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伊芙琳》是著名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都柏林人》中的一篇,通過對女主人翁飽受生活之苦而決定逃離卻最終放棄的描寫,展現(xiàn)了都柏林人精神上的麻木、癱瘓。本文分析了促使伊芙琳最終選擇放棄逃離的原因,即為對家的眷念,對母親的承諾、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以及伊芙琳精神上的癱瘓。
關鍵詞: 伊芙琳;選擇;原因
詹姆斯·喬伊斯是著名的愛爾蘭作家,是意識流作家的代表?!抖及亓秩恕罚―ubliners, 1941)是其第一部作品集,也是他久負盛名的短篇小說集。該小說由15個故事組成,描繪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都柏林的生活場景,并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中下層市民的人物形象及其生活場景?!兑淋搅铡肥瞧渲械牡谒钠髌?,雖然不足2000英文,但是卻是這部小說集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一員,這篇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幾乎全是對主人翁伊芙琳意識活動的描寫。從回憶中讀者可以了解到,伊芙琳生活不幸,自從母親死后,既要辛勤工作掙錢養(yǎng)家,又要照顧父親和弟弟,還要忍受父親的壞脾氣和同事的刁難。遇到水手弗蘭克后,她想逃離這種悲慘的生活,想和他遠走高飛,去布宜諾斯艾利斯過新的生活。但在臨行前卻動搖,最后選擇放棄,沒有離去。在面臨是繼續(xù)現(xiàn)在的生活,還是逃離的選擇時,為何伊芙琳剛開始決定逃離卻最終選擇放棄?下文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原因。
1 對家的眷念
家是伊芙琳成長的地方,文中“每天傍晚,他們常在那兒同鄰居家的孩子們玩?!?,“不管怎樣,那時他們似乎很快活”體現(xiàn)出雖然家庭生活不幸且辛苦,但是伊芙琳曾經(jīng)也有著愉快的童年。當她打量房間時“或許,再也見不到這些熟悉的東西了,她連做夢都沒想到跟它們分手吶?!?雖然在家總有辛苦的家務,打掃不完的灰塵,但伊芙琳從內心深處從未考慮過離開家。在她看來“無論怎么說,在家里她有安頓之處,有吃的,四周是從小朝夕相處的親人。”家是伊芙琳熟悉的地方,有她難以割舍的生命印記,既有著讓她痛苦的,也有讓她愉快的回憶,能為她提供安全感。而如果和弗蘭克離開家到布宜諾斯艾利斯,雖然這對伊芙琳現(xiàn)在辛苦的生活來說具有吸引力,但也就意味著要離開這個她從小成長的地方,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這顯然對伊芙琳內心深處而言帶有一種恐懼,一種對未知的,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
而對于和伊芙琳一起生活的父親,文中描述盡管伊芙琳現(xiàn)在也受著父親暴虐的威脅,挖苦,以及在金錢上的刻薄。但當她決心要離開家的時候,各種回憶又涌現(xiàn)了出來。她回憶起,母親在世時,父親脾氣不像現(xiàn)在那么壞,外出游玩時,父親為了逗她們開心還戴上母親的帽子。也回憶起父親“有時,他會顯得很慈愛?!保痪们案赣H還給生病的她烘烤面包,給她講鬼故事。這些描述顯然表現(xiàn)出伊芙琳的父親并不完全就是一個暴君,也有著慈愛和溫情的一面。她在離開前,給父親和哈利都寫了信,也注意到“近來父親一天天見老了,他會想念她的。”這些都體現(xiàn)出伊芙琳內心深處對于家——這個她從小成長的環(huán)境的依賴和戀戀不舍,對家人的不舍。
2 對母親的承諾
母親離世時的場景,對伊芙琳來說是歷歷在目。在母親臨終時,伊芙琳曾許諾“保證盡力支撐這個家。” 對母親臨終的承諾成了伊芙琳身上沉重的枷鎖,禁錮了她的夢想,也把她束縛在家里。她成了家里的支柱和經(jīng)濟來源,既要辛苦工作掙錢補貼家用,還要照顧父親和兩個弟弟。如果她和弗蘭克離開,就意味著違背自己對母親的諾言,當她想到母親離世時的悲涼的場景,想到曾經(jīng)的許諾,就無法違背自己對母親的諾言。雖然她相信弗蘭克將會帶給她美好的生活,她不會像她母親一樣。但從文中可以看出,在她內心深處卻害怕她會變成和她母親一樣,因為她知道她太像她母親了。而讀者可以看出,正是由于伊芙琳和她母親一樣都缺乏自信,缺乏追求自由的勇氣和力量,因此她無法違背對母親臨終的承諾,無法放棄整個家庭和父親,獨自去追求新的生活。
