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建
(山東師范大學 語言文學研究所,山東 濟南 250014)
自古至今,關于泰山的詩歌作品數(shù)量眾多,能夠找到的到底有多少呢?這一直是一個迷。于是,編一部完整的泰山詩成了千百年來文人們的一個夢想。今天,集先秦至當今一萬六千多首詩作的《全泰山詩》出版了!我們不僅要祝賀作者袁愛國先生完成了這一項功德無量的巨大文獻工程,更要祝賀千百年來文人們的夢想成真!
從《全泰山詩》中我們讀出了泰山詩與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豐富而深刻的聯(lián)系。
其一,《全泰山詩》確證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的詩史有多長,泰山詩歌的歷史就有多長。中國的詩史是從《詩經(jīng)》開始的,而《全泰山詩》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魯頌·閟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與《詩經(jīng)》一起傳誦至今。從此,中國詩史的每一章、每一節(jié)都有泰山的詩篇,因為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寫泰山的詩人,直到21 世紀的今天。也許,在中華大地上只有這一座山與中國詩歌的發(fā)展具有如此長久的同步性。
其二,《全泰山詩》確證了又一個事實:泰山是中國詩歌經(jīng)典的薈萃之地。古往今來寫泰山的詩篇不僅數(shù)量極多,而且平均藝術水平很高,其中的精品都成了彪炳史冊的經(jīng)典之作,如杜甫的《望岳》實在是“下筆如有神”的一曲絕唱。詩中的多數(shù)句子已經(jīng)像成語一樣在漢語中固定了下來。一個中國人,誰不知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像不知道泰山一樣的不可思議。似這樣與泰山并存的佳作進入各類文學史著作的就有近千篇。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把這些詩篇剔除,整個中國詩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將會黯然失色!
其三,《全泰山詩》還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泰山具有中國詩歌經(jīng)典化的特殊意義。以往我們只知道,文學的經(jīng)典化是歷史檢驗的過程,似乎只有一種“時間”形式,即先匯集一個時間段的作品再進行經(jīng)典化的篩選,如周代采集詩歌數(shù)千首,后篩選出《詩三百》;再比如,清朝在匯集了近五萬首《全唐詩》的基礎上篩選出《唐詩別裁》,又在近兩千首《唐詩別裁》之中篩選出《唐詩三百首》。那么,文學的經(jīng)典化有沒有“空間”的形式呢?《全泰山詩》告訴我們,答案是肯定的。正如古人在黃鶴樓上題詩,黃鶴樓成了詩歌佳作的展示“空間”,所以才有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同樣,泰山成了中國詩歌最大的展示“空間”。有了《全泰山詩》就能有優(yōu)選的《泰山詩別裁》,也就能有精選的《泰山詩三百首》。若如此,那一定是三百首中國詩歌經(jīng)典佳作。因此,《全泰山詩》的問世,意義深遠。
《全泰山詩》及書中的《泰山詩史概論》還深刻地揭示了泰山對于中國山水詩學的重大意義。
《全泰山詩》不僅匯集了兩千多年來的一萬六千篇詩作,同時匯集了兩千多年來中國精英文人關于泰山、關于山水、關于山水審美,乃至關于民族文化的美學思考和藝術想象。泰山為中國精英文人提供了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的無窮的精神空間。中國精英文人從欣賞泰山的審美意蘊到不斷賦予泰山以更豐富、更高精神層次的文化內涵。二者互動、相互建構的結果,成就了中國的山水詩學。
