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蠅王》:英國荒島文學的現(xiàn)代性訴求與叛逆

2013-08-15 00:45:00何德紅
外國語文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蠅王戈爾丁拉爾夫

何德紅

(樂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外語教研室,四川 樂山 610030)

《蠅王》(Lord of Flies)是當代英國著名文學家威廉·戈爾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3)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這部小說在1954年發(fā)表,出版后便在西方引起了強烈反響,一年后即成為最暢銷小說。爾后,其影響久盛不衰,并被評價為英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一。戈爾丁本人也因該書而蜚聲遐邇,1985年被任命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198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88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又因《蠅王》而封戈爾丁為爵士?!断壨酢方迤渖羁痰恼軐W內(nèi)涵及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被視作一部當代的杰出寓言體小說,而戈爾丁則被譽為杰出“寓言編撰家”?!断壨酢费赜脗鹘y(tǒng)的荒島歷險題材,用寓言和象征主義手法敘述了一個有別于傳統(tǒng)的關(guān)于荒島的故事,它“用明晰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述藝術(shù)和多樣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神話,闡明了當今世界人類的狀況”[1]3,成就了戈爾丁式現(xiàn)代荒島文學。

作為荒島文學的典型代表,英國荒島文學在西方文學發(fā)展史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英國的殖民發(fā)展史以及英吉利民族的冒險精神使得英國文學史上涌現(xiàn)了一系列以荒島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從16世紀末莎士比亞的《暴風雨》(The Tempest),17世紀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Robinson Cruise),到19世紀羅伯特·史蒂文森(1859-1894)的《金銀島》(Treasure Island)便是著名的代表作品。在這些作品中作家有意識地將主人公放在遙遠而未開化的荒島上,通過對其在荒島的活動書寫,表達文本主題?!盎膷u”作為展開故事的特定空間及載體,成了荒島文學的特有標記?;膷u文學中的人物或者有目的地去荒島探險,或者是誤入荒島,最后除少數(shù)壞人或無辜者死亡外,其余終歸得救,終歸找到一條返回大社會群體的途徑。

現(xiàn)代性是在啟蒙運動中形成的,因此有研究者也將其稱作“啟蒙現(xiàn)代性”。17~18世紀,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蓬勃發(fā)展對人類的思想體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科學主義的傳播和人文主義的發(fā)展,使人真正有理由挺起胸膛去追尋自由和幸福,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明確宣稱“人是生而自由的”之后,人們認識到自由是“每個人由于他的天性而具有的、原生的、與生俱來的權(quán)利”[2]。同時,理性也取代宗教成為社會的整合力量。以人的主體性和科學理性為核心的現(xiàn)代性態(tài)度在擺脫中世紀的蒙昧和猥瑣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人們從自身找到了認識世界和確證自我的信心,以自由為核心的價值觀和以強權(quán)為核心的社會組織形式得到重新厘定,現(xiàn)代性態(tài)度奠定了西方人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基礎(chǔ)。

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認荒島文學和現(xiàn)代性之間存在著某種密切的聯(lián)系,張德明就曾指出荒島敘事是現(xiàn)代性展開的一個初始場景,“荒島敘事打開了一系列與現(xiàn)代性有關(guān)的褶子,它既是現(xiàn)代性主體塑造的起點,也是現(xiàn)代性自我建構(gòu)的歸宿。一個孤立無助的個體被拋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島嶼上,正是現(xiàn)代主體本身的象征。風暴和海難摧毀了主體所曾擁有的一切、所曾知道的一切,迫使他進入一個‘預示著冒險、權(quán)力、欣喜、發(fā)現(xiàn)和自我變化的環(huán)境’,不得不獨自承當起建構(gòu)自我、遭遇他者、開發(fā)荒島的任務。于是,他的生存能力、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就在被拋的瞬間釋放出來。”[3]

