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關龍
重論年鑒體
孫關龍
什么是年鑒體?筆者認為年鑒體的定義,是用于年鑒的特殊文體和規(guī)范,是以記述體為主兼具說明體的文體。本文把年鑒體與報告體、總結體、新聞體、辭書體、論文體、方志體等文體進行鑒別比較。認為年鑒體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八個字:平實、準確、簡潔、規(guī)范。年鑒體對文風的要求是:實事實錄,樸實坦誠;語言客觀,不加評議;分寸得當,及而不過;長話短說,言簡意賅;標題醒目,文句通暢;要素齊備,易懂便查。
年鑒 年鑒體 特點 文風
為什么我們年鑒的條目屢屢寫得不像條目,時時出現(xiàn)文秘化傾向,把條目寫成工作報告或工作總結或新聞報道,而且說了這么多年都改不了這個頑疾。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年鑒的編纂人員(包括年鑒作者、編輯、審稿者)在理論上沒有弄清楚什么是年鑒體,它與報告(文)體、總結(文)體、新聞(文)體有什么區(qū)別?所以,今天筆者專門論述一下年鑒體,以及它與報告體、總結體、新聞體和辭書體、論文體、方志體的區(qū)別。
在1991年曲宗生發(fā)表《年鑒語體略談》[1]、1992年孫春麗發(fā)表《年鑒文體的規(guī)范化與語言的多樣化》[2]等論文基礎上,李國新于1993年發(fā)表論文《論年鑒體》[3],正式提出“年鑒體”一詞。次年,王守亞發(fā)表論文《年鑒體淺說》[4]。李、王提出“年鑒體”一詞后,響應者寥寥,以后好像再沒有一篇專論年鑒體的文章,有的學者認為“是否存在年鑒體這一特殊的文體仍值得討論”[5],但實際上也沒有討論起來。筆者認為:李、王提出的:“年鑒體”一詞,是中國年鑒界的一個創(chuàng)新,也是對世界年鑒界的一個貢獻,年鑒的編纂實踐太需要它了,因此應該對年鑒體進行深入的探討。
那么,什么是年鑒體?筆者認為年鑒體簡單的定義,是用于年鑒的特殊文體和規(guī)范。確切的定義,則是需要進行一番討論才能確定。
首先,要明確年鑒體或年鑒文體應該用的是什么性質的文體?筆者拜讀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已發(fā)表的近20篇年鑒文體的論文和10多部年鑒著作中涉及年鑒文體的章節(jié),概括起來主要是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年鑒文體是以記述為主兼有說明的文體,例如李今山、范作義等的《中國年鑒編纂規(guī)范化》等書[6],姚洪波的《年鑒的文體和文風》等文[7];一種意見主張年鑒文體是說明為主兼具記述的文體,例如肖東發(fā)等的《年鑒學概論》等書[8],孫春麗的《年鑒文體的規(guī)范化與語言的多樣化》等文。
筆者認為,這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記敘文體,什么是說明文體,及其兩者的區(qū)別?根據(jù)《辭海》《現(xiàn)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9][10],文體即語體,指文章的體裁,包括描寫性文體、記敘性文體、說明性文體和議論性文體等。描寫性文體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把人物、事件及其環(huán)境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的一類文章,其句型的特點是謂語由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構成,如北京故宮壯麗宏偉。議論性文體是以事實為依據(jù),運用邏輯推理闡明觀點和意見的文章,一般由論點、論據(jù)和論證三部分構成。記敘性文體或記敘性文體,則是記述事和物的文章,有四大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說明性文體是說明事物的情況或道理的文章。記敘文與說明文的區(qū)別:一是記述事、物;一是說明或釋解事、物的有關情況和說明相關的道理。年鑒的宗旨是實事實錄,可見年鑒文體的主體必然是記述文體,不然就違背了年鑒的宗旨。當然,年鑒在記述事物的過程中,不排斥必要的釋解和說明,但這些釋解和說明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年鑒的主體。而且,其說明和釋解是事實性的說明,不是抽象性說明,也不是理論性說明,更不是藝術性說明。筆者認為,年鑒的這種事實性說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背景材料的說明、縱橫比較的說明、資料概括的說明。