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科
(西安交通大學 軍事教研室,陜西 西安 710049)
當前高校國防教育實踐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2001年《國防教育法》的頒布為高校國防教育實踐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保障,現階段在大多數普通高校,除了開展學生軍事訓練及舉行日常性的國防教育活動外,還以必修課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國防教育課程教學,可以說,國防教育已逐漸朝著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方向邁進。然而,還應當看到,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的高校開展國防教育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部門的檢查評估,還沒有設置專門的教學機構和專職的國防教育教師編制,僅僅以講座的形式在軍訓期間開展幾次國防教育講座,這不僅嚴重影響了國防教育的效果,而且對于國防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建和國防教育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十分不利。因此,重新審視高校國防教育的價值、意義,明確當前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的策略,對于增強高校國防教育的實效性、推動高校國防教育的良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高校為何及如何開展國防教育,有必要首先對國防與國防教育的基本概念進行辨析。國防是國家防務的簡稱,根據《辭海》的解釋,國防是“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而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1]?!吨袊娛掳倏迫珪分袑罈l目的解釋是:“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而采取的防衛(wèi)措施的統稱。包括國防建設與斗爭?!保?]筆者認為,《辭海》中的定義對國防的本質把握得更為科學和準確。什么是國防教育?目前學者們多基于自己的認識來理解國防教育這一概念,對其所下的定義亦是五花八門,如:“國防教育是指國家為增強公民的國防意識,提高公民的國防行為能力而進行的教育,是國防建設和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凡是一切為增進人們國防思想、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強國防意識、觀念和國防能力的活動,都可以稱之為國防教育”[4]4;“國防教育是國防領域里的教育現象,即按照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和安全,抵御外來侵略和顛覆的目的和要求,對公民的品德、智力和體質等方面有計劃地施以影響的活動”[5]等等。但這些定義都未能十分精準地反映國防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在筆者看來,國防教育是指為捍衛(wèi)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來侵略、顛覆與威脅,對全體公民施加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影響,使公民具備一定的國防知識和國防技能,形成符合國家所需要的國防意識與國防情感的社會實踐活動??梢?,國防教育是伴隨著國家和階級的產生而出現的,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國防教育的主體是國家,而客體則是全體公民。
當前我國高校國防教育主要包括學生軍事訓練、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及日常性國防教育活動,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相輔相成、緊密聯系。學生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包括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輕武器射擊、單兵戰(zhàn)術動作訓練、野營拉練、軍事地形學等,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觀念、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作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國防、軍事思想、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zhàn)爭等,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增強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加強組織紀律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后備兵員和培養(yǎng)預備役軍官打下堅實基礎;日常性國防教育則是指在大學生平時生活中不定期地開展的各種形式的國防教育活動,尤其是指利用“全民國防教育日”、“國慶節(jié)”、“建軍節(jié)”等重大紀念日,通過國防教育專題講座、國防教育基地參觀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國防知識的普及與國防觀念的培養(yǎng)。
我國高校國防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從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十余年間,高校國防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開展軍事訓練,軍事理論教學僅在軍事技能訓練期間作為輔助環(huán)節(jié)來開展。1984年新兵役法頒布實施后,我國在部分普通高校和高級中學中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了學生軍訓試點工作。在軍、地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學生軍訓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摸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行之有效的學生軍訓辦法。1995年9月1日,我國頒布實施了《教育法》,其中第六條規(guī)定,向受教育者“進行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997年3月14日公布實施的《國防法》明確規(guī)定:“學校的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各級各類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或者在有關課程中增加國防教育的內容。軍事機關應當協助學校開展國防教育?!睆母拍钌峡矗秶婪ā分袥]有再沿用“學生軍事訓練”的用語,取而代之的是“學校國防教育”、“國防教育課程”等概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不僅僅是概念的轉換與變更,而是從深層次上預示著高校國防教育基本模式的轉變。