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上的群眾路線
生活的細節(jié),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含義,給人頗多暗示。逝去的往事,很多時候一旦翻開,就可能讓人在紛繁復雜面前保持清醒。重溫老一輩革命家在長征路上的往事細節(jié),希望廣大讀者從字里行間,去體味我們黨為什么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切實從情感和思想深處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經(jīng)過湘江血戰(zhàn),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境內(nèi)前進。紅軍進入黔東南地區(qū)后,發(fā)現(xiàn)當?shù)匕傩臻L期遭受國民黨政府和封建地主的雙重剝削,生活十分貧困,一些赤貧如洗的窮人更是被形象地稱為“干人”——他們已經(jīng)被榨干了一切。
一天,紅軍進入劍河境內(nèi)。毛澤東和警衛(wèi)員一起走在隊伍里。突然,他看到隊伍前面有幾個紅軍圍著什么人站在一起,便招呼大家一起過去。只見一位年邁的老婆婆和一個小孩躺在路邊,兩人穿著滿是補丁的單衣,蜷縮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
毛澤東急忙蹲了下來,向老婆婆了解情況。老婆婆冷得直打顫,她摟緊小男孩,吃力地說:“這是我孫兒。今年我家的谷子本來就沒打到幾顆,卻被挨千刀的地主搶去抵了債。前幾天,家里又來了白狗子(國民黨軍),把我兒子抓去當壯丁了。我活路都沒得了,只好帶著孫崽兒出來要飯……”
聽著祖孫倆的遭遇,毛澤東臉色變得更加凝重。他當即脫下身上的毛衣,又叫警衛(wèi)員拿出兩袋干糧。其他戰(zhàn)士也紛紛拿出自己的干糧交到毛澤東手里。毛澤東親切地對這位絕望的老人說:“老人家,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干人’的隊伍。”說完便把毛衣和干糧一起遞到老婆婆手里,接著起身跟上前面的人群,融入了長長的隊伍之中。
1935年2月,紅軍進入云南威信扎西地區(qū)。周恩來到一個山村住宿,他又饑又累。警衛(wèi)員小魏看了十分不忍,一句話也沒說就出門找食物去了。但是,由于國民黨實行堅壁清野政策,加之受了反動宣傳的影響,當?shù)厝罕姏]等紅軍到來,就跑散躲到大山里去了。小魏挨家挨戶尋找,都看不到一個人影,更找不到一點能吃的東西。
后來,小魏終于在一戶人家的灶房里發(fā)現(xiàn)了10個雞蛋和一點玉米面。他便想把主人找來,照價購買??蓪け樗闹埽瑓s怎么也找不到主人,便把食物帶了回去,打算過后再回來給主人付錢。周恩來看有吃的,笑著打趣地說:“還是你們年輕人有辦法,你們在什么地方得到這些食物的,給人家錢沒有?”
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以后的合影
“在村頭那家弄到的,還沒……”小魏有些吞吞吐吐的。
“呵!你們拿了人家的東西沒付錢?”周恩來的臉立即嚴肅起來,剛剛端起的碗又重重地放了下去。接著,小魏又把事情經(jīng)過說給周恩來聽??芍芏鱽磉€是嚴厲地說:“你們必須把這些東西送回去。”
“玉米面已煮成粥,生雞蛋都煮成熟的了,怎么好送回去呢?”小魏感到十分為難。
周恩來說:“怎么不好送回,債有主呀!向老鄉(xiāng)寫個檢討……”
另一個戰(zhàn)士懇求道:“周副主席,我們寫一個檢討,再留些錢在主人家裝雞蛋的籃子里,這樣做是不是可以?”
周恩來想了想,覺得也只能這樣辦了,便點了點頭。小魏和幾個警衛(wèi)戰(zhàn)士聽后走出屋外,商量好并寫了一個檢討條子,付了一個銀元留在那家村民的屋里。
長征路上,許多人都見過朱老總幫助戰(zhàn)士扛槍抬炮。有一次,他又幫助一名小戰(zhàn)士扛槍,晚上宿營的時候,他一邊和這個戰(zhàn)士聊天,一邊就著篝火的亮光寫東西。這時,后邊又來了幾個同志,一看這個老同志,抱著一支大槍坐在地上,都認為是炊事員。就問:“喂,老同志,燒開水了沒有?”