再深入一步探討,發(fā)現(xiàn)年鑒的記述文體與一般的記述文體也還有所不同,它強調:①實錄,直陳其事,直截了當?shù)貙⑹挛锏幕久婷舱宫F(xiàn)給讀者,不需要以情動人,也不需要描寫人物、刻畫心理等。②客觀,客觀地反映事物,要求作者按捺住自己的感情,不去傾注任何主觀見解,原原本本地陳述事物,把觀點寓藏于事實之中。③白描,讓事物自然而然地顯現(xiàn)主題,讀者讀出了主題,卻見不到告訴主題的作者,對主題不需濃妝艷抹,亦不需要展開細節(jié)的描寫和修飾。也就是說作為資料性工具書的年鑒,只刊登翔實可靠的資料及其必要的事實性說明,除此以外的內容概不考慮,唯有這樣才能使讀者感受到年鑒內容的坦誠樸實,登載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資料[11]。
年鑒體還吸收辭書體的一些體例:例如,條目標題若是知識主題,則釋文只要不轉換主語,可以省略主語,從開始一直可以省略到結尾;如果條目標題是句子,則開始時要有主語,以后如主語沒有轉換,一直到結尾都可以不加主語。因此,高質量的條目是不輕易轉換主語的,主語轉換多了,會使條目釋文支離破碎。當然,如果主語需要轉換,則一定要加新的主語,不加加新主語語法就出錯誤了。又如,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多用簡單句,少用復合句;多用主謂句,少用倒裝句;多用主謂語,少用定語、狀語、補語等附加成分;多用實詞,少用或不用副詞、助詞、形容詞、感嘆詞、夸張詞;多用動賓結構句,少用介詞結構句等。如果遇到了介詞結構句:“對私營企業(yè)職工職業(yè)病的危害進行了調查”“對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進行了挖掘、整理”;都應該改為動賓結構句:“調查私營企業(yè)職工職業(yè)病的危害”“挖掘、整理傳統(tǒng)剪紙藝術”。這里,削減“對”“的”“進行”“了”等附加語,做到字省句潔,更加符合工具書的要求。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很自然地得出年鑒的文體是以記述體為主兼具說明體的文體。
然后,我們要討論一下:以記述為主兼具說明文體的年鑒體有否獨立存在的條件?有否獨立存在的必要?這需要在與其他一系列相關文體的比較中進行鑒別。下面我們分別比較年鑒體與報告體、總結體、新聞體、辭書體、論文體、方志體等文體的區(qū)別。
1.與報告體、總結體的區(qū)別。
工作報告、年度總結是寫給上級領導或本單位干部職工看的文本,它總結成績和經(jīng)驗,找出差距和問題,提出教訓,確定今后的努力方向或改進設想。它在性質上屬于應用文;在內容上局限于本部門的業(yè)務范圍,大量是內視性的信息;在形式上則既要有開頭語,又要有結束語;在人稱上運用的是第一人稱,進行帶有感情的陳述;除了記述外,它還需要自我議論、自我評價;而且,它必須有今后工作計劃或者工作設想。而年鑒在性質上是工具書,是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讀物,提供的是社會大眾所關心的想要了解的信息,沒有必要去介紹社會大眾不需要了解的、一些部門的內部具體事務,或者是某項工作詳盡具體的工作過程;在內容上,它以外視性信息為主,為社會大眾服務;在形式上,它不需要開頭語,而是開門見山,直陳其事,也不需結束語,陳完其事,即停即終;在人稱上,它用的是第三人稱,進行的是客觀的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直陳;在敘文上是“述而不作”,不進行自我議論、自我評價,而是把觀點寓于事實之中,即“寓事說理”;它一般也不需要寫今后工作計劃和設想(表1)。
表1 年鑒體與總結體、報告體的區(qū)別
2.與新聞體的區(qū)別。
新聞體是為了引導輿論,影響社會,起到政治宣傳或輿論傳播的職能;年鑒體則是為了如實記錄事實,供人們查檢,為現(xiàn)實服務,不具有引導輿論、政治宣傳的職能。新聞體裁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它可以以記述文體為主,亦可以以說明文體為主,兼具描寫文體、議論文體,即它可以進行描寫,可以進行比喻,可以進行評論,可以進行推斷,可以穿插倒敘等,起到氣氛的渲染,有效的鼓動;年鑒體要求嚴謹、白描、寫實、簡潔,它不能描寫、不能推斷、不能穿插、不能倒敘、不能渲染、不能鼓動,原則上也不給予評論、不進行比喻。新聞體是文章,前要有導言,后要有結語。在內容上,新聞體反映的是某個專題或某個側面,不可能像年鑒那樣全面、系統(tǒng)。在人稱上,它亦是靈活多樣,可以用第一人稱,也可用第二、第三人稱,或者兩者兼有、三者兼有,不拘泥于一格,而不像年鑒必需也只能用第三人稱。
表2 年鑒體與新聞體的區(qū)別
3.與辭書體的區(qū)別。
