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莉
科學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應該把提高科學素養(yǎng)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利用語文課堂向學生灌輸科學知識,滲透科學理念,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途徑和方法有如下幾點。
現行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涵蓋各個方面:優(yōu)美的詩歌、深刻的散文、跌宕起伏的小說,當然還有自然科學小論文。在語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基本能夠做到字、詞、句、段、篇等語文性教學,并能夠根據課題需要向學生進行思想、情感、價值觀等人文性的滲透。我們除了應在完成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同時,還應該依照課題類型,向學生有目的的傳授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如在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借助視頻來讓學生了解白蟻社會中白蟻群體的團結協(xié)作,讓學生了解生物社會中生物的特性。因此,在語文課堂自然科學文章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具有向其傳授科學知識的意識,在確保完成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基礎上,向學生逐步滲透所涉及的科學常識。
科技意識是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的社會地位、社會作用的看法和態(tài)度。它對于人們的科技行為具有指導作用,也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素質的重要表現。如果沒有強烈的科技意識,對科學缺乏感情,不重視,就不會自覺主動地追求科技知識,更談不上發(fā)揚科學精神,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意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應該依據教材提示,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探索科學原理的興趣,變枯燥單調的語文知識為學生自覺動腦、動手的意識。如在進行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來》一課的教學時,就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去閱讀《時間簡史》,同時讓學生廣泛搜集資料,并且在上課時由學生自己用幻燈片的形式來闡述宇宙的未來的可能性。變枯燥的說教為生動的展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1995年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確定的重點是,教育學生掌握人們經常使用的多種技能,比如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美國國家科學促進協(xié)會前任主席,諾貝爾獎獲得者萊昂·萊德曼也曾呼吁說,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使受教育的國民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他認為這個思維方式就是好奇心、懷疑精神和批判的探究精神,并認為這種思維方式應該融入到國民的本性中。具有懷疑精神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學生學習的進步就是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無疑的轉化中的得來的。語文教學亦如此。而自然科學類文章正好給予了學生這樣的機會。如《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向讀者展示了中國建筑的九個特征。學生也許會質疑:什么是正脊?什么是正吻?什么是嗆獸?有了這樣的質疑,學生可以下去查閱相關資料,同時也帶著問題聽課,這樣不但具有了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也掌握的語文知識,豐富了學生的科學常識。
語文課堂中的拓展時可以上成講座形式的。在完成基礎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積極收集資料,開展知識講座,介紹一點當今世界某一方面最前沿的科技知識。高中語文選取的自然科學文章與實際生活相關性很強,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講述相關文章時可以給學生推薦相關書籍,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文章。如講授《宇宙的邊疆》時可以給學生推薦《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講授《動物游戲之謎》時可以向學生推薦《中國鳥類野外手冊》、《中國爬行動物圖鑒》等,這樣長久以往,逐步豐富了學生的科學知識,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另外,可以開展主題講座等形式,向學生普及科學知識。
學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學基礎教育是培養(yǎng)公眾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語文課堂教學就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一個重要途徑,要利用此途徑,著力培養(yǎng)廣大青少年的科技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