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鳳英 蘭潤花 李淑君
一、模式的提出
近年來,全國興起的“國學熱”“讀經熱”反映了傳統文化開始復興與回歸的趨勢,但是,目前國學教育存在學習內容缺乏系統性、教學方法缺乏有效性以及忽視國學精髓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價值導向等問題。我們認為要提高國學教育的實效性,必須研究與構建有效的國學課堂模式。歷經十一年三個階段的探索與實踐,我校構建了國學課堂教學的“三環(huán)七步”教學模式。
二、研究目標
第一,建立適合校本課程課堂教學的模式。
第二,檢驗該模式能否達到以下幾個效果:
(1)學生對國學經典具有濃厚的興趣;
(2)學生知書達禮、品行端正、儒雅大方;
(3)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古文與詩詞,識字量、記憶力、口頭表達與寫作能力較同齡兒童具有較大優(yōu)勢。
三、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國學經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見圖1)
本模式的操作系統:
國學經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思路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各種形式反復誦讀,在流利誦讀的基礎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導價值觀的養(yǎng)成和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誦。其中的“三環(huán)”指“溫故”“知新”“致用”,“七步”指 “回顧”“展示” “熟讀”“悟意”“博引”“導行”“成誦”七個步驟。
1. 三個環(huán)節(jié)
溫故:教師在教授新的內容之前,總會用不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內容,既是對舊知的回顧,又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知新: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課堂的主體部分,指教師講授新的學習內容,帶領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讀順文本,并在此基礎上了解文意。
致用: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同伴的啟發(fā)下,把經典承載的道理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引導以后的生活實際。
2. 七個步驟
(1)回顧:教師組織學生回顧已學知識。
(2)展示: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已學知識。
(3)熟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边@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采用以讀為主的教學形式進行,分層次有目的地指導誦讀,加深理解和記憶,是“七步曲”最重要的一步。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①讀準:通過教師范讀、音頻領讀、同桌對讀等形式指導學生把古文的字音讀準。
②讀通:通過自讀、指名讀、男女生分讀、師生或生生對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把古文讀通順,讀流利。
③讀出韻味:將聲、像、文融于一體,引領學生讀出古文的節(jié)奏,讀出古文的韻味。
(4)悟意:邊讀邊結合注釋理解文字,教師相機點撥。
(5)博引:教師引入聲、像、文等多種形式,旁征博引,將學生帶入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境界中,深入品味傳統文化的精髓。
(6)導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悟,多讀多思,將國學文化中的智慧哲理、道德準則、處事方法等內化為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客觀地接納并導行。
(7)成誦:在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反復誦讀,以達到熟讀成誦。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檢驗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并非死記硬背,而是有效地培養(yǎng)語感,有利于學生對古詩文精煉而特別的表達方式、修辭手法進行熟悉和掌握,積累語言,以達到需要表達時能夠脫口而出,下筆成章。
(二)模式創(chuàng)建過程
國學經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教育學、心理學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建起來的,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探索和建模;運用和檢驗;完善與確定。
1. 探索和建模
我校于2001年12月正式啟動經典文化誦讀實驗,全校一至六年級每天安排10分鐘的短課和每周一節(jié)40分鐘的常規(guī)課組織學生誦讀經典。實驗教師各展所長,總結出各具特色的誦讀方法,成為我校國學課堂模式創(chuàng)建的基礎。
專家的指導、特級教師的示范、頻繁的校內外研討以及全校國學教師大練兵、國學賽課活動等,使國學課堂模式逐漸有形。我們總結歸納了課堂教學三大環(huán)節(jié):“溫故”“知新”“致用”,這就是國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最初的框架。
2. 運用和檢驗
我們圍繞是否有利于落實新課改的理念要求、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組合等問題進行比照和衡量,豐富了三大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步驟,即“回顧、展示、熟讀、悟意、博引、導行、成誦”七個步驟,并在全校的國學課堂推行這種模式,以檢驗這一模式的信度和效度。
同時,我校開始著手開發(fā)國學校本教材,2007年編寫出校本教材《少兒國學讀本》叢書,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公開出版。
3. 完善和確立
我們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哈里斯的“群體社會化發(fā)展理論”,發(fā)現兒童集體誦讀的效果遠遠超過個人誦讀。有了集體就可以玩出很多讀背的花樣,如:拍手讀背、打節(jié)奏讀背、比賽讀背、你應我和、據畫背、據意背,配以快板、動作、舞蹈的表演背,還有唱游展示、吟誦展示。學生在集體氛圍中誦讀的時間更長、熱情高漲、興趣也更濃。
特別強調的是,“三環(huán)七步”模式中的讀背比重是比較大的,因為小學生經典學習主要是以語言積累為主。按照我們的實踐,讀背在時間分配上一般占用三分之二左右的時間,而在理解和導行層次上的教學時間一般只占三分之一。
教師們在運用國學經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時,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他們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不斷豐富教學模式,出現了國學課堂的多種變式。
(三)驗證模式的有效性
構建課堂教學模式的宗旨就是為了有效地促進教學實踐。我校經過多年實踐、反饋、修正、完善,證明國學經典“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可生效功能較顯著:本模式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國學經典產生濃厚興趣;運用本模式開展課堂教學,能夠引導學生由知及行,德行合一,提高品德修養(yǎng);本模式的教學能夠讓兒童積累大量的古詩古文,在識字量、記憶力、口頭表達與寫作能力等方面較同齡兒童有較大優(yōu)勢。
四、研究的效益與展望
1. 取得的效益
本校由于建構和有效運用這一模式,國學經典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進,也獲得了社會廣泛的認可。我校自主研發(fā)的國學校本教材《少兒國學讀本》叢書榮獲廣州市第七屆教學成果一等獎,被全國少工委、中國少先隊事業(yè)發(fā)展中心確定為“紅領巾國學傳承教育系列活動指定用書”,面向全國發(fā)行。學校被評為全國“紅領巾國學傳承教育系列活動示范基地暨東方少年國學院”、廣東省書香校園。研究國學課堂模式的語文科組獲得2011 年“廣州市學習型組織標兵班組”稱號。由我校牽頭,聯合匯景小學、石牌小學組建的《新課程背景下強化經典文化教育團隊》被廣州市教育局確定為廣州市首批創(chuàng)新學術團隊。我校國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經驗在香港、臺灣、北京、山東、江蘇等地交流并被推廣、借鑒。多家媒體報道了我校國學經典教育成效。
2. 存在的問題
“三環(huán)七步”課堂教學模式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加強:其一是古文晦澀艱深,兒童年齡較小,認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在引導學生悟意時如何把握尺度;其二,如何通過評價促進國學教育的深入。
3. 今后的設想
我們將研究建立具有針對性、有效性、獨特性的國學經典教學的評價體系;進一步運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對模式實施過程中大量的數據與素材進行量化處理和質性分析,以檢驗該教學模式的信度與效度。