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業(yè) 楊 亮 張?zhí)旆f
(1.南京圖書館 南京 210018;2.南京農業(yè)大學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7)
基于場所精神的圖書館空間應用之理論模型研究*
許建業(yè)1楊 亮2張?zhí)旆f1
(1.南京圖書館 南京 210018;2.南京農業(yè)大學研究生院 南京 210097)
基于場所精神理論構建圖書館空間理論模型,并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對該模型進行結構解析,就圖書館空間場所的優(yōu)化建設提出若干建議。
場所精神 圖書館空間 理論模型
知識集合是把某些客觀知識按一定原則有序組合起來的整體,其目的是使人們從中獲取知識[1]。圖書館本身就是巨大的知識集合。將圖書館空間場所作為一個開放系統(tǒng),依據凱文·林奇的場所精神理論,以有序方式匯聚高校圖書館的相關子模塊,形成本研究的路徑和模式。從讀者對圖書館場所方向感的確認,到對圖書館空間認同感的產生,最后達至圖書館歸屬感的升華,構建出如圖1所示的圖書館場所空間理論模型。
2.1 方向感的確認
在圖書館場所中,方向感就是圖書館物理環(huán)境對讀者的直觀影響力,需要通過物理實體的構造和空間布局來確認。
宏偉大氣、造型獨特的圖書館能使讀者在建筑群中對圖書館做準確的辨識;內部空間則是讀者認識圖書館的更進一步,良好的空間布局可以幫助讀者盡快熟知圖書館讀者區(qū)域的分布;完備的標識系統(tǒng)是讀者在圖書館中確定方向感的重要方面,是圖書館塑造讀者心中安全感意象場所的必要措施。
2.2 認同感的深入
考察讀者是否將圖書館當作主要學習場所,周到館率是一項重要指標。Steinitz(1968)[2]部分地修正了林奇的場所精神理論,他在《城市形式及活動一致性的意義》一文中指出:林奇主要開發(fā)了人們在所處環(huán)境中對形勢經驗的組織方法,卻沒有注意到人們在空間中借著空間活動和象征意涵來組織意象的過程??梢庀笮缘母叩停c社會性活動的強弱正相關,和形式的突出不一定有關聯。據此,我們認為,相對于城市而言,高校圖書館社會性活動就是圖書館場所面對圖書館與讀者的活動交互,圖書館場所的可意象性也是隨著圖書館活動性強弱變化的。滿意度其實就是讀者對圖書館認同感的一種反映。
圖1 圖書館場所空間理論模型
2.3 歸屬感的升華
歸屬感是讀者與圖書館場所空間關系的升華,圖書館通過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讓讀者自然而然產生“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榮辱感”,給讀者以“家”的感覺。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圖書館在提升讀者“主人翁意識”和“集體榮辱感”方面尚未形成自覺意識,讀者與圖書館之間那種深度契合遠未實現。大學生對環(huán)境的心理需求包括社會化的需要與自我確定的需要兩方面。反映在對環(huán)境的需求方面即對公共活動空間的向往和對歸屬感的需求。高校圖書館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平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情感及集體精神,使其具有從屬于集體的歸屬感[3]。圖書館需要把握當代大學生心理,營造民主學習氛圍,展現人文精神,讓讀者自發(fā)參與并自覺融入到圖書館活動中。
圖書館管理者與服務者,需要從建筑設計與功能布局等方面努力營造人文關懷和學習氛圍,讀者如能在圖書館體驗到家的舒適、溫暖和自由,感受到將其視為家庭成員的尊重與熱愛,那么他們就會如同對“家”一樣地對圖書館產生深深的依戀。
依據凱文·林奇的場所精神理論以及上文構建的圖書館場所空間模型,從方向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三個維度,對南京地區(qū)高校圖書館的空間場所優(yōu)化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3.1 注重圖書館建筑形式美
建筑形式美不光體現在外觀上,還體現在它的校園位置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選擇便利的交通位置,是對讀者的關懷;使用綠色生態(tài)的建筑材料是呼應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也是保障圖書館人健康的必然要求。
研究表明,讀者更加關愛那些造型上面獨具匠心、外觀宏偉大氣的圖書館建筑,認為這樣的建筑能夠無形中增添校園的魅力。2000年后新建成的高校圖書館建筑空間都比較大,充分注意到高校規(guī)模擴大后的學生數量,對學生的座位需求也能夠較好地滿足。
好的建筑富有靈性與生機,賦予建筑生命是建筑師的追求。圖書館建筑應激活并呼應環(huán)境,成為環(huán)境中最積極的要素;圖書館建筑需要容納和適應多樣化的讀者活動,尤其應激發(fā)讀者和員工在場所空間中的創(chuàng)意活動;此外,建筑的生命力在于空間形態(tài)與功能的延展,以適應改建需求。塑造高校圖書館建筑美的形態(tài)是圖書館建筑的潮流。在滿足總體功用的前提下,氣勢恢宏和造型別致的圖書館建筑無形中會提升其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3.2 追求圖書館場所空間環(huán)境美
場所空間環(huán)境可以分為硬環(huán)境與軟環(huán)境,即通常所稱的物理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對應于場所精神理論則是顯性場所精神和隱性場所精神。
高校圖書館外環(huán)境應力求具有獨特景致,以綠色為主題,以求環(huán)境優(yōu)美,可設置便捷的休息區(qū)域,鋪設幽靜小道,追求環(huán)境的藝術化、綠化、園林化,同時,館前應有足夠的空間舉辦室外活動;在空間設計過程中充分協調人的感知,調動構成空間的具體要素,如建筑構筑物、景觀小品、墻面裝飾、藝術雕塑、植物等,著力研究其“場所精神”的形成,并發(fā)揮其在區(qū)域空間中的標記作用[4];對建筑的整體規(guī)劃、部門布局、活動空間的安排等,應盡力讓人感到方便舒適;書架、桌椅等設施的顏色應注重變化與和諧,使人在閱讀時不會有厭倦感;館內環(huán)境的裝飾應雅致,富有意境,可以借助字畫、花木、工藝品等來美化;館內露天環(huán)境應力求綠化、園林化,并設置一些閱讀所用的石桌、石凳,讓讀者在幽靜優(yōu)雅的環(huán)境中愉快地學習[5]。在圖書館環(huán)境布局中,南京大學圖書館和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十分精心,值得推廣與借鑒。
