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仙
(廣州大學 人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一
在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吳摩西與老詹和老詹的教堂圖的關系是值得尋味的關系,應是這部小說里亮點中的亮點。劉震云是一個非常堅實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說,“對于我來講的話,真正創(chuàng)作的這種源泉是生活,生活中那些特別不同的東西,是我們村,我舅舅,我表哥,我舅媽,表嫂,我覺得是這些人。一個特別突出的特點,他們首先是生活在細節(jié)里面。在這個細節(jié)里面,利用細節(jié)跟這個世界對話。而不是用整體,用系統(tǒng)來跟這個世界對話?!盵1]我想,用細節(jié)而不是用整體、系統(tǒng)來和世界對話,這也是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所向披靡之處。在這部小說里,我們可看到作家透徹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描寫生活的能力,也許在一地雞毛的現(xiàn)實之外,我們更愿看到劉震云的超越于生活之外的思考,這個思考對于劉震云的小說非常重要。在這部小說里,我們可看到劉震云的一次非常努力的嘗試。劉震云在一次和李敬澤的對話中說:“我們覺得曹雪芹也是很了不得的,大家知道他寫的是日常的生活,但是他的開篇絕對不是從日常的生活說起的,是一個石頭和一棵草,草要干了,石頭從這過,說閑著不是閑著,給它澆水,一澆水它活了,這個草說這輩子報答不了你了,下輩子用眼淚來報答你。我覺得能深入到這種程度的作家,他的胸襟一定是廣闊的和非凡的?!盵2]《紅樓夢》之所以偉大,不在于家長里短、官場商場的面面俱到,而在于作者寫了絳珠草還淚的故事,又講了僧人、道人、鬼、夢等,如果沒有這些線索、插曲,《紅樓夢》最多不過就是《金瓶梅》、《海上花列傳》等類小說。所以,當我看到老詹出現(xiàn)時,我有些驚喜,我想這篇小說有些特別的思想要進來了,我有些什么可寫了。在小說中所有人物的順其自然之外,老詹是最不順其自然的一個。特別是他一輩子只發(fā)展了八個教徒,就像是寓言。最耐人尋味的是老詹的教堂圖背面的題字:“惡魔的私語”,老詹生前沒表現(xiàn)出對人對物的任何憤慨,何以要在一張教堂圖上留下憤怒和痛楚之語?是不滿意這蕓蕓眾生中的很多人不信天主教?還是因為自己對延津或者這世上很多人的失望?等到牛愛國看到這幅教堂圖時,后面不知是誰加上:“不殺人,我就放火。”作為一個講究寬容和愛的宗教,應只有對蕓蕓眾生的憐憫,而不是憤怒;心里應是一潭碧水的寧靜,而不是以殺人放火為心底的暗吼。這加上的一句話,很奇異地把憤怒、痛恨與愛、希望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吳摩西 (楊百順)像大多數(shù)的平常人一樣,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事:好事、感人事等,可吳摩西善良。還是在楊百順的時候,楊百順殺雞殺狗,看到雞狗流眼淚,他就不忍動刀子。別的屠夫看不到動物的眼淚,楊百順能看得到。他起初不忍,拿著刀在空中有些猶豫,刀落下去有些沒力量,反而讓動物死得痛苦,后來就干脆一刀下去了。慢慢地,楊百順的刀也下去得利索了。楊百順雖不懂這世上萬物都是要被吃的,連人也不例外。人活著要被細菌吃,人死了也要被細菌吃或者被狼啃、被鷹叼等。生物被吃進彼此身體,世間萬物已連在一起。但人畢竟有不忍之心,不忍看見眼淚,不忍看見哀傷,才使這吃中含著一點溫情、一點文明。