張德明所表述的荒島文學和現(xiàn)代性之間這種“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的共生關(guān)系在英國荒島文學的歷時發(fā)展過程中得到深刻印證。成名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莎士比亞的“詩的遺囑”——《暴風雨》中,莎翁不遺余力地處處展現(xiàn)人性的光輝,“……在每個人迷失了本性的時候,重新找著了個人自己。”[4]對人的弘揚和謳歌標志了啟蒙現(xiàn)代性的萌芽。1719年,丹尼爾·笛福涉足了一座遠離塵囂的荒島,他塑造的魯濱孫形象是一個不斷進取、頑強向上的資產(chǎn)者形象,作為英國荒島文學“里程碑”的《魯濱孫漂流記》奏出了它自己時代的最強音符。在《魯濱孫漂流記》中理性作為上帝的替代物得到認同和宣揚,成為新的自然的立法者和道德的立法者?!艾F(xiàn)在我覺得我那荒寂的小島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地方?!保?]魯濱遜在荒島上的成功是現(xiàn)代性態(tài)度在荒島文學作品中的集中體現(xiàn),現(xiàn)代性態(tài)度得到了極致肯定和彰顯,《魯濱孫漂流記》更成為英國荒島文學不朽的經(jīng)典。

另一方面,荒島文學作為一種歷時性文學式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當下社會的盛衰,變遷以及人們思想、價值觀念的演變。1954年,《蠅王》問世。《蠅王》是戈爾丁根據(jù)19世紀英國小說家R.M.巴蘭坦的兒童歷險故事《珊瑚島》的輪廓寫成。二者不但場景類似,連主要人物的名字都相同。不過巴蘭坦筆下的英國少年淪落荒島以后,齊心協(xié)力,井井有條,冷靜地適應了島上的環(huán)境。他們不僅用自己的智慧將珊瑚島變成了自己的樂園,而且見義勇為,成了無畏的小騎士。戈爾丁在寫《蠅王》前即表示,要“真實地描寫孩子們在孤島上的行為,而不是人們主觀臆想出來的行為”[6]。

故事始于想像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原子彈的威脅使整個北半球不適合孩子們生存,于是一群六至十二歲的英國孩子被遣散。在航途中,飛機中彈,孩子們幸免一死,被困在南太平洋的一座荒島上。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拉爾夫有著在孩子中間建立文明秩序的良好愿望。他拾到一只海螺,并成功地吹響了號角。在聰明的伙伴豬崽子的幫助下,拉爾夫把孩子們召集在一起,開了第一次民主會議,被選為首領(lǐng)。孩子們仿效魯濱遜.,也仿效《珊瑚島》書中的小英雄,開始了童子軍野營般的生活,他們用樹枝建造住所,用豬崽子的眼鏡取火,為了爭取救援,他們還在山頂燃起篝火……故事到此,可謂一部理想的兒童歷險記。然而,戈爾丁所不同于巴蘭坦之處,在于當他描寫孩子們這些理智活動的同時,字里行間已暗示著一場潛在的危機。讀者從一開始就可以感到,孩子們創(chuàng)建的文明社會的表面現(xiàn)象之下,正孕育著某種野蠻的沖動。以杰克為首的一幫孩子,一出場就是“全身黑袍”,他們始終對拉爾夫的議會民主不以為然,主張以狩獵為生,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來適應島上的艱苦條件。果然,孩子們在絕望、饑餓與恐懼的驅(qū)使下,摒棄了拉爾夫的文明統(tǒng)治,而歸順于杰克的野蠻部落。他們涂了花臉,“藏在面罩后面,可以不感到羞愧、難為情”[7],豎起“圖騰”,跳著原始的舞蹈,甚至在祭典的狂潮中殺害了自己的同伴西蒙。隨后,豬崽子又在爭吵中被蓄意殘殺。最后,當一名海軍軍官駕著巡洋艦途經(jīng)此地,來到火光沖天的島上時,那所謂發(fā)達國家的文明教育之果早已蕩然無存。

