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玉慶 董正宇
自文學產(chǎn)生起,人們就沒有停止過對戰(zhàn)爭的書寫和思考。莫言發(fā)表于1987年的《紅高粱家族》“對于軍事題材創(chuàng)作所帶來的新鮮氣息”,當時并沒有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正如徐懷中先生所言:“怕要過若干年之后再回過頭來看,才可能看得更清楚些。”時光荏苒,20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再回頭來審視莫言關于戰(zhàn)爭的書寫,就會發(fā)現(xiàn)《紅高粱家族》換了一個觀察戰(zhàn)爭的角度,打破了偏激與執(zhí)迷,改變了以往寫抗日戰(zhàn)爭的陳舊套路,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民間話語,避開正統(tǒng)的觀點,刻畫出英雄的另一面,塑造了一批多元共生、食人間煙火的英雄,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戰(zhàn)爭觀,凸顯出戰(zhàn)爭的本質(zhì)。
關于英雄,人們普遍認同卡萊爾的認識,即英雄是上帝派給我們的,它像北極星一樣照耀著我們穿過煙云、塵土和各種激流、大火,我們的職能就是崇拜英雄。從古到今,文學作品中從來就不乏這樣的英雄,他們往往具有我們常人所不能及的種種能力和品質(zhì);他們一心為他人,在集體利益面前,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舍棄個人利益,毫無利己的成分;他們完美無缺,沒有一絲瑕疵;他們戰(zhàn)無不勝,沒有個人欲望。這些“高大偉岸”的英雄,完美到只能由上天派給我們,或者只存在于理想之中。進入新時期,文學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作家們在英雄的塑造上開始由崇高偉大的革命英雄轉(zhuǎn)向平民英雄、草莽英雄。莫言在創(chuàng)作上順應了這一變化,《紅高粱家族》中的英雄人物,已決然不是具有崇高政治信仰的風云人物,總體呈現(xiàn)出多元共生的英雄樣態(tài)。
“我爺爺”余占鰲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即與母相依為命,因其母與和尚私通,一怒之下殺了花和尚逃離村莊,最后入了賃行做了轎夫;為了“我奶奶”,他殺了單家父子,之后槍殺土匪頭子花脖子,綁架曹夢九的兒子;為了給“我奶奶”風光大葬,派人強買百歲老人存放三十年的棺材;這些都只是余占鰲的利己行為,并沒有蘊含任何自覺的階級意識或政治意識,根本無法用社會政治批判和倫理道德來衡量這個人物。但就是這樣一個滿身匪氣的人物卻又在家園遭受日軍威脅的時候,帶領一班人馬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到底是土匪?還是英雄?作者借余占鰲自己主動發(fā)問:“誰是土匪?誰不是土匪?能打日本就是中國的大英雄。老子去年摸了三個日本崗哨,得了三支大蓋子槍。你冷隊長不是土匪,殺了幾個鬼子殺鬼子毛也沒揪下一根。”余占鰲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對立統(tǒng)一體,他平時為了生存,有時會沖破自我的控制,殺人放火,無惡不作,表現(xiàn)出人性中自然屬性的一面。但在家國受到威脅的時候,“土匪”也能挺身而出,殺死無數(shù)日本鬼子,雖然他們不是預先懷著悲壯感投入戰(zhàn)爭,卻以自己的熱血和犧牲完成了悲壯,衛(wèi)護了民族的尊嚴。他是崇高與卑瑣、英勇與殘忍、智慧與愚昧互相混雜而不可分的多元共生的英雄。
