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茜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湖北武漢430073)
旗袍,泛指旗人之袍。清初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后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標志著新式旗袍的誕生。30年代是旗袍燦爛的頂峰,這一時期的旗袍在制作上受到歐美服裝造型和制衣技術的影響,進入了立體造型時代,旗袍的衣身有了前后片之分,用肩縫連綴,衣片上出現(xiàn)了省道,使衣服更適合人體。30年代形成的旗袍款式走向了經(jīng)典,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40年代是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xù);50年代的旗袍增添了健康自然氣息,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審美標準且更實用。
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旗袍又以嶄新的面貌再度出現(xiàn):從國際時裝舞臺的時尚元素到服務行業(yè)禮服再到大眾女性的服飾,生活裝旗袍越來越多地占據(jù)人們的視野,為了使旗袍能夠更好地融入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在保持旗袍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再次改良,推出使其適應現(xiàn)代女性的生活特點的生活裝旗袍。
與活躍在國際舞臺的高級定制旗袍不同,生活裝旗袍的款式結構更注重人體舒適性,款式簡潔大方,剪裁合體。生活裝旗袍裙長一般不過膝,衣片上加入胸省和腰省,在生活裝旗袍三圍放松量上,東華大學的石蕊的《生活裝旗袍三維松量的研究及紙樣優(yōu)化》一文根據(jù)實驗得出,生活裝旗袍的出肩部的放松量控制在0-1cm,胸圍總體放松量為7cm,腰圍活動松量最小為7cm,臀圍總體松量為5cm。這一研究促進了我們對生活裝旗袍松量的認識和理解。為了使旗袍更合體,生活裝旗袍會在后中線開縫收入一定的省量,隱形拉鏈一般設在是后中線和側縫。領子多為小立領,領高做相應高低變化,也有向休閑方向設計的旗袍的領部設計為無領,在領部裝飾盤扣。生活裝旗袍的袖子多為無袖和短袖,短袖袖長15cm左右。裙擺豐富的變化是生活裝旗袍在款式上的一個重要特點,裙擺趨于向下收攏的旗袍會開衩,開衩部位不一,可以是左右兩邊的側縫,也可以是前面一片的任何部位,開衩一般到大腿中部,方便行走。裙擺是荷葉形或A字形的一般不開衩。
色彩豐富多樣是生活裝旗袍的一大特點,色彩絢麗多姿,一件旗袍上可以有5種以上的顏色,也可以只有一種顏色。根據(jù)消費人群年齡的差異,中老年人的生活裝旗袍多為黑色、紅色、深綠色等較為沉穩(wěn)莊重的顏色。在這種沉穩(wěn)顏色的大背景下再有其他不同顏色的花紋與之相配。年輕的女子則穿著較為素雅、清淡的顏色,如白色、粉紅色、淺藍色等等。不同顏色相間的格子面料旗袍在生活裝旗袍中運用廣泛,以及旗袍衣身只用一種顏色,只在裙擺部位裝飾有另外一種顏色的花紋圖案的旗袍,在顏色構成上,簡單的配色風格給人簡單素雅樸實的感覺。
生活裝旗袍的面料豐富多樣,一般情況下是梭織面料,因梭織面料塑形效果更好。旗袍面料一般選用提花面料或印花面料,面料選用粘纖面料、蕾絲、棉布、絲綢等。市場上的生活裝旗袍很多會選用粘纖面料,也就是人造再生纖維,與棉的性能差不多,但粘纖的含濕率最符合人體皮膚的生理要求,具有光滑涼爽、透氣、抗靜電、顏色絢麗等特性,而且價格比棉便宜很多,這對生活裝旗袍的市場推廣有重要意義。另外,今年來出現(xiàn)的很多以民族風為特色的專賣店里面不少服裝都加入了旗袍這一元素,他們將旗袍風格設計得更加休閑化,在此基礎上選用的旗袍面料有針織面料,用針織面料制作的生活裝旗袍沒有胸省和腰省,因為針織面料的特性,不開省也可以將女性的曲線美展示出來,而且這類生活裝旗袍穿著舒適隨意,加上一些蕾絲等其他面料的拼接,豐富了生活裝旗袍的風格變化。從這一點上看,也是生活裝旗袍在面料上的創(chuàng)新。
生活裝旗袍上的圖案多以花卉圖案為主,常見的有菊花、牡丹花、梅花等等,花卉圖案或是以印花或提花方式布滿整件旗袍,或是裝飾在下擺部位向上延伸,表現(xiàn)出一種向上生長的狀態(tài),或是裝飾在胸口、腰部等位置。以花卉圖案為主題的表達方式在我們服裝中很常見,每種花都有其獨特的寓意,以梅花為例,梅花是中國傳統(tǒng)名花,有白、紅、粉等多種顏色,代表著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將梅花運用到生活裝旗袍中,不僅在色彩上是清新脫俗,更是表達了一種美好的祝福,使旗袍更加美麗優(yōu)雅,富有內涵。
旗袍的美經(jīng)久不衰。隨著信息時代、電子時代的快速發(fā)展,旗袍將與新時代共同呼吸,生活裝旗袍以其獨特的身姿融入日新月異的服裝世界中。隨著旗袍文化的推廣,旗袍將越來越廣地融入人們的生活,生活裝旗袍必將有著廣闊的市場。在當今社會,生活裝旗袍也會吸取時代文化的精華,得以長期生存下來,并在全世界得以弘揚和發(fā)展。
[1] 石蕊.生活裝旗袍三圍松量的研究及紙樣優(yōu)化[D].東華大學,2011.
[2] 范康寧.淺析旗袍的發(fā)展與演變[J].美術大觀,2010;(10).
[3] 王姝畫.論旗袍款式的演變與發(fā)展[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03).
[4] 江南,談雅麗.旗袍[M].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1-5.
[5] 鄭嶸,張浩.旗袍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設計[M].中國紡織工業(yè)出版社,2000:2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