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旺華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Lerner于1965年提出,他認為人們需要相信這個世界是公正的信念就是公正世界信念。這一概念的產(chǎn)生主要基于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傾向于將一個人的成績和個人價值聯(lián)系起來的現(xiàn)象。Lerner(1965)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盡管觀察者會對一兩個候選學生有所偏愛,但是他們還是傾向于將學生的成績和其命運聯(lián)系起來,即認為獲得獎勵的學生一定更努力。
基于實驗結(jié)果及生活中類似現(xiàn)象,Lerner和Miller(1978)等人提出了公正世界假設,簡單表述為:個體需要去相信,他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人們總能得到他們應得的世界。這種信念使人們認為他們所生活在的物質(zhì)和社會環(huán)境是穩(wěn)定的。如果沒有這一信念的支撐,個體很難投入對長期目標的追求之中,甚至無法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社會規(guī)范。
問卷法是用來探討公正世界信念的個體差異及與其它變量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常用方法,最早是由Rubin和Peplau編制的一維公正世界量表(Just World Scale),該量表應用廣泛,但后續(xù)研究發(fā)現(xiàn)其結(jié)構效度和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較差。Harper(1990)等人抽取了支持公正世界、反對公正世界和憤世嫉俗的公正世界三個維度,Caputi(1994)等人則抽取了不公正、公正、基于權威的應得、個人應得和其他導向的應得五個維度,Lea(1992)等人則得出了三個維度的結(jié)果。
目前,研究者通常認為公正世界信念是一個多維概念,但對其包含哪些維度則沒有達成共識。主要的觀點包括將公正世界信念分為內(nèi)在公正和終極公正(Maes&Schmitt,1999),對公正世界的希望和對推行公正世界的自我效能感(Mohiyeddini&Montada,1998),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Lipkus,Dalbert,&Siegler,1996)三種。
將公正世界信念按公正所指向的對象分為指向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和指向他人的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這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劃分方法。由于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把公正信念區(qū)分到指向個人和指向他人時,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更加明確,因此,Lipkus(1996)等人編制了首個區(qū)分指向個人和指向他人這兩個維度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指向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往往要高于指向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Begue,2002;Begue&Bastounis,2003)。指向個人的公正世界信念能很好的預測個體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同時和樂意幫助別人呈正相關。指向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則和嚴厲的社會態(tài)度呈正相關,和助人行為呈負相關(Begue等,2008)。
Hafer等人(2005)總結(jié)了1980年后相關的66個研究,得出了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一般實驗范式。
Hafer總結(jié)了公正世界信念實驗研究的一般特征:第一,多數(shù)研究關注第三方觀察者的態(tài)度,對被試自己命運的研究較少;其次,多數(shù)研究關注的是對受害者的反應,對不公正事件中受益者的研究較少;第三,多研究某些類型的受害者,如受性侵犯者、艾滋病患者等;再次,因變量多數(shù)與貶低受害者這一現(xiàn)象有關,與幫助受害者聯(lián)系少;最后,多數(shù)實驗是用已有知識解釋不同類型的目標,而非用來檢驗基本理論議題。
Hafer還發(fā)現(xiàn),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操作總體上可以歸為三類:一是給被試呈現(xiàn)一特定事件,然后調(diào)節(jié)假設能增強或減弱威脅公正世界信念的變量,主要研究被試維護公正世界信念的動機;二是給被試呈現(xiàn)一個體現(xiàn)公正世界信念受威脅的特定事件,然后調(diào)節(jié)維護公正世界信念的行為的代價或行為的有效性,主要用于研究維護公正世界信念的策略;三是給被試呈現(xiàn)一個模棱兩可的情境,然后調(diào)節(jié)某一個刺激的效價或強度,主要來研究被試的公正世界信念的圖式。
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從已有研究來看,公正世界信念的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
1.公正世界信念的適應作用。公正世界信念是促使個體致力于長遠目標追求和遵循社會規(guī)范的動機,因此,對于個體適應復雜的物理和社會環(huán)境有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公正世界信念的支持,人們的行為與結(jié)果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就會缺少對這個世界的控制感。
早期對公正世界信念作用的理解主要是從適應角度出發(fā)的。Lerner(1978)強調(diào)了人們需要公正世界信念來維持個人契約,個人契約就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的,認為通過放棄滿足自己的即時需要而繼續(xù)努力工作,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其長期目標。Hafer(2000)進一步闡釋了這種作用,他認為公正世界信念能讓人致力于對長遠目標的追求并因此去遵循社會規(guī)范,他的實驗也證實了這一觀點,對長遠利益關注更多的被試,有更強烈的維護公正世界信念的傾向。