《泰山詩史概論》斷言:“泰山是中國詩學的發(fā)源地?!边h古時代,泰山就是中國帝王和百姓崇拜的最著名的神山。以孔子為代表的精英文人把泰山世俗化,賦予其社會意義和高尚人格的象征意義。孔子“運用以‘山道’喻‘仁道’的比興手法,開創(chuàng)了詠山水以抒情言志的先例”,進而提出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思想。這一思想經(jīng)后世精英文人的發(fā)展,形成以物“比德”的審美觀。他們將山水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作類比,從山水身上發(fā)掘理想人格和道德力量。從此,山水不僅是文學作品中的意象,還是一種獨特的審美意識的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審美意識促成了中國山水詩學的發(fā)生。
從《泰山詩史概論》來看,一代又一代精英文人與泰山的長期互動,推動著中國山水詩學的發(fā)展,并且層累積淀而成中國山水詩學的傳統(tǒng)。魏晉南北朝時期以曹植、陸機、謝道韞等人為代表的泰山詩不僅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而且豐富了對泰山的美學思考。這表明,泰山不僅推動了中國山水文學的發(fā)展而且推動了中國山水詩學的發(fā)展?!吧n然萬古與國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泰山詩總是與“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從魯國的國山到中國的國山。泰山詩學的傳統(tǒng)以“氣”勝,是一種以“山”隱喻“天下”的山水詩學傳統(tǒng)。也許,在中華大地上只有這一座山總是與中國詩人的民族文化想象緊密相連。這一傳統(tǒng)使得一代又一代泰山詩的優(yōu)秀之作,寫泰山又超越了泰山,寫山水又超越了山水,寫詩又穿越著詩本身。這種胸懷天下、“縱貫古今的剛正浩然之氣,是泰山詩精神氣質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國詩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當代泰山詩學的高峰是在對儒、釋、道三家學說深刻體悟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出佛出道”的詩學思想。對于山與社會、詩與人生、有限和無限等復雜問題,做出了全新的表達:創(chuàng)造出“靈覺”、“用無”、“減法”等新的詩學范疇,在藝術的“表現(xiàn)”、“再現(xiàn)”之上標舉“隱現(xiàn)”,試圖達到對人生大出大入,獨與天地相往來的自由境界。這是泰山詩學的境界,難道不是當下中國山水詩學的最高境界?
《全泰山詩》告訴我們:泰山對于中國詩人永遠是一座蘊藏文化、激活靈感、啟發(fā)藝術想象的無盡源泉。中國的詩學也因為泰山的存在而不斷提升。
透過《全泰山詩》,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中國詩歌的過去,也能看清中國詩歌的現(xiàn)在,也許還能幫助我們看到中國詩歌的將來。
泰山詩歌是研究中國歷史演變的“標本”。從《全泰山詩》來看,它幾乎是一部濃縮版的中國詩歌大全:歷朝歷代的詩應有盡有,詩詞歌謠一應俱全,甚至每一種詩體的歷史演變無所不包。從泰山詩的發(fā)展歷程中可以看出中國詩歌的演進軌跡。由于今人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經(jīng)典化程度認識較高,所以無論內容還是形式我們都能看出古代泰山詩之于中國古代詩歌的“全息性”。但面對“五四”以來中國詩歌的現(xiàn)狀,由于缺乏時間的淘洗,身在其中的我們反而看不清現(xiàn)代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真面目,甚至連近百年中國詩歌作品中,究竟新詩多?還是舊體詩多?我們都難以掌握。
《全泰山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現(xiàn)代中國詩歌的典型的“樣本”。
“五四”文學革命的倡導者首先向中國的舊體詩歌發(fā)起了挑戰(zhàn)。一時間新詩創(chuàng)作風起云涌,蔚為壯觀。但究竟“壯觀”到什么程度?是否新詩真的取代了舊體詩成為現(xiàn)代中國詩歌的主流呢?其實,沒有任何人做過大致的統(tǒng)計。有著名學者統(tǒng)計了“新詩的第一個十年出版的新詩集約100 余種”。那么,這十年間舊體詩集出版了多少呢?無人回答,恐怕要遠遠大于新詩集的數(shù)量。可是,我們現(xiàn)在能讀到的中國現(xiàn)代詩歌史著作,幾乎都是新詩的歷史,很少述及舊體詩。因此,舊體詩創(chuàng)作與新詩在現(xiàn)代中國詩歌的整體格局中究竟各占什么樣的分量,一直不得而知。
