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立,周游游,高素霞,莫曉春
(1.廣西師范學院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廣西南寧530001;2.濮陽外國語學校,河南濮陽457000;3.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棗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大棗具有對人體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這與它生長的立地條件有著特殊的關系.為了滿足人們對大棗食品健康優(yōu)質的要求,改變以前以化學防治為主的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實施綜合防治,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已成為保證棗果品質,有益于人們身體健康的大事.現(xiàn)就內黃大棗生長的立地條件與無公害生產管理略作分析.
內黃大棗為干鮮兼用品種,干果出果率達65%以上,干棗果皮深紫紅色,略有光澤,果面有皺紋,果皮不易剝離,剝離后內襯為黃褐色;果肉棕褐色,酸甜適口.據2003年國家食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報告:內黃大棗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絲氨酸等16種氨基酸,每100 g含量為1015 mg.氨基酸是人體的必須品,具有維持機體平衡,促進食欲,增強免疫能力,改善發(fā)育遲緩等多種功能.內黃大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鉀、鐵、鋅、黃酮以及維生素B、C、E等營養(yǎng)元素,是紅棗大家庭中的精品.有“安中養(yǎng)神,助十二經,補元氣,生津液,通九竅,久服輕身延年”之功效.民間有“天天吃大棗,青春永不老”及“五谷加大棗,勝過靈芝草”等種種美言.
內黃大棗總糖含量為47%,氨基酸含量為1.015 mg/100g,糖酸比為46∶1.內黃大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糖、酸含量,除內黃大棗固有的品種特性外,與內黃縣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也是分不開的.影響的主要因素有:氣候因子(日照、氣溫、降水、霜期及風)、土壤等.
內黃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點.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春秋兩季為過度季節(jié).四季分明,其總特點是:春季(3-5月)干旱少雨,冷暖多變風沙多;夏季(6-8月)炎熱,雨量集中;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干冷少雨雪.旱澇是本縣突出的自然災害.而棗樹耐旱耐寒耐貧瘠的生物特性,恰適合內黃的氣候環(huán)境,適合大面積的栽植.下面從本地氣候的因子日照、氣溫、降水對內黃大棗品質的影響進行分析.
2.1.1 日照
1988~2000年(見表1),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88.8 h,日照百分率為48%.年最多日照時數為2366.7 h(1995年),年最少日照時數為1958.7 h(1998年),年際差408 h.全年平均日照時數最大為5月份,日照時數為241.9 h,最小為12月份,日照時數為127.2 h.年平均日照時數4、5、6月份最多,日照時間長有利于棗芽棗葉棗花的生長發(fā)育,7、8月日照時數較多,光合作用強,有利于有機物糖分的積累.
表1 1988~2000年內黃縣月日照時數統(tǒng)計 單位:h
2.1.2 氣溫
內黃縣地處半干旱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四季分明,夏季炎熱,秋季涼爽,是內黃大棗的天然適生區(qū).據內黃縣氣象局統(tǒng)計(見表1):內黃縣5-9月份平均溫度為23.74℃,日照時數達1107.1 h時,此期正是內黃大棗的生長和發(fā)育期,溫度高,光照時間長,有利于枝葉生長,增加果實含糖量.9月份平均溫差為10℃,晝夜溫差相對較小,有利于各種氨基酸的合成.因此,內黃大棗品質好,氨基酸含量較高.
表2 1988~2000年內黃縣月平均氣溫統(tǒng)計 單位:℃
2.1.3 降水
1988~2000年,年平均降水量544.7 mm.最多年降水量為743.5 mm(2000年),最少年降水量為322.7 mm(1997年).
由于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四季降水變化很大.春季(3~5月)降水量為94.3 mm,夏季(6~8月)降水量為349.8 mm,秋季(9~11月)降水量為82.2 mm,冬季(12~次年2月)降水量為18.0 mm.冬春兩季多干旱,夏季易造成洪澇.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現(xiàn)在7月份,平均值180 mm.月降水量最小是12月份,平均4.1 mm.其變化趨勢是由1月逐月增加,到7月最大,往后逐月遞減.
大棗為耐旱樹種,但又需一定的土壤水分,水分太小,生長發(fā)育不良,質量下降,水分太大,病害嚴重,落果量大,影響棗樹產量.而內黃縣地處黃河故道,大部分土地屬于沙區(qū),自然降水偏少,但所有棗區(qū)都有農作物的習慣,都配置了灌溉系統(tǒng),這樣便可以根據天氣的旱情及時補水.7-8月份是棗果的膨大期,正好是內黃縣自然降水最多的月份,自然降水完全能夠保證其水分供應.從而形成了既不會太旱又不會太澇,水量適中,透氣性好的獨特的土壤水分環(huán)境,從而有效保證了內黃大棗的質量.