年鑒與辭書同是工具書這個大家庭的成員,所以它們在文體、文風上有許多相通之點。筆者也多次說過,要借用辭書體來撰寫年鑒,像辭書一樣的精確、簡練等。然而,它們終究是兩種文化載體,是工具書大家族中兩個不同譜系的成員,所以在文體、文風上兩者是不完全相同的,年鑒體不等同于辭書體。首先,兩者在性質上是不完全相同的:辭書(包括百科全書,下同)是知識性工具書,年鑒是資料性工具書。辭書所用文體是以說明文體為主兼具記述文體,年鑒是記述文體為主兼具說明文體。辭書條目主要說明的主題是“什么”,年鑒條目則強調記錄的對象是“怎么樣”的。辭書強調穩(wěn)定性,即知識的穩(wěn)定性,不穩(wěn)定的知識原則上不列條、不刊用;年鑒注重動態(tài)性,即資料的動態(tài)性、年度性。
表3 年鑒體與辭書體的區(qū)別
4.與論文體區(qū)別。
一些專業(yè)年鑒包括中央級年鑒的條目有的寫得像論文,對條目釋文進行論證式的寫法,是欠妥的。論文體即議論文體是論證式寫法,不同于年鑒記述文體的白描筆法;論文體有評論、有推斷,不同于年鑒體的“述而不作”“寓事說理”原則;論文體是文章,供人們閱讀,有開頭語,也有結束語;論文體在內容上是限于在某一專題或一個側面上提出新觀點,介紹新見解或新資料,它不可能像年鑒那樣是全面、系統(tǒng)的年度資料;讀者對象也不同,論文體的讀者對象是范圍較小的專業(yè)工作者,年鑒的讀者對象是廣大讀者(包括各專業(yè)工作者)。
表4 年鑒體與論文體的區(qū)別
5.與方志體的區(qū)別。
現(xiàn)在,方志界編纂的年鑒愈來愈多,他們都深切地體會到年鑒與方志都是資料性書籍,有許多共通之點,也有許多原則上的不同點;它們是兩種文化載體,從修志到編鑒便有一個角色的轉換過程,即要從方志體跳出來,轉入到年鑒體,才能編好年鑒。對此,已有不少同志發(fā)表文章進行了論述[12][13]。筆者認為,這些同志的編纂實踐很有價值,發(fā)表的論文和文章也非常有新意。因為這部分的實踐、經(jīng)驗是完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環(huán)視國外,編修現(xiàn)代志書的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參與修志后再從事編鑒工作的專業(yè)工作者可以肯定地說唯有中國才有。不管年鑒與方志有多少共通點,它們還是兩種文化載體,年鑒體終究不同于方志體,從修志到編鑒要有一個角色的轉換過程,這樣才能做好年鑒的編纂工作;同樣,從編鑒到修志也要有一個角色的轉換過程,這樣才能做好志書的編修工作。他們都急切地想了解年鑒體與方志體的區(qū)別,筆者認為兩者的區(qū)別至少有以下幾點。
①性質不一樣,年鑒體是工具書范疇的文體;方志體是志書范疇的文體,大類屬于史書范疇的文體。②功能上也不完全相同,方志是資政、教化、存史;年鑒是供人查檢,為現(xiàn)實服務,在為現(xiàn)實服務中不排斥資政、教化以及存史的功能。③時限上不同,方志體是記述多年的資料,一二十年乃至七八十年或更長時間的資料;年鑒體是記敘一年的資料。④載體形式不同,方志體是文章體,有開頭語、結束語等文章格式;年鑒體是條目,不需要開頭語、結束語等文章格式。⑤文體亦不太相同,方志體是采取記述文體和說明文體;年鑒體則是記述文體為主兼有說明文體。⑥體例上亦有不同,如方志的人物是生不立傳,年鑒的人物生死都可立傳等。
表5 年鑒體與方志體的區(qū)別
從上述比較中得知,年鑒體有它的個性,有它的特殊性,如同報告體、總結體、新聞體、辭書體、論文體、方志體等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上述任何一種體裁都無法替代年鑒體,它有獨立存在的條件。而且,筆者在本文開始時已經(jīng)說了,在年鑒編纂實際工作中太需要年鑒體了,年鑒作者撰稿時需要,年鑒編輯審稿、改稿中需要,年鑒審定者在審定稿件中也需要;它在當前已成為提高中國年鑒編纂質量的關鍵問題之一,是中國年鑒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實踐與理論問題,亦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年鑒理論和年鑒學體系的一個重要課題。可見,它有存在的必要。實踐是催促新理論、新概念形成的催生婆,是理論研究的常青樹。中國年鑒編纂的實踐迫切需要年鑒體及其對年鑒體的深入研究。筆者深信,隨著年鑒體研究的深入,必將促進中國年鑒界文風的轉變,必將促進中國年鑒編纂質量的提高,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年鑒理論和年鑒學體系作出貢獻。
至此,似可以對年鑒體下一個較為確切的定義:所謂年鑒體是指用于年鑒的以記述為主兼具說明的文體及其一整套規(guī)范的總稱。
筆者認為年鑒體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八個字:平實、準確、簡潔、規(guī)范。
1.平實。