2.公正世界信念能促進心理健康。由于公正世界信念具有適應作用,它鼓勵人們以有意義的方式去解釋世界,增加了個體對命運的控制感,因此對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
Dalbert(1999)認為公正世界信念能幫助人們產(chǎn)生幸福感,尤其是在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時。她的一系列研究都證實了這一假設。Dalbert(1999)采用問卷法,以積極消極情緒、情緒水平、生活滿意度和自尊為心理健康的指標,來研究其與指向個人與指向他人的公正世界信念的不同關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個體公正世界信念越強,就會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并且其情緒水平、自尊以及生活滿意度更高。Dalbert(1999)采用實驗法也得到了這樣的結(jié)論。另外,Dalbert(2005)等人對德國中學生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個人公正世界信念越強的學生在學校適應的越好,成績更好,同時認為成績及教師都是公正的。其他研究者也證實了這一作用。如Lipkus和Bissonnette(1996)發(fā)現(xiàn),公正世界信念對婚姻中自身適應和配偶適應都存在正相關。Otto和Boos(2006)針對水災民眾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公正世界信念得分高的個體有更少的抑郁、焦慮和悲傷。Lucas等人(2008)也發(fā)現(xiàn)了程序公正世界信念與被試體驗到的壓力呈負相關。
3.公正世界信念對受害者效應產(chǎn)生影響。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始于對受害者效應的研究,并且,受害者效應也是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熱點。最初發(fā)現(xiàn),公正世界信念會導致人們對受害者的責備。根據(jù)Lerner的理論,無辜受害者的存在與世界是公正的這一信念不符,威脅了人們的公正世界信念。為了維護自己的公正世界信念,人們會采用一些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責備、貶低和補償受害者都是人們常使用的策略。其中,補償是一種理性的策略,這種策略首先承認了不公平的存在,然后通過重建公平來維護個體的公正世界信念。
受害者是否應該為自己的受害負責,也會影響人們使用的策略。Lerner(1978)曾用公正世界信念的理論解釋了公正世界信念水平高的人貶低受害者的幾個必要條件。首先,受害者的損失并不是因為受害者自身的行為所造成的,也就是受害者是無辜的。當受害者是無辜時,人們的公正世界信念才會受到威脅,因此會貶低受害者的價值來維護公正世界信念。其次,當受害者很有吸引力或者地位很高時,人們傾向于認為他們的行為有錯而不是貶低他們的性格。再次,當人們被要求想象自己處于與受害者相似的情景時,人們會產(chǎn)生移情,因此傾向于歸因于外在環(huán)境而不是貶低受害者。
受害者的可識別性也是影響公正世界信念與受害者效應關系重要因素。Small(200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更愿意補償一個確定的受害者而不是某一個不確定的受害者。Kogut等人(2005)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可識別性只能針對個人而非團體。他們發(fā)現(xiàn)人們會給一個可識別的受害者更多的幫助,而不會給予一組可識別的受害者更多的幫助。Tehila(2011)發(fā)現(xiàn),受害者的可識別性會增加一般公正世界信念水平高的個體對受害者的負面感知,同時減少他們的助人行為。
1.關于公正世界信念的跨文化研究和測量工具的發(fā)展。已有研究對公正世界信念究竟是由哪些維度組成并未達到共識。不同的研究多選取一種分類標準應用于自己的研究中,而缺少對不同分類的比較研究。同時,多數(shù)研究均是基于西方的被試,在中國的被試中是否存在相似的分類也還需要慎重考慮和實驗支持。杜建政、祝振兵和李興琨在編制中國的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時就發(fā)現(xiàn),中國大學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可分為終極公正、內(nèi)在公正和內(nèi)在不公正三個維度。他們認為內(nèi)在公正與內(nèi)在不公正維度的同時存在和中國文化所強調(diào)的“差序格局”思想有一定關系?!安钚蚋窬帧笔谷藗冏鳛樾袆诱邥r認為世界是公正的,而作為旁觀者時又認為世界是不公正的,這和Lipkus和Dalbert認為個體對自己世界的公正性與對他人世界的公正性是有所不同的看法一致。因此,加強公正世界信念的跨文化研究、進行量表編制等將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關于公正世界信念和幫助受害人行為的研究。幫助受害人行為是人們所期待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中華民族文化所積極提倡的良好道德行為,也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的有效途徑,研究公正世界信念與個體幫助受害人行為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已有相關研究還非常有限,今后可以對兩者的關系進行深一層的探討,對影響兩者關系的因素進行挖掘,通過更多的實踐研究一方面豐富公正世界信念的相關理論,一方面對提高個體親社會行為水平提供參考。
[1]杜建政,祝振兵,李興琨.大學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3):239-241
[2]Hafer,C.L.,Bègue,L.,Choma,B.L.,&Dempsey,J.L.(2005).Belief in a just world and commitment to long-term deserved outcomes.Social Justice Research,18(4),429-444
[3]Bègue,M.C.,Cochet,J.,Cury,C.,Suremain,F(xiàn).D.(2008).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e Bidimensional Just World Belief.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21(1),47-56
[4]Tehila,K.(2011).Someone to blame:When identifying a victim decreases help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4),748-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