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瑜
20世紀20年代走上文壇的沈從文,以“鄉(xiāng)下人”的獨特視角為人們展示了一個樸野純真的世界——“湘西”;20世紀80年代享譽文壇的莫言,帶著濃重的 “都市外鄉(xiāng)人”情結(jié),建構了一個神奇野性的世界——“高密東北鄉(xiāng)”。沈從文與莫言在人生經(jīng)歷上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在創(chuàng)作立場上也具有諸多暗合,即他們都是站在民間的立場上,闡述和表達民間的價值判斷,但梳理他們的創(chuàng)作脈絡,我們卻發(fā)現(xiàn)他們存在著迥異的視角和態(tài)度。
沈從文與莫言分別借助于各自的家鄉(xiāng)“湘西”和“高密東北鄉(xiāng)”這兩個概念,來審視、重認、建構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命和精神?!跋嫖鳌迸c“高密東北鄉(xiāng)”這兩個概念,已成為沈從文和莫言各自的標簽。以至于提到“湘西”,人們就自然會想到沈從文;談到“高密東北鄉(xiāng)”,也常常聯(lián)想到莫言。
“湘西”與“高密東北鄉(xiāng)”,作為一種地理位置、文化生態(tài)現(xiàn)象的標定,具有邊緣和非中心的特性,令人聯(lián)想到“民間”這一概念。對于沈從文和莫言而言,尤其是對于他們各自的人生境遇和創(chuàng)作境遇來說,它們寄托了作者民間創(chuàng)作的某種心態(tài),具有地理和文化的多重隱喻和象征意味。
“湘西”是沈從文的故鄉(xiāng),是處于湖南西部一個偏遠封閉、單純守舊的邊遠山區(qū)。沈從文20歲走出湘西后才開始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道,但是,縱觀他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從未走出過“湘西”?!跋嫖鳌背闪怂麍允乩硐胄拍?,抵抗中心和主流,拒斥城市文明的一個耀眼招牌。沈從文對“湘西”的這種特殊情結(jié)和邊緣創(chuàng)作路線,無意中成就了他的文學地位。
梳理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沈從文表現(xiàn)“湘西”,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三個文化視角:第一階段(1924-1927年),將湘西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的原料來描繪,展示的是“原型的湘西”;第二階段(1928-1936年),以文化視角來審視社會人生,依照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對理想人性的追求,虛構了一個“湘西”世界,展示的是“文化的湘西”;第三階段(1937-1949年),由于民族危機的緊迫,沈從文開始以一種歷史縱深的目光來觀照湘西,把湘西作為診斷民族文化病根和追尋民族出路的歷史文本,因此呈現(xiàn)的是“歷史的湘西”。不管是哪一種“湘西”,在沈從文那靈動的筆觸下,都是一個遙遠、舒緩而富于浪漫情調(diào)的“世外桃源”,一個 “牧歌”式的詩性民間。不管是哪一種“湘西”,都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是他一生守望的精神家園。沈從文一直致力于提煉和展示“湘西”這一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美麗的自然風光,獨特的吊腳樓,淳樸的民風和純凈的愛情,構成了一個唯美的社會圖景,在沈從文看來,它應是中華民族歷史走向的一個樣板。誠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湘西”這一“理想世界”在都市文明的浸染下已不可復舊,但沈從文仍執(zhí)拗地眷戀著這個似近卻遠的夢,在病重期間還呼喊著“我要回湘西”。 而“湘西”這個舒緩平和、樸野純真、與世隔絕的世界,在沈從文那炙熱而抒情的筆調(diào)下,也成為了人類精神的棲息之地。
骨子深處有著“都市外鄉(xiāng)人”情緒的莫言,一如沈從文,將小說的筆觸大多都集中在自己的故鄉(xiāng)。但與沈從文那封閉獨立、單純守舊的“田園牧歌”式的“湘西”不同的是,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地處漢儒文化根深蒂固的齊魯大地,是一個飽含苦難的悲情世界。
同是以故鄉(xiāng)為創(chuàng)作基礎,莫言對故鄉(xiāng)沒有像沈從文那樣充滿了眷戀之情。在他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世界里,灰黯與鮮明、文明與愚昧、卑鄙與高尚、丑陋與美麗、邪惡與善良、貧乏與豐盈,總是夢魘般地纏繞在一起,“是地球上最美麗最丑陋,最超脫最世俗,最圣潔最齷齪,最英雄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愛的地方?!盵1]一方面,作者對那里壓抑的環(huán)境、齷齪的人性和萎縮的生命力感到厭惡;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返回故鄉(xiāng),尋求到超越人生困境的文化精神因子,因而他沒有將“高密東北鄉(xiāng)”當作引導社會走向的理想世界來描繪,而是將它當作揭示人性本質(zhì)、宣泄生命激情的自由王國來展示。