此后,國防教育理論課逐漸進入了各高校的教學計劃,高校對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2002年6月,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作為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與軍事技能訓練的基本依據,大綱規(guī)定:“軍事課程是普通高等學校本、??茖W生的必修課”,“軍事課(含軍事理論教學和軍事技能訓練)列入普通高等學校的教學計劃,考試成績記入學生檔案,學校應當按照本大綱組織實施軍事課教學”。該大綱于2006年得以修訂,修訂后的教學大綱于2007年9月起在全國普通高校施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高校國防教育逐漸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軍訓式”國防教育模式,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亦成為國防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再加上平時開展的日常性國防教育活動,高校逐漸形成了“學生軍訓+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日常性國防教育活動”一體化的國防教育新模式。
從國防教育的定義可見,國防教育的過程是促進公民國防認知、國防情感、國防意識及國防行為能力四方面統一發(fā)展的過程。國防認知是“奠基石”,能夠為關心國防、投身國防責任的履行提供指南;國防情感是“催化劑”,能夠激發(fā)關心國防、投身國防、捍衛(wèi)祖國主權、維護國家安全的高尚道德追求;國防意識是“推進劑”,能夠推動捍衛(wèi)國家主權、防備外來侵略、維護國家尊嚴的行為的實施;國防行為能力是“落腳點”,能夠實現關心國防、維護國家安全的知行合一。要分析高校為何要開展國防教育,就必須清楚地認識高校國防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首先,通過開展高校國防教育,有助于維護國家安全與尊嚴、促進國家繁榮與發(fā)展。強烈的國防意識、國家安全觀念是戰(zhàn)爭時期抵御外敵入侵、贏得戰(zhàn)爭勝利的武器,也是經濟建設時期保障國防、抵制西方劣性文化侵害、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重要因素。大學生是未來推動國家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國家安全觀念更是直接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前途與命運。高校國防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克服和平時期的麻痹思想,增強他們的國防觀念、愛國意識,從而為維護國家安全與尊嚴、促進國家繁榮與發(fā)展服務。
其次,通過開展高校國防教育,有助于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任何一個國家,開展國防建設不外乎物質層面建設和精神層面建設兩個方面的內容[6]。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因此,高校國防教育本身就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學生國防觀念的培養(yǎng)、國防情感的強化,能夠使他們對戰(zhàn)爭與和平保持清醒的認識與理性的判斷,對國防事業(yè)產生認同感和使命感,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國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的自覺關注,從而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國防建設,這必將對國防現代化建設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起到促進功效。
第三,通過開展高校國防教育,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高校國防教育的目標內在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之中。其二,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倡導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所需要的道德準則,就必定要把國防觀念、國防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其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與全體公民,尤其是當代青年學生的國家安全意識、國家主權意識、國家防衛(wèi)意識的樹立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有助于大學生國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深入持久的國防教育,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國防素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防情感、國防精神,提高大學生個體的國防行為能力。
其次,有助于大學生個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通過開展國防教育,有助于使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提高大學生個體的創(chuàng)造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個體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第三,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個體的道德鑒賞力。國防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個體高度的政治自覺性和正確的道德倫理觀,提升和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幫助個體形成堅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從而提高道德鑒賞力。
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個體的社會競爭力。通過采取教學、軍訓、培訓、講座、參觀等多樣化國防教育形式,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個體的國家安全意識、競爭意識、自強意識、憂患意識、科學意識,培養(yǎng)個體的“大國防觀”,提高個體的社會競爭力。
總之,正因為高校國防教育有著特殊的意義與重要的價值,因此高校應當充分重視并積極開展國防教育,通過學生軍訓、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及開展日常性的國防教育活動等方式,積極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國防意識與國防情感,提高大學生的國防行為能力。
