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部,咸陽,712000)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在高職《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為概論課)教學過程當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實踐已經證明,在概論課教學中,多媒體技術以其直觀的展示、豐富的界面、操作的方便和良好的效果收到了廣大高職院校和師生的青睞,它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表現手法和表現方式,使抽象的政治理論具體化,枯燥的政治理論趣味化,靜止的政治理論動態(tài)化,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是一項非常值得推廣的教學手段。
但是在將多媒體技術大量運用于教學的同時,人們逐漸發(fā)現了這項技術的本身及運用過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比如:有些院校不顧實際,盲目的追求多媒體技術的普及,一刀切,要求所有課程一律采用多媒體教學,以是否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結果喧賓奪主,上課過程變成了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多媒體課件本身成了教學主體;多媒體教學本身也容易拉開師生之間的距離,難以形成良好的互動教學,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理性、科學的運用多媒體這項現代科學技術,揚長避短,還原其教學手段的本質,真正發(fā)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是廣大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者以自己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長期實踐,對此提出幾點看法。
從教育教學理論的角度來講,任何一種教學手段的采用,都是為了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教學手段是否合理,應體現為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否良好。簡單來講,教師在課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因此,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手段,不管其如何使用,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教學。
首先,明確師生之間的關系,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輔助作用。我們應該明確一件事情,即學生不是教師教會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在課堂上,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是一名教學服務者,引導者,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景,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啟發(fā)、指導和點撥。因此,概論課件制作和使用必須遵循這一原則,不要把所有內容簡單羅列在多媒體上,要注意啟發(fā)學生自主的思維,激發(fā)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古人亦云:君子不器也!可見,任何學習,千萬不能把學生簡單理解為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學生的大腦不是一個簡單的、空蕩蕩的容器,而應該是一個具有自主思考、加工功能的處理器。但是,許多教師所使用的課件只是教材理論知識的簡單復制,結果多媒體課件變成了“電子課本”,課堂上不做深入講解,“讀完”即“講完”, 只是簡單的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完全忽略了學生的理解程度,難以發(fā)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如果教師能夠在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前提之下,合理使用教學課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長處,那么,概論課將會變得豐富多彩,激情四射。比如,在講授“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時,由于現在的學生基本都是90后,他們對于70、80年代的中國的記憶是缺失的,無法體會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的凋敝和民生的艱難,教師在課堂上只是憑口講授改革開放30年前、后的巨大反差,學生對此沒有親身感受,對于改革開放帶給中國滄海桑田的變化是難以信服的。為了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改革開放的巨大社會價值,我給學生播放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紀錄片《記憶》片段,并通過大量的老照片,把學生似乎帶到了那個年代。然后讓學生思考、討論:改革開放到底給中國帶來了什么?為什么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如何理解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由于學生通過觀看照片和視頻,穿越了時空,對改革開放產生了“有血有肉”的真切感觸,結果大家討論的非常投入,學生爭相發(fā)言,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圓滿完成了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成功的運用多媒體技術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手段“滿堂灌”的缺陷,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學院應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但切記過猶不及。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現代教學手段,學院應該給教師最大限度的創(chuàng)造使用多媒體技術的條件,加大這方面的教學投入,但是,學院也應清楚地認識到多媒體課件并不是教學主體,而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可以輔助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課堂學習,切忌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甚至以多媒體的制作和使用情況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前些年,有些院校提出了打造“沒有黑板的教室”,全面推廣多媒體技術在教學當中的使用,搞一刀切,每個教室里面都用多媒體系統(tǒng)取代了傳統(tǒng)的黑板、粉筆。如此這般,且不說教學經費的大量浪費,也不說這樣追求表面的假、大、空是為了應付上級部門的教學評估檢查,單從教學效果而言,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師將大量的精力運用于如何制作多媒體課件而很難專心鉆研專業(yè)知識,教學水平難以真正提高;學院更是舉辦名目繁多的多媒體課件大賽,完全把教師從一個“教書育人者”變成了一個“課件制作員”,結果是領導滿意、教師叫苦、學生受害。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對于教學而言優(yōu)點是很突出,但是也有明顯的缺陷,學院一刀切式的以現代取代傳統(tǒng),是不可取的。學院應該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但是也應當視不同的課程,不同的內容具體而定,傳統(tǒng)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各有優(yōu)缺點,應該是互補而非對立的,多媒體技術和理論講授這種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一樣,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輔助概論課教學的作用,教學課件的制作也應該講究,如同這項技術的使用理念一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也必須遵循緊扣教學、服務教學的規(guī)律,因此,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須講究——簡潔實用。