“我奶奶”出身于一個普通的銀匠家庭,從小學習刺花繡草,研習女紅,日常接觸的也不過是些鄰家姐妹,剛滿十六歲被單家相中時也只是位幻想落個好歸宿的少女。沒想到,由于父母貪財,把她許配給一個麻風病人,回門回來又發(fā)現(xiàn)婆家人全部被殺掉,從此,她的命運被徹底改寫。正如作者在作品中所說:“在某種意義上,英雄是天生的,英雄氣質(zhì)是一股潛在的暗流,遇到外界的誘因,便轉(zhuǎn)化為英雄的行為。”“我奶奶”正是憑借一種“天生”的“英雄氣質(zhì)”,重整了單家家業(yè),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她不僅設計出“鐵耙連環(huán)陣”,擋住了日軍的車隊,而且冒死為抗日戰(zhàn)士送干糧,表現(xiàn)出不懼生死的大無畏精神。但寡居的她不顧鄉(xiāng)俗,與一個又一個男人保持著曖昧關系,這讓我們看到了她無知、野蠻、不守婦道的一面。她的人生行為很難用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去衡量,也難以用善與惡、美與丑這樣簡單的二元判斷去評價,作者卻給予了她很高的評價,認為“我奶奶不僅是抗日的英雄,也是個性解放的先驅(qū),婦女自立的典范”。
在莫言看來,英雄已不再是一種絕對政治化的民族集體記憶,而是極具個人化的個人主觀理解。它從根本上改寫了“革命英雄”中的政治理想色彩,把英雄的本質(zhì)趨向常人化。與以往完美、崇高的革命英雄形象相比,無論是余占鰲、戴鳳蓮,還是冷麻子、江小腳、任副官,他們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無所不能的“神”,而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偶爾也會有小失誤的常人,不完美但卻崇高、真實的社會的人,他們是英雄,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觸手可及的“英雄”。
從表面上看,《紅高粱家族》所寫的是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歷史,敘述的是一個宏大的主題,實質(zhì)上,由于穿插了“我爺爺”和“我奶奶”驚世駭俗的愛情傳奇,使得小說更像是一種非官方的“野史雜說”。莫言更多的是“用民間化的歷史場景、‘野史化’的家族敘事,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中國歷史的原有的權威敘事規(guī)則的一個‘顛覆’”。
首先是敘述的內(nèi)容民間化。小說從羅漢大爺被日本人下令殘酷剝皮抽筋而死開始,到余占鰲拉起土匪隊伍在膠平公路邊上伏擊日本汽車,開始了一場全部由土匪和村民自發(fā)發(fā)起的民間戰(zhàn)爭。整個戰(zhàn)斗過程體現(xiàn)出一種民間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精神,這支抗日隊伍連聾帶啞連瘸帶拐,并非訓練有素,完全是一群烏合之眾。作戰(zhàn)工具更是七長八短:土炮、鳥槍、老漢陽步槍、喇叭、農(nóng)具都派上用場,鐵耙也能擺出連環(huán)擋鬼子,更可笑的是想出這計謀的是從未有過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小腳女人“我奶奶”。作戰(zhàn)過程也是丑態(tài)百出,有人出師未捷因大啞巴不慎摔倒槍走火先受傷,有人槍口堵著一團破棉絮,有人在埋伏時鼾聲如雷,有人握著槍身體抖成一團,有人槍響子彈卻沒有出膛,關鍵時刻,大抬杠步槍放不出炮。在日軍久等不來之際軍心渙散,計劃中的伏擊戰(zhàn)變成了倉促之間的遭遇戰(zhàn),穩(wěn)操勝券變成了兩敗俱傷,開槍時手抖個不停的“我父親”,卻無意中和“我爺爺”一起打死了日軍少將中崗尼高,這極大地弱化了歷史戰(zhàn)爭所具有的正統(tǒng)色彩。莫言曾坦承自己始終保持民間心態(tài),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審視歷史,從民間資源中汲取營養(yǎng),用民間社會、民間人物來還原歷史本真,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觀念對歷史的圖解,盡可能地突現(xiàn)出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
