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云
(中山大學中文系,廣東 廣州 510275)
徐丹主編《量與復數(shù)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的跨時空研究考察》,商務印書館 2010年北京,第118頁,潘悟云先生《漢語復數(shù)詞尾考察》引宋·釋贊寧(919-1001)《高僧傳》第四卷記(周虎丘山寺)僧瑗傳(662剃剪)作:
(1)永昌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見身有疾,謂弟子曰:“爾門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靜志莊”。
潘先生等認為這是老禪師對自己弟子說的話,“爾門”自然就是“你們”,這可以“比較明確地為第二人稱復數(shù)的記錄”。我們查原文獻后發(fā)現(xiàn),這條珍貴的語料引得不全,且斷句有問題,現(xiàn)錄原文且點斷如下:
(2)永昌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見身有疾,謂弟子曰:“吾聞尸所到處便為穢惡。出就別方乃稱離罪爾”。門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靜志莊。忽聞異香從空而下。
段中“出就別方乃稱離罪爾。門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靜志莊”,是獨立完整的兩句話?!盃枴笔钦Z氣助詞,不是第二人稱代詞“爾”。所以“爾門”不能連讀。有人要問這樣斷句,關鍵是:“門弟子”成詞嗎?回答是:不但成詞,且用得比較普遍。儒家、道家、佛教這樣的有師承關系的“教育集團”內外都可見到,古已有之。如:
(3)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論語·泰伯》
(4)晏子使魯,仲尼命門弟子往觀,子貢反。
《晏子春秋·卷五/內篇雜上》
(5)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
《禮記· 祭義》
(6)聞蜀山有吳道士,又玄高其風,往而詣之,愿為門弟子。留之且十年,未稟有所授,又玄稍惰,辭之而還。
《云笈七簽》卷一百二十,紀傳部,傳十
(7)天寶六載□月廿幾日日中,因召門弟子告之曰:夫生者,假借也,墮垢也。
《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8)(禪師)或冥寂終日。門弟子有觀異相,竊或怪之,知化緣將終,接衽悲侍。
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卷十九
(9)伊川先生嘗有門弟子日赴歌會過差,先生聞之大不樂,以為如此絕人理,去禽獸無幾爾。
宋·呂本中撰《童蒙訓》卷下
我們看到,唐宋以降,禪宗語錄中,更是常見,既可以統(tǒng)稱所有的弟子,又可以說門弟子某某?!秲愿敗肪砹偎氖へ暸e部·條制第四:或臣下收恩豈成公道?時論以貢舉官為丘門、恩門,及以登第為門生,門生者門弟子也。顏、閔、游、夏等并受仲尼之訓,即是師門,大朝所命春官不曾教誨舉子……
(10)僧云有。玄曰爭得到此間。其僧不能對。玄以杖逐之。玄謂門弟子曰。佛意祖意,如手展握。
宋《禪林僧寶傳》卷七
(11)翌日還堋口廨院,留遺誡,蛻然示寂。門弟子奉全身歸,煙霧四合,猿鳥悲鳴。茶毗異香遍野,舌本如故。
宋《五燈會元》卷十九(續(xù)傳燈錄卷二十五)
(12)馬大師據(jù)江西泐潭。出門弟子八十有四人。其角立者。唯百丈海。得其大機。海出黃檗運。
南宋《古尊宿語錄》卷十九,楊岐(方會)和尚語錄
(13)方外唯釋門主人升堂,眾賓皆立于西,惟職屬及門弟子立于東,蓋舊俗時有存者。
北宋《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 雜志
(14)夫子度量極大,與堯同。門弟子中如某人輩,皆不點檢他,如堯容四兇在朝相似。必大。
《朱子語類》卷九十三孔孟周程張子
(15)“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鞘ト斯韵嘀T弟子否?”
