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平
(肇慶學院 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兩廣總督(間稱提督、總制)是明清時期朝廷派出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初置于明景泰三年(1452),至明成化五年(1469)總督韓雍開府于廣西梧州始成定制。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提督吳桂芳應兩廣軍事形勢變化之需,將總督府自梧州遷駐廣東肇慶。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遷駐廣州之前,兩廣總督府駐肇慶長達180余年。兩廣總督府駐扎肇慶,使得肇慶成為兩廣政治、軍事中心,其地位躍居省城廣州之上。這在肇慶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對肇慶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給肇慶留下了一筆寶貴而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研究兩廣總督府駐肇慶的這段歷史,對于挖掘和利用肇慶的歷史文化資源,展示肇慶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促進當前的“文化強市”建設均有重要意義。現(xiàn)就兩廣總督府的沿革及駐肇時間、遷駐肇慶之原因及府衙建置等三個問題,略加疏理、論述,以期拋磚引玉。
兩廣總督之設,始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當時廣西潯州、梧州一帶瑤民作亂,廣西總兵武毅與廣東總兵董興相互推諉,鎮(zhèn)壓不力。朝廷接受兵部尚書于謙的建議,任命朝中重臣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王翱前往總督兩廣軍務[1]4701。此為兩廣總督設立之始,然并非常設。天順元年(1457)兩廣總督曾被裁撤,改以右僉都御史葉盛巡撫兩廣[2]6201。巡撫職權較總督小,難以調度兩廣兵馬。天順六年(1462)十二月,朝廷令葉盛專一巡撫廣東,升監(jiān)察御史吳禎為僉都御史巡撫廣西,兩廣又各自為政[2]6991。因無統(tǒng)一調度,兩廣官兵難以相互應援,鎮(zhèn)壓叛亂時又力不從心,官軍為邀功只得殺降以奏捷[2]7089。兩廣地區(qū)的“蠻賊”又日益猖獗,屢次攻克衛(wèi)所、州縣,甚至一度攻破梧州府城[2]7171。為重新統(tǒng)一兩廣軍務,天順八年(1464)八月,剛繼位的成化皇帝命廣西巡撫吳禎提督兩廣軍務[3]186。成化元年(1465),朝廷欲大征廣西大藤峽“蠻賊”,令趙輔為總兵官,升浙江布政司左參政韓雍為都察院左僉都御提督兩廣軍務,前往廣西平“賊”,改吳禎提督廣西軍務兼理巡撫[3]302。次年三月,韓雍平定大藤峽瑤亂;六月,朝廷令趙輔等班師回朝,而以韓雍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①萬歷《明會典》卷209《都察院·督撫建置》有“成化元年,命兼巡撫,定于梧州駐箚”之記載,然時間有誤。韓雍受命提督兩廣軍務是在成化元年,而受命兼巡撫,是在成化二年;定于梧州駐扎,則是在成化四年。,留鎮(zhèn)兩廣,“撫剿殘賊”[3]614。成化四年(1468)三月,韓雍奏稱“兩廣地方廣闊,軍民事繁,一人不能遍歷,乞各增文職大臣一員分理巡撫,仍命文武重臣各一員,專在兩廣接界梧州府駐劄,提督軍務,總制軍馬”,朝廷遂命韓雍解除兼理巡撫之任,專一提督兩廣軍務,另命“廣東左布政使陳濂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福建按察使張鵬為左僉都御史巡撫廣西”[3]1064。次年,韓雍因丁憂離任,兩廣提督之設亦罷,結果“兩廣賊勢復張”。于是,巡按御史龔晟、按察司僉事陶魯?shù)冉ㄑ裕簝蓮V互為唇齒而軍政分而為二,故盜賊難滅。