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釗
(大連外國語學院俄語系,遼寧大連116044)
文化空間,又稱民族文化空間,是文化在人的意識中的存在形式,是由意識表現(xiàn)的文化,是文化在其承載者意識中的存在??死箖?nèi)赫等學者認為,所謂文化空間實質上討論的是意識并且首先是大眾意識問題,它包含著某一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的共同意識,是全體成員現(xiàn)有及潛在的有關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的總和。民族文化空間可被視為一個民族情感信息場,它既是虛擬的,又是現(xiàn)實的,是該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存在與活動的空間,并在與異文化現(xiàn)象的接觸中顯現(xiàn)[1]10-11
我們知道,從人類中心論出發(fā),空間范疇有外部空間與內(nèi)部空間之分。外部空間是人生存與發(fā)展所依賴的外部客觀世界,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物質空間;內(nèi)部空間指人對外部世界的范疇化、概念化、語言化認知,表現(xiàn)為人對現(xiàn)實的感知、表象、概念、情感等意識存在,是一種虛擬的意識空間,可以在人的心智、精神及情感面上得到表達。必須立即指出的是,當現(xiàn)實進入人的意識時,那么,現(xiàn)實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人腦加工的現(xiàn)實,成為“人”化的現(xiàn)實,因此是一種“虛擬的現(xiàn)實”;人對現(xiàn)實的認識雖然屬于人的智力活動,卻不能脫離外部世界而孤立存在,因此是一種“現(xiàn)實的虛擬”,是為文化空間的本質特征??梢哉f,文化空間包括了該語言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認知空間的總和。認知空間是一種內(nèi)部空間,表現(xiàn)人對世界的主客觀認知,本質上是某種虛擬的心智空間。文化空間既然是現(xiàn)實性和虛擬性的統(tǒng)一,包含著社會文化域個體及群體對客觀世界及自身潛在及現(xiàn)實的認識的總和,可以認為它包括認知空間。
基于對文化空間內(nèi)外關系的綜合考察,克拉斯內(nèi)赫將文化空間的認知結構分為三層[2]:
1)個體認知空間,社會成員個體意識中存在的知識與觀念的總和。
2)集體認知空間,某一社會文化域(以家庭、職業(yè)、信仰等尺度劃分)全體成員共同擁有的知識與觀念的總和。
3)作為某一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全體成員共同擁有的知識和觀念的總和,克拉斯內(nèi)赫稱之為民族的認知基礎。
民族認知基礎КБ是文化空間的核心所在。它被定義為結構化的、具有民族標記性及文化決定性的知識與觀念的總和,是某一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的全體成員必須知曉的[1]11。可見,КБ的構成涵蓋了個體、社會及語言文化共同體三個層面,從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來看,是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在抽象程度和可識別程度上存在差別。這樣,個體的ИКП同時也表征了ККП和КБ的知識與經(jīng)驗,同時,后兩者作為某種規(guī)范或定型,決定了個體經(jīng)驗的發(fā)展。
КБ作為語言文化共同體在文化空間的投射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空間的簡化和最小化形式。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文化空間的核心,КБ不是對文化知識與觀念總體容量的簡單化,而是一種“質的簡化”,即建立對文化對象物(культурный предмет)(Н.В.Уфимцева)接受與認識的恒定的常量。對認知基礎的掌握與用使用該語言進行交際存在對應關系。要成為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的一員必須經(jīng)過社會化過程。這一過程的實質和目的在于文化的傳承,而文化傳承的基本渠道是語言[1]11-12。這樣一來,對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的研究就可以轉化為對一個民族認知基礎的考察。對認知基礎的考察又可轉化為對傳承它的話語單位的界定、分類、描寫和解釋。