平實是年鑒體的最大特點,后面的幾個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它的延伸或說它的衍生。平實,是年鑒真實性、實用性、工具性的集中體現(xiàn)。年鑒之所以能稱為“鑒”,因為它是“實而又平”,是平面鏡,不是凸面鏡,也不是凹面鏡,客觀地反映事物,力求不失真。若是不平,即使是很小度數(shù)的凸面鏡或凹面鏡,也會有局部失真。年鑒能否起到“鑒”的功能,關鍵也在“平實”。即對成績和經(jīng)驗、問題和教訓能夠記實述真,不夸大,不縮小,實事求是地直述;在文風上能夠做到真話實說,直記其事,直敘其文,筆筆有據(jù),絕戒虛浮。具體說,年鑒要做到平實應注重以下4點。
(1)去偽存真,戒虛求實。包括:①事實要準,數(shù)據(jù)要確,詳在第二個特點中敘述。②文體上要用記述文體實記實述,兼用說明文體實說實釋,力戒總結式、報告式、新聞報道式寫法;也不要虛文華語,滑為描寫文體;更不能借題發(fā)揮,走上議論文體。
(2)有喜報喜,有憂報憂。年鑒是資料性工具書,理應喜憂同報,這是如實記錄、為當今和后世提供借鑒作用的起碼要求。然而,當今中國年鑒,是否報憂,怎么報憂,成為了年鑒編纂中最大的難點。關鍵是在政績工程面前很多領導干部都不愿意報憂。但是必須看到,并不是所有領導干部都是這樣的。作為年鑒工作者則一定要具有實事求是的勇氣,把喜憂同報作為不可推卸的已任,當然不排斥要科學地協(xié)調喜與憂的內容,記述憂事時注重方式方法。筆者相信隨著中國民主政治的進程,這個難題會有所突破的?,F(xiàn)在的問題是,一些腐敗現(xiàn)象、重大失誤、突發(fā)事故、災難事故等,在報刊上、電視上、網(wǎng)絡上已炒得沸沸揚揚,而在我們的年鑒中沒有反映,這是我們年鑒人的責任,是我們年鑒人的重大失誤。這太失信于民了,報大地損害了年鑒的聲譽。
(3)杜絕虛浮詞語,戒用模棱兩可之詞。例如,“大概”“也許”“似乎”“可能”“如果”“假如”等模糊性詞語和假設性詞語,應該戒用?!扒八匆姟薄奥暶h揚”“質量上乘”“長足發(fā)展”“一落千丈”“聲名狼藉”“質量低劣”“停滯不前”等褒貶性語詞,應當慎用。也要避免用拔高之詞、修飾之語,如得了獎勵,不說“獲得”,而說“榮獲”;產(chǎn)品進入國際市場,不寫“進入”,而用“打入”,等等。
(4)有點有面,點面結合。這是年鑒用記述文體兼用說明文體,全面記述客觀實際的基本方法,為此要注意:①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同時,也不能以面掩點,以全蓋特,只講森林,不講樹木。要統(tǒng)籌兼顧,全方位地記述,有點有面才能如實記述。②不能點面分割,“點”不顧“面”,“面”不顧“點”,乃至點面相互抵牾,這都不符合客觀實際,無法反映年鑒的平實。一定要點面呼應,并能結合融為一體,才是真正的“實”[14]。
2.準確。
年鑒記國策,涉民生,一定要準確無誤。不但事實要準,數(shù)據(jù)要確,而且用詞要準,造句要確,這樣才能經(jīng)得住現(xiàn)實的檢驗、歷史的考驗。準確的特點,既是年鑒最大的特點平實的延伸,又是年鑒這個最大特點的核心。平實的核心是“實”,“平”也是為了“實”,這個“實”即是準確。簡潔、規(guī)范的特點,歸根結蒂也是為了準確,當然還有為了讀者便查等目的。
(1)事實要準。事實是年鑒的本源,是年鑒的立足之本,是年鑒的最基本內涵。沒有事實,就沒有年鑒。正如有人所比喻說的:“一般情況下,文學靠的是虛構,評論靠的是倫理,而年鑒靠的則是事實”[15]。
(2)數(shù)據(jù)要確。數(shù)據(jù)在年鑒中既反映客觀事物的基本情況,又揭示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規(guī)律,還能顯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且便于縱向、橫向的比較。正如有人所說:“條目是年鑒的細胞,數(shù)字是年鑒的細胞核”[16]。年鑒是離不開數(shù)據(jù)的,行文中有數(shù)據(jù),表格中有數(shù)據(jù),圖照中也有數(shù)據(jù),尤其是統(tǒng)計年鑒簡直是數(shù)據(jù)的海洋??梢赃@樣說,任何類型的年鑒都不可能沒有數(shù)據(jù)。而且年鑒是所有圖書中數(shù)據(jù)最多的圖書,是所有刊物中數(shù)據(jù)最多的刊物,亦是所有書、刊中數(shù)據(jù)最為重要的書、刊。因此,數(shù)據(jù)的多少、數(shù)據(jù)是否全面系統(tǒng)、數(shù)據(jù)是否確切,都關系到年鑒質量的好壞和高低。一般說,數(shù)據(jù)數(shù)量稀少的年鑒,不可能是一部好年鑒;數(shù)據(jù)不全面、不系統(tǒng)的年鑒,亦不可能是一部好年鑒;數(shù)據(jù)準確性差的年鑒,只能是一部劣質年鑒。
