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視野科教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楊屹 陳鋒
我國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頻繁,是一個地震災害多發(fā)的國家。并且,我國地震具有頻率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的特點。近些年來,我國地震發(fā)生的頻率及強度明顯升高,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失,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人民群眾對減輕地震災害的期望越來越高。因此,地震科普宣傳和普及工作任務十分緊迫。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高度重視,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防震減災自救技能的需求,我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的普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各項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正在有序地開展,通過科普產品、科普出版、科普文藝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多元化方式進行地震科普教育,大大提高了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和公眾的自救互救技能。
地震—中國群災之首
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地震科普宣傳工作的嚴重不足,很多地震科普宣傳產品還停留在展板掛圖、簡單的模型儀器展示和多媒體的傳統形式層面,防震減災科普展品的展示主題大多是抽象的,非具體的。無論是地震的成因、表現,還是防震避震能力訓練方面用文字、圖片表達很容易,但這種表現方式會減低人們對防震減災科普展品的吸引力,很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防震減災教育展品的開發(fā)要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傳統的靜態(tài)展示表現手段已經越來越不能被現代大眾所接受,而現代高科技的聲、光、電和虛擬現實手段、模擬仿真手段,則能夠更好地表現地震災害的抽象性和自救方法的科學性。
現代科學展示以科學技術和藝術為設計手段,使地震科普產品具有主動性和趣味性,提高觀眾的可參與度,更能調動觀眾的積極性,提高他們觀展的興趣,觀眾并不是被動地參觀,而是主動地體驗展示內容。這也體現了防震減災科普展示對于觀眾的人文關懷,觀眾不僅僅是旁觀者,而且已變成了探索展品奧秘的主人?,F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拓寬了展示內容和手段,進一步推動了現代科普展示的發(fā)展。
現代科技在地震科普中的發(fā)展優(yōu)勢在于以下幾點:
1.全新的展示體驗模式
在防震減災科普展示中所使用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觀眾感官系統與展品互動,在觀眾視覺、聽覺、行為的共同作用下,很好地解決了展品在展示中所缺乏的真實感的問題。利用混合虛擬現實、機電一體化、仿真技術做成的三維虛擬演示,可以使觀者和展品形成良好的互動,全身心地融入到展品的互動體驗中。
2.提高科普展示效率,適應社會發(fā)展
現代社會信息量劇增和傳統展示手段的落后,使現代的展示手段必須需要多樣化的展出方式來展示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多媒體技術具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視聽結合,內容直觀,傳達信息量大等特點,從而提高了地震科普的展示效率。
3.由靜態(tài)展示轉為動態(tài)展示
傳統的展示中,一切展品信息的獲得都要靠觀眾自己去捕捉,展品信息的傳遞是被動的,但是在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下,可利用虛擬的數字交互技術,通過模擬仿真的數字展品中的三維立體圖像了解展品的各個屬性,通過互動,讓展示所要傳達的信息以動態(tài)的方式為觀眾所接受。
4.由單一觀賞向互動體驗的轉變
現代展示技術對展示手段的改變,使得觀眾對展示信息的接受度以及接受方式隨之改變。從過去的一種單方向的視覺觀賞模式,變成了一種在數字化展示空間中所得到的綜合互動式體驗。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以讓觀眾的身體參與到接受信息中去,還可以通過互動觀看動態(tài)視頻,了解到展品的各個方面;通過互動,參與一些體驗,不僅從中得到樂趣,也能更進一步地認識和了解展品。這種綜合體驗的轉變,給觀者帶來了豐富的展品體驗感受,讓觀者從視覺到聽覺,從嗅覺到觸覺,從真實到虛擬都得到了綜合的體驗。
現代地震科普中應當具備的“體驗式”、“參與性”和“趣味性”因素,必將成為發(fā)展趨勢?,F代技術的運用尤為重要,離開現代技術的支撐,這一切都將是空想。目前,應用在地震科普中的現代展示技術有以下幾項:
(1)機電自動化技術
利用機電自動化技術設計的大型地震模擬裝置或相關產品是近些年來市場上新興的防震減災科普產品,技術要求較高,能夠滿足人們對地震知識,特別是體驗式自救互救技能的訓練需求,受到市場的廣泛歡迎。