就在楊百順躺在麥秸垛里過寒夜時,他曾知道了一個是哪怕是路過的人的溫暖。也許他有種感覺,溫暖不一定來自家人、親人,也許這注定了他以后的背井離鄉(xiāng)。雖然他沒想過要背井離鄉(xiāng),但因在家鄉(xiāng)屢遭挫折,無處存身,只好到延津縣城謀生。以后即使遇到什么難處,家對于他已經像斷了,有家也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回了、不想回了。離開家鄉(xiāng)的人更想緊緊地牽拉上什么,這個什么就像說不清道不明的心里中的某一種靜靜的需要。楊百順已然像失去自我,雖然那個家鄉(xiāng)故土上的自我不一定是值得回憶的自己。他一生的名字改了幾次,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到吳摩西,到羅長禮,好像他就是那個沿街挑水的楊摩西,有名字沒名字不打緊,只要能把水缸挑滿,主人就滿意了。挑水從街的這頭到那頭,有烈日,有暴雨,肩上有擔子,有那么長的距離,此時,楊摩西的挑水有些像負重前行的圣經里的摩西了,原來在勞動中也可以產生出真理。楊摩西的善良,再加上每天不停地勞動,再加上他心里的一點微光,加起來也許就是作者要表現(xiàn)的人的一點美麗和希望。
因不理解而生誤解,還不如離開,不在那份誤解,而在那份失望。楊百順的父親讓楊百順一直有隔閡,不是因為掉了一只羊老楊就不讓他吃飯、不許他回家,而是老楊永遠也不理解自己的兒子為什么喜歡羅長禮的喊喪。雖然喊喪不一定比做豆腐更有意義,可楊百順喜歡那種氣勢。陳曉明教授曾在《喊喪、幸存與 “去—歷史化”——劉震云的 〈一句頂一萬句〉的敘事分析》一文中對 “喊喪”的意義作了很多闡釋,他說,“‘喊喪’在生與死,在場與不在,個人與共同體之間構成一種多元的奇妙關系。楊百順喜歡 ‘喊喪’,其實也是從這個行為中體會到面對死亡的生命超越可能性?!盵3]“為什么近期一些關于鄉(xiāng)土的敘事,總是要用 ‘喊喪’、‘哭喪’、‘墓地’這種哀悼死亡的活動?它無疑表達了這些作家們對鄉(xiāng)土的現(xiàn)代命運的一種態(tài)度,其批判與反思采取了一種悲觀的形式。鄉(xiāng)土不再具有浪漫主義的品性,毋寧說只是現(xiàn)代性的盡頭,一種不再有其他可能性的絕境?!盵4]我想,少年楊百順喜歡喊喪不是因為喊喪代表了與生命、死亡、歸途、絕境有關的事情,楊百順喜歡喊喪只是因為喊喪的那種氣勢,或者說喊喪比做豆腐好玩。楊百順珍存著老詹的教堂圖可說大有理由,我們可以理解為心靈的密約、心靈的潛在相通、傾向性、無形的吸引等。我們可以把楊百順喜歡喊喪看作一件偶然的事情,這種偶然并不是沒有任何意義,就像一個人的職業(yè)是什么,他就該做什么事。楊百順喜歡喊喪,就像一個人今天在路上撿到了一個包一本書一樣偶然,就像一個人是星期六去游泳而不是星期天去游泳一樣沒有任何形而上學的意義。在這篇小說中,我們不應給予楊百順的喜歡 “喊喪”更多的意義,雖然作家想賦予楊百順喜歡喊喪更多的意義,所以作家安排了楊百順后來改成羅長禮,這也是我覺得這雖然不是敗筆,也不是很高明的地方。此外,陳曉明教授把吳摩西的歸途最后簡化為 “還是一個喊喪的人”[5],有些把作者、讀者、吳摩西心里珍存的一點亮光置之不顧的感覺。