其次是敘述的方式民間化。莫言慣用或隱或顯的說書人模式,這種敘述方式來源于宋元話本,后來慢慢地被小說家們棄之不用,莫言在《紅高粱家族》的敘述選擇上又重拾起這種古老的民間說書人方式,使讀者清晰地保持著與作品世界的距離。小說是這樣開頭的:“一九三九年古歷八月初九,我父親這個土匪種十四歲多一點。他跟著后來譽滿天下的傳奇英雄余占鰲司令的隊伍去膠平公路伏擊日本人的汽車隊。奶奶披著夾襖,送他們到村頭。余司令說:‘立住吧?!棠叹土⒆×?。奶奶對父親說:‘豆官,聽你干爹的話?!嗨玖钆牧艘幌赂赣H的頭,說:‘走,干兒?!边@個開頭清楚表明了敘述者所具有的民間身份,“我”是一個變相的在場者,相當于說書人,我父親“豆官”此時并沒有發(fā)言,其實他才是真正的在場者——后面發(fā)生的故事是由他來講述的?!拔摇痹跀⑹龉适碌臅r候,有時還喜歡跳出來對“我爺爺”和“我奶奶”做一番評述,如余占鰲到店子吃東西想吃鍋里的狗肉,店主告訴他不行并遭到羞辱,心里有說不出惱和懼。此時“我”跳出來評論:“他雖然具備了一個土匪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zhì),但離真正的土匪還有相當?shù)木嚯x。他之所以遲遲未入綠林,原因很多。概而言之,大概有三……余占鰲對土匪頭子花脖子的做派有隱隱的敬佩感,同時又有憎恨。”作者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強調(diào)作品的民間的立場,并告知讀者自己不是按照正統(tǒng)的道德和社會價值標準去塑造完美的英雄形象。
作品中的余占鰲和戴鳳蓮不僅被敘述者置于傳奇事件中進行塑造,而且進入民眾日常生活的話題中被再塑造。鄉(xiāng)間九旬老太以山東快板的形式把他們英雄事跡吹得是神乎其神:“東北鄉(xiāng),人萬千,陣勢列在墨河邊。余司令,陣前站,一舉手炮聲連環(huán)。東洋鬼子魂兒散,紛紛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鳳蓮,花容月貌巧機關,調(diào)來鐵耙擺連環(huán),擋住鬼子不能前?!蹦缘倪@種敘事方式正是對傳統(tǒng)的觀念結構的反叛,這種反叛要的不僅僅是打亂敘述語言,更是借以重構歷史,提醒我們歷史是可以不斷改寫的,無論是革命的歷史,還是歷史的革命。
第三是敘述語言的民間化。莫言敘述歷史的語言也主要是民間鮮活的口語形式,我父親在去打伏擊戰(zhàn)的路上回想起抓螃蟹的季節(jié),那是“秋風起,天氣涼,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焦灼的牛郎要上吊,憂愁的織女要跳河……”。我奶奶說話更是民間味兒十足,挽留羅漢大爺說的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魚面看水面”。奶奶還用“這酒里有羅漢大叔的血,是男人喝了。后日一起把日本汽車打了,然后你們就雞走雞道,狗走狗道,井水不犯河水?!边@樣的話,勸冷隊長和“我爺爺”聯(lián)合打日本。打日本是多么嚴肅的事兒,作者不僅讓一個民間婦女充當說客,而且說出的話里是“酒”“雞”“狗”等字眼兒都被搬了出來。又如:“沒有彎彎肚子別吞鐮鉤刀子?!薄澳銈儏?,小人打小譜,三十二十地掙吧?!薄笆碌脚R頭,草雞也不行,就是塊鐵蛋子也要抬出來!”這些朗朗上口順溜溜的大白話,很有山東快板的風味兒,它是幾千年民間語言智慧的積淀,這與莫言早年處在鄉(xiāng)土社會,接受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故事傳說的影響,尤其是山東這塊源遠流長的齊魯文化的深厚影響分不開。
