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嬌,李秋宇
(云南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xué)之父,他的作品幽默感十足,卻也深刻反映人生百態(tài),令人深省。短篇小說在中國廣受歡迎。《他是活著還是死了》講述的是以著名的繪畫大師米勒年輕時成名的故事。米勒年輕時候和其他三個志同道合的青年畫家一起生活、畫畫,但是因為窮困潦倒,他們不得已想出以一人假死的主意擺脫貧困。他們抓住有才華畫家一般在死后作品才會得到世人贊譽這樣一條普遍的規(guī)律,成功實施了他們的計劃。米勒假死并“死”后在其他三人的宣傳下成名,從此過著富裕但是陰郁的隱姓埋名的生活。國內(nèi)外對馬克吐溫的評論并不少,視角也多種多樣,但是對于《他是活著還是死了》卻并沒有多少評說。馬克吐溫在該篇小說中明確以一只死去的小鳥警示人們,不管對于藝術(shù)家還是生活的人和事物,我們不應(yīng)該在存在時無視,而等到失去的時候再來珍惜。但是馬克吐溫的智慧并非只在于表面的故事意義本身,米勒活著的時候,面對著的是人生的困境,“死”了之后,依舊仍在困境之中。那么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從拉康的鏡像理論去解析米勒生命的困境,馬克吐溫在故事背后所傳達的的人生智慧以及對社會的深層解讀更加清晰了。
“我寫作短篇小說時從來不兒戲,而我寫成的短篇小說卻是雀躍的。因為在我的這一代人中,我是該死的聰慧,而也是非常非常的深思的?!保?]馬克吐溫這樣評價自己的短篇小說。在小說中,年輕畫家們面對的第一生命困境,是選擇生還是死?如果選擇生,那么必定要假裝死去,用自己的畫炒作,從此以后,消失在人們的公眾視線中,獨自茍活著。而選擇死,便是活活餓死,又或者,是在藝術(shù)領(lǐng)域沒有任何的名望而郁郁而死。在一開始,幾位年輕的作家相遇時,他們是那么快活,因為年輕與對藝術(shù)的熱愛,“那股快活勁兒簡直就像那股指著勁頭一樣熱切?!保?]他們四個人成為了“忠實可靠、相互疼愛。永不分離的朋友?!保?]可是貧困卻把他們逼上了絕路,作品堆積成山,而整個村子已經(jīng)不愿意再給他們賒一分錢的賬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境況變得越來越糟糕。甚至連談?wù)摰骄硇牟耍肌昂喼苯形抑绷骺谒?。生活是多么的諷刺。他們的畫作極具藝術(shù)造詣,但是卻無法以此為生計。
拉康的指出,鏡像理論中自我是依賴于他者的。孩子成熟并走進社會,他者的形象會加入社會以及語言的框架,并形成孩子的形象。[3]作為一名藝術(shù)家,成名并非是一種虛榮,也并非是為了獲取財富。一名藝術(shù)家想要被社會所關(guān)注,那意味著自己的畫作得到社會的認可,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在這樣生存不下去,只有餓死的情況下。其中一名年輕的畫家卡爾提出了走出困境的提議,那就是一人隱姓埋名消失在世人的視線中,而其他人宣傳那個人的死訊以及畫作,那么他們一定會“發(fā)財”的,因為他總結(jié)出了這是人類社會的一項事實?!懊總€無名的、被世人所輕視的藝術(shù)家在他死后總會被人賞識,而且一定要等他死后才行,那時他的畫作也就身價百倍了?!鄙飳ν庠谟谧陨淼男蜗竽芤砸环N類似想象的形式加以占有[4]。在已經(jīng)被貧困逼到走投無路的境地時,他們欣喜的接受了這個計劃,并且開始忙活了起來。這個時候,生命的意義便是繼續(xù)活下去。那么活下去之后,又可以得到什么。
處于鏡像階段的自我,它的任務(wù)就是保持一種完整、一致的虛假外表[4]。計劃開始展開了,米勒是抽中要“死去”的人,其余三個人都開始紛紛為宣傳做準備,而米勒開始大量的作畫。一些作品似乎在表面上與社會的主題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故事卻真實的反應(yīng)了社會現(xiàn)實和社會的實質(zhì)[5]。他們?nèi)绾巫屢粋€毫無名氣的小畫家,變成一個身價百倍的大畫家呢?馬克吐溫描繪的第一個計劃中發(fā)生的事件是一名別墅的主人,史密斯在他面前取出米勒的作品,并且以米勒是一位無人不知的名畫家的語氣和別墅主人展開了對話。當別墅主人并不知道米勒的名望時,“他好像犯了什么罪似的,顯得局促不安,緘默不語?!保?]可是最后他馬上又作出反應(yīng)說“怎么會認不出來!嗨,的確是米勒的嘛?!保?]為什么這名別墅主人會如此簡單便落入史密斯的陷阱?作為一名有錢人,對藝術(shù)的追逐和收藏被視為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氖虑?,而這樣的社會風(fēng)氣讓史密斯輕松把畫買了“八百法郎”。而起初這幅畫差點被米勒換了一個豬排。而自此之后他每天只賣米勒的一副畫,賣了之后還告訴買主,他十分的不應(yīng)該賣掉畫作,并且米勒很快就死了。所有的買主都又希望借助這些畫作提高自己的名望,因為不惜重金一次一次的上了史密斯的當。