當楊百順的名字改成羅長禮時,作者沒有寫羅長禮后半生是在怎么生活的,只是始終不明白為什么吳摩西經歷了那么多事情后,要改名為羅長禮,如果是他在少年時要改成羅長禮,我還能懂,一個終生珍存著老詹的教堂圖的人到頭來愿意以羅長禮為榜樣?以他的名生存于世嗎?如果少年時期的楊百順崇拜羅長禮還可以理解,可后來的楊百順已經歷很多,他不應該再回到羅長禮那里,借羅長禮的名。也許吳摩西僅僅只是為了換一個名字,就隨便叫了 “羅長禮”,但對于一部好小說來說,這樣的安排還是稍顯隨意。也許作者是想給吳摩西從此一個死的生命,這個死的生命就是現(xiàn)實的庸常,與他心中懷抱著的那點微微弱弱的亮光一起來透露出世人幾多的無奈和凄涼?!皸畎夙槨边@個名字讓吳摩西想起幾多的艱辛曲折,“吳摩西”這個名字又會讓他想起失落的巧玲,“羅長禮”難道僅僅是個回避傷痛的名字?如果要和過去完全隔開,他完全可以不用任何與過去相關的名字。作者的這個安排讓我困惑。所以,楊百順后來改名叫羅長禮,也可以不叫羅長禮,這是由作家決定的,不是由楊百順決定的。如果由楊百順或者吳摩西決定,我覺得吳摩西倒應該堅持叫自己 “吳摩西”才恰當,這倒也正好印合了小說結尾的那張教堂圖。可作者還是讓吳摩西的后半生改成 “羅長禮”,楊百順喜歡喊喪的羅長禮,文中并沒有羅長禮這個人的詳細事跡、心跡描寫,使得楊百順和羅長禮這個人的關系顯得單薄甚至只是一個說法,這個說法構筑不起一個人物和另一個人物的堅實關系,所以,可以說,楊百順和羅長禮之間不應該存在著那種自始至終甚至是決定的關系。這是作者附加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看到羅長禮的心靈,在羅長禮那里,我們只看到了一個職業(yè),一個寥寥幾筆的沒有生命在其中的職業(yè)不應與楊百順的一生心靈溝通。而老詹這個人的出現(xiàn),我覺得是作品的成功設置,七十多歲的老詹的背上可以立得起高樓、教堂,因為老詹有事跡、心跡,所以,老詹可做楊百順的心靈溝通人、密約者,直到最后仍然珍存著那幅教堂圖。
二
吳摩西在假找吳香香的雞毛店里,把剩下的唯一能說話的巧玲也丟失了,老詹一輩子幾乎沒找到能說上話的人?!拔业膶υ捴皇亲约旱莫毎住?。老詹在接到外孫信的那晚神情高昂地給楊摩西講道,這可以說是他有生以來講得最好自己也最滿意的一次,連他自己都把自己感動了,連他自己都佩服自己怎么口才那么好,可楊摩西一句也沒聽全,整晚都是瞌睡連天。楊摩西白天已在老魯?shù)闹駱I(yè)社破了一天竹子,確實有些累了。
吳摩西為什么喜歡老詹,為什么把老詹的教堂夢想當作他的一個夢?這個夢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他只是一個太平常不過的人,讀書時也沒好好讀書,做事一件也不順,不過,楊百順也即吳摩西一直都是善良的。這是一個平凡而真實的人,正因為保有了一顆善心,所以才配得上吳摩西這個名字。作者也讓這個名字成為作品的中心。可以說,吳摩西這個人打動了我,不僅僅是他在楊百順時候的種種不如意和無奈,他的善良和平常,更因為吳摩西遇到了信仰天主教的老詹。老詹是意大利人,本名叫希門尼斯·歇爾·本斯普馬基,中國名字叫詹善仆,延津人叫他老詹。老詹兢兢業(yè)業(yè)傳教,傳了四十多年在延津只發(fā)展了八個信徒,不知這是否是真實的?或者說是可信的?