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 穎
鄭毓信認為:問題是數(shù)學思維的核心,問題提出對于數(shù)學發(fā)展有著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回放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很多教師只注重了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卻忽視了問題的提出。如何實現(xiàn)從“問題解決”到“問題提出”的轉(zhuǎn)變呢,筆者有一些思考與大家交流分享。
很多孩子不是不會“提問題”,而是不敢“提問題”,原因有二:(一)師道尊嚴的思想在很多教師心中根深蒂固,課堂上“唯師獨尊”的現(xiàn)象很常見,有的教師身體蹲下來,“心”沒有蹲下來;(二)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因此生活環(huán)境和語言環(huán)境以及個性特征也不盡相同。有的學生膽小、害羞,并且一些學生從小用方言說話,給學習規(guī)范化的語言及語言表達造成了障礙?!岸紫聛怼?,我們才能和孩子平等對話;“蹲下來”,才能用孩子的視野看世界;“蹲下來”,才能把自己變成孩子。要想引導孩子從“解決問題”走向“提出問題”,我們就要蹲下來,讓自己也變成孩子?!岸紫聛砀⒆诱f話”,蹲下來是形式,孩子是對象,說話是行動。前提是要說話,孩子的視角跟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的認知也跟成人不一樣,所以這種溝通,可能有點繁瑣。平時用一句話能夠表達清楚的,可能跟孩子就要用幾句話。因此,跟孩子溝通不要怕多說話。我們蹲下來了,就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寬松、安全的氛圍,這樣的課堂就真的和諧、民主了,孩子們思維就活了,就能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提出問題,為孩子們提出新的問題、學會數(shù)學思維奠定了基礎。
回顧我們的課堂,有很多教師為了既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偏離主題,普遍采取“師問學答”的教學方法。為此很多教師在上課前,尤其是公開課前,仔細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當然還預先寫好了答案。課上教師只要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方案,就能一步步將學生“請”入早已設好的“圈套”之中。上課時,學生能完美回答教師的所有問題。這樣的課堂表面看上去體現(xiàn)了自主,重難點突出,又有層次性,并且學生能準確、精彩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但實際上只是換了一種“灌”的方式——提問。整個課堂依然是一個以教師為中心的被動接受的教學過程,學生是在教師的驅(qū)動下才去思考回答問題的。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確不會問問題,而且沒有權(quán)利問問題,沒有機會問問題,因為他們沒有“越雷池一步”的機會。我們的課堂要想從“解決問題”走向“提出問題”,教師首先要舍得從“問壇”上退下來,解開那條拴住學生的繩索,改變“生從師問”的學習模式,還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空間、有機會去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提出新的問題。
在有的課堂上,教師非常民主,把課堂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探究,讓學生走上講臺,乃至出現(xiàn)了課堂上學生亂說老師不敢說,小組討論亂了老師不敢說,答案錯了不敢批評,眼睜睜地看著學生偏離知識點,眼睜睜地看著學生吵來吵去、越跑越遠也不肯上前拉一把的狀況。教師“蹲下來”了,“退下來”了,并不是說教師就變成了“奴隸”,不能說話,不能問問題,只能趴在地上“匍匐前行”?!稊?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數(shù)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教師,我們需要“蹲下來”走進學生的心靈,需要“退下來”還給學生空間,但我們也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就像劉歡所唱的那樣“該出手時就出手”。有時學生的經(jīng)驗和知識是零亂的,對一個新知的理解是表面的、不深入的,教師要在學生解決問題后,抓住契機,及時引導和激發(fā),才能讓學生的眼界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活躍,從而提出有價值的新問題,實現(xiàn)從“解決問題”到“提出問題”的跨越。
要讓我們的學生從“解決問題”到“提出問題”,不是要求我們專門地進行“提問策略”的教學,而是應當將其滲透到日常的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問與反思的良好習慣,即由純粹被動回答教師關(guān)于“為什么”的問題轉(zhuǎn)變成經(jīng)常地向自己提出“為什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