一直以來,我們都接受這樣的教育:戰(zhàn)爭分為正義和非正義。正義戰(zhàn)爭的一方,所有的行為都是對的,都值得肯定;作家寫戰(zhàn)爭,最終目的是為了表現(xiàn)正義一方的勝利。而莫言并沒有延續(xù)這一觀念,他寫戰(zhàn)爭并不是為了表現(xiàn)戰(zhàn)爭本身,更不是為了表現(xiàn)哪一方勝利,更多的是想通過寫戰(zhàn)爭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罪惡,表現(xiàn)“戰(zhàn)爭對人靈魂扭曲或者人性在戰(zhàn)爭中的變異”④。
最直接從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的莫過于參與戰(zhàn)爭的人。《紅高粱家族》一開篇就寫到羅漢大爺在宰殺了被日本鬼子搶走的騾馬和一個日本兵后,日本官兒下令“零割活剝”羅漢大爺,執(zhí)行活剝?nèi)蝿盏氖歉呙軚|北鄉(xiāng)有名的殺豬匠孫五。在日本鬼子和翻譯的催逼下,孫五開始了人類最殘忍的屠殺,“孫五的刀子在大爺?shù)亩渖舷皲從绢^一樣鋸著。羅漢大爺狂呼不止,一股焦黃的尿水從兩腿間一躥一躥地呲出來”,“當羅漢大爺被剝成一個肉核后,肚子里的腸子蠢蠢欲動,一群群蔥綠的蒼蠅漫天飛舞”,如此精雕細刻的活剝場面,揭示了戰(zhàn)爭對人類肉體無與倫比的摧殘以及人因戰(zhàn)爭而變得無與倫比的殘暴。《紅高粱家族》里受到傷害最慘的是二奶奶,她懷有三月身孕,遭受了六個日本兵慘無人道的輪奸,自己年僅五歲的女兒也被日本兵用刺刀挑起摔死在炕下。面對如此慘絕人寰的滔天罪行,作者情不自禁借邪魔附體的二奶奶在臨死前罵出“日本狗,中國狗”“婊子養(yǎng)的!我饒不了你們,殺了我的身,殺不了我的心,我要剝你的皮,抽你的筋”,甚至連男人一起否定:“我若手中握著殺人的刀,我要把天下男人都殺盡?!?/p>
戰(zhàn)爭不僅毀滅人的肉體,而且使人失去了正常的人性。我爺爺在親人被殺、家園被焚燒、兄弟戰(zhàn)死之后,也因為仇恨,在屠殺日本士兵時表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殘忍,并下令將30多個戰(zhàn)死日軍的生殖器割下來塞到他們的口中以泄心頭之恨。作者還借用兒童的眼光來透視成人之間的廝殺以及戰(zhàn)爭對人性的扭曲?!拔摇备赣H從爺爺虐殺日本傷兵的冷酷眼神里,看到了他與野狗覓食時完全相同的貪婪目光。手臂摔斷了的日本馬兵,掏出夫人與孩子的合影照片哀憐求饒,此時,父親曾湊上去,看到那個化學夾子里裝著一張涂著彩色的照片,照片上有一個年輕漂亮甜蜜微笑的婦人和一個胖墩墩憨態(tài)可掬的男孩子。孩子和婦人臉上掛著平和的笑容?!拔覡敔敗币呀?jīng)喪失了人性,冷酷無情地揮手一刀將照片劈成兩半。父親感覺“爺爺這一刀,仿佛把什么都劈成了兩半。連爺爺也成了兩半”,并尖銳地喊著“我不打仗啦!不打了!”從那以后,爺爺?shù)摹叭诵约词鼓茉谀骋凰查g放射出璀璨的光芒,這光芒也是寒冷的、彎曲的、羼雜著某種深刻的獸性因素”。爺爺在“我”父親心中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因他虐殺日本傷兵的嗜血獸性而大打折扣。
戰(zhàn)爭不僅扭曲人性,而且對人精神的摧殘也是觸目驚心。孫五在被逼活剝羅漢大爺后不久就精神錯亂,變成了瘋子。我爺爺在短短的七天里,原來的滿頭黑發(fā),白了四分之三;走路也變得步履蹣跚,擁有了一幅“綠銹斑斑喪失了人的表情的青銅面孔”,從戰(zhàn)場上幸存下來的他幾乎成了行尸走肉。戰(zhàn)爭把本應天真爛漫的“我父親”推上了戰(zhàn)爭前線,他“伏在余司令身邊,擎著沉重的勃朗寧手槍,手腕灼熱酸麻,手掌汗水沾濕,手虎口那兒有一塊肉突然跳了一下,接著便突突地亂跳起來。父親驚訝地看著那塊杏核大的皮肉有節(jié)奏地跳動,好像里邊藏著一只破殼欲出的小鳥。父親不想讓它跳,卻因用了力,連動得整條胳膊都哆嗦起來。余司令在他背上按了一下,那塊肉跳動猛停,父親把勃朗寧手槍換到左手,右手五指痙攣,半天伸不直”。戰(zhàn)爭的刀光劍影,讓小小年紀的“我父親”就明白:“這是去打伏擊,打日本人,要殺人,像殺狗一樣?!