常見年鑒中的數(shù)據(jù)在準確性出問題的有以下幾種:①數(shù)據(jù)本身有誤。如一部2001、2002年的中央級年鑒,把全國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連續(xù)兩年誤寫為“3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qū)、特別行政區(qū)”;②統(tǒng)計數(shù)字來源不一,統(tǒng)計口徑不一。如年度糧食產(chǎn)量,統(tǒng)計部門、糧食部門、農業(yè)部門時常各有一套數(shù)據(jù);年度人口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部門、公安部門、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也時常各有一套數(shù)據(jù)。即使是同一部門亦有預計數(shù)、快報數(shù)、年報數(shù)等幾套數(shù)據(jù)。我們主張盡可能地用年報數(shù),不用預計數(shù),快報數(shù)也要盡可能地少用;我們主張盡可能統(tǒng)一使用統(tǒng)計部門的數(shù)字。③相互之間數(shù)據(jù)不一致。包括特載文章內部數(shù)據(jù)不一致,特載文章與條目內數(shù)據(jù)不一,特載文章與所附統(tǒng)計資料的數(shù)據(jù)不一,特載文章與大事記的數(shù)據(jù)不一,特載文章與圖、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條目內部數(shù)據(jù)不一,條目與條目之間數(shù)據(jù)不一致,條目與所附統(tǒng)計資料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條目與大事記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條目與圖、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統(tǒng)計資料內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統(tǒng)計資料與大事記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統(tǒng)計資料與圖、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大事記內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大事記與圖、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圖與表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圖內數(shù)據(jù)不一致,圖與圖之間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表內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表與表之間的數(shù)據(jù)不一致,等等。如2006年一部城市年鑒說:“全市人均水資源量為1029立方米,為全國同期人均水資源量2195立方米的55%;畝均水資源量為677.7立方米,為全國同期畝均水資源量1437立方米的0.47%”。這里兩個百分比都是錯的,一看1029就知道不足2195的一半,怎么可能是55%,應改為46.88%;677.7怎么可能是1437的0.47%?1437的0.47%是6.7,應改為47.88%。該年鑒又說:“2005年市場成交額達到38億元”,2頁后的表中卻寫為“30億元”。類似這類數(shù)字上差錯,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部年鑒達21處之多,都是年鑒編輯不負責任造成的一些不嚴謹?shù)牡图壊铄e。
筆者之所以用那么大的篇幅講數(shù)字的準確性問題,因為這方面的問題每年都發(fā)現(xiàn)不少,而且有些數(shù)字差錯將造成歷史性的遺憾。例如上述某市2005年的市場成交額究竟是38億元還是30億元,不知道以后有什么機會才能把它搞清楚。
(3)用詞要準,造句要確。我們在下面敘述。
3.簡潔。
我國年鑒現(xiàn)在越編越大,有的省級年鑒超過200萬字,城市年鑒超過150萬字的不是個別的,縣級年鑒有超過100萬字的,這中間很重要一個是不簡潔,沒有像編辭書、打電報那樣惜墨如金,言簡意賅。這方面,筆者認為《廣州年鑒》是做得比較好,該年鑒一度曾達182萬字(1984年),自1993年以后減肥瘦身,一直控制在120萬字上下[17]?!逗夏觇b》也不錯,1985年卷字數(shù)161萬字,20年后的2004年卷為137萬,而類篇目從15個增到32個,欄目從66個增到212個,條目從1385個增到2010個,字數(shù)卻減少24萬字[18]。作為工具書的年鑒,其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有限的篇幅內,反映盡可能多的信息量。為此要做到語句要簡,文字要精。