莫言在與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為《尋找“紅高粱”的故鄉(xiāng)》的對話中聲稱:“我想我的‘高密東北鄉(xiāng)’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封閉的概念;應該是一個文學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蹦曰凇案呙軚|北鄉(xiāng)”的人性表達使他的作品充盈著一種開放的民間意識,這種民間意識將民間話語與政治話語、知識分子話語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對話,使“高密東北鄉(xiāng)”突破了其本身的地理概念,向心理和文化領域延伸,讓真正的民間意志得以浮出歷史的地表,以民間的自由野性點燃萎縮的生命力,洗刷道德淪喪的社會,安頓人類焦灼的靈魂。因而,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世界,是一個延伸的開放的民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也是全人類的鄉(xiāng)土世界。
同樣是以生命為關注對象,沈從文和莫言卻表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大致而言,沈從文是建構的、審美的,表現(xiàn)為對常態(tài)的維護;莫言是解構的、“審丑”的,表現(xiàn)為對變態(tài)的張揚。
沈從文對生命的關注表現(xiàn)為對生命的常態(tài)——本真狀態(tài)的尋找、追求和維護。在他看來,一切強加在人身上的有悖于人性的道德、宗法和所謂的文明,都是應該摒棄的,人類應該打破套在人身上的這些枷鎖,回到純樸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基于這種生命理想,沈從文希望在他的文學世界里建構一座供奉理想“人性”的“希臘小廟”。在這座小廟里,人人都有自由不羈的性情,愛欲和諧的愛情,肝內(nèi)膽相見的鄉(xiāng)情。因此,在他的湘西題材作品中,沈從文創(chuàng)造了一個連“丑”都顯得“美”、“惡”都顯得“善”的淳樸世界,并用一種真誠和浪漫的筆調(diào)描寫那似曾相識卻又遙遠難及的唯美的鄉(xiāng)情、親情和愛情,表達對勇敢、豪放、自由的生命力的盛贊,對生命的原生態(tài)的維護,他希望以這種“鄉(xiāng)下人”的生命觀、價值觀,來反對“魔鬼習俗”、封建禮教和都市“文明病”,以達到療救現(xiàn)代都市人萎靡的生命的目的。
為了維護生命的這種本真狀態(tài),沈從文甚至在創(chuàng)作藝術追求上也極力主張要堅守文學的獨立品格。他認為“商業(yè)”和“政治”會影響文學的獨立品格,使文學“亟亟于功利計較和世故運用”,因此,文學應遠離“商業(yè)”和“政治”,以使作家保持應有的“天真”和“勇敢”,作品才有可能得到進一步的壯大和深入。從這個角度來看,沈從文走的是純文學的道路,用傳統(tǒng)的審美慣性和審美定勢,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唯美的藝術形象和一幅幅理想的人生圖景,給讀者帶來無限美好的遐思。
莫言沒有沈從文那種對于生命常態(tài)的崇仰之情,童年苦難記憶和現(xiàn)代文明的精神啟示使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審視批判傾向,“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揭開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的世界和人性的丑,去尋覓我們民族和乃至人類“迷失的溫暖的精神家園”[2]。因此,他的創(chuàng)作喜歡用詭異的筆法解構愛情、人情乃至整個社會,以一系列“丑”的社會心理和“丑”的藝術形象來刺激人們的神經(jīng),實現(xiàn)對常規(guī)、秩序、主流的“反叛”。莫言的這種“反叛”在他的《紅高粱家族》中得到集中爆發(fā)。在《紅高粱家族》中,他借奶奶之口說:“什么叫貞潔?什么叫正道?什么叫善良?什么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只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罰,我不怕進你的十八層地獄,我該做的都做了,我該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基于這種“反叛”心態(tài),在莫言的作品里,處處充滿了對傳統(tǒng)的解構: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的人物解構了傳統(tǒng)的高大全或假丑惡形象,精華與糟粕雜陳的民間世界解構了唯美或唯丑的文學圖景,生命的平等觀解構了人為萬物之首的觀念,民間意識抵制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反諷、黑色幽默顛覆了傳統(tǒng)審美方式、表現(xiàn)模式和美學形態(tài)……使讀者在“抗日英雄”身上看到土匪習氣,在“抗德英雄”身上看到農(nóng)民心態(tài),在圣潔的人性中看到齷齪的獸性,在母性的崇拜中看到“種的退化”,在莊嚴的生存哲學里看到嚙食同類的動物化行為……莫言的反叛和解構無疑將他的“審丑”藝術和批判意識帶入了新鮮廓大的悲劇審美空間,在中國文壇“一邊倒”的審美價值觀里,以給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與驚奇之感,引起讀者無限的沉思。
