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東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2)
《玫瑰門》和《作女》分別是女性抗爭苦旅中的兩個驛站,但都不是終點。每次的告別都以不自覺的“折騰”或自覺的“作”為起點,以重回茫茫的荒原為間歇,不斷告別,一直在路上。
《玫瑰門》和《作女》兩部作品里都有關于女性一生的抗爭,一個稱之為“折騰”,另一個稱之為“作”。《玫瑰門》里“折騰”這個原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并不多里,但從這一句“現(xiàn)在的蘇瑋也許又是一個七折騰八折騰”[1](P7),“現(xiàn)在的蘇瑋”是折騰的定義,“又”是折騰的遍數(shù),蘇瑋的折騰是看得見的明折騰,是一次再一次的“又”,而其他“玫瑰女”明里暗里的折騰是七七八八也數(shù)不清的“又”?!蹲髋防飫t以“作”為中心詞,章章不離“作”字,還直接為“作”下了定義:
“京城的方言中,有一個專門的字,用來形容這類的女人。
這個字寫出來,是個 `作'字。但是念起來,不發(fā)去聲,不念作品的那個作,而是平聲,念 `作坊'的那個`作' ——一長聲平著拖過去,不輕易結(jié)束的。
其實,在東北以及上海蘇杭一帶,方言中都是有這個`作'字的。意指那些不安分守己、自不量力、任性而天生熱愛折騰的女人??梢钥隙ú皇前x詞,但貶義又有些含混,不肯直截了當說明白了,留著給人自個兒琢磨反省的余地?!盵2](P52)
《玫瑰門》中每個女性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折騰過自己。這里的折騰是指自欺欺人,自作聰明,自我精神或肉體虐待,傷害別人刺痛自己,小題大做,徒勞無功等等一系列的勞神傷身得不償失的事情。她們或者有意或者無意,總之折騰就好,折騰才能感受生命。
《玫瑰門》里女人折騰的總特征是陰暗。那是一種窮途末路中被逼無奈的絕望的掙扎,在極端的絕境中間或迸發(fā)出來勢洶涌的反擊,但這一切只是狐假虎威。莊老太爺只是個導火索,她更要反抗的是那個讓她不再心存幻想的莊紹儉,她要告別的是自己“循規(guī)蹈矩、矯揉造作”的前四十年,她要踐踏的是靈魂和肉體不得安寧干凈的社會。而且,《玫瑰門》中女性的折騰往往似一種自我懲罰,或者是自己在精神和肉體上通過自我虐待得以抗爭獲取安慰,或者是在刺痛別人的時候受盡內(nèi)傷。無力反抗強大的對象只有反抗自己,一切都只是為了還有生存下去的理由和動力。然而對肉體和精神的折磨不過是一種確認自我存在的策略,究其本質(zhì)則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精神自慰。
相對而言,《作女》中作女們的“作”總特征是明朗的。在《作女》里,“作”是赤裸裸的、明亮亮的,“作”的對象也不僅是針對自己“安分”的生活,還針對身邊的男人,親人,朋友。這是一種類似男人天經(jīng)地義的“作”。《作女》 里作女們要的就是同樣的“作”,褒義貶義無所謂。
首先,作女們有明顯的甚至是招搖的性格標簽“作”。她們永遠不缺少戀人,但卻從不會迷戀家庭,男人對她們來說是精神上的藍顏知己,是生活中的哥們,是事業(yè)上的合作者,是床上的伙伴,這些男人唯獨沒有丈夫和孩子父親的角色;她們有自己收入不菲的事業(yè),也敢于在商場馳騁,追求金錢也追求名車,極限刺激的爬山、滑翔傘、原始森林和南極都是她們的摯愛;她們敢想敢做,敢愛敢恨,從不矯揉造作,委曲求全,為了新世紀第一縷曙光或南極的旅費可以炒掉老板,為了不能當夜一起到郊外賞雪而和男友分手,為了反擊羞辱講段子的男人們可以隨口講段子暗罵使其難堪;她們的情緒隨心而變,毫不遮掩。其次,作女們“作”的資本是事業(yè)、男人、朋友、家人。不管是美術編輯、藝術總監(jiān)、報社總編、自由撰稿人、公司老板還是其他,她們大都是城市中的“白領”階層,不靠男人,她們有能力自己買房買別墅買車買時裝也包括在酒吧買醉,她們也有資本玩極限玩感情玩工作玩老板也包括愉悅身體。