第一,制作多媒體課件一定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清晰、一目了然。多媒體課件的一個突出缺陷就是學生隨時只能看到一個界面,教師如果要前后串講的話,就得翻動多頁PPT,顯得很麻煩,不像黑板,可以看到整個完整板書。因此,每一個專題的課件,應該專門使用一頁PPT來制作本專題目錄,每一條目錄都可以超級鏈接到所對應的內容;相應的,每一頁界面也應該通過返回按鈕返回目錄,教師就可以根據課堂進度和學生掌握情況而隨時、來回切換頁面,這樣就使得整個課堂內容整體性、條理性更強,不會讓每一頁PPT像電影畫面一樣依次閃過而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第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運用PowerPoint、Flash等軟件的各種常用功能,充分挖掘盡可能多的教學資源,精心選擇,優(yōu)化組合;頁面一定要新穎簡潔,簡單直觀,具有吸引力,否則,會給學生造成視覺疲勞、心理壓抑,影響學習興趣。具體而言,比如,每頁PPT上字數不要太多,要調整適當的字符間距,還應該充分利用PPT的文字功能,比如可以用不同大小、顏色的字體來表現內容的主次之分,運用動畫效果和聲音效果區(qū)分不同特征,制造氣氛。但是切記顏色不可過多過雜,注意字體與底板的對比度等問題,這樣才能更有效的把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達到教學目的。還應該注意,概論課的理論性較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增強課堂趣味性,可以充分使用多媒體的教學資源,在適當位置插入圖片,幫助記憶。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fā)展,學生對課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經不能滿足于僅僅是文字和圖片,還希望能穿插視頻,還要有教師自己的特色,所以,教師要在充分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盡可能把課件作得精美些,運用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制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此外,課件的頁數不宜太多,夠用就行,切忌盲目追求課件的頁數多而顯得繁瑣,讓學生“漫游”于長篇大論的課件當中,難以把握教學重點。
第三,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也要恰當實用,不能太花哨,如果過分追求形式和色彩,也可能會喧賓奪主,適得其反,使學生忙于作筆記或興奮點在課件上而沒有聽清楚教師所講內容,這樣就會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也會影響教學效果。有些教師做出來的課件,圖片太多,令人目不暇接,或者每次點擊鼠標都會發(fā)出聲音,產生動畫,有的動畫和聲音跟自己的教學內容沒有絲毫的關系,學生看的眼花繚亂,聽的心里厭煩。筆者認為,多媒體課件的表現形式、復雜程度應該與所講內容相切合,如果需要產生聲音、動畫效果,則可設置,否則,會有畫蛇添足、故意賣弄之嫌。教學資料的選擇貴在精而不在多,如果教學需要插入圖片、視頻資料,則可精選而用,如果大量強行插入,只圖花哨而不顧內容需要,課件就會顯得頁數太多,只是演示一遍就得用去大量的課堂時間,教師很難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深入分析講解。
從教育理論上來講,任何教學都應當充分照顧到“教”與“學”這兩個因素,應產生互動。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一樣,也是涉及教師和學生的二元活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教師運用多媒體單純的教,也不只是學生對教師所授知識的被動接受。教師應最大限度依據教學內容增加師生情感的互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營造和諧愉快、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應把握住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不能只當“解說員”和“播放”操作者,代替學生思考,應通過課件形象生動的圖形、聲音、影像和文字,調動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這就需要良好的教學互動,需要教師隨時注意把握學生的“學情”。而多媒體教室因為需要獲得良好的投影效果而往往光線很暗,教師基本看不清楚學生在下面的情況,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也容易犯困,難以實現多媒體教學價值最大化、效率最高化。筆者認為,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沒有必要把所有窗簾都拉上,只要能看清楚屏幕就行,這樣就可以看清學生的狀況;教師也不必總是坐在多媒體操作臺后進行操作,應該站著,在某一個頁面需要停留講解一段時間時,教師則可離開操作臺,深入學生當中,邊轉邊講,可以對一些不注意聽講的學生予以管理,也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進行課堂提問,實現多媒體教學的師生互動。此外,學院應該在教室同時設置黑板等傳統(tǒng)教學設備和多媒體現代教學設備,教師可以根據課堂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教學手段,實現多媒體技術的靈活運用。
其次,要從人與多媒體、教學內容與多媒體的關系入手,探討多媒體技術在概論課教學運用中的基本教學規(guī)律和要求,使多媒體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課件,整體把握課堂進度,課件播放快慢得當,把理論講授和課件展示完美結合。例如在講授第十章《國際戰(zhàn)略與外交政策》時,針對我國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我分別按照五十年代(一邊倒)→六十年代(高調中立、兩個拳頭出擊)→七十年代(一條線)→八十年代(低調中立)→九十年代(睦鄰友好、和平外交)的線索,依次快速展示相應典型圖片:五十年代(圖片:1950年周恩來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上簽字)→六十年代(圖片:1969年《珍寶島戰(zhàn)爭》)→七十年代(圖片:1972年《尼克松訪華》)→八十年代(圖片:1989年戈爾巴喬夫訪華)→九十年代(圖片:1990年楊尚昆訪問南美五國),很簡單的一組照片,就能幫助學生認識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過程。教師只需要把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講清楚線索即可,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又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作為現代科技的體現,多媒體技術以其巨大的優(yōu)越性,可以很好地體現教育理念的與時俱進,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高職概論課教學,可以立竿見影的改善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但多媒體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教師圓滿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因此,科學、理性的使用這項技術,運用包括多媒體技術在內的多種教學方法,全方位構思教學過程,才能真正地發(fā)揮多媒體這項現代科學技術的優(yōu)點,成功完成概論課程教學。如何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中需要不斷探討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1] 李勇帆.多媒體CAI課件設計制作[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1
[2] 張松坡.淺論多媒體教學在高職高專院?!皟烧n”中的應用[J].中外企業(yè)家.2011(12).
[3] 韓鶴.淺談當前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3)
[4] 郭剛.在高等院校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華章,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