宜在地處兩廣之中的梧州設立總府,命大臣一人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兼制兩廣,則事統(tǒng)于一而責有所歸”。朝廷從其言,于成化五年(1469)十一月升右副都御史韓雍為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并開設總府于梧州[3]1414。兩廣總督重新設立,并以梧州為固定駐地,兩廣“將官并三司官悉聽節(jié)制,巡撫不復設”[4]1040,成為管轄兩廣地方,撫治軍民的大臣。兩廣總督之設成為定制①《蒼梧總督軍門志》卷1《歷宦·總督》在記載歷任兩廣總督時,以韓雍為首,而不記之前的王翱、馬昂等人,即因之前的兩廣總督并非常設,常設自韓雍始。,相沿至清末。這標志著明清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官制——總督制度正式形成。
兩廣總督成為定制后,其稱謂、權責、駐地等,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變化??傮w而言,兩廣總督的稱謂有總督、贊理、提督、總制等名稱。名稱不同,內涵稍異。在明代,都察院官員“其在外加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者,有總督,有提督,有巡撫,有總督兼巡撫,提督兼巡撫……巡撫兼軍務者加提督,有總兵地方加贊理或參贊,所轄多、事重者加總督”[1]1767-1768??梢姡@些官員均列銜都察院,制度上是中央派駐地方的官員,而非地方官。從職權和級別上看,贊理高于提督,總督高于贊理。而“總制”則屬臨時性稱謂。正德時曾一度將總督改稱總制,這僅是名稱的變更。嘉靖、隆慶時,朝廷為便于打擊福建、廣東沿海倭寇海盜,曾兩度令兩廣總督兼管福建軍務,稱為“總督廣閩軍務”,事畢即除兼職②這兩次分別是:嘉靖四十二年,因倭寇攻陷福建興化府城,命兩廣提督“張臬總督廣閩軍務”(《明世宗實錄》卷518,嘉靖四十二年二月丁丑),同年九月吳桂芳代張臬后除兼職。隆慶二年十二月至隆慶三年十月,兩廣總督劉燾兼理福建軍務,稱“總督兩廣福建軍務”,之后除兼職(《明穆宗實錄》卷27,隆慶二年十二月辛卯;卷38,隆慶三年十月辛丑)。。至清代,除雍正時為平“苗亂”廣西曾短暫地歸云貴總督管轄,兩廣總督改稱廣東總督,及此后兩廣曾短暫分設總督,稱廣東總督、廣西總督外,兩廣總督的稱謂一直未變。
兩廣總督的權責則視其兼職和加銜而定,無兼職者,只管轄兩廣的軍事;兼一省或兩省巡撫者,則兼管一省或兩省行政和司法;加“帶管鹽法”時,兼管兩廣鹽政,為“總制閩廣軍務”時,兼管福建軍務。兩廣總督均加都察院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銜,嘉靖以后常兼兵部侍郎甚至尚書銜③參見吳廷燮撰、魏連科校:明督撫年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2.。這些職銜能強化其職權和地位。兩廣總督的駐地,有常駐地,有行臺。其常駐地,最初為廣西梧州,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移駐廣東肇慶,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再遷駐廣州,經(jīng)歷了由西往東的移徙過程。梧州為常駐地時,肇慶和廣州則為其行臺;肇慶為常駐地時,梧州和廣州則為其行臺?,F(xiàn)將其歷史沿革分述如下。
兩廣總督、贊理、提督、總制等是均為簡稱,其全稱往往表明其權限和職責。最初,兩廣總督的全稱為“總督兩廣軍務”。其權責在朝廷頒給兩廣總督馬昂的敕書中有明確規(guī)定:
今特授爾總督關防,往廣東、廣西總督軍務,所在總兵等官并聽節(jié)制,所有一應軍務升賞,悉從爾等便宜而行。務在齊心協(xié)力,設策運謀,湔除宿弊,振起軍威,除盜安民,肅清嶺海。凡遇地方有警,即相機撫捕……如軍職官自都指揮而下,敢有退怯,懷奸誤事,聽爾等以軍法從事,或徑奏聞區(qū)處。[2]4982
