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芳
(晉中學院 外國語學院,山西 榆次 030600)
在大學英語中必須加強翻譯教學,我們可以以字典為工具在翻譯中精益求精地提升翻譯的準確度,通過對比英語和漢語還能進一步加深對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認識,通過文化交流促進翻譯教學的發(fā)展,以更加專業(yè)的角度即翻譯教學的角度去研究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翻譯。
其一,翻譯有助于生詞的記憶。在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生詞或一詞多義等難以理解的地方。翻譯的時候,如果僅僅依靠單詞表列出的漢語翻譯是不能良好地傳達原意的。這時我們就開始認真思考該詞的原本含義以及在上下文中的意思。這樣就促使我們對該詞有進一步的探討和學習。在《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第七單元Section A 的課文第一段有這樣的句子:“If you often feel angry and overwhelmed,like…”,其中“overwhelm”是生詞,有的人對他的概念是模糊的,這時就需要澄清;有的人第一次見到它,也需要知道它的確切含義。單詞表給出的意思是“不知所措”,譯文給出的是“身心疲乏”,究竟哪種更準確?經(jīng)過查字典,得知它的本意是“weigh down,submerge”,所以“身心疲乏”更接近原意。所以翻譯就是選擇,在選擇的同時我們會更進一步體會它的深層含義,從而更好地學習、掌握它。
其二,查字典有助于熟詞生義的學習。一個一詞多義的例子是翻譯“crazy heart rhythm”中的“crazy”。如果按它的第一個意思,翻譯成“瘋狂的”是解釋不通的,但如果查字典后就找到了“made up of irregularly shaped pieces fitted together”,如“crazy paving”(不規(guī)則的石塊拼成的人行道)。“crazy heart rhythm”就翻譯成“心律不齊”。這樣我們對該詞的理解就多了一層。
其一,與漢語句子相比,英語句子更簡潔、嚴謹。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漢語句子是“竹形”結(jié)構(gòu),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簡單明了,是單向發(fā)展的;而英語是“樹形”結(jié)構(gòu),一整句之內(nèi)總是會出現(xiàn)分叉。漢語讓我們看到了句子之間簡單的或轉(zhuǎn)折或并列的邏輯關系;翻譯成英語卻讓我們適應并習慣句子內(nèi)部那種縝密而復雜的邏輯層次關系。在第二冊《新視野英語》第165 頁的句子翻譯練習中的一個例子足以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這一點。漢譯英:那個學生的成績差,但老師給他布置了更多的作業(yè),而不是減少作業(yè)量。習慣于漢語句式的學生都可能會譯成“that student has bad grades,but instead of cutting down the homework the teacher assigns him more”。這樣的譯文是順著漢語的思維來翻譯的,存在許多的問題:主語“the teacher”應該直接置于“but”后,這樣前后句子就平衡了;英文中這種轉(zhuǎn)折的邏輯關系詞不像漢語那樣它只用一個就夠了,所以更標準的翻譯是“the teacher gives more homework to the student who has bad grades instead of cutting it down”。英文沒有連接詞“but”,但漢語有“但”。漢語用了29個字,而英語用了17個單詞??梢姡械木渥佑⒄Z比漢語更簡潔。
其二,英語重主語,漢語重意義;英語主語位置靠前,漢語依照表意的重要安排詞的位置。英語的主語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一個句子中主語直接管轄后面的謂語及補語、伴隨狀語。插入成分往往是在主語之后,如“你認為什么最重要”譯成英文是“What do you think is most important”,同時也解釋了英語同位語大量出現(xiàn)在主語之后的結(jié)構(gòu)。另外,如果插入的成分是作賓語的短語,那么它只能放在賓語的位置上。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不地道的英語。如翻譯“在會上,除了其他事情,他們還討論了目前的經(jīng)濟形勢”。大部分學生會不假思索地按漢語順序翻譯成“At the meeting,among other things,they discussed the present economic situation”,這樣的翻譯不如“At the meeting they discussed,among other things,the present economic situation”恰當。
其三,英語和漢語差異的其他表現(xiàn)。趙丹認為:首先,英語句子中主、謂、賓的詞序基本上一致,但同漢語相比,英語詞序倒置現(xiàn)象較多。如“What a beautiful building it is!”(多么漂亮的建筑啊!)其次,英語多用連詞、介詞來表示詞、詞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漢語很少用。例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譯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城鄉(xiāng)差別”的譯文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還有,英語忌重復,為避免重復常用代詞、省略和變換的表達方式,而漢語習慣用重復表強調(diào)。例如“我們必須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譯成“We must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英語中省略了一個“problems”以避免重復。另外,漢語常用無主句,而譯成英語時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例如“一般地說,通過增加供給或減少需求可以降低物價”譯為“Generally speaking,the price can be brought down by increasing supply or decreasing demand”。類似的還有英語重語法,漢語重語義;英語有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且有時態(tài)、語態(tài)的變化,漢語動詞可連用且無時態(tài)變化;英語謂語必須在人稱、數(shù)上與主語一致,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較松弛。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要求句子成分齊全,而漢語是邏輯語言,寫句子“意盡為界”,句子的信息量沒有語法形式上的限制,彈性大。所以教師如果能抓住英、漢語的這些特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學生就可以避免母語的負面影響,從而增強對英語的敏感度。
日常用語和活動的翻譯給了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將做飯等日常的活動用英語表達出來,會直接拉進英語與學生的距離。如“she was cubing garlic and slicing cabbage into small pieces and chatting at the same time about Auntie Suyuan”(她將大蒜切成小方塊,把卷心菜切成小片,同時閑聊著有關素媛阿姨的事)。切菜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事情了,英語卻離我們非常遙遠,將兩者聯(lián)系起來時我們對這些詞匯和句子會倍感親切。這段話的作者是華裔美國人,所描寫的是中國人在美國的生活,所以讀起來非常熟悉。
從非常專業(yè)的翻譯角度去研究大學英語教學對于提升教師的翻譯水平和理論知識水平尤為重要,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建議在教學、教材中增加相應的理論和練習,做到講練結(jié)合,讓理論知識能被應用到實際練習中。
[1]羅選民.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2002(4).
[2]李忠華.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9).
[3]趙丹.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策略[J].教育經(jīng)濟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