隨著《國防法》、《國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等法規(guī)或文件的頒布施行,高校國防教育逐漸從專業(yè)性軍事訓練階段走向了普及性國防教育階段。20 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全國普通高校專職國防教育教師的數量不斷增加,國防教育理論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和深化,教育部還成立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軍事教學指導委員會”,以指導全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雖然現階段高校國防教育事業(yè)正在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的方向不斷邁進,但還應當清楚地看到,在高等院校國防教育領域,還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問題和困境。
首先,許多高校還未按照《國防教育法》及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開展國防教育,尤其是未能有效地開展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雖然2001年頒布施行的《國防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和相當于高級中學的學校應當將課堂教學與軍事訓練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高等學校應當設置適當的國防教育課程”;《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也規(guī)定:“學校應當按照大綱組織實施軍事課教學,嚴格考勤考核制度”,而現階段相當一部分高等院校還沒有開設國防教育理論課,或者僅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幾次簡單的國防教育理論授課,這嚴重影響了國防教育的實效性。以陜西省為例,據筆者統計,陜西省內有近八十所普通高校,然而真正按照教學大綱開設國防教育課程的普通高校還不足十所。
其次,高校國防教育存在著“兩頭熱,中間冷”的現象。從宏觀層面來看,當前國家、社會對國防教育十分重視,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及十七大報告中都有有關“加強國防教育”的詳細內容,《教育法》、《國防法》、《國防教育法》等法規(guī)中也都有“國防教育”的具體規(guī)定,另外,整體而言,當前從事國防教育工作的高?;鶎咏處?、行政人員也能夠積極地投身于這項事業(yè)。但是,處于高校國防教育體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部分教育行政部門、部分高校黨政領導對國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國防教育地位與作用的認識還不到位,這嚴重阻礙了國防教育的深入開展。在一些高校黨政領導眼中,國防教育對于大學生專業(yè)技能水平的發(fā)展無關緊要,因此,在高校調整教學計劃、調整課程體系時,這門課程往往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和影響。
第三,國防教育學科建設進展緩慢,國防教育學科地位遲遲未能得到確立。雖然近年來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國防教育有學”[7]、“國防教育也是一門科學”[4]1的觀點,但客觀來說,當前國防教育學科還不是一門“實然學科”,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的學科目錄中還沒有它的位置。因此,長時期以來,廣大國防教育工作者始終面臨著沒有學科依托的境況,高校國防教育教師普遍缺乏學科歸屬感,學術發(fā)展空間不夠廣闊??陀^地說,國防教育學具有明確的研究對象,具有自身特有的研究方法,雖然理論體系不成熟、不完善,但假以時日一定能夠形成自身完善的學科理論體系,而且國防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符合社會發(fā)展歷史性條件,因而這門學科符合學科生成的最基本要求。不論是國家層面、高校層面,還是國防教育工作者個體層面,都需要對國防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充滿信心并為之做出努力,促使其早日從“應然學科”發(fā)展成為“實然學科”。
第四,國防教育領域的理論研究極為薄弱,一方面影響了國防教育實踐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制約了國防教育學科建設的推進。國防教育實踐離不開國防教育理論的指導,而長期以來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水平不高,一些重大理論難題無法得到解決,使得國防教育實踐缺乏理論的指導和學理上的支撐,國防教育工作始終無法突破制約瓶頸,長期在低水平、低效率的階段徘徊。從國防教育學科建設的角度而言,由于這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十分薄弱,國防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始終未能得到突破式的進展,大大影響了這門學科的學科地位,導致這門學科在高校學科群中長期處于“非主流”、“邊緣化”的地帶。
第五,國防教育的內容過于陳舊和單調,過分偏重從“戰(zhàn)爭”、“軍事”、“軍隊”等角度來進行國防知識與國防技能的教育?,F代國防雖然以軍事力量為核心,但已不僅僅局限于軍事領域,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又被稱為社會國防、大國防,從軍事到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和意識形態(tài)都與之密切相關。可以說,當前的國防問題、國家安全問題,已不再僅僅是是單純的軍事問題、領土問題了,而是一個由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信息、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安全問題所構成的綜合性的、復雜性的重大問題[8]。因此,現階段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與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防建設的本質和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這突出地反映在國防教育理論課的內容過于“軍事化”、“單一化”,不能與時俱進等方面。當前國防教育理論課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有關“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zhàn)爭”、“軍事思想”等方面的內容所占比例過大,而“國家傳統安全論”、“國家非傳統安全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論”、“大國關系論”等方面的內容要么完全沒有涉及,要么所占篇幅過少。
筆者認為,為了解決當前在國防教育領域存在的這些問題、促進高校國防教育的規(guī)范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應當采取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