20世紀的中國沒有真正的婦女解放運動,婦女的解放是同國家和民族的解放同步的,是同時作為“人”的解放。新中國成立后,有史以來女性第一次有了與男性一樣的政治經(jīng)濟權利,獲得了男女“平等”,但這主要是歷史推動帶來的附加的額外的收獲,并不是女性自覺主動有意識作為女人為女人抗爭的成果。女人獲得了“人” 到“男人”地位的轉(zhuǎn)變,但這種忽略女性特殊性別特征的平等還不是真正的平等,女人不是中性人,不是雄化的人。這次意外的收獲給女性帶來欣喜的同時也帶來了思想上的惰性,很容易滿足于現(xiàn)狀,對于女人何以為女人沒有緊隨其后深入思考。女性主義批評家劉慧英對此有過思考:“1949年以后我國始終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保障婦女的權益,給全體人民灌輸`婦女能頂半邊天',這同樣也不標志著婦女的自我覺醒和整個社會意識的提高已達到一個理想水平了。實際上我們看到,在這種表面的權益和地位的可靠保障中非但男性意識和觀念沒能杜絕,婦女的自我意識也趨于渙散和退化?!盵3]女性與政治與歷史也始終是若即若離,打著擦邊球,女人就像是隨著男人打天下的仆役、伙伴、兄弟,士兵,但有朝一日仗打贏了,女人也不過是得到點人道主義的體恤,坐上寶座的是男人,制定律法的是男人,世界死死的在男人的手中。
年輕時的司猗紋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教育的雙重熏陶,熟稔四書五經(jīng),通讀二十四史,記得了日記,寫得了湖畔派的新體白話詩。在這之前她一直是富貴小圈子里的佼佼者,走出家門來到圣心女中,接觸到了學生運動,她突然認識了很多事,也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在某個正潮流的行列之外,雖然她并不是十分明了這股潮流意味著什么。但自從她接觸到這個行列,認識了走在這個行列前面的華致遠后,她愿意追隨他,直到天涯海角。這是司猗紋第一次試圖擠進歷史的行列,不過她慘敗了,她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最終還是沒能抵過傳統(tǒng)孝女的壓力,她在世界上游蕩了一周又把心收了起來回到了家里。短暫的自由深深隱藏在內(nèi)心的某一個角落,之后,她窮盡一生都在試圖重新在走回那個行列。隨著解放后新婚姻法的頒布,司猗紋鼓足勇氣,天真而斷然地準備與莊紹儉離婚與朱吉開結(jié)婚。再一次她試圖改寫自己的人生,把握自己的命運,重回自由的天地。只不過外面的世界再次開了個玩笑,婚是離了,朱吉開死了,莊紹儉也死了。司猗紋再次從行列中慘退回家。文革中,司猗紋精心上演“獻家具”“挖寶”“擺袖章”“看語錄”“蒸窩頭”“送鱖魚”“做褲子”“捉奸”等一出出精彩的節(jié)目,其目的只是為了不在做家庭主婦,不再被時代“撂著”、“擱著”,她非常愿意且非常享受奉獻自己展示自己的機會,哪怕這個機會只是去打掃廁所或者糊糊紙盒。她要的只是這個行列的準入證,有了它,她才能感受自己的價值。晚年的司猗紋用超薄型的“澳毛”裁剪時裝,又超前規(guī)劃著四合院畫廊,又以一身無可挑剔的裝扮手擎太陽傘加入蘇眉和朋友們的行列去登西山,又自以為是地跟蹤蘇眉和葉龍北的“婚外情”,她一直害怕被親人遺忘,被潮流遺忘,被社會遺忘。正如蘇眉的感嘆:“一個追上來的婆婆,一個窮追不舍的婆婆?!盵1](P417)
如果說司猗紋身上的折騰是為了擺脫家庭主婦的身份,是為了像男人一樣加入那個神圣、遙遠的行列,在社會的風云變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夠在歷史車輪的滾滾紅塵中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奉獻自己的價值,體驗行列之內(nèi)的歸屬感,行列之前的榮耀感;如果說司猗紋的一切努力不僅僅是為了做一個體面的人,而更是為了從男人的手中分得一丁點的榮耀和權利;如果說司猗紋的種種挫敗與復出是為了自己超越的虛榮與野心的滿足,而無意中冒犯了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那么《作女》中卓爾的“作”則是在充分享受了司猗紋所渴望走進去的行列與世界之后再一次試圖擺脫現(xiàn)狀,是對自己身份和位置的再次質(zhì)疑,是在攫取了部分男權后對欲望的重新改寫,是對女性自身身份的不斷追求。
《玫瑰門》的司猗紋一生都在試圖擠進歷史,《作女》中的卓爾則是試圖從司猗紋眼中的“歷史”中掙脫,從現(xiàn)代社會的權利世界里尋找女性真正的所需與地位。女性的成長就像是走在一條荒蕪的驛道之上,當一個人被茫茫荒原遮蔽時渴望柳暗花明的繁華之地,但是當駐留之后才漸漸發(fā)現(xiàn)不管自己得到收獲了多少,自己永遠是這熱鬧之外的客人,最終還是背上孤獨的靈魂一個人走在落寞的荒原里,一路找尋屬于自己的那片伊甸園。