《蠅王》作為一部現(xiàn)代性寓言,其中的人與物都被作家賦予了特定的象征和隱喻意義。在“拉爾夫”和“杰克之間,作家豎起了清晰的界線,將文明和野蠻區(qū)分開來。小說中的“拉爾夫”和“海螺”隱喻了啟蒙思想體系中的“理性”和“民主”;豬崽子和眼鏡,獲得了更為抽象的意義,即啟蒙思想體系中的“科學”與“文明”;而西蒙則象征著不斷探求的“真理”。海螺作為“民主、文明、權(quán)威”的象征,一出現(xiàn)就具有了非同小可的意義。在孩子們推選首領(lǐng)的時候:

選那個有貝殼的。

讓那個有喇叭似玩意兒的人當頭。

拉爾夫坐在那里,身上有著某種鎮(zhèn)定自若的風度,與眾不同,他有那樣的身材,外貌也很吸引人,而最最說不清的,或許也是最強有力的,那就是海螺。他是吹過海螺的人,現(xiàn)正在平臺上坐等著大家選他,膝蓋上安安穩(wěn)穩(wěn)地擱著那碰不起的東西,他就是跟大家不同。(p.20)

手持海螺的拉爾夫最終被選作“頭頭”,海螺自此也被視作團結(jié)、組織島上孩子們的工具,通過吹海螺來召開民主會議,共同協(xié)商事情,誰拿著海螺誰就有發(fā)言的權(quán)力,在荒蠻的海島上,拉爾夫借助海螺力圖維持一種文明而有秩序的生活。

小說中的西蒙追求真理,喜歡思考,帶有形而上的氣質(zhì),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并富于道德良知。當孩子們在為“野獸”所恐懼時,他最早意識到“大概野獸不過是我們自己”。為了搞清楚野獸的真相,他還爬上山去想看個究竟。在林中空地上,他看到了杰克等人獻給野獸的貢品—— 一只爬滿蒼蠅的野豬頭(蠅王)。在所有的孩子中,西蒙是唯一知曉“野獸”和“蠅王”真相的人,“別夢想野獸會是你們可以捕捉和殺死的東西……我就是你的一部分”(p.169)。但掌握真理的西蒙最終卻反被愚昧、野蠻的孩子當做“野獸”而打死。小說中的豬崽子是拉爾夫的忠實的支持者。他頭腦聰明、知識豐富,帶著一副深度的近視眼鏡。他始終維護海螺的權(quán)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相信科學,他的眼鏡片的聚光為孩子們帶來了至關(guān)重要的火種,而煙火是孩子們能獲得救助的唯一信號。

與拉爾夫、西蒙和豬崽子相對立的是杰克、合唱隊和“野獸”。杰克意志堅強,有著極強的權(quán)力欲,始終都在和拉爾夫爭奪領(lǐng)導權(quán)。一開始他還遵守著文明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后來他把自己的臉涂抹上五顏六色的泥土,變得“不再是他本人,而是一個可怕的陌生人,頂著一個假面具,他開始跳起舞來,他那笑聲變成了一種嗜血的狼嚎”(p.70),“讓規(guī)則見鬼去吧!我是強有力的——我們會打獵”(p.105),他們?yōu)榱顺匀?,獵殺野豬“殺野獸喲!割喉嚨喲!放它血喲!干掉它喲!”(p.180)他利用孩子們對豬肉的垂涎和對野獸的恐懼,控制住大批的孩子,奪取了拉爾夫的領(lǐng)導權(quán)。從捕殺野豬到殘殺同伴,他實行了野蠻的專制統(tǒng)治,因此杰克象征的是野蠻、專制和人性中的惡。