對人性和生命的關注一直是沈從文和莫言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nèi)容。在筆者看來,同樣是寫人性母題,兩位作家的視點和立場是各不相同的。從整體上看,沈從文更關注人性之善,莫言更關注人性之惡。換言之,沈從文側(cè)重于通過描寫人性之善來求證理想人生形式,莫言側(cè)重于通過揭示人性之惡來找尋社會和文化的病根,思考人性的本質(zhì)。
沈從文是基于理想人生形式的構建而創(chuàng)作,因而努力張揚人性之善。在沈從文的觀念中,鄉(xiāng)下人的人性最為理想,他要從湘西社會的歷史演變中,提取了別樣的人生形態(tài),以引起對社會生活的某種思考。因此,在沈從文的文學世界里,男女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人與人之間肝膽相見,不受道德、倫理的約束,他們用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組成一個“真情實意的世界”?!哆叧恰防锏睦洗颉⒋浯?、順順、楊馬兵等,無不都洋溢著人性的美善,自是作者崇尚和極力歌頌的典型,其它作品里的 “鄉(xiāng)下人”也閃耀著人性之光:《阿黑小史》里阿黑是一個慈悲、清雅、溫柔的女子,她比觀音更高尚,更近人情,五明愛阿黑就像愛觀音菩薩;《龍朱》里族長的兒子龍朱“美麗強壯像獅子,溫和謙遜像小羊”,他的品性和外貌一樣完美,從不虐待人畜,也從不對年長老輩婦人女子失敬;《在別一國度里》里的山大王,在外間傳聞里是青面獠牙、無惡不作的魔王,但在他的壓寨夫人——女學生心目中,卻年輕、彪壯、聰明而有學識,對妻子體貼溫存得像一匹羊,他的忠實超越了理想情人的忠實。即使如虎雛、柏子、會明等,也是愛恨自由、生死自然的自然之子,他們生命中有著一種豪放、勇敢、自由的蓬勃朝氣和原始野性的美。
當然,沈從文也有對人性的批判,也有對人性之惡的揭露。但是,他的批判和揭露是建立在“城市人”身上的,是用“城市人”的自私、懦弱、虛偽、猥瑣的人性反襯“鄉(xiāng)下人”的優(yōu)美、健康、自然的人性。他認為,都市上流社會是一個與“湘西”世界相對立的人性失落的天地,生命在此沉迷而失缺了方向,“人都儼然為一切名分而生存,為一切名詞的迎據(jù)取舍而生存。禁律益多,社會益復雜,禁律益嚴,人性即因之喪失凈盡?!盵3]城市里高級知識分子和上流社會的虛偽與病態(tài),都是現(xiàn)代都市文明異化的結(jié)果,沈從文要用“鄉(xiāng)下人”的自然野性反撥城市人那萎靡的生命,療救現(xiàn)代都市的文明病。
莫言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是揭露人性之惡,引起人們對人心本質(zhì)的思考。因此,他的鄉(xiāng)土小說雖有對人性的贊美,但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批判。
莫言對人性之惡的揭露首先表現(xiàn)在對丑陋的民族文化心理的描寫上。五四時期,魯迅曾對中國人性作了深刻的揭露:“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場上,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盵4]莫言在魯迅的這種批判精神之上,更進了一步,將人性中最陰暗一面毫不留情地撕扯開呈獻給讀者看,使人看到中華民族文化對人的心靈的異化和扭曲。在《檀香刑》里,他不遺余力地描寫了中國的五種刑罰:閻王閂、腰斬、砍頭、凌遲、檀香刑。每種刑罰手段各異,花樣百出,讀來讓人毛骨悚然。趙甲把每一次施刑都當做自己一次精彩絕倫的表演,而觀刑者則是他最忠實的觀眾??沟掠⑿蹖O丙不是英雄典范,而是滿足看客們內(nèi)心邪惡的需求的“看資”,孫丙受刑的過程也就成了人們“集體狂歡”的過程。小說通過劊子手對人的肉體的虐殺,看客對人類精神的虐殺,讓人們看到虛偽的仁義道德下病態(tài)、丑陋的人性,使讀者有一種不知道該驚嘆還是心酸的心理體驗[5]。
除此之外,莫言還以極大的勇氣大膽揭露人類的非理性行為——獸性。“所有的人,都是兩面獸,一面是仁義道德、三綱五常,一面是男盜女娼、嗜血縱欲。”[6]因此,在他的作品里,這種最丑惡的獸性描寫俯拾可得:《酒國》里恐怖血腥的嚙食同類的動物化行為——“紅燒嬰兒”,《豐乳肥臀》里的煮食人肉,《酒國》《十三步》《模式與原型》《豐乳肥臀》《紅樹林》中的淫亂、亂倫,《豐乳肥臀》《紅蝗》《馬駒橫穿沼澤》的人獸交配、奸尸,等等。作者通過對嚙食同類、人獸交配、奸尸、亂倫與雜交這些最齷齪的獸性描寫,從社會哲學的角度反諷人的非理性行為,使讀者對人性有一個更立體直觀的認識,并以此來思考人性的本質(zhì)。
[1]莫言.紅高粱家族[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2.
[2]莫言.兩座灼熱的火爐[J].世界文學,1986(3).
[3]沈從文.燭虛[M]//沈從文全集:第12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14.
[4]魯迅.墳·娜拉走后怎樣[M]//魯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163.
[5]謝有順.當死亡比活著更困難:《檀香刑》中的人性分析[M]//楊揚.莫言研究資料匯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77-280.
[6]莫言.檀香刑[M].北京:現(xiàn)代世界出版社,200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