自80年代以來,中國在走出封閉、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顯示出了走進世界 (也是世界走進中國)、參與全球化進城的主流態(tài)勢。在婦女/性別研究領域,女權主義借助中國的迅速崛起找到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新時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在各行各業(yè)中嶄露頭角,傳統(tǒng)文化對女性種種約束所造成的神秘也一層層揭去,女性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更多的解放。
這種盛況的出現(xiàn)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從內(nèi)因看主要是國內(nèi)一緊一松的政策的反彈,從外因看主要是西方女權主義的影響。從解放前女人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沒有人權的奴仆,解放后女人的標榜是沒有性別的“鐵姑娘”,女人一直在扮演著社會所需要所造就的“女人”的角色,女人是沒有超越性沒有創(chuàng)造性的內(nèi)在性的概念,她們一直被歷史虛化。她們是站在大人身邊的孩子,雖然覬覦大人手心的糖果,卻被教導要溫良恭儉讓,于是便想不到要奪取,當偶爾被大人賞賜一兩顆糖果時于是乎就感激涕零一生相許,即便有個別難以教化的孩子心里存了掠奪之心,也或者怯于身高的差異,或者怯于家法的威嚴,最終罷心罷手。女性的人的地位和女性的特征一直被壓抑被遮蔽,于是當思想大解放,經(jīng)濟政治體制改革相繼進行時,女性內(nèi)心棲息的狂想再度奏響。恰似黃河之上的冰凌,有朝一日相逢暖春,一夜之間便可波濤洶涌,氣吞山河。因此,新時期以來,私人化小說、軀體寫作、液體寫作一波比一波更加鋒利,至少在身體上女性似乎取得了應有的主動權。只是女性的這種在鎂光燈下的自我暴露一方面是對自己被遮蔽的反撥,另一方面不期然間又滿足了男性的窺視欲,成了網(wǎng)絡時代和新時期男人的犧牲品。外因上,西方女權主義運動和理論紛沓而至,洗刷了女性沉睡混沌的神經(jīng),原來女人過去的生活是被“形成”[4]的,原來女人的現(xiàn)在仍是不平等的,原來女人的未來是可以自己爭取的……。有了同胞的引導和鼓勵,中國的女性開始嘗試把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用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中,享受自足自主的快樂。
《作女》是“獻給她世紀”的禮物,卓爾是世紀之交京城的白領,她的身份分別是大學生、妻子、海歸、離異者、商販、金融投資者、富婆、保險員、設計師。作為一個女人,她與男性受到了同樣的教育,她以自己的能力賺到了不多也不少的金錢,她也嘗試了各行各業(yè)的滋味,她在國外開闊了視野。總之,她的人生從必然性,從內(nèi)在性走了出來,一路橫沖直撞,一路精彩繽紛。尤其是在《天琛之晨——我是我自己》的公益廣告中,卓爾的創(chuàng)作自由發(fā)揮到了極致,這種自由帶來的快感加速沖擊了現(xiàn)實中牽絆在身的束縛,所以卓爾在事業(yè)最極致的時刻選擇了一直想要的最終的逃離,去找尋現(xiàn)實中屬于自己的自由。她在社會所容忍的最大極限里以一個女人的身份嘗試男人的特權,卻又最后陷入迷茫,女人要抗爭的是所謂的男人的特權,但女人要得到的并不是男人的特權,因為這份特權并不都是完美至上的,也不都是適合女性本身的。那是一塊燙手的山芋,炙手可熱,但不是誰都能苦盡甘來的,有時候留下的只是傷痕。卓爾的出走就是為了找尋翡翠雙飛的樂土,“翡翠”無疑是個象征和隱喻,它代表了卓爾心中最和諧的兩性關系,男女之間相扶相持、相親相愛、坦誠忠貞、不離不棄。女性是知己、愛人、伙伴、戰(zhàn)友,女人是充分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也不避諱弱勢的“真性情”的人,是既尊重理解他人又被尊重理解的“面對面”的人。