但如果我們據(jù)此如一干學者所認為作家是在借此否定現(xiàn)代性這一荒島文學的傳統(tǒng)文學主題,那筆者則認為這種簡單的斷定是有失偏頗,片面的。戈爾丁之前的荒島文學作家們都采用正面、直接的敘事方式表達對啟蒙現(xiàn)代性的訴求與張揚——人類的理性和文明終歸會戰(zhàn)勝非理性和非文明,最終將荒島變作“理想國”。但事實上戈爾丁從敘事的另一端揭示:如果人類失去了理性和文明——戴上“面具”、砸碎“海螺”、盜走眼睛——帶來的必然是“火燒荒島”,整個小島社會的崩潰和毀滅。美國評論家布斯曾評論《蠅王》說:“這本書的言外之意是:只有文明的約束強迫人類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時人類才會這樣做?!保?]戈爾丁在寫到羅杰企圖用石頭砸正在玩耍的小亨利時,他說:“在這兒,舊生活的禁忌雖然無形無影,卻仍然是強有力的。……羅杰的手臂受到文明的制約,雖然這文明對他一無所知并且已經(jīng)毀滅了?!?p.68)可見,戈爾丁并非要否定人類的現(xiàn)代性態(tài)度,卻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否定之否定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傳統(tǒng),表達對現(xiàn)代性訴求這個不變的荒島文學主題:人類不能離開理性和文明,離開了它們的規(guī)約,人類社會將會混亂不堪。

不過,《蠅王》中當孩子們失落了文明和理性,野蠻和非理性統(tǒng)治了小島所帶來的混亂場面表現(xiàn)出來的對現(xiàn)代性的訴求和對文明的呼喚僅僅是作家要表達的一個表層主題,戈爾丁要帶著讀者走得更遠,去尋找《蠅王》中的小島為何沒能像魯濱遜的荒島變作“世界上最可愛的地方”卻成了焚毀的一隅焦土最深層的原因。

《蠅王》發(fā)表于1954年,兩個世紀的社會變遷和世界風云橫亙在戈爾丁和笛福之間,荒島文學的歷時性決定了小說必然是當下時代的縮影?!断壨酢分械男u出現(xiàn)在作家虛構(gòu)的人類核戰(zhàn)爭之外的南太平洋上,戰(zhàn)爭,甚至是作家幻想的核戰(zhàn)爭本身已不再是杞人憂天似的夢魘。兩次世界大戰(zhàn),特別是使用了原子彈武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戈爾丁本人親身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許多戰(zhàn)役,他對戰(zhàn)爭的感受同當時所有的人一樣的強烈,他說:“經(jīng)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于人猶如‘蜜’產(chǎn)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病?!保?]戰(zhàn)后,戈爾丁對這場戰(zhàn)爭及人類的生存現(xiàn)狀進行深刻思考,并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說《蠅王》。

作為一部杰出的寓言體小說,從啟蒙現(xiàn)代性角度解讀,《蠅王》主要體現(xiàn)價值理性,代表民主、正義的價值觀念,與象征專制、邪惡的野獸相對立?!把坨R”是維持火堆所必需的工具,它一直是孩子們得救的希望所在,象征著科學在人類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小說中“眼鏡被搶”的情節(jié)顯然具有更深層的寓意。在一個夜晚,已經(jīng)另立山頭、墮落為野蠻人的杰克一派搶走了豬崽子的眼鏡,不是用它來維持火堆發(fā)出求救信號,而是用它來點火燒烤野豬,此后這副眼鏡一直炫耀性地掛在杰克這個專制者的腰間,最后眼鏡引出了更大的災難,杰克為了圍捕拉爾夫竟放火燒島,要毀滅整個島嶼。這里眼鏡作為科學的象征,代表工具理性,它在拉爾夫手中時,可以用來作為救命的工具,但是到了杰克手中,眼鏡就變作帶來災難的器具。小說的結(jié)尾,“巡洋艦”救了孩子們,但這“巡洋艦”同樣也是成人戰(zhàn)爭中捕殺敵人的更大工具理性,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工具理性本身是價值中立,它遵循的是功效原則,工具作善還是作惡的關(guān)鍵在于使用工具的主體。人類主體的善惡二重性決定著工具理性的善惡。小說中的“野獸”隱喻著人性中潛伏著的獸性欲望。獸性不僅存在于島上的孩子,也存在于島外的成人世界。正是成人世界野蠻的核戰(zhàn)爭把孩子們帶到了荒島上,而他們在荒島上的經(jīng)歷又重現(xiàn)了使他們落到這種處境的歷史的全過程??梢哉f,巡洋艦意味深長的出現(xiàn)和核戰(zhàn)爭恐怖的背景表明:主體獸性欲望的過度膨脹,人類的道德自律變得虛妄,價值取向失去了規(guī)約之后導致主體的瘋狂。從這個角度看,《蠅王》所展示的就不僅僅是野蠻戰(zhàn)勝了文明、非理性戰(zhàn)勝理性所導致的社會的混亂和災難,更揭示了文明的本質(zhì)中即深藏著野蠻,理性的內(nèi)核中深藏著非理性。啟蒙現(xiàn)代性方案的人類主體性和理性核心的過度膨脹必將扭曲和解構(gòu)現(xiàn)代性本身。