可見其權限是管理廣東、廣西兩省的所有軍事,行政及司法則不在其權限之內;其職責是,“振起軍威,除盜安民,肅清嶺?!?。至景泰五年(1454)五月,朝廷命兩廣總督馬昂兼任廣西巡撫,此為兩廣總督首度兼任巡撫,其全稱遂為“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西地方”,其權限和職責除上述之外,還增加了廣西巡撫的權責,即廣西省的行政及司法,亦歸其管轄。具體如敕書所載:
今復命爾兼巡撫廣西地方,撫安兵民,操練軍馬,禁防盜賊,督令所司。凡遇人民饑荒,設法賑濟;城池坍塌,用工修理。宣布朝廷之意,振作各司府州縣,奉公守法之官員中有廉勤公謹者,量加獎諭;其貪酷徇私、事跡顯著者,除五品以上及軍職具奏區(qū)處,民職六品以下并刁潑軍民,爾即拿問如律。輕則就彼發(fā)落,重則械送來京。其有軍民詞訟,輕則量宜責罰,重則送發(fā)巡按御史、司府州縣究問。凡事有便于軍民者,聽爾從宜處置具奏[2]5260。
成化五年(1469),朝廷復設兩廣總督時,命兼兩廣巡撫,其全稱又改為“總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其權責擴大為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的軍事、行政和司法。正德十四年(1519),因正德皇帝有“總督軍務之號”,遂改總督兩廣軍務都御史為總制軍務,不久又改稱提督[5]卷51。嘉靖四十二年(1563)二月,朝廷為便于打擊福建、廣東沿海倭寇,命兩廣提督張臬兼理福建軍務,全稱改為“總制閩廣軍務”。九月,吳桂芳接任后除兼職[6]卷518、525。四十三年(1564),以廣西盜賊紛起,另設廣西巡撫,兩廣提督只兼巡撫廣東[7]卷6。嘉靖四十五年(1566),改兩廣提督為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廣西地方,另設廣東巡撫[6]卷562。隆慶三年(1569),添設廣西巡撫,除兼職。四年復革廣東巡撫,改為提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巡撫廣東,其廣西新設巡撫,與兩廣總兵、參、游、守備并三司等官,俱聽節(jié)制[8]卷45。萬歷二年(1574),以惠、潮有寇,暫移提督駐潮州,事平復歸肇慶。萬歷三年(1575)仍改稱總督,加帶管鹽法,全稱為“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地方”[4]1040,相沿至明末。崇禎五年(1632),總督熊文燦為便于打擊海盜,移駐廣州,九年回駐肇慶[9]。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明朝滅亡。但兩廣總督并未隨之而亡,而是依附南明政權續(xù)存了八年,且成為南明永歷政權的重要力量。直到清順治九年暨南明永歷六年(1652)六月,清軍攻克瓊州(今海南),南明最后一任兩廣總督杜永和降清,南明兩廣總督才壽終正寢[10]2702。
清朝入主中原后繼承了明朝的督撫制度,并將其進一步制度化,在兩廣設立兩廣總督,且明確了其作為兩廣地區(qū)最高地方長官的屬性[11]卷116。清朝設立兩廣總督的時間,《清史稿》卷116《職官志三·外官·總督巡撫條》說:“順治元年,置廣東總督,駐廣州,兼轄廣西?!边@種說法顯然不對。因為清軍在順治二年(1645)五月攻克南京以前,未曾過長江。清軍攻克廣州則在順治三年(1646)十二月。故清廷不可能在順治元年置廣東總督。清朝首設兩廣總督,是在順治四年(1647)五月。當時廣東初定,朝廷正式任命佟養(yǎng)甲為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帶管鹽法兼巡撫廣東[12]卷32,駐廣州。五年(1648),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相繼反清附明(歸附南明永歷政權),總督佟養(yǎng)甲被脅迫而降,繼而被殺,清朝兩廣總督亦廢①據(jù)《嶺表紀年》卷二,佟養(yǎng)甲被殺是在順治五年十一月?!肚迨犯濉肪?97《疆臣年表一》記兩廣總督時,將順治六年、七年、八年也記為佟養(yǎng)甲,且于八年之處注曰“佟養(yǎng)甲殉難”,均誤。其實,自順治五年李成棟脅迫佟養(yǎng)甲反叛后,至順治十年復設兩廣總督止,期間清朝的兩廣總督并不存在。