但老詹讓我的感覺有些和吳摩西相似,就是都不順利。正因為都不順利,所以他們雖然不能說上幾句,關鍵時刻還是能救助對方。老詹給楊百順講經,楊百順因為白天破竹太累,晚上一句也沒聽進去,可楊百順遇到麻煩時,記得去找老詹,雖然他們平時交流不多,可卻感到可以依靠信賴。這和作家整篇小說要說的 “說得著”的意思有些不太一樣,但卻讓我看到了這篇小說的靈光或者說是人內在的靈光,有時一種需要不是靠說得著說不著來判斷的,而是靠內心的一種潛在的需要或者傾向性,就像樹葉要朝著太陽那個方向茂盛一樣。老詹死了,吳摩西在他的身邊,看到了他的離去,我覺得這個安排是非常好的。還有那個出錢招待悼念老詹的客人的竹業(yè)社掌柜老魯,老魯雖然只是從西關 “老楊羊湯館”叫了十一碗羊湯,一百一十個燒餅,大家蹲在破廟里,共同吃了一頓喪飯,可卻表現(xiàn)出了一種人情。這在整部小說中是難得的。前半部故事幾乎都是吳摩西的曲折和說不著帶來的生活煩擾、苦惱,而在老詹死后的這個細節(jié)上,作者給我們透露出的一點人之常情,卻讓我心里一熱,甚至臉上不自覺露出了寬慰的笑容,似乎聞到了老魯?shù)臒灪脱驕奶鹞丁?/p>
有些孤獨被日常生活中的紛紛擾擾、吵吵鬧鬧掩蓋了,我們從沒覺得自己孤獨,孤獨還在,只是我們不自知,當我們被生活折磨得趔趔趄趄時,心里的創(chuàng)傷一塊塊地像在烈日下翻曬出來,那時候我們會感到一種無助,因為無助,我們想去尋求一種幫助,因為找不到幫助,就會有一種孤獨感。原來,孤獨來自于挫折,來自于不順,來自于找不到幫助。楊百順找到了很多人來幫助他,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好心壞心的幫助都只能讓他一步步走向不順利、挫折,吳摩西這時才知道,老詹身前教他經文,他不愿聽,或者沒有精氣神聽,老詹死后,他覺得和老詹近了,或者說那時,他感到和老詹的命運近了。老詹七十多歲了,整天還被馱著去幾百里外去講經布道,他說的話幾乎沒人聽得懂,并且老詹的表達力不行,可以說是極其差,沒有半點感染力、影響力,他在中國延津說了半生話,幾乎沒人能懂,那些人還不如他的一個八歲的外孫一下子就懂了舅姥爺工作的神圣意義。老詹真的很失敗,被知縣趕出了教堂,最主要的是他四十多年只說動了八個人。這種失敗也許正是吳摩西和老詹雖然不懂卻也能心相通的地方。吳摩西在老詹死時沒哭,在老詹死后想到因為怕老婆老詹來買幾個饅頭卻不得已收了他的錢哭了。不是老詹付了這錢吳摩西哭,而是吳摩西想到自己因為怕老婆而讓老詹付了饅頭錢哭了。如果吳摩西自己做主收了老詹的饅頭錢,他肯定不會哭。當自己想幫別人或者愿意為別人做某事時做不得主,那才真是想大哭,這就是人活著的憋屈。吳摩西做不了主,隨不了自己的心愿做事。他想不要老詹的饅頭錢,可偏要了;他想正月去玩社火,可偏要聽老婆的話去天天賣饅頭?!盎钪皇菃栴},如何活得像個人,是個問題;活得像個人,也不是問題,如何活得像自己,成了問題?!盵6]吳摩西真該好好哭一場,就像老詹生前被知縣趕出教堂、一輩子只發(fā)展八個教徒,或許老詹在無人之處也好好地哭了多少場,可老詹第二天還是要去幾百里之外去傳道,雖然沒人聽得懂,也沒人信他的。老詹說。主會保佑你,別人說,主能幫我破竹嗎?主能幫我殺豬嗎?主能幫我剃頭嗎?主能幫我變得出米和面粉嗎?老詹啞口了,主確實不能變出這些東西,老詹說:“話不是這么說。”[7]話該怎么說,老詹也說不清楚。所以就沒人信老詹的話了。老詹說的話對于一個整天為饑餓發(fā)愁的人來說,或許真的不能管什么用,中國人喜歡看得到的東西。老詹幾乎每次都碰一鼻子灰,不過因為他是一個外國人,中國人對他似乎也講禮貌,也沒人和他吵架,只是反問他幾句,讓他答不出,他心中雖有挫折感,可也只怪自己無說服力。