《傳習錄》下341條
文獻中“孔門弟子”、“法門弟子”、“佛門弟子”,可以說門弟子某某,亦可籠統(tǒng)說門弟子,表示復數(shù)多人。這樣一來,此句既然不成立,后面再說與們的來源有關的問題,就不可靠。
另外,“爾門弟子”,在CCL語料庫中未見。“爾門”表稱呼第二人稱復數(shù)的,未見到。少數(shù)“爾門”組合用例表“爾門人,爾門徒,爾門下,爾門(爾家門、師門)且時代很晚近,不宜作為探討們的來源的用例。
惟爾門積慶靈,家韜休烈,徽音令范,無背一時。是用命爾,作儷皇極。
二十五史·周書
高宗責曰:“我不殺薛仁貴、郭待封,故使爾至此。然爾門與我家有雅舊,故貸死?!蹦肆鞴鹬荨?/p>
二十五史·新唐書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輯《語言學論叢》四十四輯,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82頁,汪化云引劉堅、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語料匯編》(宋元):
(16)你既是姑舅兩姨弟兄,怎么沿路穢語不回避?我一們不會體例的人,親弟兄也不隔話,姑舅兩姨更那里問?
《老乞大諺解》
(17)恁既是姑舅兩姨弟兄,怎么沿路穢語不回避?俺高麗體例,親弟兄也不隔話,姑舅兩姨更那里問?
《原本老乞大》
(18)你們既是姑舅兩姨弟兄,怎么沿路上多有戲言,全不避諱呢?這是我們不忌的人家。親弟兄說話,尚不計較,況是姑舅兩姨的弟兄,又何必理論啊。
《老乞大新釋》
(19)你們既是姑舅兩姨弟兄,怎么沿路上多有戲言?我們不會體例的人,又是路上閑話,自然不能回避了。
《重刊老乞大》
“老乞大”四本對勘,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一們”——俺——我們,三詞對應。意義相同??梢源_認“我一們”就是我們。文獻中“一們”表示復數(shù)的例子不多,其意義與“一門”相同。我們見到有:
(20)見了珍哥,彼此拜了幾拜,問孔舉人娘子道:“這一位是那一們親家?雖是面善,這會想不起來了?!?/p>
《醒世姻緣傳》十一回
(21)鄧九如說:“伙計不要為難,叫那二位搬在我們屋里去,我一們搬在那屋里去?!?/p>
清《小五義》一百二十四回
只有(21)可以看做“我們”。那么“我一們”是不是由“我一門”演變來的?檢索北京大學 CCL語料庫,“我一門”出現(xiàn)在明清的小說中,時代比“我一們”要晚,且用例較少,大多是“我們一家老少”,表全家老少(所有人口)的意思,所以不是先有“我一門”后變?yōu)椤拔乙粋儭?。?
(22)景猶欲存其一子,師曰:“我一門已在鬼錄,不就爾虜求生?!本芭M殺之。
清《南朝秘史》第二十五回
(23)但是你偷他的寶貝,污他的寶塔,屢年屈苦金光寺僧人,他是我一門同氣,我怎么不與他出力。
明《西游記》六十三回
《西游記》的例子,很有意思,可以解作我的同門(同一門派,師門),也可以理解為我們?,F(xiàn)在“們”來源于“輩、輩人”說,得到大部分人的同意。我個人認為,“們”的復數(shù)用法產(chǎn)生后,因為音近音同,“們”很有可能吸收了俗詞匯“門、家”的用法。太田、石毓智等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基礎。這是語法化在類推階段,詞匯的發(fā)展過程中摻入俗詞源、類音牽引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結果(參巖田禮 2011等)。
“兒郎偉”一詞,很多爭議,歸納起來,有“杭唷喂”韻律節(jié)奏說,有“兒郎英偉”說,有詞牌曲牌說,語言文字學者們最喜歡宋樓鑰《攻媿集》卷七十二的“們輩”說,一句“得之矣”讓我們很振奮。