《清史稿》誤記順治八年佟養(yǎng)甲殉難,當是源于《清世祖實錄》卷59的一條記載:“順治八年八月丙午朔,贈殉難總督兩廣兵部尚書佟養(yǎng)甲為太子少保。”《清史稿》的編撰者很可能是誤將朝廷贈恤佟養(yǎng)甲的時間當作其殉難時間。。六年(1649)五月清朝收復兩廣后,在廣東、廣西分設巡撫[12]卷44。十年(1653)六月,復設兩廣總督,不兼巡撫[12]卷76。十三年(1656)二月,兩廣總督移駐梧州[12]卷98。十八(1661)年八月,廣東、廣西分設總督[13]卷4,廣東總督移駐廉州。康熙二(1663)年三月,廣東總督移駐廣州[13]卷8。四年(1665)四月,廣西、廣東總督復合并為兩廣總督,仍駐肇慶[13]卷15。雍正元(1723)年八月,廣東、廣西又分置總督[14]卷10,次年四月復合[14]卷18。六年(1728)十月,因苗亂,以廣西隸云貴總督,兩廣總督改稱廣東總督[14]卷74。十年(1732),廣東總督府移駐廣州[11]卷323。十二年(1734)十二月,廣西復歸廣東總督管轄,改稱兩廣總督,仍駐肇慶[14]卷150。乾隆十一年(1746),兩廣總督府遷駐廣州[11]卷72,之后一直駐扎于此。光緒三十一年(1905),兩廣總督仍兼廣東巡撫[11]卷116。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九月,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廣東革命黨人發(fā)動廣州起義,建立軍政府,宣布獨立,清朝最后一任兩廣總督張鳴岐逃往香港[11]卷496。至此,歷經(jīng)明清兩代,前后延續(xù)近450年的兩廣總督制度,與清王朝一起退出了歷史舞臺。
兩廣總督府常駐肇慶的時間通常被認為是182年。這是從嘉靖四十三年(1564)吳桂芳首度將總督府移駐肇慶,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策楞將總督府最終遷出肇慶這個時間段算的。其間兩廣總督府曾幾度短暫移駐梧州、廣州等地,實際常駐肇慶的時間嚴格來說不足182年。對此,王元林、張孟剛曾撰文進行初步考證,結論是明代(含南明2年)兩廣總督駐所在肇慶的時間為82年,清代兩廣總督實際駐肇慶的時間為73年,二者共計為155年[15]。從筆者接觸到的史料來看,這個結果仍有商榷的余地。首先,王文計算總督府駐肇時間在明代為82年,是從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至南明隆武二年(1646)止,然而期間總督府也曾短暫遷駐梧州和廣州,實際常駐肇慶的時間不到82年。盡管成書于萬歷中期的《廣東通志》卷六《藩省志六》記載說,自吳桂芳將總督府徙于肇慶后,“迄今不易”,似乎吳桂芳一舉而定,至萬歷中總督府一直駐扎于肇慶。其實不然。當時,總督軍門尚處于“移鎮(zhèn)無定”的狀態(tài)[16]296。隆慶初,戶部在議復兩廣總督張瀚的一份奏疏中說到“先年將總督軍門移鎮(zhèn)梧州,居中調度”[16]294;隆慶五年六月,兵部在議復兩廣總督李遷的奏疏中又說“提督軍門駐扎梧州,為兩廣要地”[16]296。此外,清同治《梧州府志》的修撰者曾親見梧州總府題名碑,該碑所記“先后駐節(jié)于梧有功績可稽者”,“自韓雍,止李遷”[17]卷13。隆慶五年八月由廣西巡撫升任接替李遷總督之位的殷正茂[8]卷60則不在該題名碑之上。據(jù)此,可以推測,在隆慶初,總督軍門又曾回駐梧州,最遲至隆慶五年八月尚在梧州;兩廣總督府最后定駐肇慶,當是始自殷正茂。兩廣總督府移回梧州及殷正茂將其定駐肇慶,史籍應有明確記載,但筆者多方查搜,只找到上述間接史料以憑推測,相關的直接史料,只能留待博洽君子求之。當然,總督府定駐肇慶后,總督因事亦常短暫移駐他處,如萬歷八年,總督劉堯誨為征剿廣西十寨,就曾將“督府移駐蒼梧”,事平即回肇慶[16]371。又如前文提到的萬歷二年以惠、潮有寇,督府暫移駐潮州,事平復歸肇慶。這種情況,不當視為總督府的遷徙。因此,明代兩廣總督府常駐肇慶的時間,應減去隆慶間回駐梧州的4年,再減去上文已提到的崇禎五年(1632)至九年(1636)間移駐廣州的4年,共計約為74年。
