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假如有一天,你的小區(qū)空地上出現了幾只流浪貓,你覺得它們很可憐,于是經常帶些食物給它們吃。受到食物吸引,越來越多流浪貓聚集在一起。看著它們一天天長胖,毛色光鮮,不需要到處覓食,你很有滿足感,覺得自己的愛心沒有白費。但是有一天,小區(qū)一個居民惹怒了一只流浪貓,挨了一口咬,處理傷口、檢查、打疫苗,花費了1000多塊錢。這個居民惱怒之下將你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損失。這時你會怎么想?
我給朋友們講這個故事,他們都認為不應該賠,“這是愛心啊,那些貓也不是我的,再說那個人為什么要去招惹流浪貓?”可惜法官不這么看。前不久,北京某法院就在一個類似的案件中判決喂養(yǎng)流浪貓的被告要承擔一半責任。
想必這個被告也和我的朋友們一樣,覺得委屈。獻愛心是本該值得鼓勵的事情,為什么反而要受罰?媒體上不乏揭露社會冷漠的新聞,例如佛山的小悅悅事件,例如圍觀跳樓還起哄的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中國社會流行的一種心態(tài)。流浪貓案件的判決或許會加強這種心態(tài)。
但是幸好,我們社會的主旋律始終是愛。政府對仁政的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孝順,父母對子女的寵愛,男女之間的熱戀,理想之士對正義的追求,人們對寵物的喜愛,沒有人能否定,這些依然是中國社會所認可的正面價值。
對愛堅定的人們,不能因為這個判決而走向冷漠,而應該借此反思,什么才是恰當的愛。法官在判決中略顯拗口地寫道,被告的“投喂行為既不同于對流浪貓的規(guī)范的救助行為,其自己又沒有采取任何措施控制相關危險的發(fā)生,故其行為是對于公眾公共利益的一種不合理的干涉及影響”。你可能不同意這個判決,但是對于不希望小區(qū)里野貓成群的人來說,他們的公共利益的確受到了損害,因為這增加了受野貓攻擊的危險。
愛是有邊界的,這是這個判決的最大啟示。愛可以沒有上限,一個人可以因此無限地投入自己的精力、熱情,乃至犧牲生命,但愛卻不能沒有底線。這個底線,對施行仁政的政府來說,是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對熱愛萬物的個人來說,是人類社會的公共利益;對家庭成員、對戀人來說,是相互的尊重。愛一旦跨過底線,就未必是真正的愛,它本來的面目就模糊了,變成濫情或是煽情,甚至是以愛的名義進行的壓迫。
當你的愛跨過底線,造成后果之時,你不能丟下一句“好心沒好報”就甩手離去了。這似乎是一種普遍的心理模式—愛心被認為是善的,基于愛的行動應該被諒解,甚至當愛的行動跨越邊界之時,愛心也會被當作開脫的理由。但是,愛的同時,卻不愿忍受愛的過程中所必然產生的誤解、懷疑乃至傷害,不愿承擔因為愛而帶來的后果,甚至因愛之名,理直氣壯地去傷害,這還是真正的愛嗎?
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中寫過一段非常感性卻不失睿智的話:“傷得最少的愛,不是最好的愛。當我們愛,就須承受傷害和失去之險?!彼膭钊藗冏非笳x要像追求愛一樣堅定,不要懼怕挫折和傷害。對于那些對愛堅定的人們,我想還可以加上一句:沒有邊界的愛不是最好的愛,不愿對后果負責的愛不是真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