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楠楠 余 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一項強制性的長期住房儲金制度,其設立初衷是解決城鎮(zhèn)職工的住房問題,為廣大中低收入階層提供購房融資渠道。雖然住房公積金制度在提高居民住房消費能力、推動住房市場貨幣化改革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仍不完善。首先,在繳存制度方面,存在覆蓋面窄、繳交比率不合理等問題。其次,住房公積金的利率基本與商業(yè)銀行存貸利率掛鉤,低存低貸導致住房公積金對繳存者沒有投資吸引力。另外,住房公積金使用效率不高,表現(xiàn)為使用途徑少,沉淀資金多。這些不足之處導致效率不足并且公平缺失,進一步影響了其社會保障功能,未能有效地解決中低收入階層的購房融資問題。
現(xiàn)有對住房公積金的評價多僅限于簡單地判斷是否給繳存者帶來了福利,而對于如何測度福利效應的正負與大小、福利效應的影響因素以及福利效應的改進路徑等方面仍鮮有研究。本文基于福利效應視角,對已有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在此基礎上全面深入地評析我國住房公積金運行現(xiàn)狀,并提出有待解決的問題和新的研究思路。
福利經(jīng)濟學廣泛應用于各領域以衡量福利損失及改進,如稅收福利效應方面(汪昊,2009;歐陽華生等,2010;向洪金,賴明勇,2010;嚴成樑,龔六堂,2010;常曉素,何輝,2012);近年來房地產領域的研究逐漸引入福利經(jīng)濟學的分析方法(Case, K. E. Shiller, Quigler,2001;Bajari, Benkard, Krainer,2005);而測算技術進步的福利效應方法則運用于農業(yè)生產效率的研究(Akino M, Hayami.Y.,1975)。雖然諸多研究表明福利經(jīng)濟學是衡量政策效果的有效工具,但住房政策性金融尤其是住房公積金的福利效應研究較少。一些學者做出了前瞻性的研究。
運用福利模型研究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文獻較為少見。叢誠(2008)認為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福利效應未得到充分發(fā)揮,其主要原因在于效率與公平的缺失,并據(jù)此提出住房公積金權益轉讓模型。李曉紅(2010)基于福利經(jīng)濟學原理從住房公積金的繳交率和住房公積金政策支持率的角度構建福利函數(shù),將住房公積金參與者分為已解決住房問題的高收入人群(第一組)和急需解決住房問題的人群(第二組)兩類,社會總福利函數(shù)等于兩組人群的福利加總。每組人群的福利都包括兩部分,分別是工作期間和退休后消費水平的效用,并且都是住房公積金繳交率、收入、自愿儲蓄額、住房公積金強制儲蓄的利率和居民自愿儲蓄的利率的函數(shù)。通過邊際分析法得出公積金繳交率和住房公積金支持率的趨勢。
此外,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構建模型來分析我國住房公積金的公平與效率。郭曉霞(2010)基于住房公積金的性質構建了住房公積金模型來分析制度運作不合理對儲戶造成的公平性損失。徐峰等(2007)通過構建住房公積金的住房消費貢獻度模型,使用貸款貢獻度、還款貢獻度、家庭月收入還貸率等指標對公積金的住房保障功能進行測度;陳瑾(2008)通過分析公積金歸集額、貸款額、提取金額、沉淀資金等指標,基于對小戶型住宅的政策傾向構建了公積金運行效率模型;董紅亮(2010)使用住房公積金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影響因素構建了基于公平視角下的住房公積金供需關系監(jiān)測模型,認為應通過調整住房公積金制度的供需求實現(xiàn)機制以保障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公平性。
以上研究都可為住房公積金福利效應的研究提供思路,如影響福利效應的變量及模型構建的方法等等。但不足之處是,對福利效應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尚未錨定住房公積金繳交率及利率的設定區(qū)間。另外,將住房公積金福利模型應用于具體案例的分析較少。
造成住房公積金福利損失的原因主要是職工繳存額的機會成本(存款利息、投資收益等);繳存職工非貸款者相比于繳存職工貸款者所未享受到的好處;住房公積金覆蓋范圍之外的職工無法得到的單位代繳額等。福利增進則包括住房公積金的利息收入;繳存職工通過住房公積金貸款而獲得的利差節(jié)省額;通過住房公積金進行其他融資帶來的便利等。
目前,住房公積金繳存覆蓋范圍不寬,不能全面覆蓋中低收入階層(汪利娜,2003;韓喬娜,2008);同時繳交率也不合理(陳立新,2007;苑澤明,石敏,2007)。繳存覆蓋面的限定就產生了范圍內外職工的福利效應差異,而繳交率不合理又是造成繳存范圍內職工福利損失的重要原因。
在住房公積金利率方面,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與商業(yè)貸款利率利差小,存在低存低貸現(xiàn)象(劉清華,2003;閆立本、韓彥冬,2003;薛建剛,2009;井深,2010)。因此,住房公積金的利率機制從兩個方面造成了繳存者的福利損失,首先,住房公積金繳存者存款收益較低,不具備投資吸引力。其次,住房公積金的貸款利率略低于同期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對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貸款者,尤其是急需購房的中低收入階層的優(yōu)惠力度不大。
在繳存范圍方面,針對覆蓋面窄的問題,學者們普遍認為應擴大覆蓋面(汪利娜,2003;韓喬娜,2008),但對改進的研究方法及建議不盡相同。苑澤明、石敏(2007)建議創(chuàng)新我國住房公積金財務運作模式;叢誠(2007)認為應將繳存額與地方房價和平均收入水平掛鉤;肖作平、尹林輝(2010)分析了影響繳存比例的因素并使用34個大中城市的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研究??傮w來說,對繳存制度的研究多限于理論分析,定量分析不多。
學者就住房公積金低存低貸的問題通過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議。劉清華(2003)提出采用“高存低貸”的運作模式;薛建剛(2009)建議應該從住房公積金利率定價機制著手,建立“三差聯(lián)動”利率體系;閆立本、韓彥冬(2003)從住房公積金沉淀資金利率和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兩個方面探討住房公積金利率改革的政策建議;井深(2010)通過盈虧平衡法分析了住房公積金的存貸利差,得出了一個合理的利率共同區(qū)間。此外,薛建剛(2009)等建議住房公積金的利率政策要更多地體現(xiàn)保障性。雖然住房公積金利率制度尚不合理已成為普遍共識,但對于如何以福利經(jīng)濟學方法對其進行量化分析并探討改進路徑的研究并不多見。