(1)語句要簡。
年鑒要用辭書體語句,少用或不用報告體、總結體、新聞體語句。條目標題應貫徹“一”字性方針,用一句話或一個詞組,乃至一個詞為標題,少用或不用兩句話或兩個詞組組成的標題,拒用多句話或數(shù)十個字形成的標題。條目釋文則要多用短句,少用長句;多用簡單句,少用復合句;多用主謂句,少用附加句。例如,有一個條目標題為“省委下達給××銅粉末冶金廠研制的省科技指導性項目SL-Y系列粉末冶金羅拉軸承外殼于8月30日通過省科委技術鑒定”。在一般的公文中,這類帶有附加語的長句未嘗不可。但在年鑒中則贅述有余,嚴謹不足,明顯不符合年鑒體。刪去附加成分,略去贅詞,以短句闡述,則可改為:“SL-Y系列粉末冶金羅拉軸承外殼研制成功通過鑒定”。省去了一半多字,由50多字改為20多字,主題詞前移,句貌由繁至簡,符合年鑒體章法[19]。
(2)文字要精。
年鑒的文字一定要緊縮、提煉,做到簡潔、明朗。為此,主語一定要保持穩(wěn)定,以免支離破碎,且可以盡可能多地省略,便于朗朗上口,一口氣讀下來。要多用實詞,少用或不用形容詞、副詞、助詞,或感嘆詞、夸張詞等。包括“為”“對”字要少用或不用,如前已敘述,“對傳統(tǒng)的剪紙藝術進行挖掘、整理”等介詞結構句要少用或不用,要多用動賓結構的陳述句,改為“挖掘、整理傳統(tǒng)剪紙藝術”。這樣削去“的”“進行”等附加語,字省句潔,句子由虛變實?!傲恕薄肮病薄暗摹薄耙选钡茸挚缮儆没虿挥茫觇b記的都是過去時,前面一用“了”字,后面便沒法不用“了”字,于是“了”字從頭用到底,贅字連篇,句型松散。例如胡喬木同志在1987年修改的一個條目稿中有這么一段話:《論持久戰(zhàn)》“全面分析了中日雙方所處的時代和雙方的基本特點,闡明了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地位,論述了持久戰(zhàn)的總方針,科學地預見了抗日戰(zhàn)爭的發(fā)展過程,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他指出:這一長句中的5個“了”字都刪了,盡量不用表示完成式的“了”字。如果用“了”字,就可能從頭到尾滿篇是“了”字,也就沒完沒了。當然不是說必須用“了”字的地方也不用[20]。
“企業(yè)共××家”“職工共××人”“全省共×××”“全市共×××”,這些短句中的“共”字都可省?!敖涤炅繛椤痢痢薄翱偖a(chǎn)值為××”“人均用水量為××”,這些短句中的“為”字都可省?!白鞒鼍薮蟮呢暙I”“發(fā)揮重大的作用”“受到深刻的教育”,這些短句中“的”字都可省?!帮嬘米詠硭娜艘堰_61萬人”“已初步形成農、林、牧、副、漁協(xié)調發(fā)展的格局”“已完成當年工作量的80%”,這些短句中的“已”字都可省。上述句子中的“共”“為”“的”“已”字省略后,語句通達,文字明簡。
又,年鑒中“就”字也要少用或不用,因為它帶有評論語氣。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該研究就屬于全國先進水平”。
年鑒的文字既要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又要精煉簡潔。猶如宋玉所描寫的“東鄰之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見《登徒子好色賦》),字斟句酌,分毫不差,既不能增一字,又不能減一字。
4.規(guī)范。
年鑒發(fā)展到今天,像200多年前美國本杰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一個人編纂一部年鑒的歷史已一去不復返了。眾手集成的年鑒,沒有規(guī)范就不可能成“鑒”。在一定的意義上說,規(guī)范是年鑒的法規(guī),每一位作者、編者、審者都要遵守,概能莫外。
在語言文字方面我們要遵照2001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其1955年12月22日發(fā)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64年3月7日頒布、1986年重新發(fā)布的《簡化字總表》,2003年8月頒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等文件辦。其中,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恢復了4個繁體字:覆、像、疊、囉,這4個字再不能簡化為復、象、迭、羅。而我們不少年鑒還在用這幾個簡化字替代上述繁體字和異體字,如“天翻地復”“重迭”“好象”等,這是不妥的。最近頒布的《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收錄8105個規(guī)范字,常用的有3000多個,特別需要注意的是45個異體字成了規(guī)范字:如“喆”,不必再改寫為“哲”;如“昇”,不必再改寫為升”;如“甦”,不必再改寫為“蘇”等。用詞要準。