庫德科夫將語言個性社會化過程看成是一種文化能力,而它的核心同樣在于對認知基礎的掌握。也許出于簡化問題的考慮,他將КБ視為由民族性決定的和最簡的、對文化對象物全部認識及必需知識的結構化總和[3]。這樣,描寫交際中顯現(xiàn)的語言意識(языковое сознание)就可以分解為:1)描寫認知基礎的構成;2)厘定可以表征認知基礎的話語單位;3)研究這些承載文化信息的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些單位最大限度地包含了文化對象物本質的、作為常量存在的知識和經(jīng)驗。
克拉斯內(nèi)赫、庫德科夫等幾位學者將那些可以進入認知基礎作為文化空間核心部分的單位定義為心智事實單位(ментефакты)。這一概念的界定建立在現(xiàn)實與意識相互關系的基礎上。這里,學者們借用了俄羅斯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派關于意識與現(xiàn)實相互關系的理論,維果斯基、列昂季耶夫、盧利亞等人的思想成果為文化空間研究提供了心理學層面上的理論支持。
簡言之,他們認為,意識是人對現(xiàn)實表現(xiàn)的一種獨特形式,是人心理表現(xiàn)的最高類型?,F(xiàn)實是所有物質和理念的實在,包括現(xiàn)實存在的和想象的,屬于意識又外在于它存在?,F(xiàn)實與意識的相互關系可以歸結為:意識進入現(xiàn)實。二者不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如果說意識是現(xiàn)實的表現(xiàn),那么意識的內(nèi)容就是現(xiàn)實的理念面。這就如同魚缸、水和魚的關系。魚離不開水,但魚不是水。如果把魚缸比做意識,把水比做現(xiàn)實的理念面,那么魚就是 ментефакты,換句話說,ментефакты 實質上是意識內(nèi)容的成分構成。
ментефакты 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劃分和系統(tǒng)研究。例如,按照信息性—形象性特征,可以將ментефакты 分為三類現(xiàn)象:知識、概念和表象。所謂表象,是對現(xiàn)實各種聯(lián)系與關系的主觀表現(xiàn),這一主觀表現(xiàn)具有情感性(А.М.Шахнарович,Н.М. Юрьева)。進入文化空間的 ментефакты正是那些廣義的表象群組。這些表象包括表象自身、形象以及對它們的評價和伴隨意義。表象本質上具有形象性和主觀性,既可以是集體的,又可以是個人的。形象性、功能補償性、情感色彩和評價性是表象的重要特征。
表象可以分為個人表象和社會表象兩類,在每個人身上表現(xiàn)為個人性和社會性的統(tǒng)一。一方面,人具有集體意識,包括借助傳統(tǒng)或社會共識形成的信仰、觀念;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個體意識,包括借助經(jīng)驗或理智形成的思想和形象。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社會意識代代相傳,為社會成員所共知。社會意識作為“完善”認識的獨特形式,它的內(nèi)容、功能和再造為社會所約定。它是一個多層級的行為、思想和價值觀系統(tǒng),執(zhí)行兩大功能:一是確立社會秩序,規(guī)范個體行為;二是保證社會成員之間成功交際,為他們提供符碼進行社會交換、命名以及劃分社會生活、個人及族群經(jīng)歷的各個方面[1]12-15。
按照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原型性與原型空缺①作者在這里將原型理解為某一事物的統(tǒng)一的、虛擬的原初形象。兩大對立標準,可首先將作為表象的 ментефакты分為先例現(xiàn)象和定型兩大類。
先例現(xiàn)象又可分為先例情境、先例文本、先例名、先例話語。
