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宿遷高等師范學校 江蘇·宿遷 223800)
美國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1884~1939)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組織生活。”人們在交際過程中,出于種種考慮,有些話語不便或不能直說,需要用含蓄曲折而又能傳達本意的詞語代替,可以避免冒昧或無禮,達到取悅人的目的,謀求理想的交際效果。委婉語是一種修辭格,又稱婉語,或諱稱,是普遍存在于不同社會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有其獨特的來源及構成方法,并遵循一定的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折射出中西方國家不同的等級觀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宗教背景以及審美觀等。,所謂委婉語,指的是“用婉轉含蓄或拐彎抹角的說法代替會使人覺得不夠尊敬的言詞”。委婉語在日常交流及跨文化交際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滲透到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個層面,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使用者的心理、感情和態(tài)度。
英文“euphemism”源自希臘語,詞頭“eu”的意思是“good”(好),詞干“phemism”的意思是“speech”(言語),整個字面的意思是“word of good omen”(吉言),有人稱其為"語言遮羞布"。 英語是一門國際性語言,其委婉語的使用尤為廣泛,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語國家的習俗和社會文化。而同為世界最重要語言的漢語,同樣承載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博大的文化,其委婉語更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梢姡h語言對委婉語的定義基本上是一致的。英漢兩種語言的委婉語,既屬于語言現(xiàn)象又屬于文化現(xiàn)象,記錄并反映著各自的特定文化。
1、委婉語一般可分為兩大類:傳統(tǒng)委婉語(traditional euphemisms)和文體委婉語(stylistic euphemisms)。所謂傳統(tǒng)委婉語,是與禁忌語密切相關的。如生、死、病、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達,就是禁忌語,給人的感覺是粗鄙、生硬、無禮;反之如果間接表達,就是委婉語,給人的印象是典雅、含蓄、中聽、有禮。所謂文體委婉語,實際上是恭維語,溢美之詞,與禁忌語無關。
2、從使用頻度上,我們可以把委婉語分成一般委婉語和臨時委婉語。一般委婉語是在一定時間內,作為某一語言社團內流行的現(xiàn)成的語言單位。臨時委婉語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知道是有明顯的“臨時性”和“個別性”。
3、從委婉語的涉及范圍來看可以分為:死亡委婉語、疾病委婉語、身體委婉語、戰(zhàn)爭委婉語、政府委婉語、外交委婉語等等。
忌諱是委婉語產生的主要心理基礎。比如人們害怕說“窮老病死”等詞語,相關的委婉語也就應用而生。把“窮人”稱作“the disadvantage” 或 “the needy”.把 “老 人 ” 叫 做 “the senior citizen”,將“死”說成“go to his long home”,“go to?sleep forever”等。近年來艾滋病(AIDS)廣泛流行,已成為人類的一大棘手問題,人們幾乎都到了談其色變的地步,于是使用“social disease”來指稱它。
委婉語的語用常常是出于好的動機,使對方感到你的友好。但由于委婉語替代的是另一種意思,社會各階層將其雙層含義或模糊含義廣泛運用,有利于他們說謊,形成不誠實的委婉語。例如:本世紀初勞資關系緊張,罷工風潮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報界為了掩蓋矛盾真相,分明是“勞資關系”卻含糊曰“industrial relation”.“勞資爭端”成為“industrial dispute”,勞資雙方談判順利是“productive”,不順利是“counter?productive”。這些模糊詞語的使用,掩蓋了事物的真實性。
在一般人際交往中,有的行為,尤其是生理行為,不便描述和表達,像表示正常生理現(xiàn)象、生兒育女、性和排泄以及身體的某些部位等的詞語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因此,在語言上須要借助些高雅含蓄、隱諱的詞語表達,從而實現(xiàn)委婉語的避俗功能。例如,英語把女性的“menstruation婉稱為“I’m?having my period”或“I’m?having my friend with?me”等。 在談及婦女懷孕時,英語很少直接用“pregnant”一詞,而是用“with child”,因為前一種說法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和性有關的行為。以下表達方式同樣委婉地說明女人 “懷孕”的生理狀態(tài):“a lady in waiting”。 “To be in a delicate condition”,“In the family way,“in?an interesting condition”,“She is knitting little bootees”或“She’s expecting”等。