造句要確。例如,“產(chǎn)品質量問題得到解決和提高”一句話,欠妥?!爱a(chǎn)品質量問題得到解決”,是對的;“產(chǎn)品質量問題得到提高”,是不對的,主賓搭配不當,“問題”是沒法“得到提高”的。后一句話應改為“產(chǎn)品質量得到提高”。又如,“被授予‘省級文明示范崗’”一句話,欠妥。動賓搭配不妥,“文明示范崗”沒法授予,授予的是其“稱號”,所以應在“文明示范崗”后加“稱號”兩字。再如,“市人民代表大會于2月8~15日開幕”一句話,欠妥。為狀謂搭配不當,開幕是一瞬時,狀語2月8~15日與其不相配,應把“開幕”兩字改為“舉行”。
數(shù)字要遵照2012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里面規(guī)定有幾種情況必須用阿拉伯字書寫,有幾種情況必須用漢字書寫,有幾種情況可用阿拉伯字或漢字書寫。這次標準相比1995年的更為系統(tǒng)化、條理化,漢字書寫的范圍也有所擴展。它是參照2003年筆者制定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編寫體例實施細則》修改形成。有的年鑒在凡例中規(guī)定,“本書數(shù)字均用阿拉伯字”,這是不妥的,違背國家標準的。一定要防止數(shù)字寫法上的阿拉伯字化傾向,遵照國家標準書寫。此次國家標準與1995年頒布的規(guī)定相比較,我認為更注意了保護我國民族的漢字。同時,筆者覺得1995年的規(guī)定,“要注意局部統(tǒng)一”,還是應該繼續(xù)可行的。數(shù)字書寫中一個常見問題是,起訖數(shù)字的前一數(shù)字常被虛化,例如把2萬~5萬個,錯寫成2~5萬個;4億~9億元,錯寫為4~9億元;25%~68%,錯寫成25~68%。這里的“萬”“億”“%”不是單位,單位是“個”“元”,前面一個單位可省,萬、億、%都是數(shù)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省。
量和單位要遵照1993年的國家規(guī)定辦。這里常見的問題有:①“畝”能不能用。“畝”當時是作為不規(guī)范的單位,暫時保留使用的。據(jù)筆者知道,至今沒有一個正式文件說“畝”不能用。全國要保住18億畝耕地等,國家有關單位和國務院還在用?!爱€”不能用,農業(yè)上許多問題很不好辦,筆者認為標準化不能脫離實際,也不能把我國民族的東西一掃而光。當然,如果國家有標準了,決定取消“畝”字,筆者會遵守國家標準、嚴格執(zhí)行的,但仍然會保留我的意見。②大小寫差錯,這方面如能掌握了一個規(guī)律一般就不會錯:即凡單位名稱是由人名演化而來的,則都是大寫,包括“A”(安,即安培,電流強度單位),“H”(赫,即赫茲,頻率單位),“V”(伏,即伏特,電壓單位)等;非人名單位除了升的符號(L)是大寫外,其他一律小寫,包括m(米,長度單位),kg(千克,重量單位)等。③再一個常見差錯,是不知道在數(shù)字之間不能插單位,如“1.5米”,不能寫成“1米5”;也不能在單位中間插數(shù)字,如“20℃”,可寫作“20攝氏度”,但不能寫成“攝氏20度”。④另一個常見差錯,不知道有一些特殊單位或統(tǒng)計量,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長率的統(tǒng)計量不是用百分比(%)計,而是用千分比(‰)計;飛機、火車、公共汽車的客流量,不是以“人”計,而是以“人次”計,等等。
標點符號要遵守國家規(guī)定。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濫用頓號(、):最多的差錯是不分層次一頓到底,葉圣陶先生批評這種現(xiàn)象是“瓜子臉滿篇”,即同一層次的并列成分已用了頓號,另一層次的成分就不能再用頓號與其并列,;再一個差錯是概數(shù)中兩個數(shù)字之間不應加頓號的,加了頓號。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分號之間夾用句號。句號(。)、分號(;)逗號(,)、頓號(、)都是停頓號,而且停頓時間是依次減少,即在停頓時間上,句號>分號>逗號>頓號,因此分號連用句子之間不能夾用句號。最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上標點符號用法》,大家要學習一下,其中規(guī)定兩個書引號之間、兩個雙引號之間,不再加頓號(、)。
