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財,金 妲,金 瓊,楊文靜 (山東省秦皇島港口醫(yī)院胸外科,山東 秦皇島 066002)
患者,女,28歲,身高158 cm,體重78 kg,孕39周,于2012年4月12日入院婦產科擬足月順產。次日順產后第1天夜內21:00出現左胸痛、胸悶呼吸不適、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并呈漸進性加重。請胸外科會診,查體體溫37.5℃,脈搏95次/min,呼吸23次/min,血壓136/78 mm Hg(1 mm Hg= 0.1333 kPa)。胸廓對稱,氣管居中,左側肋間隙略寬,左第四肋水平以上叩診清音,下外側肺野叩診鼓音。肺底叩診稍濁音,聽診左肺上野呼吸音清,下外側肺野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清。心率95次/min,律齊,左上腹部壓痛存在,無反跳痛,四肢關節(jié)活動良好。靜脈血WBC 12.9×109/L,尿液分析正常,肝、腎功能基本正常,鉀略低,心電圖正常。攝床旁胸部正位片顯示氣管縱隔無明顯偏移,左肺尖鈣化點,左側第四肋內側肺野存在,外側肺紋理消失,肺壓縮約1/4余,肺邊界呈弧形改變,肋膈角消失并可見少量液氣平面,膈肌升高但顯影模糊不滿意。追問病史曾患結核性胸膜炎。遂局部麻醉下在叩鼓區(qū)域行診斷性穿刺,抽出氣體及少量草黃色液體。會診胸外科值班住院醫(yī)師遂初步診斷為:左側自發(fā)性氣胸伴胸腔積液?;⌒畏芜吔缈紤]為胸膜粘連所致,故考慮為局限性氣胸。行胸腔穿刺術,常規(guī)穿刺抽出氣體約800 ml,草黃色液體約150 ml,胸痛胸悶癥狀減輕。未復查胸片。3 h后原有癥狀再次出現??紤]單純胸穿效果差故在局部浸潤麻醉下行左側胸腔閉式引流術。操作順利,引流管有氣體和少量液體引出?;颊甙Y狀隨之減輕,并給予抗感染治療。次日患者訴胸痛有所加重。查引流管通暢,水柱波動微弱,左肺底呼吸音仍消失。胸外科上級醫(yī)師會診建議去放射科復查胸片,見左側胸腔疑部分胃充填。進一步行CT檢查明確診斷為:左側膈肌裂孔疝。經胸外科及婦產科專家聯合會診,向家屬交代病情征得同意后決定單純行開胸探查、膈疝修補術。術前置胃管充分胃腸減壓,雙腔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左胸前外側開口,沿第7肋間逐層進胸,見胸膜廣泛膜樣粘連,左側胸腔下部被胃及大網膜、橫結腸填充,脾臟亦被牽拉臨近膈肌食管裂孔。裂孔較光滑,外側可見撕裂痕跡,考慮先天性膈疝,后天外力導致撕裂擴大,致腹內臟器進入胸膜腔。疝內容物色紅潤,無嵌頓及絞窄,胃大彎側可見胸腔閉式引流管戳入胃中,穿刺口約0.6 cm大小。拔出胸腔閉式引流管,縫合胃破裂孔。適當剪開擴大疝孔,將疝出的胃及大網膜、橫結腸輕柔還納回腹腔,牢固縫合固定膈肌裂孔,放置胸腔閉式引流管。逐層關胸,術畢。予積極抗感染補液等治療,48 h后拔管,12 d后拆線痊愈出院。
自發(fā)性氣胸分為原發(fā)性氣胸和繼發(fā)性氣胸。原發(fā)性氣胸起因于胸膜下的肺大泡破裂,氣體進入胸膜腔而導致氣胸。常位于肺尖,主要癥狀是胸痛和呼吸困難。繼發(fā)性氣胸常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致肺組織、細支氣管破裂,氣體進入胸膜腔而發(fā)生氣胸。既往患結核性胸膜炎致胸腔廣泛粘連的可能不發(fā)生氣胸或局限性氣胸。有極少數女性為月經性氣胸。其發(fā)生與月經周期變化有關,機制不甚明確[1]。
膈疝是各種原因導致腹腔臟器通過膈肌破裂孔進入胸膜腔,分為非創(chuàng)傷性和創(chuàng)傷性兩大類。非創(chuàng)傷性膈疝又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先天性膈疝往往嬰幼兒期發(fā)病,癥狀因疝內容物的多少、裂孔大小以及疝的時間而定。X線、上腹部CT、上消化道造影可協(xié)助診斷,開胸探查可明確診斷[2]。本病患術中見膈肌裂孔大部分光滑,外側可見撕裂,考慮先天性裂孔部分缺損伴后天外力撕裂所致,臨床比較罕見??紤]該病患為足月順產孕婦腹腔壓力增大,加之生產過程中助產按壓上腹部、產婦屏氣用力生產等原因最終導致原缺損之膈肌裂孔撕裂,腹內臟器進入胸膜腔而形成膈疝。
誤診原因及經驗教訓:①自發(fā)性氣胸臨床常見?;颊哂嘘惻f性肺結核病史。②孕婦膈疝罕見。③胃疝入胸腔胃內脹氣胃液致腋氣平面,被誤認為自發(fā)性液氣胸。氣體往往在肺尖部,患者有胸膜炎病史,因胸膜粘連而局限于下肺底。被誤認為局限性氣胸。④床旁X光攝像顯影質量差。⑤值班住院醫(yī)師經驗欠缺,穿刺出氣體便以為是氣胸,草黃色液體以為胸腔積液,實為穿刺入胃中抽出氣體及胃液。
該病例臨床罕見,最初診斷錯誤,并因胸腔引流術造成醫(yī)源性胃損傷,所幸經上級醫(yī)師會診明確診斷并得以及時手術,術后恢復順利未出現并發(fā)癥,恰逢病患和家屬能充分理解,故未造成醫(yī)患糾紛。但一定要引起充分重視,避免再次發(fā)生。
[1] 孫玉鄂.胸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107-109.
[2] 陳如坤.臨床胸心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