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近年來,隱喻能力研究開始成為我國外語教育中的熱點論題,不少專家學者已意識到隱喻能力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外語教學應注重學習者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如嚴世清和王寅認為,在外語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1]-[2];胡壯麟也認為:“對隱喻能力的掌握已成為第二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3]。然而,現(xiàn)實中對學生隱喻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結(jié)果并不盡如人意。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實證研究表明二語學習者的隱喻能力急需提高,如姜孟對我國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的隱喻能力和英語水平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了研究,指出我國學生很少使用隱喻,學習者無論語言水平高低其隱喻能力都比較低[4]。李茜的調(diào)查結(jié)果也表明在高校的英語教學中有關(guān)隱喻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不足,許多英語學習的熱衷者對于隱喻的概念一無所知,更不要說有目的地運用隱喻來為自己的語言表達增色[5]。
中國知網(wǎng)(CNKI)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與“隱喻能力培養(yǎng)”詞條對應的研究論文只有66篇,其中多數(shù)集中在英語教學和詞匯教學中培養(yǎng)隱喻能力,而作為外語教學占有重要地位的閱讀在隱喻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作用卻無人提及。本文就試從英語閱讀教學中探討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
最初,人們只是將隱喻當作一種修辭手段。隨著對隱喻認知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隱喻的研究逐漸突破了修辭的界限,開始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更是一種認知方式?!半[喻能力”正是隨著隱喻研究的深入而產(chǎn)生的新概念。Gardner和Winner最早提出隱喻能力的概念,他們將隱喻能力定義為在恰當?shù)恼Z境中運用隱喻以及評判可用于同一語境的多種隱喻性表達之優(yōu)劣的能力[6]。Danesi則首次將隱喻能力的概念引入到二語習得的領(lǐng)域中,Danesi認為隱喻能力是概念流利的下層結(jié)構(gòu),沒有隱喻能力,外語學習者就會缺乏本族語的地道性,所以隱喻能力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重要標志[7]。Littlemore指出隱喻能力由四個方面組成:使用隱喻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隱喻的熟練度、理解新隱喻的能力、理解隱喻的速度[8]。國內(nèi)很多學者也對隱喻能力進行了研究:如嚴世清認為隱喻能力包含認知主體在不同的認知領(lǐng)域之間自發(fā)地建立系統(tǒng)的類比關(guān)系的能力,認知主體在面臨不相容的概念域共存的情形時理解其間系統(tǒng)的類比關(guān)系,以及能夠借助隱喻性認知機制創(chuàng)造隱喻性表達方式,使之能引導聽者或讀者理解不同認知域之間某些獨特的關(guān)聯(lián)方式等方面的能力[1]。王寅則認為隱喻能力主要包括人們能夠識別、理解和創(chuàng)建跨概念域類比聯(lián)系的能力,這里不僅包括能被動地理解、學習的隱喻,而且還包括能創(chuàng)造性使用隱喻的能力;更高的目標還可包括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2]。李滌非則更明確地指出在外語教學中,隱喻能力應當包括透析隱喻性語言現(xiàn)象其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引導學生掌握目標語言文化里的隱喻認知機制,并在語言交際中運用隱喻和創(chuàng)造隱喻[9]。在回顧和綜合國內(nèi)外學者對隱喻能力理解的基礎(chǔ)上,本文對隱喻能力的界定傾向于李滌非的觀點,即在外語教學中應培養(yǎng)二語習得者的透析目的語深層的文化和思維的能力,并在日常交際中能夠熟練運用和創(chuàng)造隱喻的能力。
閱讀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0]。在英語教學中,閱讀也占據(jù)了大量的份額,而且細分為精讀和泛讀兩大部分。雖然閱讀得到了學習者充分的重視,但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更注重于閱讀對于增加詞匯和提高寫作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它對學習者隱喻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功能。如上所述,隱喻能力是二語習得者的透析目的語深層的文化和思維,并在日常交際中能夠熟練運用和創(chuàng)造隱喻的能力。而閱讀恰恰能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料,其在教學中的地位也給隱喻的大量輸入提供可能性。此外,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使二語習得者能夠習得目的語的深層結(jié)構(gòu),從而促使學習者能夠用目的語進行思維,能夠更好地接受地道的、符合目的語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增加閱讀的樂趣。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二語習得者的隱喻能力不僅是可行的,而且還會對閱讀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Goodman認為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是讀者逆向解釋作者語匯編碼的過程;同時也是讀者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利用已經(jīng)獲得的信息和知識,批判性地釋義作者意圖的過程[11]。但傳統(tǒng)的英語閱讀教學活動卻側(cè)重于詞匯、短語和語法的學習,停留在語言技能的培訓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閱讀篇章中蘊涵的深層意義。Halliday&Hasan認為隱喻表達是普通詞句,唯一的區(qū)別在于:隱喻表達式的語篇銜接,是由居于文章深層結(jié)構(gòu)的概念隱喻制約(概念隱喻涉及兩個域及其映射)[12]。另一方面,隱喻可以超越詞匯和句子層面,可以作為一個語篇特征出現(xiàn),成為語篇的主題,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引導學生認識到文章中出現(xiàn)的隱喻,并由此推導出篇章的主題。例如,在《現(xiàn)代大學英語》(第一冊)第一課Half a Day 中,文章表面上描寫了一個小男孩在開學第一天的生活,但實際卻隱喻了人的一生:去上學時,他是一個對母親充滿無限依戀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卻變成了一個找不到回家路的花甲老人。在學校短短的一天經(jīng)歷了充實的一生,剛跨入學校時的不安和疑惑,正是年輕人剛進入社會的真實寫照,同學間的爭吵、友誼和小小的愛戀,甚至是老師的懲罰都是人生的縮影。實際上,在該文中,隱喻貫穿了整個篇章,所以才有了“There was no question of ever returning to the paradise of home; Nothing lay ahead of us but exertion, struggle, and perseverance; those who were able took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ies for success and happiness that presented themselves.”