首先,重視高校國防教育的檢查評價工作,充分發(fā)揮教育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教育部、總參謀部、總政治部應盡快制定全國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標準,進一步完善檢查評價機制,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軍事部門應牽頭組織有關專家制訂本地區(qū)的評價方案,通過定期組織國防教育檢查評價,督促高校嚴格貫徹落實《國防法》、《國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等法規(guī)或文件的有關規(guī)定。對于積極按照教學大綱規(guī)定開設國防教育課程、開展軍事訓練的高校,以及對于工作業(yè)績突出的國防教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而對于僅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幾次簡單的國防教育理論授課的高校應通報批評,督促其整改。
其次,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各高校應當充分重視和關注國防教育工作,推動高校國防教育全方位、深層次、高效能開展。教育行政部門與高等院校對于國防教育的開展需要給予一定的資源支持,統一思想認識,積極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成立各級國防教育領導小組,健全國防教育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并完善監(jiān)督機制,促進學生軍訓工作、國防教育理論課程及日常性國防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
第三,加強國防教育學科建設,推動國防教育學科早日創(chuàng)生。在我國的學術管理體制下,研究資源(如研究課題、研究經費等)主要是通過政府有關部門公布的學科目錄來進行配置的,沒有進入目錄的研究領域不但很難得到社會與學術界的認可,也因難以獲取有效和充足的資源而難以生存,而一個領域的研究若想繁盛起來就必須進行學科的創(chuàng)建,謀求進入官方的學科目錄。因此,加強國防教育學科建設,遵循學科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推動國防教育學科早日創(chuàng)生不但有利于為高校國防教育教師提供堅實的學科支撐和廣闊的學術發(fā)展空間,而且對于國防教育實踐的規(guī)范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要加強國防教育學科建設,必須在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國防教育研究基地的設立、國防教育學會的創(chuàng)建、專門刊物的創(chuàng)辦等方面加強工作。
第四,增強高校國防教育教師的學科意識,促進國防教育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協調發(fā)展。長時期以來,由于國防教育學科主體對學科建設的必要性認識不夠,對國防教育學科建設的內涵缺乏深層次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國防教育學科地位的確立。此外,國防教育教師的學科意識十分淡薄,部分教師認為學科建設就是課程設置與課程建設,甚至認為學科建設是學校管理部門的事,與教師個人無關,導致了國防教育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嚴重脫節(jié)。因此,當前應重視增強國防教育教師的學科意識,并在全面抓好課程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國防教育學科建設,促進國防教育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的協調發(fā)展,為高校國防教育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提供穩(wěn)固堅實的基礎。
第五,大力推動國防教育學術研究,為高校國防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為推動高校國防教育實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把國防教育事業(yè)推向深入,除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給予重視和必要的支持外,還離不開廣大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辛勤的學術研究工作。要爭取獲得一些戰(zhàn)略性、基礎性的科研項目的立項,促進國防教育領域基礎性科研成果的獲得與重大理論難題的解決,從而帶動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高水平研究生的培養(yǎng)和研究機構的建設,以推動高校國防教育實踐的深入開展,推動國防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發(fā)展。
第六,更新國防教育理念,改革國防教育內容,突破傳統的、僅局限于“軍事領域”的國防教育形式和內容。今天國家的真正防線并不僅僅在軍事上,高校國防教育應突破傳統的、單一的“軍事化”教育體系,而應當從更寬廣的視角、更開闊的維度去把握國防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在國防教育形式上,應在現行的“學生軍訓+國防教育理論課教學+日常性國防教育活動”的基本模式基礎上,積極探索更為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如舉辦將軍報告會①西安交通大學于2009年起每年在大一新生軍訓期間舉辦一場“將軍報告會”,邀請一位將軍來校為全體參訓學生作報告,反響十分強烈,這樣的國防教育形式值得進一步推廣。、開展國防教育知識競賽,借助BBS討論區(qū)、QQ 群、微博等網絡媒體進行宣傳教育等,增強國防教育的實效性。在國防教育內容上,有關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應下大力氣改革和修訂國防教育理論課程的內容體系,更新國防教育基本理念,增設“國家安全論”、“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論”、“大國關系論”等方面的內容,不能再僅僅重視學生“軍事知識”、“軍事技能”的培養(yǎng),而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綜合安全觀”、“大國防觀”、“戰(zhàn)略思維”的培養(yǎng)和塑造。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767.
[2]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軍事百科全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347.
[3]吳溫暖.國防教育學學科基本定義探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07-113.
[4]武炳,張彥斌,杜景山.國防教育學[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5]李先德.國防教育學概論[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32.
[6]吳溫暖.高等學校國防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20.
[7]毛文戌,蘭書臣.國防教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229.
[8]胡移山.關于加強大學生國防素質教育的思考[J].遼寧教育研究,2002(1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