蹦圆粌H寫孩子面對戰(zhàn)爭的恐懼和戰(zhàn)栗,而且寫到戰(zhàn)爭對幼小心靈的戕害,小小年紀,已經(jīng)學會了視生命如草芥,殺人就像殺狗一樣,戰(zhàn)爭給他們上了多么可怕的一課!莫言就是這樣來寫戰(zhàn)爭,他不是單純描寫戰(zhàn)爭過程,更多的是通過這一過程寫出其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性的變異、精神走向等的深刻影響,讓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的慘烈,聽到人性的闡述,看到靈魂的歷險。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不僅借孩子的口喊出了人類對戰(zhàn)爭的厭惡,而且借“鴿子”這一意象強化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我奶奶”死的時候,“和平的沉甸甸的高粱頭顱上,站著一群被戰(zhàn)爭的狂風暴雨趕出家園的鴿子,它們注視著奶奶,像對奶奶進行沉痛的哀悼”。最后,我的奶奶也“飄然而起,跟著鴿子,劃動新生的羽翼,輕盈的旋轉(zhuǎn)”。鴿子,在文學作品中一直被視為和平的象征,奶奶跟著鴿子飄然而起的景象,象征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痛恨,也向讀者展示了站在暗處的作者想要傳達的戰(zhàn)爭觀:戰(zhàn)爭有罪,和平可貴!
戰(zhàn)爭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統(tǒng)治精英,他們?yōu)榱四撤N利益,實施對外部和內(nèi)部的殺戮和破壞。正如茅盾所言,戰(zhàn)爭是在“無限地擴張人類的占有欲,和無限地發(fā)揮人類的獸性”。⑤莫言寫的“千人一墳”,人骨與狗骨混雜在一起,昔日敵對的雙方葬身在一起,利益群體間的隔閡,都在死后歸為統(tǒng)一,戰(zhàn)爭在毀滅對方的同時也在毀滅自己。莫言寫戰(zhàn)爭,更多的是從“人性層面”來思考的,可以說,“寫好戰(zhàn)爭也就是寫好戰(zhàn)爭與人、戰(zhàn)爭與人性的關系……這可能比僅僅從政治上,僅僅從階級關系上的揭示更為有力”。⑥
莫言用多元共生的英雄、民間敘事的話語實現(xiàn)了對以往戰(zhàn)爭題材作品的顛覆,他主動“向民間的歷史傳奇靠攏并從那里汲取營養(yǎng)”,力求“在講述出驚心動魄的故事中塑造出性格鮮明、非同一般的人物”。⑦其獨有的戰(zhàn)爭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關于戰(zhàn)爭、關于戰(zhàn)爭文學的思考。
注釋:
①徐懷中:《莫言論·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②[英]卡萊爾著,張峰、呂霞譯:《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萊爾演講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第328頁。
③張清華:《莫言與新歷史主義文學思潮———以〈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為例》,《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④莫言:《小說的氣味》,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頁。
⑤茅盾:《茅盾全集》(第3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頁。
⑥黃修己:《對“戰(zhàn)爭文學”的反思》,《河北學刊》2005年第5期。
⑦莫言:《恐懼與希望:演講創(chuàng)作集》,海天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