這樣含有深意的句子。如果僅僅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分析詞句,就無法領(lǐng)會文章精髓。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再局限于單詞和句子的分析,而是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掌控全文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風格和文化背景,從而深挖語言的深層結(jié)構(gòu),引導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的認知機制,并意識到這種認知機制和母語是有所不同的,幫助學習者建構(gòu)符合目標語的概念系統(tǒng)。每種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由于自然條件,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文化心理和宗教傳統(tǒng)等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篇章閱讀中,學習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這種不同,從而培養(yǎng)目的語的思維方式和隱喻能力。
隱喻作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其產(chǎn)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礎(chǔ)是對世間萬物某些共同點的聯(lián)想。若將目的語和本族語做比較,會發(fā)現(xiàn)很多相似之處。例如:“狐貍”和fox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都比喻狡猾,“綿羊”和sheep都可以比喻溫順。雖然英語和漢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因為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英語和漢語會用不同的隱喻概念來理解人類的認知,所以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該進行有效的文化導入和對比,以縮小隱喻概念的差距。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可以根據(jù)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來選擇,但在講解的時候要注重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對比。例如,要閱讀一篇關(guān)于西方交際風格的文章,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關(guān)于本族語交際習慣的問題,讓學生讀前熱身;然后建議他們在閱讀的時候注意中西方交際習慣的異同;讀完文章后,學生要進行文化對比,深挖文章背后深層結(jié)構(gòu)的異同,最后指出東西方交際風格的不同可以歸結(jié)于高低語境的不同。西方文化偏向于低語境,強調(diào)意在言中;高語境的文化特點則是強調(diào)“意會”,認為對方應該知道自己在說什么,而不具體言明,通過這種對比的方式培養(yǎng)學習者的英語思維和認知能力。
隱喻的文化差異更明顯地表現(xiàn)在詞匯和成語上,如“知識分子(intellectual)”一詞,在漢語中是完全褒義的,泛指“具有一定文化科學知識的腦力勞動者”,而在英語中intellectual指致力于思維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致力于文學和藝術(shù)的人,致力于深奧、抽象理論問題研究的人。在此基礎(chǔ)上又衍生出喜歡從事空洞的理論討論而解決實際問題束手無策這一層貶義[13]。又如在漢語中,“貓頭鷹(owl)”是不祥之鳥,因為它在夜間活動,名聲凄厲,人們把它的叫聲和死人聯(lián)系。但在英語中owl卻是表示智慧的鳥。實際上,在英語成語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如漢語中我們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但英語中卻有meet one’s Waterloo來形容慘??;漢語中說“富可敵國”,英語中卻用as rich as a Jew 來表達類似的意思。所以在英語閱讀中,一方面要利用母語的正遷移來深入理解西方文化內(nèi)涵類似的詞;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性,認識到中西隱喻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習者的隱喻意識,提高隱喻能力。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語篇的理解和文化的導入與對比,一方面可以使外語學習者不單單停留在語言的表面,而是深入到的語言的深層結(jié)構(gòu),引導學習者掌握目的語的認知機制,幫助學習者建構(gòu)符合目標語的概念系統(tǒng),培養(yǎng)學習者目的語的思維模式,從而培養(yǎng)學習者的隱喻能力;另一方面,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習者閱讀理解的水平,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作用,最終更好地實現(xiàn)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
[1]嚴世清.隱喻能力和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2).
[2]王寅,李弘.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的教學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6).
[3]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姜孟.英語專業(yè)學習者隱喻能力發(fā)展的實證研究[J].國外外語教學,2006(4).
[5]李茜.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與現(xiàn)狀[J].中國電力教育,2010(9).
[6]Garner, H. & Ellen Winne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Implication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 [A]. IN Sacks (ed.), 1979.
[7]Danesi, M.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 [A]. 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2.
[8]Littlemore, J. Metaphoric competence: a language learning strength of students with a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 J].TESOL Quarterly, 2001,35(3): 459-491.
[9]李滌非.隱喻、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中國西部科技,2007(8).
[10]黃源深.英語閱讀技巧與實踐[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1] Goodeman, K,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s.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J],1967(1).
[12]Halliday, M.A.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