其次,王先生在統(tǒng)計清代兩廣總督府駐肇慶的時間時,所用的史料是舛誤甚多的《清史稿》卷116《職官志三·外官·總督巡撫條·兩廣總督》,且將兩廣分設總督時廣東總督駐肇慶的年份也排除在外,故其統(tǒng)計結果為73年并不準確。據(jù)上文“兩廣總督沿革”的清代部分可知,清代兩廣總督駐肇慶的時間為:康熙四年(1665)四月至雍正元(1723)年七月(計58年),雍正二年(1724)四月至六年(1728)九月(計4年),雍正十二年(1734)十二月至乾隆十一年(1746)(計12年),共計74年。此外,雍正元年八月至次年三月、雍正六年十月至雍正十年,共計約5年時間,兩廣分設總督或廣西暫歸云貴總督管轄時,廣東總督亦駐肇慶。若將這5年包括在內,則共計79年。因此,明清兩廣總督(含廣東總督)實際駐肇慶的時間應為153年,比駐梧州的時間(約105年)長48年,比駐廣州的時間(約177年)則短24年①根據(jù)本文“兩廣總督沿革”部分,總督府駐梧州的時間為:明成化五年(1469)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隆慶元年(1567)至五年(1571),計99年;清順治十三年至十八年,計6年,合計105年。總督府駐廣州的時間為:明崇禎五年至九年,清順治四年、順治十年至十三年、康熙二年四月至四年四月、雍正十年至十二年十二月,乾隆十一年(1746)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九月,合計約177年。。在兩廣總督府駐肇慶的153年間,共有兩廣總督(含廣東總督)48任47人,其中明朝27任27人,南明4任4人,清朝17任16人②見拙稿《兩廣總督府駐肇大事年表》附表1《總督府駐肇期間歷任兩廣總督表》,未刊稿。。
明清時期,兩廣總督府的常駐地曾經(jīng)三變:始駐廣西梧州,再移廣東肇慶,終駐廣州。從地理上看,兩廣總督府的創(chuàng)設及其由西向東、由邊緣向中心區(qū)域遷駐的過程,是明清時期歷史上被稱為“南蠻”之地的兩廣地區(qū)逐漸被朝廷控制(首為軍事,次為政治,最后是思想文化),全面納入國家統(tǒng)治之下的過程。因此,兩廣總督府由西向東移駐的根本原因,就是明、清兩代朝廷對兩廣地區(qū)(特別是苗、瑤、僮、黎等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域)控制的強化。而每次移駐的具體原因還涉及到地理條件、歷史背景、軍事形勢、政治格局等因素,甚至可能還有一些偶然的主觀因素,較為復雜。
吳桂芳為什么要把始駐于廣西梧州的總督府遷至廣東肇慶?具體原因要從眾多的史籍中探尋。吳桂芳遷總督府于肇慶一事,《明世宗實錄》未見記載,而多見于兩廣的地方志,然甚為簡略,對于遷駐的原因亦只言其概,未明其詳。明萬歷《肇慶府志》載:“嘉靖四十三年,督府始移肇慶。自成化來總督府設于梧州。嘉靖間吳桂芳分守嶺西久,吳都御史遂以舊按行臺建督撫行臺移居之。是后皆居于此。”[18]卷1又載,吳桂芳于嘉靖“甲子,總督兩廣,郡人喜其復臨,鼓舞迎之。時東省軍興,開府于肇慶”[18]卷18。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兩廣總督阮元在其所作《重建肇慶總督行臺并題名碑記》中說:“嘉靖四十三年,總督吳桂芳因東事重于西事,始移駐肇慶,以行臺為署,據(jù)各營勁兵,為兼顧之計,誠據(jù)形勝也?!盵19]唯清雍正九年郝玉麟所修《廣東通志》所載該事稍詳:
初,兩廣各置巡撫,成化五年以事權相左,置總督而罷廣西巡撫。至是(引者按,指嘉靖四十三年)復設提督侍郎,吳桂芳始開府于肇慶。桂芳以開府梧州,惠、潮山??軙r發(fā),相去二千里,文檄往來,征調為難,乃徙于肇慶[20]卷6。
上述史料表明,吳桂芳于嘉靖四十三年將兩廣總督府移駐肇慶,以原來的總督行臺作為衙署。至于遷移的原因,萬歷《肇慶府志》說是“東省軍興”,阮元則說“因東事重于西事”,均很含糊,唯《廣東通志》所記較詳細,是因當時粵東惠州、潮州山寇、海盜時常作亂,而總督府遠在梧州,兩地“相去二千里,文檄往來,征調為難,乃徙于肇慶”。
其實,《廣東通志》所說的原因只是一個誘因。兩廣總督府在嘉靖四十三年從廣西梧州遷到廣東肇慶,并非歷史偶然,它與成化以來兩廣軍事形勢的變遷及肇慶的地理位置有著必然聯(lián)系。