在如何提高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效率方面,王西枘,汪夢(2010)通過德爾菲法對成都市的住房公積金進行研究,建議通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并減少風險來提高住房公積金的績效;汪利娜(2010)認為政府應借鑒日本住房金融公庫的經(jīng)驗,為住房保障提供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資金支持、拓寬住房公積金的使用途徑;韓喬娜(2008)建議通過金融工具創(chuàng)新來改善住房公積金資金的流動性進而提高公積金的資金使用效率;胡星(2006)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優(yōu)化住房公積金使用結構的方案;張昊等(2010)通過構建基于久期的多目標規(guī)劃模型來分析最優(yōu)住房公積金投資組合;黃修民(2010)對比分析了中韓住房金融制度,認為應通過拓寬資金使用渠道來提高住房公積金的使用效率,如還貸、房租及住房管理費用等。
雖然已有的研究已探討了住房公積金利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政策建議,但沒有形成普遍公認的住房公積金效率指標體系。一些研究通過使用和構建不同的指標對住房公積金效率進行了評估,所用指標主要有四類,一是收入類指標,如住房公積金歸集額度、繳存人數(shù)、繳存范圍、職工平均工資;二是支出類指標,如住房公積金提取額、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公積金貸款的購房規(guī)模;三是合成指標,如利息節(jié)省率、沉淀資金率;四是其他指標,如住宅市場銷售價格、還款貢獻度、家庭月收入還貸率等。以上指標雖較為全面地評估了住房公積金的運行效率,但沒有定量地分析各指標與住房公積金效率的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總結住房公積金相關研究可知,改進住房公積金福利效應的路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制度修正,如改進住房公積金的繳存制度,擴大住房公積金的繳存范圍、推行更為靈活的繳交比率;改革現(xiàn)行的住房公積金利率制度,實施固定利率體制;增加住房公積金的使用途徑,提高使用效率等等。二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證充分的政府資金支持及政策支持才能保證住房保障的可行性與可持續(xù)性。
現(xiàn)有研究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第一,建議公積金體制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評估現(xiàn)有體制的福利效應,但對公積金運行福利效應的評估及研究較少。第二,已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住房公積金的一些改進措施,如改靜態(tài)繳納為動態(tài)繳納,改浮動利率為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相結合,但鮮有更為具體的、以某一地區(qū)為例的實證研究,比如怎樣確定動態(tài)繳納比例的合理區(qū)間,浮動利率與其他利率的優(yōu)劣比較等等。所以,從福利經(jīng)濟學的角度研究住房公積金政策效果的改進既是理論上的突破,同時也極具現(xiàn)實意義。
1.Case, K. E. Shiller, Quigler. Comparing wealth effects: The stock market versus the housing market[R]. NBER Working Paper, 2001
2.Bajari, Benkard, Krainer. House prices and consumer welfar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5(58)
3.叢誠.中國住房和公積金制度發(fā)展大綱[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4.李曉紅.中國政策性住房金融研究[D].遼寧大學,2010(6)
5.郭曉霞.住房公積金運作的公平性損失及其改進對策—基于住房公積金運作模型[J].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2)
6.徐峰,胡昊,叢誠.住房消費中住房公積金的貢獻度—以典型城市為例的實證研究[J].建筑經(jīng)濟,2007(4)
7.陳瑾.論住房公積金制度的運行效率[J].建筑經(jīng)濟,2008(1)
8.董紅亮.基于公平視角下的住房公積金供需關系研究—以西安市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
9.汪利娜.住房公積金信貸政策與收入分配[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3(2)
10.韓喬娜.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問題分析與改革建議[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8(7)
11.陳立新.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問題研究[D].天津大學,2007
12.苑澤明,石敏.住房公積金財務運作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J].當代財經(jīng),2007(3)
13.劉清華.中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研究[D].河海大學,2003
14.閆立本,韓彥冬.住房公積金利率政策研究[J].中國房地產,2003(1)
15.薛建剛.建立住房公積金利率定價與管理體系的思考[J].中國房地產,2009(2)
16.井深.通過盈虧平衡分析探索住房公積金存貸利率差[J].中國房地產,2009(6)
17.叢誠.住房公積金利率調整,不應與貨幣政策掛鉤 [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7(10)
18.肖作平,尹林輝.我國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34 個大中城市的經(jīng)驗證據(jù) [J].經(jīng)濟研究,2010(增刊)
19.王西枘,汪夢.住房公積金制度管理績效實證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改革與戰(zhàn)略,2010.26
20.汪利娜.日本住房金融公庫住房保障功能的啟示[J].經(jīng)濟學動態(tài)2010(11)
21.胡星.進一步完善我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探討[J].決策探索,2006(3)
22.張昊,馮長春,宋祥來.住房公積金投資組合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0(1)
23.黃修民.由韓國住房金融制度看中國公積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