不能理解老詹為什么不換一個地方,既然延津這個地方的人難以說服,說不定別的地方的人容易教化?或許老詹對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懷疑,既然自己這么沒有說服的能力,或許到了另一個地方還是這樣的不能說服人??衫险残睦镉幸还苫鹧?,那就是基督的火焰,他要把基督的話傳給世人,讓世人從善從愛,可老詹沒有這個能力。老詹最后病死了,在病死之前他本打算第二天還要去傳道的,畢竟年歲不饒人。老詹可以說是在孤獨和失敗中死去的。
吳摩西就像老詹的一個影子,吳摩西做了半輩子人,盡是曲折坎坷,雖不太懂老詹講的主的道理,可心里卻有老詹心里的那個主和教堂。主和教堂隱隱約約在吳摩西的心里,雖沒有老詹那么清晰,可吳摩西卻像抓著一根稻草一樣捂著那幅教堂圖,那幅教堂圖就是吳摩西心里隱隱約約的天堂或者說是心里最深處最貼近的那個知心人,他可以和他無聲訴說,他可以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好多天,去揣摩它、構筑它,靜靜地,好像那個教堂就是自己未來要住的房子,或者那個教堂就是吳摩西心里可以說話可以傾訴可以編織的那個貼心人。
劉震云的小說比較傾向于生活中的常事,也就是一地雞毛的小事,當我讀到吳摩西時,我希望看到更高一點的亮光,能照亮我們。如果能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照亮我們,這個照亮也許比一直是天國的圣火照亮我們更有生活的意味更具有文學審美??晌抑豢吹搅艘稽c亮光,雖然這點亮光一直都沒熄,一直都伴隨著吳摩西,一直都埋藏在他的心里,他有可能不知其所以然,可他卻感到自己的心傾向于它,系于它,臨終前還把那幅教堂圖紙像寶貝一樣珍藏著。這也許就是一個普通人不能與天、天國交流卻又心向往之的一種終生不能訴說的孤獨。
三
不知吳摩西到底最后把那個教堂用竹篾編成沒有,作者沒交代,只知道吳摩西至死都珍存著那幅老詹留下的教堂構想圖。吳摩西懂老詹么?懂教堂么?我想?yún)悄ξ鲬嵌?,他最少懂得了老詹的孤獨和心里的那團火焰。教堂在畫中,吳摩西心里懷揣著教堂畫走了。這幅教堂畫應該說和教堂和主還有一點區(qū)別。如果說吳摩西至此就是一個忠實的天主教徒,這完全不恰當;如果說吳摩西心里一直有個主,這可以說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那為什么吳摩西一直揣著那幅老詹留下的教堂構想圖?其緣由有:第一,吳摩西對老詹有好印象;第二,老詹講的關于主的那些經在吳摩西半睡半醒之間還是多少聽了點進去;第三,最主要的是,吳摩西心里需要這幅圖,對這幅圖感覺親,就像一個人遇到一個人天生就會覺得懂,覺得親,也就是說得著說不著,貼得近貼不近。有的人一輩子在一起說不著一句話,有的人見一次面就覺得可以把自己最知心的話都說給他聽。有的人住在隔壁幾十年可以不說一句話,也沒覺得必要說,有的人哪怕隔著千山萬水也要找到他,只為了能說著,只為了不孤獨。有些人以為這樣那樣就可以了,不孤獨了,后來發(fā)現(xiàn)不行,就像吳摩西的外孫牛愛國,他以為只要給老婆龐麗娜找話說、搽皮鞋、做好吃的魚就有話說了,就可以心貼近了,后來龐麗娜還是和老尚跑了。牛愛國想,也許龐麗娜和老尚是有話說,我何不去找那個和她有話說的章楚紅呢,何況她已離婚了。