異質性所引致的差異性競爭環(huán)境將廠商進行了分類,由此可得:
定理2:均衡狀態(tài)下在生產差異化產品的行業(yè)內,如果只面對P類消費者、只面對R類消費者以及同時面對兩類消費者生產的三類廠商共存,那么第一類廠商的生產率最低,第二類廠商最高,第三類廠商居中。各類廠商存在各自的質量升級門檻。
這一定理反映出競爭環(huán)境對廠商生產率分布的能動作用:質量偏好強度決定了競爭環(huán)境中存活廠商的生產率。由于引入了異質性消費者,本文模型中同一行業(yè)內也存在市場分割。這說明需求可直接影響廠商的存活,從而影響行業(yè)生產率。這一機制在現實經濟中得到很多實證支持,如Mayer等(2011)發(fā)現,市場競爭環(huán)境對企業(yè)生產率有著很強的影響,競爭越激烈的市場,廠商生產率越高;Crozet等(2012)則證實產品質量與競爭激烈程度成正比。這些實證結果從不同側面揭示了本文模型的性質,即競爭環(huán)境、產品質量與廠商生產率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
均衡狀態(tài)下各類廠商的期望利潤為0,以產品i∈Ω*為例,有:
該條件決定了生產門檻cD。對第一類和第二類廠商而言,也有類似等式。
這一部分關于本國(封閉)經濟的分析主要有兩方面結論:一是企業(yè)如何選擇質量升級——最優(yōu)產品質量選擇與一國整體(加權)質量偏好強度成正比,而整體質量偏好由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決定;二是均衡時一國不同生產率水平的廠商共存,生產率越高者生產的產品質量越高。這些結論是對已有理論的繼承和完善。已有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市場規(guī)模(L)與創(chuàng)新能力(θ),本文則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維度,即一國的資產收入均衡程度。
這一部分引入貿易成本τ,將封閉經濟模型拓展為開放經濟模型。我們通過對比封閉經濟模型與開放經濟模型,說明貿易伙伴國(目的地)的市場特征對本國出口產品質量與生產率的影響。
假設有兩個貿易國:本國(H)和外國(F),兩國分別有規(guī)模為LH和LF的消費者,而且兩國消費者的偏好相同,無勞動力流動,則國家l(l=H,F)對產品i∈Ω*的需求為:
由于存在固定成本,僅生產率足夠高的廠商才進行出口。廠商的出口產品與在國內銷售的產品質量相同,但在兩國定價不同。單位產品的運輸成本為τl,廠商的總利潤包括國內和出口的經營利潤兩部分。與封閉經濟模型同理,由利潤最大化(對產品i∈Ω*而言)得到最優(yōu)產品質量:
與封閉經濟模型類似,求解質量升級門檻,假設clD=clX,則有:
其中,
由式(10b)和式(11)可知,廠商的最優(yōu)產品質量與加權質量偏好強度成正比。
可見,貿易伙伴國也會影響本國廠商的產品質量選擇:與比本國更大、質量偏好更強的國家開展貿易,可提升本國產品質量。在現實經濟中,Manova和Zhang(2009)發(fā)現,企業(yè)產品的單位價值因出口目的地市場不同而不同,這暗含產品質量隨目的地特征而發(fā)生變化。本文模型則為這一現象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目的地市場的質量偏好差異影響企業(yè)的質量選擇。
均衡狀態(tài)下廠商的期望利潤為0,則有:
這一部分的結論說明,目的地市場的整體質量偏好影響本國出口產品質量的調整。該結論的經濟含義是,即使本國的創(chuàng)新能力等因素未發(fā)生改變,貿易伙伴國的選擇也可以影響本國的出口產品質量進而影響本國生產率。同理,內需市場整體質量偏好增強也會提高本國的出口產品質量。
上述結論建立了整體質量偏好與出口產品質量之間的關系,但并未具體說明收入分配對一國生產率的直接影響。將邊際成本的分布函數G(c)參數化可以解出較簡單的表達式,從而更直觀地理解資產收入分配均衡與一國的廠商質量選擇、生產率的關系。為了簡化計算,令實施質量升級的固定成本fZ為0(意味著所有廠商都實施質量升級)。在這一部分我們只關注本國收入分配對本國產品質量選擇和資源配置的影響,因而只考察封閉經濟情形。
假定c服從帕累托分布,即G(c)=(c/cM)K,c∈[0,cM]。根據式(6)和式(8),普通產品生產廠商的生產門檻為:
其中,φ=2fE(K+2)(K+1。可見,λ的上升會降低生產門檻,從而提高一國平均生產率。
定理4:當R類消費者的資產收入水平與平均水平之比高于臨界值時,提高P類消費者的資產收入將提升加權質量偏好強度,從而降低生產門檻(cD)并加快質量提升速率(λ)。此時,全社會的平均生產率得到提升(下降)。
