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紅
(涇縣明德學校,安徽 涇縣 242500)
語言平淡乏味是很多學生作文的通病。而一篇作文的優(yōu)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高低。一篇漂亮的文章是一匹彩緞,文章的語言就是編織錦緞的絲線。大凡好的文章都是建立在優(yōu)秀語言表達的基礎之上的。
如何使文章的語言精彩而富有魅力呢?當代的一些科普作品更是講究語言的準確與鮮活,說明文也很精彩,讓我們見一斑而窺全豹,學習準確、鮮活的語言表達技巧。
要使文章的語言簡潔生動、準確鮮明,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就要注重煉字煉句。古人就很注意文章的錘煉,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張先“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這是人盡皆知的,賈島著名的“推敲”更是煉字煉句的佳話?,F(xiàn)當代的許多文學大家,如徐志摩、魯迅都是煉字煉句的高手。我們文本中的一些科普作品,也是講究語言的錘煉。
如朱泳燚的科普作品《看云識天氣》里開頭寫云和天氣的關(guān)系:“云就像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xiàn)什么樣的天氣?!弊髡咴谶@里用了“招牌”這個詞表明云和天氣的密切關(guān)系,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這句話看似簡單,甚至還帶有較強的口語色彩,但語言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
運用修辭是使文章語言鮮活生動最重要的方法。如排比能最有效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韻美;比喻有助于對事物進行生動形象的刻畫,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使語言富有靈性;擬人能使形象栩栩如生,讓人感到親切自然。俗話說“三分資質(zhì),七分打扮”,修辭用得好,定能使作文文采飛揚。
例如,《看云識天氣》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細致形象。秦牧先生曾說:“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麗的花,照耀著文學。”這篇文章一開筆就連用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tài)之多,變化之豐。如“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樣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躍,讓讀者在豐富的聯(lián)想中既認識到云的“姿態(tài)萬千,變化無?!钡奶攸c,又領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觀。這樣巧作描摹進行說明,寓知識性于生動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謂有一石二鳥之妙。修辭的運用在《看云識天氣》文中比比皆是。用“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卷積云的形態(tài)特征;用“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卷云的輕盈和潔白的特征。文中運用大量的比喻,寓知識于樂趣中,雖是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形象、趣味無窮。
又如,法布爾的科普文《綠色蟈蟈》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蟈蟈,像“蟈蟈在竊竊自語”、“蟈蟈酷愛甜食”、“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處在一起的”等都運用了擬人手法。擬人手法的運用表現(xiàn)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使得文章自然、親切,增強了可讀性,形象的語言使讀者讀來更輕松,更容易理解。
在寫作時,一句精當?shù)脑娢拿渫苓_到畫龍點睛、意趣橫生的效果,使作文生色不少,豐厚文化底蘊,使文章的語言富有文采。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中說到根據(jù)云上的光采現(xiàn)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時,就引用三條諺語生動地說明天上的云彩與天氣變化的關(guān)系:“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這些句子使文章顯得活潑﹑生動﹑簡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趣味性。名人名句是語言典范,往往使讀者中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讓文章長出明亮的眉目,更加親切,增強感染力。如茅以升《中國石拱橋》一文中引用張嘉貞在《安濟橋銘》中的贊語“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說明趙州橋構(gòu)造的奇特和高超的技藝;引用張鷟在《朝野僉載》中的名句“初月出云,長虹飲澗”說明趙州橋的形式優(yōu)美;讀著這些優(yōu)美的贊語,能一下子勾起讀者豐富的想象,把讀者帶入一種優(yōu)美的境界。吳冠中的《橋之美》為了進一步說明橋之美,運用了大量的描寫性語言和古詩文,充滿詩情畫意,語意蘊涵豐富,有著極其鮮明的個性色彩。文章從大家熟知的“小橋流水人家”具有形式美入手,引出喜歡橋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形式美?!霸绱禾鞖?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銷魂”出自江淹的《別賦》,“黯然銷魂者,為別時而已矣”。意思是說人們在分別的時候非常悲傷、愁苦。“曉風殘月”這個詞出自柳永的《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別后悲傷的情狀,就是說細柳和石橋所構(gòu)成的美景本身已夠動人,不再需要別的東西來烘托,已令畫家銷魂。引用是一種常用的藝術(shù)方法,“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巧妙地運用引用,能使說明文更顯生動,更具有說服力。
適當?shù)剡\用議論手法往往能表達出作者對人物、事件的認識、思考及評價,使文章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邏輯性,在說明文中能深化人們對說明對象特征的認識,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中國石拱橋》在用形象化的手法交代了本文說明的對象—石拱橋后,用概括的語言總說石拱橋的特點:“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jié)構(gòu)堅固?!边@句話是全文的中心。在文章以說明性文字為主體的襯托下,此處的議論可以說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又如《蘇州園林》第二段:“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句話總說蘇州園林的特點,是貫穿全文的中心。有了這樣議論總括的句子,能使說明的中心突出,說明對象的特征鮮明,易于讀者理解把握。說明文每一個段落都圍繞一個中心,有些段落中心往往通過中心句體現(xiàn)出來,這些中心句就是用議論的方式表達。中心句的位置在段首的較多,如“蘇州園林在第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和“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工夫都是工藝美術(shù)的上品”。這兩句都是在段首的中心句,各自概括了所在段落說明的中心。說明文中的議論著眼于說明特征,意在深化人們對說明對象特征的認識,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說明文中使用生動活潑的語言,不僅能增強文章內(nèi)容表達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學色彩,使讀者獲得不同程度的美感體驗,受到美的陶冶,還有助于加深讀者對說明內(nèi)容的理解,增知益智。要使作文語言鮮明生動,就要注意錘煉詞語,變平淡為生動;巧用修辭,變平淡為神奇;巧串詩句,化單薄為豐厚;恰當議論,化淺薄為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