先例現(xiàn)象的特點具有統(tǒng)一的、獨一無二的原型形象。先例現(xiàn)象的界定源于卡拉烏洛夫先例文本概念。先例文本就是這樣一種他人話語,如果說文本在內(nèi)容、體裁、主題、篇幅、使用頻度等方面存在差異,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那么,那些由于廣為流傳而為群體所共知,體現(xiàn)為文本形式的先例文本作為“他人話語”就是“廣義的詞的文化現(xiàn)象”??ɡ瓰趼宸蛱岢鲎R別先例文本的三條標準:1)它對某一語言個性的認知與情感具有特定意義;2)并為該語言個性所處群體(前人和同時代人)所共知(超個性特征);3)在話語中可多次復現(xiàn)。符合以上三條標準的文本即被認為是先例文本。先例文本的范圍因此被界定為俄羅斯、蘇聯(lián)及其他國家的經(jīng)典作品和民族創(chuàng)作精品,主要包括經(jīng)典文藝作品、古代神話、傳說、圣經(jīng)、民間創(chuàng)作及部分政論文本等[4]。
克拉斯內(nèi)赫等學者將符合以下三條標準或特征的現(xiàn)象界定為先例現(xiàn)象(ПФ)[1]16:
1)為本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所有成員熟知(具有超個性特征);
2)在認知層(認知和情感層)實現(xiàn);
3)在某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言語中反復出現(xiàn)。
先例現(xiàn)象眾人皆知的原因在于,該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都對該現(xiàn)象有共同的、至少是最小化的知識儲備,在接受和理解過程中,就會激活與之相適應的接受常量。因此,在每一先例現(xiàn)象背后都存在著該民族成員必需的和共知的接受常量或觀念認識,特點是“公開透明”,作用是引人比附聯(lián)想,以達成相互理解。先例現(xiàn)象在言語中的復現(xiàn)可能是潛在的,但一旦出現(xiàn),就不需要特別的解釋和注釋就能在交際雙方建立共知基礎。先例現(xiàn)象可以被言語化,也可以是非言語產(chǎn)品。前者包括各式各樣的言語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后者可以是繪畫、音樂、雕塑、建筑等藝術作品。這里,我們只討論可言語化的先例現(xiàn)象:先例情境、先例文本、先例名、先例話語。①參見 В.В.Красных,“Этнопсих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М.,2002,с.44 -108.
1)先例情境(ПС),指的是某種理想化、規(guī)范化的情境,引發(fā)相應的伴隨意義,其接受常量(ИВ)作為區(qū)別性特征進入認知基礎КБ。先例話語或先例名可以成為先例情境的能指,例如Ходынка作為先例情境指向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霍登場(ходынское поле)發(fā)生人群踩踏致死事件。Ходынка因此成為先例情境,用來形容場面 混 亂 而 危 險 的 地 方。如 Надо уходить,здесь будет Ходынка.,先例情境由此言語化,指向的正是其接受常量。除此之外,一些非先例現(xiàn)象也可成為先例情境的能指標志,例如яблоко,соблазнение,познание,изгнание,源于《圣經(jīng)》中亞當、夏娃受到蛇的誘惑偷吃蘋果被上帝發(fā)現(xiàn)而遭到驅逐的情境。
2)先例文本(ПТ),可以界定為:言語思維活動完整而自足的產(chǎn)物;一種多級述謂單位(полипредикативная единица);一種復合符號,各成分的意義之和與其含意并不相等;為該語言文化共同體受過中等教育程度的任何成員所熟知。通過與先例文本相關的先例話語或先例名,先例文本可在交際過程中多次復現(xiàn)。先例文本在認知基礎中以接受常量的形式存在。在交際中實現(xiàn)的并非先例文本自身,而是與之相連的接受常量及其伴隨意義。先例文本的來源主要有文學作品、廣告詞、笑話、政論文等完整自足的文本。例如《Война и мир》,《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Мать》等。
3)先例名(ПИ),與先例文本或先例情境相關的一些人名,前者如 Печорин,Обломов,后者如 Иван Сусанин,Стаханов。先例名作為符號在交際中并不指向它的實指(人),而是指向該先例名的區(qū)別性特征集。它可以由單個成分構成,例如 Ломоносов,Кутузов;也可以有多個成分表達一個概念,例如 Павлик Морозов,Баба Яга等。