在豐富的英語委婉語中,不乏幽默的表達方式。這類幽默委婉的表達方式可以使人們的語言妙趣橫生,詼諧風趣。例如“battle of the bulg”e是二次大戰(zhàn)中出現(xiàn)的一種幽默說法,它源于德軍在1949年發(fā)動的最后一次攻勢 “battle of the Bulge”(突出部之戰(zhàn)),現(xiàn)在則用來描繪為保持體型而進行的減肥持久戰(zhàn)。把女士們?yōu)槊鐥l而進行的減肥行為夸大到如同打仗,幽默地說明眾減肥女士的決心和毅力。
忌諱是委婉語產生的主要心理基礎。死亡是人類普遍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fā)生。由于英漢兩種文化背景不同,所反映出的對死亡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浇淘谟⒄Z國家的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關于死亡的委婉語多半來自《圣經》,與基督教信仰密切相關。許多基督徒都相信“來世”和“原罪”之說,在他們看來,死亡就意味著“to go to heaven”(進天堂)、“to be called to God ”(被召喚到上帝那)or “to cancel one’s account”(銷賬)。 基督教認為在最后審判中,人人都要把記載自己在世上所作所為的賬本交給上帝審判。
漢語有關死亡的委婉語表達的是對人生、死亡不同的看法。首先是起源于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體系。儒家觀點認為,人的自然生命可以完結,但其高尚精神和道德都將永留人世。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一文中指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因此,辛亥革命前后,許多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人民利益慷慨赴義,被稱之為“舍生取義”、“就義”、“取義成仁”。而莊子把生死看作同萬物一樣的一種變化,以他為代表的道家理論中,有“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生死無終始者為友”之說,死生之所以能忘,在于他完全能與“無終始者”的天地萬物同在。漢語中的“永垂不朽”、“羽化升仙”等委婉語,反映的正是這樣一種觀念。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語匯相當豐富,有關死亡的委婉語更是遠遠多于英國。和尚之死為“涅盤”;高齡而死為“壽終”;殉情為“飛蛾撲火”;為貞節(jié)而死為“全節(jié)”;為民族利益而死為“殉國”;隨君主一起死為“殉葬”;為保衛(wèi)祖國而死是“烈士”;共產黨人之死是“去見馬克思”,更有老百姓所謂的“地下工作者”等對死人的謔稱。以上所述也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西方人難以理喻的,但同樣,兩大民族都把死亡看作“休息”“或睡眠”,“final sleep”、“to be at rest”、“to return to dust”"這些都反映出了兩大民族對"死亡"看法的相似之處。
中、英兩國對婚前、婚外性行為都持否定態(tài)度,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思想的進一步解放,已為人們逐漸認可和接受。 這一點從“affair(桃色事件)”、“trial love(試婚)”掩飾中都有所體現(xiàn)。英美人談及“私生子”一詞時不用“bastard”,而是說成“l(fā)ove child”,因為前者除有“私生子”的意思外,還有“雜種”的含義,而后者則不帶有歧視、罵人的意味,體現(xiàn)了對私生子一視同仁的態(tài)度。而這幾年中國人用“婚外戀”、“外遇”、“情人”、“試婚”等委婉語對過去所不齒的“偷情”、“養(yǎng)漢”、“搞破鞋”等婚外性行為進行了寬容的遮羞。
英語國家的教育界也出現(xiàn)了不少委婉語。他們中有人不把教師稱作“teacher”,而叫“educator”。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盡量用積極用語來代替消極用語。當教師談到學習差的學生(below average student)時,他們不用 “she/he is poor in her/his studies”,而用“she/he is working at her/his own level(她 /他在根據自己的水平學習)”,這樣就不會傷害學生本人及家長的自尊心。 說“she/he can do better work with help(她 /他在有人幫助的情況下,可以學的更好些)”,比直接說 “she/he is slow(遲鈍)or stupid(笨)"更不會得罪人。做教師的當然不會說學生“stupid”(笨),“l(fā)azy(懶)”,這樣說會使學生和家長都很難接受。