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林
《武漢晨報》2012年12月28日在頭版頭條位置,以《武漢地鐵時代今天開啟——“我在地鐵上,一哈就到”》為題報道了武漢首條地鐵正式開通試運(yùn)營。其中,標(biāo)題中的方言詞“一哈”即通語中的“一下”。
《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xùn)》有“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的話,這里的“哈”表示“口”之義,顯然與我們所說的“一哈”截然不同。
太田辰夫在《中國語歷史文法》(第118頁)說道,將“一下”寫成“一哈”從明代開始出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這哈兒”、“那哈兒”的用法。時至今日,這樣的用法在武漢、濟(jì)南、徐州、揚(yáng)州、西安、西寧等地方言中仍可見到。
那“一下”為什么會被寫成“一哈”呢?這是語音腭化的結(jié)果。所謂腭化音,即我們通常所說的[j]、[q]、[x],它們是在元明以后由喉牙音[g]、[k]、[h]和齒音[z]、[c]、[s]腭化而出現(xiàn)?!跋隆痹谡Z音腭化之前聲母讀作[h],與“哈”聲母讀音相同,故“一下”被寫為“一哈”。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點頭哈腰”實為“點頭蝦腰”,寫成“點頭哈腰”亦為語音腭化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