(2)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交互技術在防震減災科普展品中的運用可以多樣化的展示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多媒體技術的兼容性決定了它表現的多樣性,即可以有無數種方式表現同一主題——既可以主動地展出,又可以通過觀眾自行選擇觀看,從而實現以最低的成本及時地推陳出新,適應觀眾的觀看需要。這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展示效率。
(3)虛擬現實技術
在防震減災科普展示中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觀眾的感官系統和展品互動,在觀眾視覺、聽覺、行為的共同作用下,很好地解決了展品在展示中缺乏真實感的問題。
(4)虛擬仿真技術
區(qū)別于傳統的多媒體播放,虛擬仿真技術將地震發(fā)生時不同場景環(huán)境下的變化,分別展現給觀眾。同時,在仿真中添加訓練等參與因素,真實而生動地帶給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知識表現方式新穎,受到人們的喜愛。
(5)多媒體交互技術
多媒體交互技術的運用是“參與性”和“互動性”的集中體現,按照觀眾不同的需求調整交互,并提出建議,引導觀眾主動參與到防震減災中來,進行多層次的思考、判斷。通過互動,讓所要傳達的信息以動態(tài)的方式為觀眾所接受。
現代技術的應用作為防震減災科普展品發(fā)展的趨勢,然而,隨意地運用現代技術也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所以在運用現代技術的同時,應該有明確的指導思路作為保障。利用現代技術地震科普展品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把抽象的理論知識,利用現代科技的動畫和多媒體表現手段展示,讓觀眾易學易懂,容易接受。
2.把相關的避震自救互救知識,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開發(fā)成系列的游戲訓練項目,讓觀眾通過體驗和訓練掌握它。
3.把抽象的概念和名稱通過展示主題的巧妙規(guī)劃,利用現代科技的聲、光、電、機一體化的手段,生動形象地演示出來。
目前,在我國的地震科普行業(yè)中,有些科普產品研發(fā)生產企業(yè)已經將現代技術應用到了地震科普產品中,例如以下幾種展品:
地震即將來臨
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
某某地區(qū)地震背景電子沙盤
1.“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展品:傳統技術是以展板或視頻播放形式向人們傳授各大板塊過去兩億年的演化過程、演化預測和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現代技術采用了非接觸感應和組合編碼技術,讓觀眾能夠親手拼裝地球各個時期的板塊結構,充分體現了“參與性”、“互動性”的因素。
2.“板塊與世界地震帶”展品:運用大型互動多點觸摸技術,通過手指觸摸讓觀眾進一步理解現大陸框架在歷史形成過程中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板塊的位置,和現代板塊間作用而形成的目前全球三大地震帶,由此充分體現出“趣味性”的特點。
3.“垂直直下型地震破壞體驗”展品:利用多媒體、機電一體化、光電控制技術,設計小型震動平臺,讓人在上面運動時產生震動,系統分析其模擬震級,并通過多媒體動畫告訴觀眾該震級下的烈度對地表的破壞程度,同時也可以讓受眾選擇體驗不同烈度、不同重力加速度的感覺。該項產品的運用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地震發(fā)生時地面震動的親臨體驗,是近年來比較有特色的地震科普產品。
4.“防震練習和地震模擬體驗”展品:利用機電自動化、運動仿真、多媒體互動、伺服控制、空間感應技術等,模擬地震發(fā)生時屋內房屋開裂、晃動、塌落的過程和狀態(tài),以實現讓參觀人員在地震破壞場景模擬中進行防震避震逃生訓練,提高防震避震技能的目的。
5.“地震虛擬仿真場景逃生訓練”展品:利用計算機虛擬實境技術,3D技術創(chuàng)造地震時各種沉浸式交互環(huán)境,使觀眾能夠模擬進入一個由計算機生成的交互式三維虛擬環(huán)境中,模擬出地震發(fā)生后學校、辦公室、商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及野外、街道等場景,引導觀眾在不同場景中尋找臨時避難的空間,學習和掌握地震來臨時在各種環(huán)境中的避震自救知識,并通過空間感應技術使觀眾在虛擬環(huán)境下進行尋找臨時避難空間的互動訓練。
6.“認識地震”展品:利用機電一體化技術、聲光電技術、數字多媒體技術、伺服控制技術、傳感技術、多系統控制技術等,在模擬地形地貌特點的沙盤上表現地震來臨前地聲、地光、電線短路等宏觀異常地震前兆現象。通過自動模型演示地底的斷層錯位,引起地震波對地貌、地表建筑物的破壞,以及喀斯特地貌在地震時發(fā)生的陷落現象,逼真地演示了地震發(fā)生時先后出現的各種現象,并說明震源、震級和烈度的基本知識。通過完整地再現地震來臨時的前兆現象和地震發(fā)生時的破壞,讓觀眾更好地認識了解地震。
隨著國家對防震減災重視程度和投入的逐年加大,特別是近年來各行業(yè)對現代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成熟,傳統的地震科普展品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防震減災科普展品技術含量低,缺乏“體驗式”、“互動式”高科技趣味性產品的現狀,亟需提高和改善。
如何將枯燥的知識讓人們樂于接受,是今后地震科普展品的發(fā)展需求,就目前來說,現代技術的應用是達到此要求的保障。唯有結合表現手段的多樣化,增加“體驗式”、“互動式”、“高趣味性”因素,防震減災產品才有可能受到更多群眾的認可和喜愛,使我國公眾的防震抗震技能逐步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