表3 1988~2000年內黃縣月降水量統(tǒng)計 單位:mm
內黃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區(qū)域地質構造處于華北坳區(qū)內黃古隆起部位,屬黃河沖擊平原的一部分,衛(wèi)河從西南向東北穿過縣境8個鄉(xiāng)鎮(zhèn),土壤類型為黃潮土,質地分為粘土、沙壤土、沙土、鹽堿土4個類型.內黃大棗多分布在沙土、沙壤土上,其pH適應范圍為5.0-8.5,而內黃縣土壤pH平均值為8.08,所以內黃縣是內黃大棗的天然適生區(qū).另據內黃縣農業(yè)局土肥站對全縣38個土壤監(jiān)測網點化驗結果:內黃縣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828 g/kg,N的含量為0.766 g/kg,P含量為27.39 mg/kg,K的含量104.19 mg/kg.(見2008年38個土壤檢測網點化驗結果匯總表和土壤肥力分級標準).由此可見,內黃縣大部分土壤含N、P較多,含K較少.N在植物體中的作用是促進植物生長健壯,提高產量和質量;P的作用是增強果樹的生命力,促進花芽分化、果樹發(fā)育及增進品質,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抗寒性和抗旱能力.K的作用是促進酶的轉化和運輸,提高果實品質和耐貯性.如果缺K,果樹不能有效的利用硝酸鹽,影響光合作用,降低同化產物,果實發(fā)育不良,含糖量低,味酸.而在內黃縣土壤中,N、P充足,K量偏少,導致內黃大棗含糖量高,含酸量也高,糖酸比小,酸味較濃,形成酸甜可口的獨特風味.
內黃大棗被評為優(yōu)質果品,這與它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條件是分不開的.內黃氣候資源的特點是:光照充足、熱量資源豐富,光合作用強,有利于大棗開花、坐果和有機物糖分的積累.夏季雨量集中,但短時頻率大,并且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可滿足大棗膨大期的快速生長.而10月至次年5月降水稀少,干旱現(xiàn)象時常發(fā)生,棗樹有耐旱的生理特性,由冬季的冬眠過度到春季的萌芽,這段時間對水分需求很少,并且棗樹能適應較低的溫度.在內黃縣土壤中,N、P充足,K量偏少,導致內黃大棗含糖量高,含酸量也高,糖酸比小,酸味較濃,形成酸甜可口的獨特風味.
20 cm土層溫度穩(wěn)定在15℃即可定植.定植時間選在4月中下旬.內黃縣有棗糧間作的傳統(tǒng),栽植密度為株距3 m,行距10~15 m,每666.7 m2栽植15~22株.
整形可采用細長紡錘形或“Y”字形整枝,使樹冠內通風透光,坐果部位均衡.定植當年發(fā)芽前將距地面50 cm左右的樹干向北拉平,促使枝上芽生長、旺枝,秋季將100 cm以上的枝拉向兩側和南部,角度不要大于45°,枝間距30~40 cm,不足100 cm的放緩,利用花芽結果.第2年將旺枝部分剪除,保留中、短和葉叢枝結果,對空缺部位,夏季在2 cm處短截促發(fā)新枝.以后年份的修剪主要是控制頂端優(yōu)勢,利用拉枝充分占用空間,增加結果部位[1].
棗樹萌芽期,在樹冠投影邊緣30cm×30cm×30cm的坑,施入以氮為主的復合肥,占全年追肥量的80%,之后澆水,最后采用大寬幅黑色地膜進行覆蓋.其好處是起到保肥節(jié)水功效,節(jié)約勞動力,大大減輕病蟲害.
及時進行夏季修剪.控制新生棗頭數量,并及時摘心、拿枝、抹芽和剪除無用棗頭.枝頭摘心強度視其所處空間、作用和生長勢而定,一般保留2~3個二次枝并及時打尖,增加養(yǎng)分積累,減少養(yǎng)分流失,保證開花結果有足夠的養(yǎng)分供應[2].開花時放蜂輔助授粉,在盛花期每100–200株棗樹放1箱蜜蜂.
3.5.1 噴激素
在盛花初期即平均每個棗枝開2~5朵花時,樹冠噴施赤霉素10~15 mg/kg、硼砂3%、氨基酸稀土600倍、氨基酸鈣600倍,連噴2~3次,間隔7 d左右,以提高坐果率.在幼果期,7月上旬,愛多收5000~6000倍液1次,減少生理落果.