高校圖書館優(yōu)美的空間環(huán)境、舒適的視覺環(huán)境、和諧的色彩環(huán)境,有助于全方位地提升讀者的文化精神。如雕塑能深化設計主題,活化建筑空間;壁畫能美化圖書館室內環(huán)境,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綠色植物能裝點室內外生態(tài)景色,提高室內空氣質量;在閱覽室內播放音量小而清新的背景音樂,不僅能掩蓋一些嘈雜之聲,還能使讀者心情放松,減少疲勞。
新圖書館建設中,應當確保讀者區(qū)域空間布局的合理性。首先,椅子、閱覽桌和書架等都要能夠使讀者和工作人員感到舒服和方便,低書架符合人體運動生理,而且使圖書館的采光變得更好。其次是家具配置要關注視覺美感,款式和色彩可因室制宜,未必一刀切,但應有總的格調,以使讀者在閱讀環(huán)境里不至于過分疲勞。圖書館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選擇地調節(jié)冬夏兩季的桌椅,運用不同材質的桌椅可以有效的減少空調等高能耗系統(tǒng)的使用,同時改善圖書館的室內環(huán)境。
3.3 努力發(fā)掘和塑造圖書館場所空間文化美
圖書館是文化場所,應該圍繞其本身及高校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塑造場所空間的文化美。如舉辦各類學術沙龍,讓讀者切身感受到圖書館的學術氛圍;開展專題培訓講座,培養(yǎng)讀者利用圖書館資源的專業(yè)技能;舉辦知識競賽,彰顯高校圖書館特有的文化氣息;結合年度讀書推廣活動設置諸如征文和攝影主題活動,真正讓讀者參與到圖書館文化建設中來。
為了讓讀者能夠清晰的了解圖書館的各項活動和與讀者有關的行政機制,可以建立圖書館公共關系營銷團隊。其任務是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提高知名度與美譽度,增強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并形成歸屬感。
高校圖書館的文化美是一種意境美。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晶品,是藝術心靈與宇宙意象兩境相融,互攝互映的華嚴境界[6]。高校圖書館的文化美是一種氣質美。圖書館內要有“氣”,善氣迎人,要凝聚才氣,廣接地氣,有追求卓越服務的志氣與能力。
3.4 努力營造圖書館場所空間“家”的溫馨美
圖書館員應寓教育于服務之中,真正成為讀者的良師益友。館員在崗期間應恪盡職守,毫不吝嗇一個微笑、一個友好的眼神或一句親切的話語。調查數據表明,通常讀者在圖書館中遇到問題,首先選擇的咨詢對象不是老師而是身邊的同學,可見館員在讀者心中還遠不是理想的導航員。
高校圖書館是讀者的學習交流平臺,也是讀者追求自我、尋求寧靜和諧的理想場所。讀者之間行為交互的和諧很難由實際措施來調節(jié),但圖書館可以用良好的環(huán)境實現對讀者的精神熏陶,使其在場所氛圍的體驗中,依靠自身的素質來維系這種和諧。
中國是歷史悠久、文化氣息深遠、家庭氛圍情結深厚的國度,因此將圖書館營造成“家”的感覺能夠給讀者帶來溫暖。陶淵明詩云“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正是這種對“家”的氛圍的最佳詮釋。把圖書館各類關系營造成一個大的家庭關系,融入讀者對圖書館的依賴感和歸屬感,最終實現場所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狀態(tài),應是圖書館界與社會的共同責任。
[1] 王子舟. 知識集合初論——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的探索[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4):7-12.
[2] Steinitz K T, Schwitters K. A portrait from life:With Collisions,a science-fiction opera libretto in banalities[M].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3-6.
[3] 趙 璐. 高校校園公共活動空間場所精神的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17-19.
[4] 王志俊. 空間閱讀和場所精神——以“太原瓦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設計項目為例[D].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0:25-38.
[5] 康萬武. 高校圖書館與素質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8-174.
[6] 林同華. 宗白華全集[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34-437.
(責任編校 駱雪松)
ATheoreticalModeloftheApplicationofLibrarySpaceBasedonSpiritofSpace
Xu Jianye1, Yang Liang2, Zhang Tianying1
1. Nanjing Library, Nanjing 210018, 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irit of space, the present article tries to create a theoretical model of library space and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optimize library space by conducting a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ome typical academic libraries in Nanjing via analysis of the model structure.
spirit of place; library space; theoretical model
G250
* 本文系江蘇省文化科研重點課題“生態(tài)圖書館的場所精神與實踐范式研究”(項目編號:08ZD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張?zhí)旆f,女,1978年生,館員,發(fā)表論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