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舉
(萊蕪職業(yè)技術學院 師范教育與藝術系,山東 萊蕪 271100)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闡釋孝道的經典著作,是古代孝道的奠基之作。自《孝經》出現以后,歷代統(tǒng)治階層都把《孝經》作為提倡孝道的首要閱讀文獻,學者對它的注釋、疏講、演繹更是絡繹不絕,成為一種獨特的孝經學現象。
唐代更是把《孝經》奉為講求孝道的經典。唐高宗時期,把通曉《孝經》作為考核官員的必備條件。玄宗時“詔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一本”[1](P218)。自此以后,《孝經》更加廣為流傳?,F根據兩《唐書》、《藝文志》等相關史志目錄的記載,對有唐一代對《孝經》的注疏做如下梳理。
《御注孝經》一卷,存,唐玄宗撰。
此書的書名,各目錄學著作記述多有不同?!杜f唐書·經籍志》作“玄宗注”[1](P1980),趙明誠《金石錄》作“明皇注孝經”[2](P118),《宋史·藝文志》作“唐明皇注《孝經》”[3](P5066),《文獻通考·經籍考》則作“唐明皇《孝經 注》”[4](P1585),《四庫全書總目》作“孝經正義”[5](P263)等。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記載:“唐孝明皇帝撰并序,今世所行本也。”[6](P70)可見此書到了宋代已經流傳廣泛?!端膸烊珪偰俊酚涊d:“《舊唐書·經籍志》、《孝經》一卷,玄宗注?!短茣に囄闹尽方裆稀缎⒔浿浦肌芬痪?,注曰玄宗。其稱制旨者,猶梁武帝《中庸義》之稱制旨,實一書也……《孝經》有今文、古文二本?!队ⅰ芳刃?,孔、鄭兩家遂并廢?!保?](P264)此書后被阮元收入所編《十三經》中,流傳至今,成為最通行的《孝經》注本。
《御注孝經疏》二卷,存,元行沖撰。
元行沖,兩《唐書》皆有傳?!队⑿⒔浭琛吩步癫豢梢?。據兩《唐書》、《藝文志》所載,此書共二卷?!段墨I通考·經籍考》載:“《崇文書目》:明皇即作注,故行沖奉召作疏。”[4](P1585)《宋史·藝文志》則作三卷。《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宋志》所錄為天寶重疏本的卷數,但《古逸叢書》所收《覆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則標《三才章》以下為疏中,《廣要道章》以下為疏下,則元氏初疏當亦為三卷。兩《唐書》、《藝文志》作二卷大概是筆誤。今本《孝經注疏》中的疏文是北宋邢昺以元疏為藍本所修,故仍保留著元疏的主要面貌。清馬國翰輯佚此書一卷,收錄于《玉函山房輯佚書》中。
《孝經疏》五卷,賈公彥撰。
賈公彥,洺州永年人。除此書之外,賈公彥其他著作有《周禮義疏》50卷、《儀禮義疏》40卷。
《越王孝經新義》十卷,任希古撰。
《新唐書》載:“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保?](P5577)除此書外,他還撰有《周易注》、《任希古集》十卷。
《孝經注》一卷,尹知章撰。
尹知章,絳州翼城人,《兩唐書》有傳。史載:“所注《孝經》、《老子》、《莊子》、《韓子》、《管子》、《鬼谷子》,頗行于時?!保?](P4974)
《孝經義疏》,孔穎達撰。
孔穎達,字沖遠,孔子32代孫,兩《唐書》有傳。史載:“(貞觀)十一年(公元637 年)庶人承乾令撰《孝經義疏》,穎達因文見意,更廣規(guī)諷之道,學者稱之?!保?](P2602)
《孝經注》一卷,王元感撰。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時人謂之其所著之書皆“《五經》之指南也”[1](P4936)。史載:“長安三年三月,四門博士王元感表上《尚書糾謬》十卷,《春秋振滯》二十卷,《禮記繩愆》三十卷,并所注《孝經》、《史記》、《漢書》稿,請官給紙筆,寫上秘閣。”[8](P1405)
《孝經指要》一卷,李嗣真撰。
李嗣真,滑州匡城人也。此書《新唐書·藝文志》著錄,《舊唐書·經籍志》沒有記載,但在其傳記中記述李嗣真著有此書。
《孝經議》,平貞慎撰。
平貞慎,郡望生卒不詳?!杜f唐書·高宗中宗諸子》載:“右庶子平貞慎又獻《孝經議》、《養(yǎng)德傳》以諷,重俊皆優(yōu)納焉?!保?](P2837)
《廣孝經》十卷,徐浩撰。
《新唐書》載:“浩稱四明山人,乾元二年上,授校書郎。”[7](P1440)《唐會要》載:“乾元二年十一月,四明山人沈若,進《廣孝經》十卷?!保?](P659)
《孝經義》50卷,王漸撰。
《龍城錄》記載:“國初,有王漸,作《孝經義》五十卷,事亦該備。而漸性鄙樸,凡鄉(xiāng)里有斗訟,漸即詣門,高聲誦《義》一卷,反為漸謝。后有病者,即請漸誦書,尋亦得愈?!保?](P33)
《孝經注》一卷,魏克己撰。
魏克己,生卒郡望不詳。據《唐會要》記載,魏克己擔任吏部侍郎,銓選因人指摘,而被貶為太子中允。[8](P1345)此書只在兩《唐書》、《藝文志》中著錄,不見于它書。
《孝經疏》,韋渠牟撰。
韋渠牟,兩《唐書》本傳謂渠牟“博通經史”,兩《唐書》、《藝文志》所著錄其書僅有《開元后禮》、《詩集》等。在權德興為其撰寫的墓志中,言其又撰有《孝經疏》等書,共十余種。[9](P33)
《演孝經》12卷,張士儒撰。
張士儒,生卒郡望不詳。此書只在《兩唐書》、《藝文志》中著錄,不見于它書。
《孝經應瑞圖》一卷,無名氏撰。
作者不詳。此書只見于《舊唐書·藝文志》,它書均不見記載。
《武孝經》一卷,郭良輔撰。
郭良輔,生卒郡望不祥。此書《新唐書·藝文志》與《宋史·藝文志》均有著錄。
《臨戎孝經》一卷,員半千撰。
員半千,晉州臨汾人,《舊唐書》有傳。史載:“少與齊州人何彥先同師事學士王義方,義方嘉重之,嘗謂之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保?](P2014)除此書外,員半千還著有《員半千集》10卷、《三國春秋》20卷、《明堂集禮》3卷。
唐代學者對《孝經》的注疏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發(fā)展密切相關,并且當時的政策法規(guī)、風俗時尚等也都會或多或少地在其中有所反映,因而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對我們研究唐代思想史、教育史、民俗史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使我們了解那一代的文化秘密。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金文明.金石錄校正[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馬端林.文獻通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
[5]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6]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張固也.新唐書藝文志補[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