3 女性的角色
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也導致了她最后放棄離開的這個選擇。如果伊芙琳為男性,情況就會大不一樣。文中伊芙琳回憶母親在臨死前,并未讓伊芙琳的父親,或者讓伊芙琳的弟弟們撐起這個家,或者說與伊芙琳一起撐起這個家。而在后文中也描述到“哈利干的是裝飾教堂的活兒,幾乎成天在鄉(xiāng)下奔波?!憋@示出盡管伊芙琳的弟弟也寄錢回家,但是他可以離開家過自己的生活,并且很少回家。
為何會這樣?這部小說的描述的是愛爾蘭,當時的愛爾蘭是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男權社會”,認為女性的位置應該由男性規(guī)定,只有家庭才是女人生活的中心,女性的主要角色就是照顧家,是沒有自我的男性的附屬品。因此,在社會男權思想的影響下,一些女性會不自覺地或被迫扮演者社會所設定的角色,溫順、為了家庭默默犧牲奉獻。雖然小說對伊芙琳母親沒有直接的描寫,但從伊芙琳的回憶中,可以推斷出伊芙琳母親悲慘的一生?!皨寢屢簧瘧K的景象歷歷在目,震懾了她的靈魂深處——媽媽在平凡的生活中犧牲了一切,結果竟發(fā)瘋而死。”她的母親為整個家操勞了一生,結局非常悲慘。從這里可以看出伊芙琳的母親是典型的男權意識的犧牲品。而更可悲的是,她還要求同為女性的女兒遵從這一以男性為中心的思想,扮演者男權社會所要求的女性的角色。因此,伊芙琳母親在最終面臨死亡的時候很自然讓伊芙琳而不是伊芙琳父親或者弟弟們,許諾撐起整個家,照顧家人。如果伊芙琳是男性,則讀者可以推斷出,母親就不會讓她一人獨自撐起整個家。她就能像弟弟一樣離開家生活,而不用既要工作掙錢,又要肩負起支撐整個家和照顧父親的責任。因此,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也導致她像母親一樣被禁錮在家,無法逃離。
4 精神的麻痹
在喬伊斯看來,當時的都柏林社會,天主教影響到社會的每個領域,壓抑著都柏林生活中的潛在的生氣和活力。整個都柏林都陷于一種精神上的麻木、癱瘓狀態(tài),都柏林人只能按日常僵化的模式生活,缺乏勇氣擺脫桎梏,沒有決心為美好的理想奮斗,心理上和行動上都處于一種麻木、癱瘓狀態(tài)。文中“她感到痛苦而迷惘,不由得禱告上帝,祈求他老人家指點?!?,“她惶恐地直想吐,不停地翕動嘴唇,默默地、虔誠地向上帝祝禱”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可見伊芙琳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也是都柏林人中的一員,精神上麻痹、癱瘓,既渴望逃離,又缺乏勇氣逃離現(xiàn)有的生活去開辟新生活。
喬伊斯通過的伊芙琳的描寫,體現(xiàn)的是當時整個都柏林人的生活及精神狀態(tài),一種精神上的麻痹、癱瘓。讀者在沒有讀到結局時,大多會猜測伊芙琳會選擇離開,但是,如果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文中的線索,不難推測,盡管伊芙琳生活悲慘,由于對家的眷念,對母親的承諾,伊芙琳的女性角色,以及精神上的麻痹、癱瘓,導致了伊芙琳缺乏勇氣,沒有力量沖破壓抑的現(xiàn)實生活的禁錮,導致她放棄離開。然而,盡管伊芙琳沒有逃離,她的思想也在發(fā)生變化,她產生了對新生活的渴望,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這部不足2000英文單詞的短篇小說,讓讀者領略了喬伊斯的藝術風采,不可不謂精彩。
參考文獻
[1] 詹姆斯·喬伊斯. 都柏林人[M].孫梁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4
[2] 張衛(wèi)華. 徘徊在留守與出走之間——論喬伊斯小說《伊芙林》的女性空間意識[J].中州大學學報,2008.12
[3]梁雅玲. 無力的掙扎——對《伊芙琳》的新歷史主義及女性主義解讀[J]. 科技資訊, 2009.
[4]張宏薇. 高度的濃縮 精妙的平凡——《伊芙林》的多重主題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 2005.
作者簡介
周瑜,瀘州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