4)先例話語(ПВ),是言語思維活動的復制產(chǎn)品;是對民族認知基礎中已經(jīng)存在的內(nèi)容進行復制和再加工的產(chǎn)物;是一種完整而自足的單位,可以是述謂的,也可以是非述謂的。作為符號,其成分意義的總和與其全部含意并不相等:含意總要比簡單的字面意義寬泛。先例話語自身及其意義(字面意義和深層含意)總和進入認知基礎。對語言文化共同體的成員而言,先例話語在他們的言語中總要重復出現(xiàn)。各種引文例如 Кто виноват? Что делать? Не спится,Няня! Ждем- с! б 或 諺 語 例 如 Тише едешь, дальше будешь.均可成為先例話語。與其他先例現(xiàn)象不同的是,它在言語中的復現(xiàn)具有潛隱性,既可以是源文本的完全重復,又可以是將已經(jīng)具有先例性的詞語或句子等根據(jù)規(guī)則重新組合,形成個人話語。例如 Я тебя породил,тебя и убью.,其先例文本是果戈理的小說《Тарас Бульга》,先例情境為父母殺死自己的孩子,先例名為 Тарас Бульга。
先例文本和先例情境在認知基礎中以接受常量的形式存在,需要時,即可被言語化。①此前,克拉斯內(nèi)赫曾將這種存在方式稱為現(xiàn)象學認知結構ФКС,與之相對應,先例名和先例話語以ЛКС和ФКС形式存儲。參見Красных,1999.它們在交際中的實現(xiàn)既可通過言語手段激活其接受常量的方式,又可以通過某些細節(jié)、標志或先例現(xiàn)象的象征的激活方式實現(xiàn)。談到先例現(xiàn)象的區(qū)別性特征,克拉斯內(nèi)赫和庫德科夫有類似的看法,認為它們是一個多層級的復合系統(tǒng),借以與其他專有名詞相互區(qū)別。區(qū)別性特可以進一步分解為:1)外部特征,2)性格特征,3)先例情境特征。在文本中執(zhí)行稱名功能和符號功能[5]。
定型現(xiàn)象則十分復雜。自利普曼引入該概念以來,學者們在社會學、心理學、認知科學、民族學、語言學、民族語言學、民族心理學、民族心理語言學等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克拉斯內(nèi)赫和庫德科夫等學者看來,定型作為表征認知基礎的基本單位,不同于以往占主流的定型研究的定位。他們認為,多數(shù)學者將定型——стереотип 作為社會促動語境下的某種行為或行動模式。在由特定的交際需要或意圖決定的情境下,該模式與特定因素(例如民族)決定的行為策略(тактика и стратегия действия)選擇相關。這樣,定型就被看做是一種符號,表現(xiàn)為一種由該社群、民族、社會文化體實體化了的言語固著物,是對某一行為定式的集中表現(xiàn)。定型由此被界定為該民族的交際單位,是為滿足交際需要為使用的某種具有典型的促動功能的交際單位,通過它,可以使語言個性形成相應的交際動機(В.А.Рыжков)。同樣,在普羅霍羅夫那里,定型被定位為言語交際定型,起著模式、范型(образец)、規(guī)則(канон)的作用。索羅金也認為,定型是某種標準(стандарт)或規(guī)范(норма)。標準作為定型的屬概念被視為在社會或社會心理層面的某種符號或(和)工藝模式;規(guī)范作為定型的屬概念則被視為該模式在語言和心理層面上的實現(xiàn)[6]。
克拉斯內(nèi)赫等學者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在他們看來,定型是對現(xiàn)實某一片段的某種表征;是在語言個性意識中現(xiàn)實世界典型片段的表現(xiàn)的結果,形成固定化的心智圖景;是世界圖景某一片段的某種常量成分。定型作為表象分為兩個層次,即作為某一情境下的定型和作為表象本身,換句話說,它 不 僅 是 (канон),還 是 某 種 尺 度(эталон)。前者是某種行為定型,與前述對定型的理解類似,后者作為表象定型,從所指內(nèi)容的角度,是作為意識存在的(概念)世界圖景的某一片段,是某種表象形象(образ- представление)。它是某種心智圖景,是由社會民族文化特征決定的某種穩(wěn)定的、最小化的、某一事物或情境的恒常觀念[1]18-20。
可以認為,克拉斯內(nèi)赫等人對定型的理解偏重于民族心理學方向,將其定位為某種語言意識內(nèi)容?;趯Χㄐ透拍畹纳鐣院托闹切钥疾?,克拉斯內(nèi)赫將其分為兩類:行為定型和表象定型,表象定型又可分為兩類:形象定型和情境定型[7]266-271。
既然先例現(xiàn)象和定型都屬于 ментефакты 所屬單位,它們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
克拉斯內(nèi)赫認為,雖然表象定型與廣義的先例現(xiàn)象有重合之處,但定型在一系列變量上與先例現(xiàn)象相對別[7]266-271。
