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彩
作者:青年毛澤東特型演員
形以氣充,神依氣存,氣納則神存。形與神皆根源于氣。《黃帝內經》提出“形與神俱”的觀點,認為形為人的形體,為體;神為生命活動和生理功能,為用。有形體才有生命,有生命才產生精神活動和具體的生理功能。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神統(tǒng)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障,只有形與神俱在,方能盡終天年。
偉人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善尋大本大源。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氣本為一,分陰分陽,陰陽生萬物。萬物生衍,行于一氣。氣大無邊,其力蒼勁。聚則有神,散而無光。采納精靈,自強不息。毛澤東就是重氣、練氣、養(yǎng)氣之人,故而強大無比。
養(yǎng)身之道,以氣為本。生化之道,以氣為本。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故所謂“精氣神”俱存。毛澤東的“氣”體現在十個方面,這“十氣”即志氣、骨氣、朝氣、虎氣(即豪氣)、義氣、脾氣、正氣、猴氣(即靈氣)、霸氣、大氣。
志氣,是不甘落后,力求達到目的的決心和勇氣,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氣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志在必得”皆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現。有志氣的人,往往奮斗目標明確,意志堅定,不怕各種困難。越是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越是能顯示志氣的力量。
毛澤東自幼立志,志存高遠。
據其外祖家親人回憶,他童年時就寫過一首《詠指甲花》的詩,其中最后四句是:
淵明愛逸菊,敦頤好青蓮。
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
毛澤東在井灣里上私塾時,不滿舊學堂封閉式滿堂灌的教學,曾寫了一首《井贊》詩:
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
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遠養(yǎng)不長。
1910年秋,他第一次離開韶山沖到東山學堂讀書時,便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詩《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當時的毛澤東只有17歲,人小志氣大,這個時期是內憂外患,辛亥革命、清廷覆滅的前夕,從“學不成名誓不還”到“埋骨”“青山”,作者的情感志向是堅定如山、顯而易見的。考入湖南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期間,他受康有為、梁啟超改良主義思想的影響。東山高等小學堂是戊戌維新前最早興辦的新式學堂之一,也是毛澤東走出鄉(xiāng)關、走向社會的起點。
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6月,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家鄉(xiāng),作七律詩《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正所謂:“詩言志?!泵珴蓶|在青年時期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他堅持不懈,努力奮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正如卡耐基所說:朝著一定目標走去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志氣”。一切事業(yè)的成敗都取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