由《玫瑰門》 到《作女》,這是一個女性由對內(nèi)抗爭到對外抗爭的變化過程。這期間女性地位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大大提高,女性有了自己事業(yè)和權利,思想得到解放,身體也得到解放,“一個女人當然有權支配自己的身體,無論是出售還是出租”[2](P26)。與此相對應,女性的抗爭也有了新變化,有了經(jīng)濟和思想做后盾,女人理所應當可以作出更大的作為,而不再是自欺欺人的折磨自己得安慰??範幍馁Y本由自我到自我的外延——事業(yè)、婚戀、權利的升級,體現(xiàn)了女性地位的顯著變化,同時也表明了女性一直堅持自我的尋找,并不在貧瘠或豐裕中沉淪迷失。
由《玫瑰門》到《作女》也是女性不斷揭露女性“假身份”,尋找“真身份”的過程,一個是標志性的新開始,一個是告別后的新征程。司猗紋宣告的是女人不是天生的家庭主婦,不是天生的愚昧,女人完全有能力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世界上生存,女性也完全有智慧在行列之內(nèi)主宰,總之,女人可以為“人”,可以為“男人”。卓爾是在“玫瑰之門”啟程,在世紀之末逗留,她無時不在潮流之列,出國、離婚、投資、暴富、探險、泡吧、玩男人,心卻一直漂浮懸空。她像是一個竭盡全力征服海水的弄潮兒,一直翻騰,一直“作”,卻始終到達不了彼岸。原來被征服被欺騙的還是自己。浪潮看似強勁,但去彼岸的路在顛簸起伏中更加漫長而渺茫。不論是司猗紋還是卓爾都表現(xiàn)了女性生命欲望的倔強,試圖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渴望,只是她們的欲望與社會的利益相悖,由此才有了越挫越勇的心酸抗爭。
戴錦華在《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中稱司猗紋是“一個頑強得令人作嘔又使人心酸的要在時代的巨變中把握自己命運的女人,一個絕望地試圖作為一個`純粹的女人'進入 (擠進)歷史的女人”[5]?;牧终J為“司猗紋的經(jīng)歷不僅僅是一種女性的從身體到身體的經(jīng)歷,而是女性與社會、身體的糾織關系,在其中如何確認自己。她的故事可以說是驚心動魄的,她總是積極投身而不肯、不愿脫離具體歷史場景、具體歷史事件、具體政治經(jīng)歷,她幾乎與中國的幾個歷史階段息息相關、風雨與共,可是她又從來沒有成為這些歷史階段中真正的主人公?!盵6]卓爾的“作”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前進,“因為 `作'是女人一種獨立向上的精神氣象,是女性的一種成長側(cè)影和生存狀態(tài),是女人對自我的肯定而進行的有一場心靈戰(zhàn)爭,是女性蓬勃生命活力的自我燃燒和生命價值的獨特創(chuàng)意,是女性解放的標志和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7]??傊?從《玫瑰門》 到《作女》顯示了女性成長的兩個重要階段,即女權階段和女性階段。女性尋求的不是對男權社會的模仿與復制,而是基于平等之上的特殊境遇,女人的努力不是為了成為男人,這根本上就是一個偽命題,女人要做的只是要成為自己。
[1]鐵凝.玫瑰門 [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2]張抗抗.作女[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3]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文學中男權意識的批判 [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
[4][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Ⅰ [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5]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荒林,王光明.兩性對話——二十世紀中國女性與文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1.
[7]王金城,王者凌.論張抗抗小說女性敘事的嬗變 [J].文藝評論,2006,(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