樓鑰在《跋姜氏上梁文稿》說:“上梁文必言兒郎偉,舊不曉其義?;蛞詾槲ㄖZ之唯,或以為奇?zhèn)ブ畟?,皆所未安。在敕局時,見元豐中獲盜,推賞刑部例,皆節(jié)元案不改,俗語有陳棘云:‘我部領你懣廝逐去深州?!吋?‘我隨你懣去?!瘧勘疽魫?。俗音門,猶言輩也。獨秦州李德一案云:‘自家偉不如今夜去云?!鄦∪恍υ?‘得之矣?!^兒郎偉者,猶言兒郎懣。蓋呼而告之,此關中方言也。上梁有文尚矣,唐都長安循襲之然。嘗以語尤尚書延之、沈侍郎虞卿、汪司業(yè)季路,諸公皆博洽之士,皆以為前所未聞,或有云用相兒郎之偉者殆誤矣,因附見之。”
完整地看完這個材料,我們知道跟樓鑰同時期的人(“博洽之士”),就不同意他的這一說法。我們如果只引用前面一段,是不嚴肅的。
上梁文中用“兒郎偉’的很多,宋歐陽修《醴泉觀本觀三門上梁文》:“兒郎偉!我國家膺三靈之眷命,革五代之荒屯?!泵餍煳肌杜疇钤返谒某?“門生醉了,纔那上梁文,少六箇兒郎偉,可不就是少木蘭債一般?!比毡尽⒊r的上梁文,大概是中原傳入,也有先呼兒郎偉,再東南西北分著說。也有不用“兒郎偉”的。此處不舉例。
敦煌S· 6207《障車文》記載了障車者(我們記作甲)與地方官員(我們記作乙)之間的一段對話(24):
乙:無怠無荒,賜(四)夷來王。是何徒眾,夜入村坊,雞飛鳥宿,風塵荒荒。君是何人,輒事夜行?君且停住,吾欲論平。
甲:我是大唐儒事(士),極好芬芳。明閑經(jīng)史,出口成章。未審使君,有何祇當?
乙:兒郎偉!無篇(偏)無當(黨),王道蕩蕩,春符分明,憑何輒障?
甲:兒郎偉!我是諸州小子,寄旅他鄉(xiāng)。形容窈窕,武(嫵)媚諸郎。含朱(珠)吐玉,束帶矜莊。故來障車,須得牛羊。
這些“兒郎偉”都不能解為“兒郎們”,很多“兒郎偉”沒有固定的文例押韻,所以楊挺就說《不存在兒郎偉文體和兒郎偉曲調》,見《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一個疑問是:如果“偉”是一個復數(shù)詞尾,那它為什么沒有出現(xiàn)“我偉、你偉、他偉”等組合?我在另外一篇文章里,提供了對“們”字來歷的跨語言(且從另一個新角度)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這里不表。
“措大偉”這則語料有兩個“版本”。劉禹錫、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唐蘭輯補)作:
(25)貞元中武臣常愿好作本色語。曾謂余曰:“昔在奉天為行營都虞侯,圣人門都有幾個賢郎?!彼と绱?。且曰:“奉天城斗許大,更被朱泚吃兵馬楦為如累雞子。今拋向南衙,被公措大偉龁鄧鄧把將化官職去?!敝劣镭懗酰礤a為御史監(jiān)察,見常愿攝事在焉。因謂之,曰:“更敢道紇鄧否?”曰:“死罪死罪?!?/p>
大概是因為讀著不通順,所以《太平廣記》卷二百六十《嗤鄙三·常愿》,有了些改動,作:
(26)唐劉禹錫云:貞元中,武臣常愿,好作本色語。曾謂余曰:“昔在奉天,為行營都虞侯。圣人門,都有幾個賢郎?!彼と绱?。且曰:“奉天城斗許大,更被朱泚吃兵馬楦,危(危原作為,據(jù)明抄本改。)如累雞子。今拋向南衙,被公措大偉。龁鄧?!编嚢褜⑺?他原作化。據(jù)明抄本改。)官職去。至永貞初,禹錫為御史監(jiān)察,見常愿攝事在焉,因謂之曰:“更敢道紇鄧否?”曰:“死罪死罪?!?/p>
有人譯作:
唐朝時,劉禹錫說過這樣一件事:貞元年間,有個武將叫常愿,喜歡說些本行的行話,他曾對我說:“以前在奉天,任行營都虞侯。圣人門(酒店里),都有幾個賢郎(飲酒人)?!彼脑挾际沁@樣。還說:“奉天城像斗那么大,被朱泚的兵馬弄得滿滿的,就像累在一起的雞蛋,如今拋向南衙,被公當成措大了。咬鄧。”鄧把他官職奪去,到永貞初年,禹錫為御史監(jiān)察,見常愿在那里管事,對他說道:“還敢說咬鄧么?”回答說:“我實在是死罪、死罪!”