(1)作為認知結構的存儲方式。我們知道,知識與觀念都以認知結構的方式存在:語言學認知結構(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 КС,- ЛКС)和現(xiàn)象學認知結構(феноме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КС,- ФКС)。先例現(xiàn)象要么僅以ЛКС、要么以ФКС和ЛКС的認知結構類型存儲,分別涉及先例名、先例話語、先例文本和先例情境問題;而定型首先以ФКС形式存在于意識中,在某些與先例現(xiàn)象的交叉地帶,例如與先例名和先例情境(кто последний / Вы последний 與定型 очередь)的交界處,定型也可能出現(xiàn)ЛКС的存儲方式,但這是在它的邊緣地帶,或者說,定型在意識中以被ЛКС環(huán)繞的ФКС形式存在。有一點是清楚的,定型不能僅以ЛКС形式存儲。關于先例現(xiàn)象與定型的區(qū)別性特征問題,克拉斯內(nèi)赫等學者的思想也在不斷發(fā)展當中,稍后,與其他 ментефакты 的系統(tǒng)成分的區(qū)別一并給出。
(2)先例現(xiàn)象具有社會的、民族的、綜合性特征,而定型永遠是屬于民族的。在那些跨語言、跨文化的先例現(xiàn)象中,存在不同的定型現(xiàn)象,在基本模式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在細節(jié)方面存在某些細微差別(例如先例情境 очередь 中的不同行為方式,中國游客一定對俄羅斯秩序井然的排隊現(xiàn)象記憶深刻)。
(3)先例現(xiàn)象與定型的交叉地帶。分析表明,在形象、情境甚至在最抽象的層面表象定型和先例現(xiàn)象存在廣泛的交界地帶,例如情境定型和先例情境:Ходынка—— толпа,паника。而在定型分類內(nèi)部,行為定型和情境定型也存在互相交叉,例如情境定型 транспорт指向 билет,這時,行 為 定 型 指 向 身 邊 的 乘 客: Передайте /Пробейте,/ Прокомпостируйте,пожалуйста。
基于對二者區(qū)別與聯(lián)系的綜合考察,克拉斯內(nèi)赫將先例現(xiàn)象與定型之間的關系圖示如下[7]:
圖1
在定型和先例現(xiàn)象之間,還存在兩類ментефакты 所屬單位:神靈(д хи)和神造物(артефакты)。前者在神話學中稱之為“神話角色”,例如 водяной,русалки,леший,кикимора,домовой,черт等等;后者在民間文學中通常指那些童話世界中神奇的事物—предметные реалии,例 如 живая и мертвая вода, молодильные яблоки,избушка на курьих ножках,ступа Бабы Яги, теремок, ковер - самолет,шапка -невидимка,меч - кладенец 等。
應當指出,神靈作為 ментефакты 表象單位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原型形象,但其中存在某種共同的、可最大化地充實與展開的情感—信息觀念,作為某種恒常的表象形象,存在于文化空間中。神靈觀念對不同地區(qū)的人而言意義也不盡相同。例如,домовой—家神對于偏遠地區(qū)的人們有重要意義,但對城市人而言,它的影響就不那么顯著??梢哉J為,存在這樣一些具有普遍性的俄羅斯神靈,是交際雙方不用特別提到就能心領神會的。
神造物是第二現(xiàn)實(相對于作為第一現(xiàn)實的客觀世界)——通常是童話世界的事物。神造物可能在現(xiàn)實生活存在對應物,例如鏡子,也可能完全是虛構的,例如飛毯。
這樣,先例現(xiàn)象、定型、神靈和神造物就構成了作為表象的 ментефакты 的四種系統(tǒng)成分。那么,它們之間該如何相互區(qū)分呢?基于統(tǒng)一性、形象性和有無原型性標準,可以對四類認知基礎的系統(tǒng)成分作如下區(qū)分:
1)先例現(xiàn)象既有統(tǒng)一形象又有原型形象。統(tǒng)一的原初形象可能會以多種面貌出現(xiàn)。例如俄羅斯著名兒童作家米哈爾科夫(С.Михалков)筆下的 дядя Степа形象的作為區(qū)別性特征的接受常量既可以是警察,也可能是個大個頭兒。在兒童詩集《Дядя Степа,дядя Степа——милиционер》中,дядя Степа就是個高個子的警察叔叔,十分和藹可親,在俄羅斯家喻戶曉。作為先例名,дядя Степа就具有了這兩個接受常量,例如:
— Стой! Куда на красный! Вон видишь–дядя Степа стоит!