這一定理的含義是,調整財富分配在改變質量偏好強度的同時也改變了財富利用效率——R類消費者的質量偏好強度高于P類消費者,但升速低于后者;收入差距過大會抑制升速更快人群質量偏好強度的提高,因而財富利用效率降低。然而,整體質量偏好強度并不是始終與高收入人群的相對收入水平成反比,而是隨收入差距的拉大先提高后降低:在收入差距較小時,兩類消費者的質量偏好強度升速相差較小,高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帶來的整體質量偏好強度上升大于效率損失;而當收入差距大于臨界值時,效率損失開始占主導,從而高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整體質量偏好強度下降。這從另一角度解釋了為何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經濟發(fā)展,而收入差距過大則會阻礙經濟發(fā)展,這是因為收入差距超過一定程度時,財富利用效率降低。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國維持較為均衡的資產收入分配(收入差距超過一定程度時使低收入者收入上升、高收入者收入下降)有利于提高該國的平均生產率。但富有消費者收入的減少同時會降低生產率最高廠商所面對消費者的質量偏好強度:一方面,其準入門檻放寬,社會資源更多地轉移到該部門;另一方面,其質量提升速率放緩。在評估對行業(yè)生產率的影響時需綜合考慮這類廠商在行業(yè)生產結構中的比重(行業(yè)生產率的真實分布情況)。但就中國而言,這類廠商大多為奢侈品生產廠商,占行業(yè)生產比例較小,其質量提升速率放緩對行業(yè)生產率的影響有限。
綜上所述,本文模型為各國生產率差異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解釋:各國消費者的資產收入均衡程度影響各自平均生產率。即使兩國的生產率分布(G(c))、市場規(guī)模(L)甚至創(chuàng)新能力(θ)相同,資產收入差距引致的質量偏好差異也會造成兩國的平均生產率差異。
本文模型通過引入質量偏好強度這一參數,論證了一國(及其貿易伙伴國)的收入差距如何影響該國廠商的產品質量選擇和行業(yè)生產率分布。與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模型有兩個特征:一是將異質性消費者與質量異質性企業(yè)模型結合起來,從而將一國的資產收入差距與其平均生產率、產品質量聯系起來;二是通過質量偏好將收入分配引入線性需求函數,強調了收入差距對產品質量選擇的影響。
本文的主要結論有兩點:第一,收入差距影響一國出口產品質量。一方面,一國的資產收入分配會影響其產品質量和生產率水平。低收入群體資產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廠商的產品質量提升速率,優(yōu)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貿易伙伴國的收入分配均衡程度也會影響本國廠商的產品質量。與收入分配均衡的國家開展貿易有利于本國產品質量升級。這一結論豐富了自由貿易的利益來源,貿易利益不僅來源于本國的比較優(yōu)勢(生產專業(yè)化)和貿易伙伴國的市場規(guī)模(規(guī)模效應),還來源于質量升級,即利用貿易伙伴國的質量偏好來實現自身產品質量升級。質量升級的動力不僅來自市場規(guī)模、收入水平,還來自雙方市場的質量需求,而這種需求由收入分配均衡程度決定。第二,通過均衡收入分配來提高產品質量是有條件的。并非一味地均衡收入就能提高一國生產率,只有當高收入人群的資產收入水平高于某個臨界值時,調整收入差距才會產生理想效果。最終效果取決于行業(yè)生產率的真實分布情況。
本文認為,在市場規(guī)模、創(chuàng)新能力給定的情況下,一國仍可通過改善自身資產收入分配狀況或選擇與資產收入分配均衡程度較高的國家開展貿易來提升本國產品質量與平均生產率。這一結論主要有以下兩點政策含義:
第一,優(yōu)化內需結構,要重視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國擴大內需不僅要擴大內需的數量,還要提高內需的質量。收入差距過大會降低財富利用效率,導致需求結構異常,從而不利于我國的產品質量升級和生產率提升。要適度調整收入差距,優(yōu)化需求結構,引導供給結構調整,從而優(yōu)化資源配置;同時,降低出口企業(yè)的產品質量升級風險,順利實現出口向內銷轉型。
第二,優(yōu)化出口的國別結構,要重視貿易伙伴國的選擇。出口目的地市場結構應具備有利于我國企業(yè)產品質量升級的密度與厚度,⑨這不僅取決于貿易伙伴國的收入水平,還取決于其收入分配均衡程度,這兩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因此,我們可以適當多樣化地選擇出口目的地,與我國收入水平相當、收入分配較均衡的國家都可作為目標市場,如拉美、東盟、非洲和金磚國家等,而不必僅依賴于有限的幾個發(fā)達目的國。這可以降低我國出口對有限市場的依賴,從而降低經濟風險。
注釋:
①指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支付意愿。
②即不包括低端產品與奢侈品。
③這種設置方法參見Zweimuller(1999)。
④面對低收入消費者的廠商期望利潤較低,因而其固定準入成本較低;同理,面對高收入消費者的廠商固定準入成本較高。但這里區(qū)分準入成本對分析結果無影響,所以假設面對各個消費群體的廠商準入成本均為fE。
⑤這也符合同一產業(yè)前期投入相似的現實情況。