修辭也要注意。比如,“約4000余人次”“2億多元上下”等,都不妥,“約”“余”“多”“左右”“上下”等虛詞不能連用。有時還要注意“多”“余”的位置,即修飾對象的位置,說“3582多萬元”便不妥,應改為“3582萬多元”。又如,說“很多科學家們”,欠妥,“很多”“們”等多數(shù)詞匯不能重復。還如,說“基本都得到解決”,不妥,“基本”“都”“大多”等副詞不能連用;而且矛盾,究竟是“基本得到解決”還是“都得到解決”,兩者是不同的。
總之,要經(jīng)得住推敲,做到用詞要準,造句要確,統(tǒng)一規(guī)范。
文風是有文體決定的,有什么樣的文體,必然相應地要有什么樣的文風。年鑒體對文風的要求是:實事實錄,樸實坦誠;語言客觀,不加評議;分寸得當,及而不過;長話短說,言簡意賅;標題醒目,文句通暢;要素齊備,易懂便查。為此,它要求做到“六忌”:①忌空話、套話。虛而不實為空,空成定式為套。這類語言,不但毫無資料價值、信息內容,還浪費讀者時間和精力,使讀者感到厭惡,且損害年鑒平實的形象。②忌過頭話。過頭話即大話,如“空前的豐收”“全國首創(chuàng)”“達世界水平”……在書中滿天飛,順手拈來。這只會使讀者對年鑒產(chǎn)生不信任感,結果是城門失火,映及魚池:真有這么高水平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被淹沒在大話的海洋中,不被讀者信任,沒有受到應該有的尊重,更說不上推廣使用。一定要留有余地,這并不降低某一成就的水平,卻為年鑒帶來被讀者信任的碩果。③忌感情色彩的語言,如寫旱不管多大,都寫為“赤地千里”;寫洪水災害不管嚴重程度,都寫成“一片汪洋”;寫集市不管大小、商品多少,都寫成“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瑯滿目”“一派生氣蓬勃”等。④忌廣告性語言,尤其是釋文中介紹企業(yè)、商品時,一定要避免廣告性內容的語言,以保持年鑒實錄的莊重和嚴肅。⑤忌口頭語和不通用的省略語。年鑒記敘性文體是用的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現(xiàn)年鑒中大量流行口頭語和不通行的省略語。⑥忌教誨式、命令式文句,在一些專文、會議條目、活動條目中時而出現(xiàn)“必須做到”“務必遵守”“一定要”“絕不允許”等言語。年鑒不是文件,只是為人們提供信息資料,教誨式、命令式的文句有悖于年鑒的性質與宗旨[21]。
[1]曲宗生.年鑒語體略談.年鑒工作與研究,1991, (3).
[2]孫春麗.年鑒文體的規(guī)范化與語言的多樣化.年鑒工作與研究,1992,(3).
[3]李國新.論年鑒體.年鑒工作與研究,1993,(3).
[4]王守亞.年鑒體淺說.年鑒工作與研究,1994,(1).
[5][8]肖東發(fā),邵榮霞.實用年鑒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101.
[6][15][16][19]李今山,范作義等.中國年鑒編纂規(guī)范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143~147,145,103, 151.
[7]姚洪波.年鑒的文體與文風.年鑒信息與研究, 1997,(3).
[9]辭書.1999年三卷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1097,1098,1128,1136,1980,4368.
[10]現(xiàn)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55,596, 1190,1318,1319,1491.
[11][21]王斌.年鑒學淺說.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122~123,125.
[12]金紫衡.從修志轉向編纂年鑒的感受.年鑒與研究,1994,(3).
[13]周如漢.從修志到編鑒的觀念轉換.年鑒信息與研究,1995,(3).
[14]張慧.求實、精煉、準確——再談年鑒語體文體規(guī)范.中國地方志,2010年增刊.
[17]譚惠全.城市年鑒編纂的理論與實踐.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80~83.
[18]劉獻華,黃俊軍.《湖南年鑒》創(chuàng)刊20周年回顧.年鑒信息與研究,2004,(6).
[20]胡喬木.胡喬木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注:本文在第5期全國年鑒編輯高級研討班(山東威海,2004年7月)講稿基礎上,擴充為第23次全國城市年鑒學術討論會(安徽合肥,2013年10月)講稿。
孫關龍 中國版協(xié)年鑒研究會學術委員會 主任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編審
(責編 高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