從上文所述兩廣總督的創(chuàng)置可知,最初總督府之所以常駐梧州,是因為當時軍事防務的重點是在瑤亂不斷的廣西而非廣東,朝廷的當務之急是要鎮(zhèn)壓廣西境內的瑤族、壯族人民的反抗,防止?jié)≈?、梧州二府的瑤族反叛勢力進入廣東的雷(州)、廉(州)、高(州)、肇(慶)地區(qū)。由于梧州地處廣西境內,雖與廣東相鄰,然離廣東省會廣州有千里之遙,離粵東的潮、惠二府更遠達二千余里。兩廣總督處理廣西的事務較方便,但只能遙制廣東。所以,韓雍在開府梧州之后,廣東的肇慶和廣州也分別設立了總督行臺[19]。
自嘉靖中期以來,兩廣的防務形勢開始發(fā)生變化。廣西的瑤亂經(jīng)成化以來的大規(guī)模征剿聲勢日弱,而廣東境內(特別是粵北、粵東及瓊州府)的瑤亂、黎亂、山賊、??艿却似鸨朔找娌?,兩廣總督的防務重點逐漸轉移到了廣東。尤其是嘉靖后期,浙閩沿海一帶的倭寇在戚繼光等人的打擊下紛紛逃向粵東潮、惠二府。這些倭寇動輒數(shù)萬人,往往與當?shù)氐纳劫\、海盜相互勾結。他們攻占縣城,燒毀民宅,殺戮官民,搶奪財物,奸淫婦女,無惡不作,氣焰十分囂張[21]?;洊|形勢更加嚴峻,成為兩廣總督的燃眉之急。當時的兩廣總督張臬就是因為沒能處理好粵東的防務問題而被劾罷官[6]卷525。
嘉靖四十二年(1563)九月,剛被任命為總理河道、還未來得及履新的吳桂芳突然被調往兩廣,改任兩廣提督,替代張臬。三個月后,吳桂芳抵達梧州兩廣總督府履任。他在梧州僅呆了二十天,便率屬東向,前往粵東潮、惠二府指揮討倭平賊的戰(zhàn)事[16]卷203。在粵東討倭平賊的過程中,吳桂芳深刻地體會到,總督府遠在廣西梧州,與當前兩廣軍事防務廣東重于廣西的形勢不相協(xié)調。于是,吳桂芳決定把總督府東移至廣東肇慶。
吳桂芳之所以把肇慶作為兩廣總督的新駐地,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肇慶“襟五嶺,帶三江,綰兩粵咽喉,為東南扼要之地”[22],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當時兩廣防務的新形勢要求兩廣總督將防務的重點放在廣東,但同時要兼顧廣西。肇慶在廣東境內,地處西江中游,順流而下可直抵省會廣州,逆流而上可直達廣西梧州,正好符合兩廣防務新形勢的要求。正如明人林大春所言,總督府東移肇慶后,“儼然與蒼梧舊鎮(zhèn)角立而峙。即西省有事,直鼓行而西耳。假令東省諸郡有不虞,亦可以傳檄而至。自不至于偏重遙制之患”[16]373。其二,自韓雍以來,肇慶不僅一直是兩廣總督府的行臺所在,而且因兩廣總督府駐梧州“去嶺東郡甚遠,地屬炎荒,暑氣為烈,故自先朝以來,先輩督府諸公往往以夏月移鎮(zhèn)端州,名曰避暑,而實以城彼東方也”[16]373。端州即肇慶府城的駐地??梢?,總督府在移駐肇慶之前,兩廣總督常在夏季移駐肇慶行臺辦公,名為避暑,實為以肇慶為基地,加強對廣東的控制。因此,肇慶作為兩廣總督的駐地有著良好的歷史及政治基礎。此外,吳桂芳早年任廣東參政分守嶺西道時,舍省城廣州而定居肇慶,期間深受肇慶官民的擁戴,以至于他任兩廣提督重回肇慶時,“郡人喜其復臨,鼓舞迎之”[18]卷18。吳桂芳曾在肇慶為官,對肇慶既熟悉又有民眾基礎,這對于他決定將總督府遷到肇慶亦當有一定的影響。
據(jù)明崇禎《肇慶府志》記載,肇慶兩廣總督府位于府城東門內,原為元代廉訪司舊址。明洪武初改為按察分司,洪武二十年(1387)改為嶺南道,弘治中改為察院,嘉靖十五年(1536)改為撫按行臺,于行臺西舊府學空地建燕室,外建三司廳、把總廳及賞功所,是為總督行臺衙署。嘉靖四十三年(1564)六月,吳桂芳把總督府遷到肇慶之時,正處討倭平賊軍情吃緊之際,未能大興土木,修建一座像梧州總府那樣雄偉壯觀的總督衙門,而是因陋就簡,在原有總督行臺衙署基礎上,改建正堂五間、穿廊一間、后堂五間,左右各為耳房,堂西衙二列各五間。如此簡陋的建筑顯然與作為鎮(zhèn)守兩廣的總督衙門的地位不相稱。當時吳桂芳也意識到,如此規(guī)制“非所以重軍旅、肅夷夏之具瞻也”,想待事寧之后再行重建。但當海盜山寇初定,吳桂芳正提議擴修總督府之際,朝廷一紙調令,將吳桂芳調往南京兵部任侍郎。吳桂芳隨即離粵北上赴任,擴建總督府的計劃就此擱置。好在吳桂芳的繼任者們終將其未竟之業(yè)逐步完成。