但是我看了仍覺疑點甚多,頗不通順。
第一,“吃”,頗覺不通,是“泚”注音而衍?吃,如果是被動標記,應作“(奉天城)吃朱泚兵馬楦”,特殊的被動句?“被”字句和“吃”字句雙重標記?被動的雜糅?很費解。
第二,楦,《集韻》革部,呼愿切,《正韻》翾眩切,音楦,本作韗。暄去聲。俗作楦?!墩f文》,履法也。徐曰:織履中模范,故曰法。讀 xuàn,俗楥字。即制鞋、制帽時所用的模型,多用木頭做成。也叫楦頭,楦子。用作動詞時,意為拿東西把物體中空的部分填滿使物體鼓起來,如:鞋楦楦鞋。裝運雞蛋,把箱子楦好。(后面這個例子很好,也是雞蛋。古法已有之,防碎。)
第三,措大,醋大,江藍生(1995)、蕭旭(2009)都解釋過,指的是酸腐文人。
第四,龁,用牙齒咬東西,《聊齋志異·促織》“直龁敵領”。唐· 李朝威《柳毅傳》“飲龁其異”。又如:龁吞(不經(jīng)咀嚼而吞咽);龁嚙(即咬嚙);龁萁(嚼食豆莖);龁咬(嚙咬);龁啖(龁吃。嚼食);龁齧(咬毀;咀嚼辨味),又表吞蝕,清· 王夫之《宋論》“抑能止鋒戢銳,畫燕自守,而不以吞契丹者龁我乎?”
在這里是借作“紇”,舉紇,彈劾之意。
第五,南衙,唐宮城在長安城北部的中央,為皇宮所在。宮城以南有皇城,中央的省、臺、寺、監(jiān)各官署都設在宮城之南,故稱南衙或南司。寒山詩“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
我們查《新唐書·朱泚傳》等資料可知道,唐建中三年,其弟朱滔謀反,朱泚因此被軟禁在京城。時淮西節(jié)度使李希烈叛變。四年十月,涇原軍嘩變。德宗倉皇逃往奉天,叛軍迎朱泚為主,史稱“涇卒之變”。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改元應天。次年正月,又改國號為漢,改元天皇。朱泚親率軍隊圍攻奉天,未下,而唐將領李懷光、李晟等救援朝廷的軍隊已逼長安 ,朱泚被迫解圍,退守長安。
所以這段話應該理解為:奉天城被朱泚軍隊(包圍),危險得就像層層疊架起來的雞蛋,圣人門里出了幾個賢郎(書生們眼看著圍城退縮無能、束手無策,可能有人失節(jié)或投朱?)。如今,(奉天城)被這些醋大(措大)整天掛(吊)在嘴邊,在南衙上(政府機關)大嘴巴振振有詞,用來換取官職(功名)去。
常愿(武將)的話是諷刺這些酸腐書生打仗時,沒看見有什么賢能本事,到了太平時期,只會耍嘴皮子賣弄文辭,騙取功名、官職,而不是咬人(上下文沒有姓鄧的官職,常愿也沒有丟官)。我的家鄉(xiāng)(江西奉新)形容“咬牙切齒”說“l(fā)eng牙 deng齒”“鄧鄧”應連讀,我認為就是“正齒”的“正正”或“振振”,(雖本字不一定是這個字),是相近音,一音之轉,端組和知組相混,參見莊初升(2007)。
疊音詞“鄧鄧”在口語性文獻中,經(jīng)??梢砸姷健N鲙涬s劇“不[鄧鄧]點著襖廟火”;封神演義“黃[鄧鄧]的高二丈”、“昏[鄧鄧]盡是那雷轟電掣”水滸全傳(下)“南軍隊里,蕩起昏[鄧鄧]黑云來”萬歷野獲編“急[鄧鄧]通紅粉臉,不過是詐敗佯輸”;西游記(下)“跑出一陣牛頭精,[鄧鄧]呆呆的問道”。
“措大”后面接復數(shù)詞、類屬詞的很少。我們見到:
(27)焦詞屈乃出,嘆曰:“措大家也有長處?!彼巍堮纭稄?zhí)访鞯离s志》
(28)坐臥不干親族羈累。且于參禪一著子已得似一介措大家也未。
《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第一
(29)路侍御鐸、周戶部昂、王修撰庭筠復以趙閑閑事謫絀。每曰:“[措大]輩止好議論人?!?/p>
金 劉祁《歸潛志》卷十
(30)后左右問之曰:“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進曰:“我嘗見措大們愛掉書袋,我亦掉一兩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讀書來?!?/p>
《玉壺清話》卷第八
[1]江藍生.說麼與們同源[J].中國語文,1995,(3) .
[2]江藍生.說“措大”[J].語言研究,1995,(1).