所以把“l(fā)azy student”叫做“under achiever(未能充分發(fā)揮潛能的學生)”,這種表達聽起來既不刺耳,也沒有說明成績如何,也可能勉強及格,也可能不及格。又如用“he/she depends on others to do his/her work(他 /她靠別人做作業(yè))”代替“he/she cheats in class”。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尊師重教的典范。自孔子以來,教師被尊稱為“先生”,教授技術的人則被稱作“師傅(父)”,即有代父教子之說。今天我們把老師稱作“園丁",稱學生為“小樹苗”,糾正他們的錯誤叫“修枝打杈”,對他們的培育是“澆水施肥”,他們是國家未來的“棟梁”??追蜃犹岢龅囊虿氖┙痰脑瓌t,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得到了升華和擴展。因此,今天的學校里,早已聽不到“朽木不可雕”、“榆木腦袋”、“沒出息”等挖苦侮辱學生的話語,取而代之的是“很好”、“下次努力”、“如果好好寫字你會更棒”等鼓勵的話。開家長會時,老師更經常說:“您的孩子很聰明,但注意力不集中"或“您能注重培養(yǎng)他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他的進步會更大”、“孩子反應較慢,但很用功”、“您的孩子更適合學技術”。這些委婉的說法,既使家長認識到了孩子的缺點,又很容易接受老師的批評。
英美國家從事服務行業(yè)的人收入可觀,但其社會地位并不高,官方為了對此加以粉飾,常常使用裝飾詞“sanitation engineer”而不是“garbage collector”。因為后者會使人聯(lián)想到垃圾,而前者則會給人一種垃圾被消除之后的衛(wèi)生、潔凈之感,同時其社會地位似乎也提到了與工程師一樣令人景仰的高度。 類似的還有“building engineer”(建筑維護技師)代替“janitor”(照管樓房或者辦公室的工友),“hair stylist”(發(fā)型設計師)代替“barber”。
在中國,隨著社會的變革,“拾荒者”、“下崗”、“弱勢群體”、“家政服務”、“保潔員”等一些粉飾性名詞也相繼出現(xiàn)。這反映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交往的增多,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觀念上的差異也在逐步縮小。
委婉語是人們在社交中為謀求理想的交際效果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適當?shù)恼Z言表達形式,從它一產生起就緊密地和社會文化聯(lián)系在一起。委婉語在社會生活中的使用范圍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逐漸廣泛。通過它的使用,可以避免語言過于直白,而給對方造成傷害,或給人留下唐突的印象。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只有充分注重中西方委婉語的差異,了解對方的文化背景,才能對對方的信息進行準確地解析與判斷,避免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因此,應該在了解彼此文化的前提下,正確理解、把握委婉語在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中的運用和含義,動態(tài)把握并有效地運用委婉語,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委婉語在跨文化交際中良好的作用,減少交際中的失誤,提升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效果,順利成功地達到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但委婉語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適用的。當我們需要明確地表明態(tài)度時,則不可使用委婉語。因此,我們應該對委婉語進行細心地研究,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并學會恰如其分地使用它們。
[1]姜風華.從委婉語看中西文化差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379.
[5]葛校琴.英漢語言禁忌的深層文化映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
[6]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43-45.
[7]譚文芬.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3):93-95.
[8]趙文蘭.從委婉語透視中美兩種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11-113.
[9]Judith S.Neaman&Caro1e G.Si1ver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EXPANDED&REVISE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