隆慶五年(1571),總督李遷在總督府衙的東面新建了一座谷陰亭。萬歷五年(1577),總督凌云翼重建后堂五間,名曰廣益堂,建東、西二廊各七間,東、西二樓各五間,東樓叫大觀樓,西樓稱讀書樓。又建儀門、大門各三間,門外左邊建坐營司、賞功所,右邊建中軍廳、醫(yī)藥局①(明)陸鏊、陳烜奎等修:崇禎《肇慶府志》卷11《建置志》,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第329頁。另按,該書原文中,“賞功所”缺“賞功”二字,現(xiàn)據(jù)《蒼梧總督軍門志》卷1《開府·總督行臺》(第18頁)補。另,乾隆《肇慶府志》卷6《建置志》將“醫(yī)藥局”寫作“火藥局”,誤。。萬歷八年(1580),總督劉堯誨大規(guī)模重建總督府衙,歷時四月而成。新的總督府“堂寑、門庭、廊廡、軒墀之屬,高聳深閟,弘敞壯麗,巍然為一方巨制”。萬歷時人林大春曾遍游天下,“所至多重臣開府處,然未有若蒼梧之盛者也”,而肇慶新總督府建成后,亦巍然壯觀,“儼然與蒼梧舊鎮(zhèn)角立而峙”[16]373??梢姡貞c新總督府衙足與舊時梧州總府相媲美,成為國內規(guī)制最盛的總督府。萬歷十六年(1588),總督劉繼文遷衙于廣益之后宅中正位,而以舊衙為廣益堂,又擴建改建讀書樓。崇禎十二年,總督張鏡心改建文來閣,并在其西面辟地修建射圃,用以練習射箭[23]卷5。
清康熙四年(1665)五月,兩廣總督府重新回駐肇慶??滴醢四?1669)總督周有德重改建籌遠樓、運籌堂。次年總督金光祖捐俸重修總督衙署。乾隆二十四年(1759)肇慶知府吳繩年修撰《肇慶府志》時,他將親眼所見的總督行臺衙署的規(guī)制和布局作了如下敘述:“今查現(xiàn)在頭門一座三間,前為照壁,兩傍為東西轅門,為東西牌樓,后為儀門三間,又后為牌樓,又后為大堂三間,又后為二堂三間,又后為宅門,又后為后堂五間,后為后樓,又后為諸小房。轅門之東,大街之南為手本房,為號房,北為司道廳、府縣廳,廳后西為廚房,中為馬王廟,東為關帝廟,廟后為文來閣,為東西稿房,又后西為東書房,東為賬房,又后西為福字堂,東為云壑堂,云壑堂后為大花園,園北為挹清堂。旁為亭者三,為池者一?;▓@西為小箭亭二堂,東有橫門,通東箭道,箭亭二座,轅門西大街南為皂隸房,大街北為武官廳,后為鹽政房,房后為來鶴堂,又后為幕客房,又后為雙柱堂。大堂東有橫門通西箭道,箭道后為關帝廟?!盵24]卷6此時的總督行臺,即為13年前的總督府。從吳繩年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看出,清代兩廣總督府衙的規(guī)制要比明代的宏大得多。畢竟,清代的兩廣總督已經(jīng)完全地方化,成為封疆大吏,其品級、權力、體統(tǒng)均要高于明代的兩廣總督②盡管明代總督有日益地方化的趨勢,但在制度上,總督屬都察院派駐地方的中央官員,故《明會典》、《明史·職官志》等將總督附于都察院之下。終明一代,總督只是個職務,而非正式的官職,故總督本身無品級,其品級要視其兼銜而定,兼都御史或兵部尚書者為正二品,副都御史或兵部侍郎者為正三品,僉都御史都者為正四品,少數(shù)加銜太子太保者為從一品。而清代的總督盡管也掛都察院的職銜(右都、副、僉都御史),但已明確為地方官員,故《清會典》、《清史稿·職官志》等將總督置于“外官”條下,且總督是個正式官職,本身有固定的品級,即正二品。。故其規(guī)制比明代宏大,乃理所當然??梢韵胍姡∈荒?1746)前后,是肇慶兩廣總督府衙最為壯觀輝煌的時期。
此后,隨著兩廣總督府遷駐廣州,肇慶兩廣總督府降為總督行臺,又因乾隆以降,粵西地方日趨安寧,總督西巡肇慶的機會越來越少,肇慶的總督行臺遂日益衰敗。因長期無人居住,總督行臺的堂室等建筑逐漸朽壞而無人修葺,數(shù)十年后竟然全部傾圮。嘉慶十八年(1813),總督蔣攸铦令肇慶府會同肇慶協(xié)親往勘明揀出倒塌大小棟柱及磚瓦可用者造具冊檔,分別點交高要縣,申令查照存貯備案,并于頭門外筑砌磚墻一道,與圍墻接連,出示曉諭,不許兵民人等擅入,將總督府舊址封存保護。至道光初年,兩廣總督阮元(1816年-1826年在任)蒞臨肇慶時,昔日豪華氣派的總督府衙及所屬的樓臺亭榭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一片凄涼的瓦礫場和曾經(jīng)雄踞于府衙大門前的一對石獅,以及一些殘破的碑礎。督府行臺已成一片廢墟,阮元只得借宿于閱江樓上。