即環(huán)狀剝皮,又稱開甲.枷棗要因樹制宜,樹勢中庸的切口寬度為0.3~0.5cm;樹勢強旺的略寬些;樹勢較弱的略窄等.河南內黃縣則用斧剔棗,用斧切削主干,要求深淺一致,深達木質部,結果幼樹一年砍一次,一次砍3圈,呈梅花形.坐果期削3~4次,每隔3d砍一次,直到坐果為止[3].
在棗樹開花坐果太多時應注意疏花保果,不可貪多而影響質量和產量.一般對個頭偏小,色澤形狀不好的果實,應剪掉,壯樹一般保留1吊2棗,弱樹一般保留1吊1棗為宜.內黃縣有果糧間作的傳統(tǒng),7、8月份農民習慣給作物分別澆水一次,并施磷、鉀肥為主,不僅彌補了作物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也補充了棗樹生長發(fā)育對肥料的需求,促進果實膨大.
果實色澤是果實品質的重要指標.影響果實色澤的主要因素有:含糖量、光照、溫度、水分、養(yǎng)分等.生產上,促使果實色澤主要技術有:
(1)采前適當控水.果實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需要適時供水,接近成熟時要控水,有利于果實著色.
(2)科學施肥,合理修剪.施肥應掌握生長前期施氮肥為主,生長中后期施磷、鉀肥為主.同時應及時夏季修剪,改善園內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果實著色.
(3)鋪設反光膜.果實著色期,在樹冠下或樹行鋪設銀白色反光膜,以增加樹冠內的光照,使樹冠內膛、下部果實充分著色[4].
鮮棗一般采用人工手摘,對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種應分期采摘.棗果除用長桿擊落外,還可使用乙炔利催落棗果的采收方法.其使用方法:取40%的乙炔利50 g,加清水100 kg,配制成溶液,在棗果采收前7~8 d,用噴霧器均勻噴灑在棗樹上,每株成齡樹用藥液5~8 kg.噴后3~5 d后可在樹下鋪設倒傘形的布單,輕輕振動樹干,棗果即可完全脫落[4].
1.4 胃蛋白酶對樣本消化時間的優(yōu)化 選擇同一蠟塊,取四張玻片,分別于37℃條件下消化6 min、8 min、10 min、12 min,終止消化后,以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消化效果。
采摘后的棗果要及時晾曬風干,如遇到陰雨天氣采摘后的棗果要烘干,防止因潮爛果或變霉.
生物防治是利用寄生性、捕食性生物和微生物來控制病蟲的發(fā)生,既安全不污染環(huán)境,又可改善果園生態(tài)質量.
(1)利用赤眼蜂或微生物農藥防治
在棗粘蟲第二、三代產卵盛期每株棗樹釋放赤眼蜂3000~5000頭,卵寄生蜂可達75%左右,幼蟲發(fā)生期樹冠噴施青蟲菌,殺桿菌等微生物農藥200倍液,防治效果達70% ~90%.
(2)利用天敵控制
蚜蟲、葉螨、介殼蟲、棉鈴蟲等可利用草蛉等天敵控制,也可在鱗翅目害蟲產卵期釋放赤眼蜂來防治.在園中要注意保護害蟲天敵如瓢蟲、蜻蜓、螳螂、青蛙及一些有益的鳥類已達到防控的目的.
要合理選擇無公害農藥,杜絕毒性大、殘留長的藥劑應用于棗樹生產,盡量使用生物性農藥、昆蟲激素、特異性農藥.
(1)噴打石硫合劑
3月底對樹體噴打一次3~5波美度石硫合劑,使藥液迅速滲透、進入病菌細胞和害蟲體壁將其殺死,樹盤同時噴藥還可有效殺滅桃小食心蟲等.
(2)利用抗生素類藥物防治
如棗銹病、棗褐斑病可用4%果樹專用型農抗120,200~300倍液、10%多抗菌素1000倍液.縮果病可用鏈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140單位/ml.棗瘋病可用土霉素、四環(huán)素防治.
值得注意的是,藥物防治害蟲,第一要及時,根據蟲情預報,在發(fā)生初期及時用藥.第二要集中時間,群防群治,即在所有發(fā)生地塊上,同時進行治療,才能收到較好的防效,而且能降低防治病蟲的成本[5].
[1] 尚秀梅.唐山地區(qū)大果水晶梨無公害生產管理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2(2):164-165.
[2] 魏瑞芳,李志清,張兆欣,趙俊芳,等.扁核酸棗豐產栽培技術[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3):72-73.
[3] 于澤源,等.果樹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83.
[4] 郭曉成,等.棗樹栽培新技術[M].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1.
[5] 周俊英.大棗病蟲無公害防治技術[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9(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