朱老總一聽招呼,立即響亮回答:“請你們等一等,我馬上就燒?!闭f完急忙就去找鍋,忙活著燒起水來。當?shù)弥@位和藹可親的“炊事員”就是大家敬愛的朱老總時,這幾位同志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1935年,中央紅軍改編后,朱老總一直跟隨左路軍行動。一天,部隊進行長途行軍。炊事員老陳挑著一副擔子,一搖一晃地向前走著。擔子沉甸甸的,前面是油桶,后面是行軍鍋。老陳的草鞋早就穿爛了,他赤著腳,腳后跟裂了好幾道大血口子,每走一步都顯得十分難受。
朱老總看見了,就快步走上前去,一把奪過擔子,說:“我來挑一會?!?/p>
老陳不認識朱老總,他看接擔子的老同志挺實在,就把擔子交給了朱老總,還半開玩笑地說:“同志哥,你可別把擔子挑跑了”。這時,朱老總身邊的工作人員李平從后面趕上來時,老陳還在大聲招呼著。
李平對老陳說:“你放心吧,他不會把擔子挑跑的!”這時朱老總挑著擔子走遠了。
老陳擦著汗,邊走邊問李平:“小同志,那是誰?你認識?”
李平回答說:“當然認識,說出來你也認識,那是咱們的朱老總!”
“啊——他就是朱老總?。 崩详愐幌伦鱼对谠?,感動得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1935年1月,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渡過烏江天險,兵鋒直指黔北重鎮(zhèn)遵義。此時,為躲避敵人飛機偵察轟炸,紅軍一般白天休息,夜晚行軍。
紅軍贏得了沿途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群眾踴躍參加紅軍。這是參加紅軍的一部分藏族戰(zhàn)士。
紅軍自制的草鞋、皮草鞋。
一天,天快亮時,紅軍來到一個叫懶板凳的村子宿營。進村以后,警衛(wèi)員小張從老鄉(xiāng)那里借來一塊門板,給彭德懷搭起了床鋪。
休息了一個白天后,部隊按計劃又要開始行軍。出發(fā)前,彭德懷一家家地拜訪群眾。他要親自看一看鋪床用的門板有沒有給老鄉(xiāng)裝好,借用的東西有沒有如數(shù)歸還,老鄉(xiāng)家的水缸里是否裝滿了水。
這時,小張有事急著找彭德懷,跑到集合點,沒有找到,一問之下,才知道彭德懷檢查群眾紀律去了。他一想,壞了!自己一時疏忽,竟然忘了還軍團長睡過的床板了!他匆匆跑回住處,門板竟然不見了!小張的心里一下子緊張起來。還門板可是紅軍紀律中規(guī)定好的,又是軍團長反復強調(diào)的事項,軍團長的脾氣他最清楚不過了,這門板要是丟了,可怎么得了?
急得團團轉(zhuǎn)的小張到處打聽門板的去向,可別人卻都說不知道。當他一臉疑惑地走出門的時候,卻看見遠處的一間茅屋前面有一個人扛著一塊門板正在向老鄉(xiāng)詢問著什么——那人正是他四處尋找的軍團長彭德懷。
原來彭德懷回到自己住處時,發(fā)現(xiàn)了那塊被警衛(wèi)員忘記歸還的門板,但不知道這塊門板是從哪家借來的。為了趕時間,他索性扛起門板挨家挨戶詢問。
小張和另外幾名警衛(wèi)員站在門口一聲不吭等著“挨批”。彭德懷走到他們身邊,卻溫和地說:“這里是國統(tǒng)區(qū),老鄉(xiāng)不了解紅軍,他們還把紅軍和國民黨軍隊一樣看待,越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越要特別注意遵守群眾紀律。老鄉(xiāng)的東西,哪怕是一針一線,是怎么借的,就要怎么歸還,別看只是一塊門板,搞不好會直接影響紅軍的聲譽!”
(本欄目編輯劉建據(jù)《解放軍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