阮元認為,肇慶為廣東、廣西兩省的扼要之地,總督署雖移駐廣州而兵不可移。駐扎于肇慶的各營將官尚且在城內都有衙署,而總督在城中卻無片瓦,殊非政體。于是,他于道光五年(1825)在總督行臺舊址重建行臺,并續(xù)刻了止于乾隆九年的總督提名碑,立于大堂之前。新建總督行臺的規(guī)制較以前簡陋得多,“凡建東西轅門、儀門一進,屏門一進。正中為演武廳,恭懸御賜福壽字匾額。后堂五間,小樓房一間,上望七星巖。東西耳房各三間,廚房一間。前后周圍垣墻修葺一新”[23]卷5。此外,在大堂西面“開馬射之埒,階上設步射之序,階下可練小隊,東南建帥字旗,修復城南礟臺”[19]。這樣,總督巡歷肇慶時就有了專門的暫時住所,且便于檢閱軍隊,與肇慶作為總督行臺的體制基本相符。現(xiàn)在,肇慶兩廣總督行臺舊址已成為城中路49號肇慶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除了這塊永遠搬不走的舊址外,兩廣總督府衙建筑實物幸存至今的唯有昔日高踞雄坐于府衙門前的那對石獅子,現(xiàn)在作為市級保護文物,露天存放在七星巖風景區(qū)內水月宮前,供游客觀賞。
[1]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英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
[3]明憲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
[4]申時行.萬歷重修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5]談遷.國榷[M].北京:中華書局,1958.
[6]明世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
[7]郭棐.萬歷廣東通志[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8]明穆宗實錄[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校本,1962.
[9]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129,建制略五)[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10]夏燮.明通鑒[M].長沙:岳麓書社,1996.
[11]趙爾巽.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2]清世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
[13]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
[14]清世宗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85.
[15]王元林、張孟剛.明清兩廣總督駐肇慶的時間初探[J].肇慶論叢,2011(2).
[16]劉堯誨.重修蒼梧總督軍門志[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1.
[17]吳九齡.同治梧州府志[M].同治十二年刊本.
[18]葉春及.萬歷肇慶府志[M].肇慶端州圖書館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本.
[19]阮元.重建肇慶總督行臺并題名碑記[M]//阮元.揅經(jīng)室集續(xù)集.四部叢刊本.
[20]郝玉麟.雍正廣東通志[M].四庫全書本.
[21]劉利平.論明代兩廣提督吳桂芳[J].肇慶論叢,2011(2/3).
[22]珠爾杭阿.重修肇慶府志序[M]//光緒肇慶府志.肇慶端州圖書館藏本.
[23]屠英,江藩,等.道光肇慶府志[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
[24]吳繩年,何夢瑤.乾隆肇慶府志[M].廣東歷代方志集成本,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