小說的結(jié)尾,就在荒島被焚毀之際,一位海軍軍官和一艘漂亮的巡洋艦突然如救星一般從天而降,戈爾丁對此解釋道:“制止了獵捕活人的軍官想用巡洋艦把孩子們從荒島上帶走,而那艘巡洋艦正將同樣無休止地獵捕它的敵人。誰來拯救成人和他的巡洋艦呢?”[10]人類不但已有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創(chuàng)傷記憶,而且正面臨著由核武器、恐怖主義、生態(tài)惡化等一系列具有類似于“焚毀整個小島”的全球性效應的毀滅性力量所造成的生存考驗。對此,我們或許可以借用吉登斯(Giddens)的話來做進一步的歷史解碼,現(xiàn)代性的另一面是,當事實上地球上再沒有神志清醒的人的時候,剩下的就只能是昆蟲與青草的王國了,或者,是一組破敗不堪和外部受到嚴重傷害的人類社區(qū)。沒有任何神靈會拯救我們。

[1]龔志成.《蠅王》[Z].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文中所標注頁碼出自該書)

[2]Kant.The Metaphysical Elements of Justice[M].transl.J.Ladd.NY:Indianaplolis,1965:78.

[3]張德明.論點摘編[J].新華文摘,2009(9):166.

[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1)[Z].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63.

[5]Daniel Defoe.Robinson Crusoe[M].NY:Simon&Schuster,2008:162.

[6]Golding,W.The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M].London:Faber& Faber,1965:106.

[7]Golding,W.Lord of the Flies[Z].NY: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1954:5.

[8]江曉明.《蠅王》與戈爾丁的小說藝術(shù)[J].外國文學,1984(7).

[9]Golding,W.The Hot Gates and Other Occasional Pieces[M].London:Faber& Faber,1965:xi.

[10]Epstein,E.L.Notes on Lord of the Flies[C]//Lord of the Flies.New York:G.P.Putnam’s sons,1959:189.

猜你喜歡
蠅王戈爾丁拉爾夫
跟著拉爾夫闖世界
學生天地(2017年21期)2017-11-07 02:38:15
威廉·戈爾丁作品在中國譯介中的問題分析
淺析《蠅王》人性命題的哲學意義
考試周刊(2017年4期)2017-01-19 15:20:31
從“牯嶺街”到《蠅王》:兒童之惡的文化思考
齊魯周刊(2016年45期)2017-01-03 23:40:02
《惡童日記》與《蠅王》比較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7:50
對《蠅王》中“異質(zhì)空間”的解析
少年的回聲
性依存敘事曲
中外文摘(2016年3期)2016-03-17 08:13:57
捕捉愛的攝影師
一個承諾
小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8-29 04:19:28
邵武市| 阿图什市| 麦盖提县| 武川县| 丰都县| 东海县| 万载县| 万全县| 融水| 高邑县| 小金县| 连江县| 苏尼特左旗| 清苑县| 广东省| 云梦县| 游戏| 吉林省| 铜梁县| 丹巴县| 江达县| 友谊县| 徐汇区| 蒙自县| 吴旗县| 育儿| 岗巴县| 昆明市| 安徽省| 朝阳县| 微博| 古丈县| 酉阳| 什邡市| 博兴县| 黄大仙区| 南宁市| 巴东县| 宜川县| 大竹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