牛愛國就去找章楚紅了。牛愛國立意要去找章楚紅,就是不知以后還和她說得來么?李昆的老婆章楚紅不是因為和李昆說得來才從張家口來到泊頭跟了李昆嗎?為何又說不來了?看來說得來說不來,對于章楚紅這種人,這個 “說”不過是個說閑話,沒說到心里去,牛愛國估計找到李昆的前老婆,也仍然有說不來的時候。說幾句閑話,可以拉扯幾句就是說得來嗎?作家也許也在困惑,他的這個 “說”到底是心里的說還是表面的拉雜閑扯呢?作者沒有在小說里理清楚,還有,這個 “說”僅僅是嘴巴在說嗎?吳摩西和老詹到底交流了多少?可這種心靈的溝通又算不算 “說”呢?吳摩西和巧玲說得來,宋解放和百慧說得來,可作者似乎不想探究深處的來由。既然巧玲和吳摩西說得來,為什么多年后的巧玲 (也就是曹青娥)等結婚二十年后才去找吳摩西?她完全有條件在這之前找到吳摩西,我想,曹青娥為了這個能說得著的爹,她應該能找到他。這篇小說,有著劉震云一貫的風格,任其自然。也許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大多數(shù)人都過著任其自然的生活,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遺憾、有很多的心思,也只能埋在肚子里,帶到墳墓里。劉震云是一個緊緊貼著生活的作家,把生活還原是一種很好的寫法,讓讀者在生活的油鹽醬醋、酸甜苦辣、跌倒碰撞、乒乓作響中去體會生活的多重感受、多重意味。對于一個現(xiàn)實主義作家來說,劉震云如果能把故事講得更精彩些,不那么順其自然些,我想也許吳摩西心中揣著的那點靈光和亮光將會能打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感動或者震顫。
巧玲幾經幾個人販子之手,好在落到一個較好的人家。曹青娥 (巧玲)像楊百順的爹一樣打孩子,一個與楊百順談得來的巧玲最后還是楊百順的爹的樣子。這個人物同樣有著順其自然的特征。整部小說的后半部分給人的感覺就是在往里萎縮,和厚重的前半部分相比,顯得有點虛薄和無力。這也影響了整部小說的力度。作者用一個說得著說不著的主題來統(tǒng)構全篇,這對于一部優(yōu)秀的長篇小說來說還是顯得單薄了些。好在作者杰出的描寫能力,我們在故事里應該能找到更多。
非常喜歡劉震云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分,特別是那些類似于風俗志的人和物。留住時間,時間里的人,時間里的物,那些打鐵鋪,那些賣貨郎,那些彈棉花鋪,那些染坊,那些轱轆和井。我很想閑暇的時候,到那樣的地方坐坐,心靈會覺得撫慰很多,說不出所以然,也許就像吳摩西珍藏的那幅教堂圖,喜歡而又留戀。也許那才是心之暗暗向往的地方。
參考材料:
[1][2]李敬澤.劉震云對話《一句頂一萬句》[EWB/OL].http://www.eduww.com.
[3][4][5]陳曉明.喊喪、幸存與“去—歷史化”——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的敘事分析[J].南方文壇,2009(5).
[6]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答《北京晚報》記者孫聿為問[N].北京晚報,2009-03-16.
[7]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