⑥本文中指門檻成本cD較高,詳見下文。
⑦生產產品i∈ΩP和i∈ΩR的廠商實施質量升級的固定成本分別為和,且應有<fZ<。
⑧邊際成本低于門檻成本的廠商(c<cD)才有可能實施質量升級,而最終是否實施質量升級還取決于質量升級門檻cZ,詳見下文分析。
⑨這里的市場厚度指總支出(收入水平),市場密度指針對某一質量需求水平的支出(收入分配均衡程度)。
[1] Antoniades A.Heterogeneous firms,quality,and trade[R].Working Paper,Columbia University,2008.
[2] Baldwin R,Harrigan J.Zeros,quality and space:Trade theory and trade evidence[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2011,3(2):60-88.
[3] Crozet M,Head K,Mayer T.Quality sorting and trade:Firm-level evidence for French Wine[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2,79(2):609-644.
[4] Fajgelbaum P,Grossman G,Helpman E.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R].NBER Working Paper No.15329,2009.
[5] Funk P.Satiation and under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8,57(2):319-341.
[6] Johnson C R.Trade and price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R].Working Paper,Princeton University,2008.
[7] Kneller R,Yu Z.Quality selection,Chinese exports and theories of heterogeneous firm trade[R].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Nottingham,2008.
[8] Lu 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ithin country income inequality[R].Working Paper,Tsinghua University,2010.
[9] Linder S.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M].Stockholm:Almqvist and Wicksell,1961.
[10] Manova K,Zhang Z.Quality heterogeneity across firms and export destinations[R].NBER Working Paper No.15342,2009.
[11] Mayer T,Melitz M,Ottaviano G.Market size,competition,and the product mix of exporters[R].NBER Working Paper No.16959,2011.
[12] Melitz M.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13] Melitz M,Ottaviano G.Market size,trade,and productiv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1):295-316.
[14] Mitra D,Trindade V.Inequality and trade[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38(4):1253-1271.
[15] Murphy K M,Shleifer A,Vishny R.Income distribution,market size,and industrializ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9,104(3):537-564.
[16] Zweimuller J.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 meet Engel’s law:The impact of inequality on innovation-driven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0,5(2):18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