通過和各地的報刊記者造勢,他們順利的米勒的消息散布了出去,“差不多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美國和世界各地”[2]也都報道過米勒的消息了??栠€將《晚鐘》賣了兩千兩百法郎。一切就緒,他們安排了十天后的葬禮。葬禮是盛況空前的,“轟動了全球,新舊世界的知名人士均前來參加,大家都表示哀悼?!本瓦@樣,所有的計劃都成功,那么這些人為什么都成功的遭騙了呢?根據(jù)拉康的鏡像理論,人進入社會之后,并以社會為鏡子,想要努力使得自己成為鏡子中的樣子,也就是說社會的認可和評判讓他們按照那個樣子塑造自我。即使大家都不知道米勒這樣一個人,但是他們的計劃使得大家都被別人誤以為自己應(yīng)該是知道米勒的。那么面對這樣一個知名度極高的畫家,誰會說出自己是不認識的惹他人恥笑呢。
故事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對于眾人來說,或許便是人生之中一曲小小的插曲。米勒的余生便只能隱姓埋名的度過。米勒成為了富人,其余的三位畫家也過得十分富足。米勒生活的地方可以享受到“燦爛的陽光,清新的空氣和耀眼的、蔚藍色的大海?!笨墒沁@里卻不常見“闊綽的富人”。故事的開始就已經(jīng)告訴我們故事的結(jié)尾。自從成功成名以后,雖然米勒獲取了名望和財富,但是不得不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獨自生活在這孤獨的島嶼之中。偶爾會有朋友來探訪,但是這些都不足以慰藉心中的痛苦和傷悲。成為富翁的“去世”畫家雖然實現(xiàn)了發(fā)財夢,可他的內(nèi)心世界和時下的社會價值觀不斷沖突,造成了終生的心里不平衡——當一個人連生死的選擇都有他人決定時,他已無法證明自己真正的存在,更無法思考存在的價值了,只能在孤獨憂郁中耗盡自己的一生[6]。
社會中每一個存活的人,都是以社會為其一面鏡子,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生存目標,都在以這社會為鏡子的對象身上也就是期望的自我中想要得以實現(xiàn)。米勒之“死”,雖然他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但是并再也不被人知曉。即使是“名畫家米勒”這樣的名聲也不是屬于他的,是屬于那個已經(jīng)死去的米勒,被埋葬于棺木之中。對于活著的米勒來說,他的人生的鏡子已經(jīng)被打碎了,沒有了參照,沒有了人生目標和期許,他的生命變得完全沒有任何意義。而這個時候,他活著,也卻也已經(jīng)死了。成名后的米勒,已經(jīng)擁有巨大的財富,這些都是當時犧牲了自己在公眾面前的曝光而換來的,現(xiàn)如今,他也別無選擇,即無法回到過去,也無法走出困境。因為期滿世人才換來了現(xiàn)在的生活,如果揭穿真相,那么自己和名譽和三位朋友的生活將全部毀滅。繼續(xù)活著,卻又生不如死,卻又不能一死了之了結(jié)一切,因為一切都是付出了那么多的代價才得以換來的。生命的意義,再也無從把握。
馬克吐溫的作品對資本主義時期的弊病進行了深刻的反應(yīng),他的幽默諷刺讓讀者在讀完故事之后都驚嘆于他的智慧,也嚴肅認真的思考其所隱含的意義。他創(chuàng)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米勒“影射了一類人”[6],其他的人物又何嘗不是。在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鏡子下,每一個人都有著自我的病態(tài)形象。似乎一切人都與成名有關(guān),卻又沒有人真正從中獲取到了幸福與快樂。根據(jù)拉康的鏡像理論,我們從社會中塑造自我,而我們的自我的追逐,卻是沒有止境的,因為缺失,所以一直要變成更完整的自我。那么這樣的尋求最終會有結(jié)果么?而生命的意義是否可以再尋求中實現(xiàn)呢?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1]Messent,Peter B.The short Works of Mark Twain:A Critical Study[M].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1.
[2]Mark Twain.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hanghai Sanxian Press.2010.
[3]Webster,Richard.The cult of Lacan:Freud,Lacan and the mirror stage[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4]黃然譯.拉康[M].北京:文藝出版社,2003.
[5]許汝祉.《他是活著還是死了》讀后[J].譯林,1980,(1):35-37.Mark Twain.A Collection of Mark Twain’s Short Stories[M].Shanghai:Shanghai Sanxian Press.2010.
[6]何昌邑,區(qū)林.論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J].云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J].2005,(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