— М - м! ...Тогда стоим.
Самым высоким игроком турнира оказался центровой китайской команды. Он сразу полюбился зрителям, которые бурно приветствовали каждый выход на площадку китайской дяди Степа!(Гудков,1999b:133)
先例現(xiàn)象只能進行復制,不能創(chuàng)造。正如畫冊永遠也成為了畫作本身,仿作永遠也不能與原作相提并論一樣。
2)神靈既沒有統(tǒng)一形象,也沒有原初形象。形象多元化是它的特征。例如леший可以是:一棵老樹,小老頭,比樹還高的男人;домовой 根本就看不見,可以以不在家的任何一個人或動物形象出現(xiàn);русалка,生活在水里,通體透明,可以年輕姑娘的形象上岸等等。雖然形象多變,但本民族成員還是會形成某一恒常的形象想象。某些神話人物構成了作為 ментефакты 單位的神靈與先例名 之 間 的 中 間 地 帶。例 如 Иван - дурак,Василиса Премудрая,它們一方面毫無疑問地屬于先例名,另一方面由于多面性與神靈單位有共同之處。例如,Василиса Премудрая,還可以是Василиса Прекрасная, Елена Прекрасная,Марья Искусница等。
3)定型和神造物沒有統(tǒng)一形象,但有原初形象。二者的區(qū)別在于:
神造物的原初形象建立在形象性質和(或)性 能 增 生 的 基 礎 上。 例 如 скатерть -самобранка,ковер - самолет= 事物 + 附加性能;избушка на курьих ножках= 事物 + 附加特征+附加性能等。
定型的術語本身 стереотип 就包含了事物的多元性質,它是一種集合的原初形象。與神造物性質和性能增生不同,定型是一個事物特征與特性壓縮到最小程度的過程[1]21-23(首先保證認知和分類特征)。
綜上所述,克拉斯內(nèi)赫、庫德克夫、扎哈連科等學者基于以維果斯基、列昂季耶夫、盧利亞等人為代表的了俄羅斯心理學及心理語言學派有關意識與現(xiàn)實,知識、概念與表象,表象與形象的思想與方法,嘗試建立俄羅斯文化空間理論與實踐體系。在文化空間結構中占據(jù)核心地位的是認知基礎。他們將構成認知基礎的系統(tǒng)成分定位為ментефакты,并把它分解為四類:先例現(xiàn)象、定型、神靈和神造物??梢哉f,他們的研究側重考察俄羅斯民族心理模式、定式、定型的言語化(вербализация)及非言語化實現(xiàn),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是他們的理論依據(jù)。從方法上看,聯(lián)想測試同樣是這一派學者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材料上,將《俄語聯(lián)想詞典》作為其語料依據(jù)。他們代表了俄語語言文化學的民族心理語言學研究方向。
[1]КРАСНЫХ.Гудков[M].Захаренко,2004.
[2]В.В КРАСНЫХ.Виртуальн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или реальная виртуальность?(Человек.Сознание.Коммуникация.)[M].М.,1998.
[3]ГУДКОВ Д Б. Прецедентные имена в языковом сознании и дискурсе[G]//Материалы ΙX Конгресса МАПРЯЛ.Братислава,1999 г.М:ИПО“Лев Толстой ”,1999:120-125.
[4]КАРАУЛОВ Ю Н.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и языковая личность[M].М:Наука,1987:216 -217.
[5]劉宏.外語教學中的先例名現(xiàn)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25-29.
[6]В.А.РЫЖКОВ.Регулят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 стереотипов;Ю. А. Сорокин.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массов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G]//Знаковые проблемы письмен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Межвуз. Сб. Науч.Трудов.Куйбышев,1985.
[7]КРАСНЫХ В В.Стереотипы:необходимая реальность или мнимая необходимость [G]//Материалы ΙX Конгресса МАПРЯЛ.Братислава,1999 г.М: ИПО“Лев Толстой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