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晨
摘 要:中國美學不同于西方美學對美的本體論認識的探討,而是更多的著眼于對美的感悟——一種感性的理解。道家哲學思想對中國美學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老子的“道”是中國美學最早的直觀對象,老子的美學思想更是中國美學的源頭和精華。本文主要從老子美學的根源——自然觀的道的美學特性出發(fā),闡述老子美學思想對中國美學以及后人體悟?qū)徝谰辰绲膯l(fā)。
關(guān)鍵詞:老子;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審美境界
中國和西方在歷史的走向、文化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上向來相去甚遠。延續(xù)著古希臘哲學探討世界本源問題的哲學思辨的開端,西方美學很早就開始探討“美的本質(zhì)”這樣的問題,比如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與希庇阿斯的辯駁,對什么是“美本身”進行辨析,雖然全文最終沒有得出確切的結(jié)論,卻開啟了西方美學對本體論問題的邏輯思考的傳統(tǒng)。相對的,中國古代就極少有關(guān)乎美是什么的討論,中國古代也沒有美學這個學科,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學學科才由西方傳入中國,20世紀50年代爆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美的本質(zhì)的美學大討論,才開啟了美學在中國的新紀元新發(fā)展。但絕不能因此說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們沒有認識到美,恰恰相反,中國古人對美的感悟很早就體現(xiàn)在其文化、禮儀當中,人們對美的認識、理解蘊藏在古代哲學家們對于宇宙、道德的認識之中,甚至圓滿地合而為一。像是儒家思想中的美善關(guān)系,就是對此最好的說明。無論在儒家、道家還是禪宗,傳達的美學思想多強調(diào)感悟。對中國古代的哲人們來說,美是一種可說又不可說的感悟,到達了不可說層面的美就是審美境界的發(fā)現(xiàn),是走向境界的審美。
道家哲學對美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啟迪和影響了中國人對美的理解,道家哲學的“道”是中國美學最早的直觀對象,老子的美學思想更是中國美學的源頭和精華。
1 “道法自然”的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國哲學宇宙觀的核心概念。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道,是宇宙和諧之道,是對立統(tǒng)一的自然和諧,“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道,是不可認識的精神性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道,孕生萬物,化生宇宙,又使天地萬物和諧存在,對立而統(tǒng)一。老子的道是以自然為法的道。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独献印ざ逭隆罚┯址謩e在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六十四章提到“自然”一詞,闡述其萬物之道以自然為根本性質(zhì)和根本法則的思想,認為順應本性、崇尚自然,便能夠自然而然、天然自成。遵循這一法則,萬物才能夠和諧共存。
老子的道是自然觀的道,是以自然為美的思想認識,是一種追求自然、純樸、和諧的境界,順其自然便能達到淡然超越的境界。老子的道的思想本身雖然表達的是其宇宙觀,卻自然的顯現(xiàn)出一種純樸素潔的美學意味,也自然的成為了中國美學的直觀對象。并且,不同于體現(xiàn)在文化、禮儀、服飾、語言、詩學等處的美的要求,老子的道以一種超脫淡然、自然和諧、純真樸素的境界,開啟了中國美學審美境界的獨特認識與理解,在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第一個成為了最具思辨的概念。
2 道的審美特性: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的道具有一種自然的審美觀,自然和諧的狀態(tài)本身就是道最大的審美特征。在老子這里,大道至美,道是至高無上的,道孕生天地萬物,又超越聲色人為,無為而自然,老子認為的真正的大美就是道。
老子思想中的美,不同于我們?nèi)粘I钪刑岬降钠毡橐饬x上的美,老子在《老子·十二章》說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痹凇独献印ざ隆酚痔岬剑骸疤煜陆灾乐疄槊?,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崩献铀枷胫械拿溃c感官的滿足無關(guān),與善相異,“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老子·三十五章》)。道是“無”,“道隱無名”(《老子·四十一章》)。但這種無并非是沒有的狀態(tài),是若有若無,老子從感性經(jīng)驗角度描述說道的“無”是“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的,是人的感性經(jīng)驗所無法體會得到的。在《老子·四十一章》中老子對道的這種“無”的大美之感形容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即至高無上的大美、最完美的形象就是“視之不足見”的形象。這一思想后來被同是道家集大成者的莊子發(fā)展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又繼承著老子自然觀的美學意味提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急美”、“淡然無極而眾美歸之”的美學思想。
我們可以將“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放在整段中,更能體會到老子美學思想的精華?!吧鲜柯劦?,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保ā独献印に氖徽隆罚┻@段話大概的意思是:“高明的人聽了道的理論便勤勉地踐行;一般的人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淺薄的人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路看似暗昧,前進的道路好似后退,平坦的道路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看似懈怠,質(zhì)樸純真卻像渾濁的樣子。最潔白的東西反而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動聽的聲音聽來沒有聲音,最偉大的形象看來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只有道,成就萬物?!痹诶献舆@里,美和人們的日常認知、感官體驗有所區(qū)別,老子的美,也就是道的美,不是主體界的感性經(jīng)驗,不是對象界的形狀聲色的美,是和諧統(tǒng)一、有無相生的辯證的美,是無法言說的至上“大美”,這樣的美自然是淡然無極,令人感受到自然之盛。
3 道的審美體悟:走向境界的審美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可以說是老子美學思想的精華,是道的審美特征。這樣的詞句,看來似有些玄學的味道,其實不然,是一種審美境界的參透。這里對美的理解已然是超越了感官體驗的基礎(chǔ)層面。在“希聲”、“無形”、“無名”的美的特征的基礎(chǔ)上,老子又提出了“妙”的美學范疇?!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保ā独献印ひ徽隆罚├献邮钦驹谝呀?jīng)看到“道”的“無”的美的基礎(chǔ)上,體悟到的另一層審美境界,便是“以觀其妙”。這不僅是站在“有”之上到達“無”的境界,更是到達“玄之又玄”的“無”之后體悟到的“眾妙之門”。這樣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夠體會得到的,若“下士”之人,終其一生,也未見得有機會到達如此的境界。
老子又是如何進入到理想的審美境界之中的呢?在《老子·十六章》中老子說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認為以一種謙沖、和穆的虛靜心態(tài),去體悟外界萬物,忘記周圍的一切存在,也忘記自身的存在,排除一切干擾,單純而不受任何主觀想法的限制去觀照一切外物,從而與外物合為一體,認識到事物最根本的本質(zhì),達到與天地合其道的境地。而這一切的前提條件就是自身要做到“滌除玄鑒”,要排除一切主觀想法和偏見,使自己的內(nèi)心如同明鏡般澄明,這樣才能體悟到事物的本來面貌,進入理想的審美境界。
關(guān)于審美境界之說,歷來頗多著述,南北朝的宗炳提出審美分為“應目”、“會心”、“暢神”三種境界,當代美學家李澤厚把審美概括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從感官層面到身心層面,再到精神人格層面的審美愉快,建立在人類存在基礎(chǔ)上的審美體驗,最終是要達到自身和現(xiàn)實完善的統(tǒng)一,到達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由境地。不可否認,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大道之美”成就了中國美學思想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道家哲學思想,尤其是老子的美學的思想,為中國美學思想開創(chuàng)了審美境界的體悟之路,其崇高至上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大道之美”為后來的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家們帶來無限美好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朱志榮.《中國美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于民.《中國美學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二十一講》.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4]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5]朱志榮.《夏商周美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