“五四”以來,不知多少人在預言中國詩歌的發(fā)展方向。有“新詩主體說”,有“新詩、舊詩并存說”,有“與世界潮流匯合說”,有“古典詩歌與民歌結合說”,有“古典詩歌、現(xiàn)代韻律詩歌、自由體新詩、翻譯詩歌四足鼎立說”等等。究竟中國詩歌向何處去?我們與其做各式各樣的猜想,不如認真總結百年來中國詩歌發(fā)展的史實和經(jīng)驗?!度┥皆姟肪褪亲鳛槭穼嵉闹匾罁?jù)之一。
通過《全泰山詩》的“現(xiàn)當代卷”,單從詩體來看:格律詩占作品總數(shù)的70%以上,自由體新詩接近30%,其余為民謠體、散文詩等其他體式。這表明格律詩占大多數(shù),自由體新詩只是少數(shù)。但從寫作時間上來看,民國時期格律詩占壓倒多數(shù),自由體新詩微乎其微。到了新中國時期,格律詩數(shù)量逐漸減少,自由體新詩逐漸增多。也就是說,近百年泰山詩歌的創(chuàng)作,格律詩在數(shù)量上是主體,但自由體新詩體現(xiàn)了發(fā)展的趨勢。如果細致分析作為數(shù)量主體的格律詩,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嚴格的舊體詩,二是不嚴格的舊體詩(擬古而不太規(guī)范),三是新格律詩(用現(xiàn)代漢語,形體整齊)。從寫作時間來看,總的趨勢是詩體在逐漸解放。
然而,趨勢并非就能代表泰山詩的發(fā)展方向。真正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泰山詩的格律體和自由體這兩大類創(chuàng)作并不是越走越遠,而是相互靠攏:來自傳統(tǒng)的格律體越來越現(xiàn)代化,來自西方的自由體其內在的追求卻越發(fā)東方化。前者以歐陽中石詩為例。他先寫的《泰山頌》“青松郁郁千年翠,碧岳蒼蒼萬世尊。/立地橫空擎日月,支天轉斗撫乾坤?!睂φ?、平仄就很講究,用語古樸;他后寫的《齊魯頌》“齊魯青未了,古今圣賢多。/岱宗迎旭日,東海引長河。/抱德存憨厚,懷仁豫太和。/民安興廣廈,國泰共歡歌?!逼截坪脱喉嵍疾惶v究,用語更現(xiàn)代。后者以孔孚詩為例。他的泰山詩體現(xiàn)了20 世紀中國山水詩的最高成就。他不僅是中國山水詩優(yōu)秀藝術精神的“接線人”,而且對中國山水詩的古代藝術傳統(tǒng)進行了現(xiàn)代藝術層面上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他的泰山詩描繪的似乎是純粹客觀的自然景物,然而就在他筆下那短到不能再短的文字里,含不盡之意于言外,容大千世界于其中。他簡古空靈、蕭散神遠、幽雅孤傲的韻味,充分展示了東方神秘主義特有的人文情懷、生命靈致和美學風度。
與泰山詩一樣,一部現(xiàn)代中國的詩歌史主要是由舊體詩和新詩共同組成的。即使在新詩的代表人物那里,新詩也并沒有覆蓋舊體詩。舊體詩也是他們全部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郭沫若是中國新詩的主要奠基人,但他終生創(chuàng)作舊體詩。他的泰山詩全都是舊體詩。當代著名新詩人賀敬之的泰山詩也都是舊體詩。實際上,對于新文學家來說,新詩和舊體詩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價值。他們寫新詩多是出于理性和時代的需要,寫舊體詩多是出于個人情感的需要;新詩多是寫給別人看的,舊體詩多是為自己而作的;新詩屬于現(xiàn)代中國的先鋒文學,舊體詩屬于現(xiàn)代中國的常態(tài)文學。對于中國舊體詩而言,正是由于新文學家沒有放棄它而且使用它,因而為這一古老的文體灌注進新文化的精神內涵,使之獲得了現(xiàn)代的生機。
這也許這是《全泰山詩》對后人更大的意義:借這“一斑”可窺中國詩歌之“全豹”。
[1]袁愛國.全泰山詩[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1.
[2]孔孚.中國新詩之走向[A].孔孚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