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張銀柱
關于“赤地利”與“五毒草”,歷代本草均有記載。由于古本草的形態(tài)描述簡單,繪圖粗糙,給后世考證其名實歸屬造成很大的麻煩。明代李時珍在綜合前人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五毒草即赤地利”的權威論斷,暫且平息了眾說紛紜的爭論。然而,筆者不揣淺陋,對此仍持有異議,現(xiàn)質(zhì)疑如下。
考“赤地利”一藥,首見于唐《新修本草》:“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其葉似蘿藦,蔓生,根皮赤黑,肉黃赤。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盵1]而“五毒草”之名,則出自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味酸平,無毒。根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游疹,蟲蠶蛇犬咬,并醋磨傅瘡上,亦搗莖葉傅之??侄救敫梗嘀蠓?。生江東平地?;ㄈ~如蕎麥,根緊硬似狗脊。一名五蕺,一名蛇網(wǎng)。又別有蠶網(wǎng)草,如苧麻,與蕺同名也?!盵2]
“五毒草”與“赤地利”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作為“拾遺”第一家的陳藏器只字未提,并且在性能記述、形態(tài)描寫上也看不出二者有必然的聯(lián)系。據(jù)此不難推斷,在陳藏器的眼里二者應該是不同的兩種藥,否則,他就不會在《本草拾遺》中收錄“五毒草”,而對“赤地利”只字不提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二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似乎與宋代蘇頌《本草圖經(jīng)》的下列記載有一定的淵源:“赤地利,舊不載所出州土,云所在山谷有之,今惟出華山。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根若菝葜,皮黑肉黃赤。八月內(nèi)采根,曬干用。亦名山蕎麥?!盵3]蘇頌將“五毒草”與“赤地利”的形態(tài)描述揉合在一起,陡然拉近了二者之間的距離。根據(jù)其形態(tài)描述,此“赤地利”的特征與蓼科植物杠板歸相似。但觀其所附藥圖,卻極為粗糙,“華州赤地利”的葉片被繪成了具有3小葉的復葉,這是和其文字敘述不相符合的(圖文不符)。
明代劉文泰等纂修的《本草品匯精要》基本沿襲了蘇頌《本草圖經(jīng)》“赤地利”的內(nèi)容,只是分項更細而已,別名也僅列“山蕎麥”一個[4]。其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赤地利”收入蔓草類,雖然沒有增加更多新的內(nèi)容,僅轉引了前人的一些見解,但是他除了提出“五毒草即赤地利”的論斷外,還在“發(fā)明”中特意提出:“唐張文仲備急方,治青、赤、黃、白等痢,鹿茸丸方中用之,則其功長于涼血、解毒可知矣?!盵5]另外,在他“釋名”項中羅列了五個別名,即赤薜荔、五毒草、五蕺、蛇網(wǎng)、山蕎麥。除赤薜荔是李時珍增加者外,其余均有出典。令人遺憾的是,其所繪之圖均與《本草圖經(jīng)》、《本草品匯精要》一脈相承,仍然是圖文不符。如果《外臺》“文仲鹿茸散”所注“肘后同”基本屬實的話[6],那么“赤地利”在唐以前的東晉即有廣泛的應用。
筆者認為,這里還有一個導致“赤地利”與“五毒草”相提并論的關鍵因素,即《新修本草》謂赤地利“葉似蘿藦”,《本草拾遺》云五毒草“花葉如蕎麥”,而蘿橚葉與蕎麥葉正好有些相似,葉片略呈三角形。然而,在藥用植物中葉片呈三角形者還有很多,不能僅憑這一點就輕易將二者合而為一。從二者的功用來看,“赤地利”與“五毒草”也有較大差距,前者“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而后者“主癰疽惡瘡毒腫,赤白游疹,蟲蠶蛇犬咬,并醋磨傅瘡上,亦搗莖葉傅之??侄救敫梗嘀蠓?。顯然,二者均因其功用而得名,且“赤地利”還與其外形有關。仔細分析這兩個藥名都是十分形象,尤其是“赤地利”的寓意深刻,完全符合古人“稱其名而識其性,呼其號則明其功”的藥物命名原則。假如二者真的是同物異名,為什么在《新修本草》和《本草拾遺》中沒有任何記載呢?這似乎不符合二書的編寫原則。那么,是否由于產(chǎn)地不同而有迥異的稱謂?暫時還不能排除。從現(xiàn)有資料推測,在二者之外的確存在一種葉片略呈三角形,或具3小葉復葉的藥物,可能有類似的功用,但常?;煜谄渲?,造成張冠李戴的訛誤。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五毒草即赤地利”之說并不能成立。因為李時珍也拿不出充分的證據(jù),而諸多疑惑又不可盡釋,難以令人信服,故特此質(zhì)疑。
[1] 唐?蘇敬等撰,尚志均輯校.唐?新修本草(輯復本).草部下品之下卷第十一[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285.
[2] 唐?陳藏器撰,尚志均輯釋.《本草拾遺》輯釋[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68.
[3] 宋?蘇頌編撰,尚志均輯校.本草圖經(jīng)[M].草部下品之下卷第九.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289.
[4] 明?劉文泰等纂修,曹暉校注.本草品匯精要[M].卷之十四草部下品之中.華夏出版社,2004:271.
[5] 明?李時珍撰,劉衡如點校.本草綱目[M].草部第八卷草之七.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12.
[6] 唐?王燾撰.外臺秘要卷二十五[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影印經(jīng)余居刊本,198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