[3]呂叔湘.釋您,俺,咱,嗒,附論們字[A].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本)【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呂叔湘.說“們”[J].國文月刊,1949,(79、80).
[5]呂叔湘.說代詞語尾“家”[J].國文月刊,1949,(82).
[6]呂叔湘(江藍生補).近代漢語指代詞[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
[7]徐丹.量與復數(shù)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的跨時空研究考察[M].商務印書館,2010:118.
[8]蕭旭.釋“俏”“俏醋”“波俏”“醋大”[A].第四屆漢語史研討會暨第七屆中古漢語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9.
[9]李艷惠,石毓智.漢語量詞系統(tǒng)的建立與復數(shù)標記“們”的發(fā)展[J].當代語言學,2000,(1):27-36.
[10]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1]黎新第.也說“們一每一們”的反復變化[J].重慶師院學報,2001,(1).
[12]劉勛寧.陜北清澗話人稱代詞和指人名詞語尾[mi]探源[J].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994,(2).
[13]梅祖麟.關于近代漢語指代詞——讀呂著《近代漢語指代詞》[J].中國語文,1986.
[14]孫錫信.元代指物名詞后加“們(每)”的由來[J].中國語文,1990,(4).
[15]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M」.蔣紹愚,徐昌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6]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M」.江藍生,白維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17]王力.漢語史稿(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8]俞敏.古漢語的人稱代詞[A].俞敏語言學論文集[C].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19]張惠英.復數(shù)人稱代詞詞尾“家、們、理”[J].中國語言學報,1995,(5).
[20]張惠英.漢語方言代詞研究[J].方言,1997,(2).
[21]祖生利.元代白話碑文中復數(shù)詞尾“每”的特殊用法[J].語言研究,2002,(6).
[22]祖生利.近代漢語“們”綴研究綜述[J].古漢語研究,2005,(4).
[23]高國藩.驅攤風俗和敦煌民間歌謠兒郎偉[J].文史,1988,(29).
[24]黃笑山.“兒郎偉”和“悉曇頌”的和聲[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3).
[25]黃征.敦煌愿文《兒郎偉》考論[A].文學論叢[C].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26]季羨林.論《兒郎偉》[A].慶祝饒宗頤教授七十五歲論文集[C].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93.
[27]吳爾泰,吳煉.“兒郎偉”與“軍儺”及其他[J].江西社會科學,1995,(5).
[28]鐘書林,魏耕原.從敦煌寫本《障車文》看唐代的婚姻禮俗[J].求索,2009,(8).
[29]莊初升.論贛語中知組三等讀如端組的層次[J].方言,2007,(1).
[30]鄭光.原本老乞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